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不是简单商品经济而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
斯大林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简单商品经济为立论根据,并以此作为和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区别。这种立论的方式混淆了简单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从而混淆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区别。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商品和货币,讲的就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内容。从第二篇开始,到第三卷结束讲的就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内容。简单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基本区别就是:简单商品经济是以生产不发达为前提,是以独立生产者用自己的生产资料,自己的劳动生产产品,把多余的产品拿来进行交换,交换的产品因此变成了商品。这种商品交换的数量或者交换价值,完全是按照价值规律即按照商品中包含劳动时间起作用的,确定商品价格的。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是以简单商品交换达到一定的程度为前提,这里不仅一切产品都是商品,而且劳动力也变成了商品。在这里生产资料集中在少数人手中,一无所有的工人为生产资料的所有者进行雇佣劳动,这种雇佣劳动不仅生产了工资价值,而且无偿的生产了剩余价值。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和货币已经变成了商品资本和货币资本。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证明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完全是按照价值规律进行的,在资本主义的交换中,商品的总价值完全符合价值规律。但是由于资本和劳动进行了不等价交换—劳动者创造的全部价值(工资价值+剩余价值)并没有全部归劳动者所有。所以在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中,商品的价格完全是按照生产价格的规律决定的,而不是按照价值规律决定的。
在斯大林和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中,毫无疑问不是简单商品经济的条件,而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条件。因此不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而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
因此弄清楚简单商品经济的经济形态和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形态是至关重要的。分清出了两种不同的经济形态,也就弄清了什么是资本主义,弄清了什么是资本主义也就弄清了什么是社会主义。
所谓经济形态就是社会的经济结构,经济体制,经济框架,经济发展的方式,社会的生产方式。社会生产经历了产品生产,商品生产,资本生产三种形式,由此就决定了社会的三种经济结构,经济形态。社会生产是劳动和生产资料的结合。不论生产的社会形式如何,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始终是生产的因素。但是,二者在彼此分离的情况下只在可能性上是生产因素。凡要进行生产,就必须使它们结合起来。实行这种结合的特殊方式和方法,使社会结构区分为各个不同的经济时期。人们在生产中不仅仅同自然界发生关系。他们如果不以一定方式结合起来共同活动和互相交换其活动,便不能进行生产。为了进行生产,人们便会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关系,才会有生产。生产者相互发生的这些社会关系,他们借以互相交换其活动和参与共同生产的条件,当然依照生产资料的性质而有所不同。