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东西方文明的看法
以中华文明为代表的东方文明,和以古希腊雅典为代表的西方文明,各有侧重点。中华文明侧重于大一统的讨论,这个大一统不仅是政治军事的,也是经济的、文化的、甚至是历史的,一直渗入到哲学里面。缺陷就在于缺乏西方对事物细致入微的观察,剖析微观层面。即使是朱子的“