总之,各个人借以进行生产的社会关系,是随着物质生产资料、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而变化和改变的。生产关系总合起来就构成为所谓社会关系,构成为所谓的社会,并且是够成为一个处于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社会,具有独特的特征的社会。古代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产阶级社会都是这样的生产关系的总和,而其中每一个生产关系的总和同时又标志着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一个特殊阶段。
古代社会的经济形态是:社会生产是产品生产,生产资料归劳动者所有,或者归家庭所有,或者归家族或部落所有。这里是财产共有共同劳动的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在这个社会里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是:有目的的活动或劳动本身、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土地以及通过劳动同土地脱离直接联系的东西都是天然存在的劳动对象,是这个社会生产的主要特征。劳动者把从土地上获得的东西再加工,这些东西就是原料。一切原料都是劳动对象。在这个社会里,劳动者使用石器,动物骨器加工劳动对象就是劳动资料。。在劳动过程中,人的活动借助劳动资料使劳动对象发生预定的变化。过程消失在产品中。整个过程从产品的角度看,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表现为生产资料,劳动本身则表现为生产劳动。在这个社会里,劳动表现为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过程。一切人都要参加劳动。劳动消费它自己的物质要素,即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把他们吞食掉,因而是消费过程。在这个社会里,生产直接就是消费,消费直接就是生产。这里既没有商品,更没有资本。
奴隶社会的经济形态是:社会生产是产品生产。生产资料归奴隶主所有。这里劳动者和生产资料是分离的,这里劳动者和奴隶主的关系是:一个是生产资料的所有者,一个是像牲畜一样被买卖的奴隶劳动者。劳动者--奴隶是在奴隶主的皮鞭下劳动,奴隶的生活资料就像牲畜的草料一样由奴隶主供给。奴隶主和奴隶的关系就像人和牲畜一样是一种买卖关系。这里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奴隶主用购买来的奴隶进行生产就构成了奴隶社会。在奴隶社会里生产资料已经发展到铁器生产,奴隶劳动消费的是奴隶主的生产资料,是为奴隶主生产产品,这种劳动就是异化劳动,这种异化劳动不仅为奴隶主生产了全部产品,而且也生产了奴隶主统治剥削奴隶的生产条件,生产了奴隶社会制度。在奴隶社会里,由于地域的差别,奴隶主之间自然要进行产品交换,交换的产品因此变成了商品。但不能因此说,奴隶的生产就是商品生产。这种商品交换是按照产品中包含的劳动时间确定交换数量。商品中包含的劳动时间是人的体力、脑力即劳动能力的耗费的时间,这就是价值。劳动时间就是价值的尺度。这种交换是物物直接交换。随着交换的发展,一种大家公认的一种东西例如,一头牛,它的生产耗费的劳动时间是很少变化的。因此大家就用一头牛包含的劳动时间来计算、衡量不同的产品,从而决定交换的数量。这头牛就是货币商品,就是其他一切商品的等价物。这头牛包含的劳动时间就是交换价值,就是其他一切商品的交换价值的尺度。由此可见,奴隶社会是以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奴隶被奴隶主像牲畜一样购买,像牲畜一样劳动,进行为奴隶主生产产品,劳动产品全部归奴隶主所有。这就是奴隶社会的生产关系。奴隶主之间的商品交换是以劳动时间作为价值的尺度进行交换。这就是奴隶社会的交换关系。这种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构成了奴隶社会的经济结构,经济形态。奴隶社会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国家制度,上层建筑都是在这个经济形态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为了解放奴隶,仅仅消灭奴隶主不消灭奴隶社会的经济形态,显然是治标不治本。
封建社会的经济形态是:农奴有一小块土地,为自己和家庭生产产品即生活资料。这里生产直接就是消费,消费直接就是生产。但是在封建社会里,地主、贵族和皇权占有绝大部分土地和生产资料。农奴依附于这些生产资料的占有者。只有在这些生产资料的占有者的允许下,农奴才能够生存,才能够在自己的一小块土地上为自己生产生活资料。因此农奴必须为生产资料的占有者进行徭役劳动。这个劳动的全部产品都归生产资料的占有者所有。毫无疑义,徭役劳动生产的是产品,是归地主、贵族、皇权所有的产品,因此封建社会的生产仍然是产品生产决不是商品生产。当小手工业和农业分离的时候,小手工业集中到城市组成小作坊行会的时候,小手工业开始为市场生产,独立的商品生产就开始了,这种商品生产就是人们说的简单商品生产。这种商品生产的特征是:使用自己的生产资料和自己的劳动力为市场生产商品。这种商品生产的范围不断的扩大,市场也就跟着扩大。独立的商品生产者为了占有市场必然要和其他的独立的商品生产者之间发生竞争的关系。他们在交换中是按照商品的价值确定自己的商品价格。是按照价值规律进行等价交换的。每一个商品所有者都用自己的商品,来换取别种具有能够满足他本人需要的使用价值的商品。就这一点来说,交换对于他只是个人的过程。另一方面,他想把它的商品作为价值来实现,也就是通过它和另一种具有同等价值的商品来实现,而不问他自己的商品对于另一种商品的所有者是不是有使用价值。就这一点说,交换对于他是一般社会的过程。货币结晶是交换过程的必然产物。货币商品经过筛选最后落在金上。金只执行一般的价值尺度的职能,并且首先只是由于这个职能,金这个特殊的等价商品才成为货币。货币作为价值尺度,是商品内在的价值尺度即劳动时间的必然表现形式。商品的价格或货币形式,同商品的所有价值形式一样,是一种与商品的可以捉摸的实在的物体形式不同的,因而只是观念的或想象的形式。价格是物化在商品内的劳动的货币名称。商品的价值量表现着一种必然的、商品形成过程内在的同社会劳动时间的关系。随着价值量转化为价格,这种必然的关系就表现为商品同它之外存在的货币商品交换的比例。这种交换比例既可以表现商品的价值量,也可以表现比它大或者小的量,在一定条件下,商品就是按这种较大或较小的量来让渡的。在简单商品交换中,交换过程是按照商品--货币--商品的公式完成的。每个商品的形态变化系列所形成的循环,同其他商品的循环不可分割地交错在一起。这个全部过程就表现为商品流通。作为商品流通的媒介,货币取得了流通手段的职能。商品流通直接赋予货币的运动形式,就是货币不断地离开起点,就是货币从一个商品所有者手里转到另一个商品所有者手里,或者说,就是货币流通。在简单商品流通中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量是由商品价格总额除以同名货币的流通次数决定的。从货币作为流通手段的职能中产生出货币的铸币形式。由于金币在流通中的磨损,金币的名称和金币的实体,名义含量和实际含量分离开了,没有价值的纸币代替了金币执行铸币的职能。铸币的流通规律是:在商品价格不变时,由于流通商品量增加,或者货币流通速度减低,或者这两种情况同时发生,流通手段量就会增加。反之,由于商品量减少,或者货币流通速度增加,流通手段量就会减少。强制流通的国家纸币的特殊的流通规律只能从纸币是金的代表这种关系中产生。这一规律简单说来就是:纸币的发行限于它象征地代表的金的实际流通数量。
商品流通的直接形式是:商品--货币--商品,商品转化为货币,货币转化为商品,为买而卖。这里,货币是中介,商品是起点和终点;在这里货币是永远花掉了;在这里货币只有借助全部过程的重复,借助售卖新的商品,才能回到他的出发点。因此,货币的流回是同过程本身无关的;在这里,最终的目的是使用价值;在这里,两端都有同样的经济形式规定性。两端都是商品,而且具有相等的价值量。但他们同时是本质上不同的使用价值,这个过程的内容是社会的物质变换;在这里也会有两段价值不同的情形。但是对这种流通形式来说,这纯粹是偶然的。在封建社会里简单商品交换就是按照上述公式进行商品流通的。在封建社会里,社会财富表现为土地,房屋,金银首饰等不动产,因此商品流通的目的是为了商品而不是为了货币,货币仅仅是转瞬即逝的流通手段。
在封建社会的后期大约400多年以前,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在市场的竞争中,经营好的,实力强的越来越富裕,经营差的实力弱的越来越贫穷,最后不得不破产。两极分化发生了。富裕的商品生产者收购了破产的商品生产者的生产资料,破产的商品生产者变成了无产者。为了生存,破产者不得不到发了财的商品生产者那里打工进行雇佣劳动。这样雇佣劳动者就产生了,资本家就产生了。正是由于这个变化导致了封建社会的灭亡。
封建社会农奴附属于地主、贵族、皇权的经济形态,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因此不改变封建社会的经济形态仅仅消灭地主、贵族、皇权显然是治标不治本。
资本经济的经济形态:在封建社会里简单商品生产以及商品流通中,货币在商品流通中结晶,并独立出来。原先商品生产者储藏货币是为了在适当的时候再购买商品,而不是为了显示自己的富裕。自从为了生存靠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劳动产生以后,就产生了占有生产资料的资本家。资本家发现,把货币投入到市场上,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组织生产,再把产品在市场上出卖,能够获得利润。这个利润是比原先投入的货币多的货币。这样,资本家也就把原先商品—货币—商品的流通公式,修改为:货币—商品—货币的流通公式。首先,就生产方式说,简单商品生产者,是用自己的生产资料,使用自己的劳动力为市场生产商品。商品归自己所有,和支配。资本家是用自己的生产资料,使用别人的劳动力为市场生产商品,这些商品虽然是由劳动者生产出来的,但是并不归劳动者所有和支配,而是归生产资料的所有者所有和支配。表面上看,这两种生产方式是相似的:都是使用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生产商品;都是为市场生产商品;都是按照商品交换的规律进行交换;都是完成商品交换货币,货币交换商品的行为。因此,简单商品生产者和资本家的商品生产者是同一的性质:都是商品生产。这两种商品生产方式的差别仅仅在于:简单商品生产使用的是自己的劳动力,资本家的商品生产使用的是别人的劳动力。在商品生产中使用自己的劳动力是劳动,使用别人的劳动力也是劳动,劳动生产产品这是永恒的不变的真理。无论对简单商品生产者来说,无论对资本家的商品生产者来说,生产产品无论就它的外观看,就它的使用功能或者使用价值看,分别不出是简单商品生产者生产的还是资本家生产的,都是一样的。既然这样,那么,简单商品生产者和资本家的商品生产者的生产就是同一性质:都是生产产品。正是因为这种表面现象,使人们把简单商品生产和资本主义商品生产混淆起来了!斯大林就是混淆简单商品生产和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的典型代表!
其次,就交换方式来说,在封建社会的简单商品生产的条件下,资本家的商品生产产生了。资本家和简单商品生产者都是在市场上进行商品交换,简单商品生产者和资本家都是人,都是商品生产者,他们在市场上,都是以商品所有者的身份进行交换,他们或者用自己的商品和别人的货币进行交换(卖),或者用自己的货币和别人的商品进行交换(买)。从表面上看,他们的行为都是:买或者卖的交换行为。他们都服从商品流通的规律,都服从货币流通的规律,都服从价值的等价交换的规律。事实上他们谁都没有欺骗谁。既然这样,那么,简单商品生产者和资本家的交换方式就是同一性质的:都是商品交换。这两种商品交换方式的差别仅仅在于:简单商品生产者交换的目的是为了商品,资本家交换的目的是为了货币。简单商品生产者卖商品得到了货币,然后用货币再买商品。资本家用货币买商品,然后卖商品得到了货币。这种买和卖的行为只是顺序不同,并没有破坏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的规律。既然这样,简单商品生产者的交换方式和资本家的交换方式就是同一性质的:都是商品交换。正是这种表面现象,使人们把简单商品交换和资本主义商品交换混淆起来了!斯大林就是混淆简单商品交换和资本主义的商品交换的典型代表!
由此可见:简单商品生产和简单商品交换构成了封建社会的后期的简单商品经济,构成了简单商品经济的经济形态,经济结构,经济基础,生产方式。必须说明:这种简单商品经济在封建社会的后期是产品生产为主的经济形态的衍生物,附属品,从来没有在社会中占统的地位。中国在1840年以前就是这种经济形态。1840年到1949年中国的简单商品经济形态仍然处于附属地位,资本主义经济形态也是刚刚产生,是处于萌芽状态。现在70岁左右的人们可以证明:在解放前的农村(农业生产在国民经济中占统治地位)农民的生产基本上是产品生产为主,简单商品生产为辅,交换的产品大都是自己的剩余产品。交换的方式是商品—货币—商品。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活需要,地主交换的目的也是为了多占有一些土地,多造一些房屋,多购买一些金银首饰,借以显示自己的不动产的富裕。就是山西晋商,徽州商人也主要是为了不动产,动产货币也是以贮藏货币的形态积累起来的。
资本家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构成了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经济形态,经济结构,生产方式。这种经济形态在400年以前在欧洲诞生了,到了19世纪中期在英国已经在国民经济中占统治地位。到了1840年外国入侵中国的时候把这种经济形态带到了中国,产生了资本主义经济形态的萌芽。一方面由于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形态在中国没有占过统治地位,人们不了解资本主义的经济形态,因而人们并不认为这种经济形态会给中国人民带来灾难。另一方面由于斯大林混淆了简单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杜撰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因此从解放以来,中国的领导人就分不清简单商品经济形态和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形态。毛泽东虽然毫不动摇地和资本主义经济形态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上层建筑领域中进行了坚决的斗争,但是他还是接受了斯大林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论断。致使得在他去世以后完全彻底地采用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形态。这就是毛泽东的最大的失误。但是这个账不应该算在毛泽东身上,不应该由毛泽东负责!这个账应该算在斯大林身上,应该由斯大林负责!刘少奇,邓小平,以及周恩来,张闻天,王稼祥,彭德怀等国家领导人在商品生产上,商品交换上坚持斯大林的名为社会主义实为资本主义的商品经济,站在了毛泽东的对立面。这样就产生了斗争。斗争的结局是:毛泽东逝世以后邓小平完全按照斯大林,刘少奇的“另搞一套”(刘源回忆)把资本主义经济形态作为改革开放的真理,在中国实现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形态。
为了说明资本主义经济形态这里有必要把简单商品经济形态和资本主义经济形态做一比较。
商品流通是资本的起点。商品生产,商品流通及其发展,即商业,总是资本产生的前提。如果我们只考察商品流通所产生的经济形式,那么,它的最终产物是货币,而货币正是资本的最初的表现形式。资本在历史上起初总是作为货币财产,作为商业资本或高利贷资本,与土地所有权相对立。就是现在,一切新资本也是以货币形态登上舞台,货币经过一定的过程,就转化为资本。作为货币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之间的区别最初只在于流通形式不同。商品流通的形式是:商品—货币—商品,即为买而卖。资本流通的形式是:货币—商品—货币,即为卖而买,在运动中表现这种流通形式的货币就成为资本,本身已经是资本了。因此,恩格斯说:“资本是什么,是一宗货币,这宗货币变成为商品,以便再变成比原先数量更多的货币。”
资本流通过程的两个阶段的每一个和商品流通中的每个阶段相同。但是整个过程之间却有着很大的区别。在商品流通中,货币是中介,商品是起点和终点;而在资本流通中,商品是中介,货币是起点和终点。在商品流通中,货币是永远花掉了;在资本流通中,货币只是预付,最后还要收回来,货币回到它的出发点,因此,这里已经存在着货币作为货币的流通与货币作为资本的流通之间的明显区别。
在商品流通中,货币只有借助全部过程的重复,借助售卖新的商品,才能回到它的出发点。因此,货币流回是同过程本身无关的。相反,在资本的流通中,货币的流回一开始就是由过程本身性质决定的,如果货币不流回来,过程就是不完全的。
商品流通的最终目的是使用价值,而资本流通的最终目的是交换价值本身。
在商品流通中,两端都有同样的经济形式规定性。两端都是商品,而且具有相等的价值量。但是它们同时是本质上不同的使用价值,这个过程的内容是社会的物质变换。而在资本的流通中,一个货币额和另一个货币额只能在量上不同,因此,资本流通只是由于两端具有量的区别才有内容。从流通中取出的货币要多于投入的货币。这个增值额就是剩余价值。原来预付的价值不仅在流通中保存下来,而且加上了剩余价值,它增值了,正是这一运动使货币转化为资本。
在商品流通中,也会有两端价值不同的情形。但是对这种流通形式来说,这是纯粹偶然的。如果两端价值相等,商品流通的形式也不会失去意义,相反,这倒是过程正常进行的条件。
商品流通形式的重复,以达到过程之外的最终目的为限,即以消费,以满足一定的需要为限。相反,在资本流通中,开始和终结是一样的,都是货币,就因为这样,这个运动已是永无止境的了。当然增加了的货币和原预付的货币在量上是不同的,但是,它也只是一个有限的货币额;如果把它花掉,它就不再成为资本;如果把它从流通中取出,它就固定为储藏货币。既然需要的是价值增值额,那么,增加了的货币同原预付货币一样,都需要增值,资本的运动是永无止境的,因为在过程终了同在开始一样,它的目的没有达到。作为这个过程的承担者,货币的所有这就成了资本家。
在商品流通中,交换价值至多成长为一种独立形式,同商品的使用价值相对立。而在资本流通中,它却突然表现为过程中的、自行运动的实体,商品和货币只是这一实体的形式。而且,它把自己作为原价值同自己本身作为剩余价值区别开来。它成为过程中的货币,从而成为资本。诚然,资本流通公式似乎只是商业资本所独有的形式。但是,工业资本也是这样一种货币,它转化为商品,通过商品的出售又重新转化为更多的货币。在流通领域之外,在买和卖的间隙完成的行为,丝毫不会改变这一点。最后,就生息资本来说,这个过程直接表现为货币--货币,可以说是比它本身更大的价值。
资本主义经济形态的特点:
1,一切生产资料都是商品,一切生活资料都是商品。不仅第一产业是商品生产,第二产业,第三产业都是商品生产。商品生产在国民经济中占统治地位。一切生产的目的都是为了利润。生产的两大要素,生产资料和劳动者处于分离的状态,生产资料是商品,劳动力也是商品。因此劳动者只有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才能实现生产资料和劳动者的结合,才能进行生产,才能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
2,因为劳动者没有生产资料,为了生存,自然就要出卖劳动力,挣得工资,以便购买生活资料,养家糊口。劳动者是在劳动力市场上售卖自己的劳动力,资本家是在市场上购买劳动者的劳动力,这就是商品交换。劳动者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和出卖自己的衣服性质是一样的,出卖自己的衣服得到的货币和出卖劳动力得到的货币的性质是一样的。都是从买者的腰包里掏出来的。劳动力的价格是由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决定的。劳动力的价格叫做工资。可见工资是一种市场行为,不是生产行为。是由市场决定的不是由生产决定的。是由市场劳动力的交换价值决定的不是由生产结果的分配决定的。
3,资本家购买了劳动力这个商品,和其他商品一样要使用它。使用购买来的劳动力就是叫劳动者劳动,劳动者因此就变成了工人。工人为资本家劳动的特点是:在资本家监督下劳动。工人劳动不仅生产了和工资一样多的价值,而且生产了超过工资价值的价值。生产工资价值的劳动是有偿劳动,超过工资价值的劳动是无偿劳动。无偿劳动创造的价值马克思叫做剩余价值!在为自己劳动的简单商品经中,劳动者生产的全部价值都归自己所有,并不存在剩余价值!在为别人劳动的资本主义经济中才有剩余价值,这也就是简单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本质区别。既然是无偿的那么说资本家剥削了工人是千真万确的!
4,资本家把剩余价值叫做利润,资本家不获得利润就不叫资本家。资本家为了利润自然要投入一定的货币资本,要不断地获得利润,也就是要不断地获得剩余价值。经过一定的时间,剩余价值积累起来就和资本家的投入一样多,这时剩余价值就转化为资本,变成资本化的剩余价值。可见资本既然是剩余价值的转化物,那么资本理应归工人所有、享受和支配。单个资本如此,全部资本也是如此,因此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把资本从资产阶级手中夺回来是天经地义的!
5,资本家为了获得剩余价值一方面要延长劳动时间,另一方面要降低自己的成本,降低工资成本就是减少工人的工资。工资是工人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的总和。只要生活资料的价值降低了,购买相同生活资料的工资就减少了。降低生活资料的价值的办法是,提高生产生活资料的部门的劳动生产力,提高为生活资料部门提供生产资料的生产资料部门的劳动生产力,也就是提高社会生产力。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办法是,扩大分工,利用先进的生产工艺,使用机器,利用科学技术。由此可见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提高劳动生产力的目的就是为了减少工人的工资。这就是工人永远贫困的根源。一方面是资本的积累,另一方面是工人贫困的积累难道还有疑问吗?
6,资本家剥削了工人的剩余价值,就要把剩余价值变成货币。这就是资本的周转,资本的循环,资本的流通。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阶级自己把货币投入流通,以便实现商品中包含的剩余价值。咋看起来,确实好像是一种怪论。但是请注意,他们不是把它作为预付货币即作为资本投入流通的。他们只是把它作为个人消费品的购买手段花费掉的。因此这不是他们预付的,虽然他们是这种流通的起点。假定有一个资本家,现在开办了一个企业。在最初一年内,他预付了货币资本,比如说5000元,用以支付生产资料的费用(4000元)和劳动力的报酬(1000元)。假定剩余价值率为100%,他占有的剩余价值=1000元。使后面这个1000元转化为货币的,不是它自己作为资本家投入流通的货币,而是它作为消费者投入流通的货币,这些货币不是预付的,而是花掉的。它每年花掉这些货币,这些货币每年又回到他手里。
7,社会资本形成的社会生产分成两大部类:生产资料的生产和消费资料的生产。产品因此也分成: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交换是在两大部类之间、每个部类内部进行的。交换是通过货币流通来完成的。在整个交换中,资本家阶级就是把货币投入流通并从交换中使剩余价值变成货币。说资本家自己把那些使他的剩余价值转化为货币、即得到实现的货币投入流通(在他把货币用于消费资料的时候),这是完全正确的。但是,对整个资本家阶级来说,为了使他们的剩余价值实现(同时也为了使他们的资本、即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流通),就必须自己把货币投入流通。这样一种说法,不仅不是奇谈怪论,而且还是整个机构的必要条件。因为在这里只有两个阶级:只能支配自己劳动力的工人阶级;对社会生产资料和货币拥有垄断权的资本家阶级。现实的过程被两种情况所掩盖:第一,商业资本和货币资本,会在产业资本的流通过程中作为特殊类型的资本家的经营对象出现。第二,剩余价值分成不同的范畴。作为这些范畴的承担者出现的,除了产业资本家外,还有土地所有者(就地租而言)、高利贷者(就利息而言)等等,同时还有政府和它的官吏、食利者等等。这些家伙,对产业资本家来说,是作为买者出现的,因为它们使他的商品转化为货币。他们各自也把“货币”投入流通,产业资本家则从他们手中得到这些货币。
8,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剩余价值作为全部预付资本这样一种观念上的产物,取得了利润这个转化形式。商品价值=成本价格+利润。资本主义竞争的基本规律就是建立在商品价值和成本价格之间的这种差别之上的,建立在由此引起的商品低于价值出售也能获得利润这样一种可能性之上的。商品出售价格的最低界限,是由商品的成本价格规定的。商品的成本价格还是资本家自己为了生产商品而支付的购买价格,因而是一个由商品生产过程本身决定的购买价格。因此在资本家看来,在商品出售时实现的价值余额或剩余价值,似乎是商品的出售价格超过它的价值的余额,而不是他的价值超过它的成本价格的余额,因而商品中包含的剩余价值好像不是通过商品的出售来实现,而是从商品的出售本身中产生的。显然这是一种错觉。在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以后,商品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求出不同生产部门的不同利润率的平均数,把这个平均数加到不同生产部门的成本价格上,由此形成的价格就是生产价格。简单商品经济是按照价值规律确定商品的市场价格,资本主义经济则是按照生产价格的规律确定市场价格。在资本主义交换方式中,商品的总价值调节总剩余价值,而总剩余价值有调节平均利润从而一般利润率的水平,——这是一般的规律,也是支配各种变动的规律,——那么,价值规律就调节生产价格。
9,在资本主义社会里生产资料的生产总是快于生活资料的生产。不变资本同可变资本相比逐渐增加,就必然会有这样的结果:在剩余价值率不变或资本对劳动的剥削程度不变的情况下,一般利润率会逐渐下降。利润率不断下降的规律,或者说,所占有的剩余价值同活劳动所推动的物化劳动的量相比相对减少的规律,决不排斥这样的情况:社会资本所推动和所剥削的劳动的绝对量在增大,因而社会资本所占有的剩余劳动的绝对量也在增大。资本所生产的商品的价格下降,同时商品所包含的并且通过商品出售所实现的利润量却会相对增加。这种利润量相对增加的事实显示的资本的相对繁荣,这就是政治经济学家们为资本主义辩护的理由之一。利润率下降,同时资本量增加,与此并进的是现有资本的贬值。这种贬值阻碍利润率的下降,刺激资本价值的加速积累。生产力的发展,同时资本构成越来越高,可变部分同不变部分相比越来越相对减少。这些不同的影响,时而主要是在空间上并行地发生作用,时而主要是在实践上相继地发生作用;各种互相对抗的要素之间的冲突周期性的在危机中表现出来。危机永远只是现有矛盾的暂时的暴力的解决。这就是经济危机必然出现的理由。
10,在资本主义生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里,独立生产者的性质
在资本主义生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里,那些不使用别人劳动,因而也不以资本家资格从事生产的独立手工业者或农民会是怎样的呢?他们是商品生产者。手工业者按照定货方法提供商品,农民则按他所有的资金来提供商品。他们是以商品售卖者的资格出现,不是以劳动力售卖者的资格出现。所以这种关系与资本和劳动的交换无关。他们的生产不属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一方面有一种发展方向,整个商品界,整个物质财富生产领域都已经在形式上或实际上从属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这样看来,一切在商品生产上就业的劳动者就都是工资雇佣劳动者,生产资料则在这一切这些部门都当作资本和他们相对立。他们的劳动会实现在商品中即物质财富中,这一点就可以用来表示生产劳动者即生产资本的劳动者的特怔。另一方面,生产资料的独立的社会性质--它表示着一种确定的生产关系--已经这样和这种生产资料作为生产资料的物质存在结合在一起,并且,在资产阶级社会的思想方法中,已经这样和这种生产资料作为生产资料的物质存在不可分离。因此,尽管独立手工业者和农民的生产资料不是资本,和这些生产资料相对而言,他们也不是工资雇佣劳动者,不过他们的赚钱过程中,这些生产资料还是会被当作资本来看,他自己也会这样割裂开来,以致他当作资本家竟然把自己当作雇佣劳动者来雇佣。他以资本家的资格付给自己工资,并由自己的资本提取利润。那就是,他把自己当作工资雇佣劳动者剥削自己,并在剩余价值的形式上把劳动应付给资本家的贡物付给自己。
实在说,这种表现形式尽管最初一看好象不合理,但在这个程度内仍然是正确的:即在所说的场合,生产者确实创造他自己的剩余价值,或者说,这全部产品只有他自己的劳动在其中物化。在他看来,他所以能够把他自己的劳动的全部产品占为己有,是由于他对生产资料拥有所有权,所以他能够支配他自己的剩余劳动,所以他能够当作自己的资本家,而把自己当作工资雇佣劳动者来发生关系。
根本的问题在于,生产资料和劳动的分离。这种分离在资本主义社会内表现为一种正常的关系。所以在这种分离事实上没有发生的地方,也假定有这种分离,在刚才所说的范围内,这个假定是正确的。因为在资本主义社会内,结合表现为一种偶然现象,分离则表现为正常的现象,因而,甚至在不同功能在一个人身上结合的时候,分离也当作关系坚持下来。在这个社会内,这个事实非常明显地表现出来:资本家本来只是资本的一种功能,劳动者只是劳动力的一种功能。然后还有着个规律:经济的发展会把功能分配在不同的人身上。用自有生产资料从事生产的劳动者,不是逐渐地转化为也剥削他人劳动的小资本家,就是失去生产资料转化成一个工资雇佣劳动者。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内,这本来就是大势所趋。
以上我们简单说明了简单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区别。这种区别就是《资本论》的主要内容,只要这个区别弄清楚了,改革开放的资本主义经济形态就弄明白了。我们就要把斗争的矛头对准资本主义的经济形态,而不是对准资本家个人。
劳动者 08.4.15 .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http://img.wyzxwk.com/p/2019/09/e70edeb684b74b82d4c8fa6723b9a0e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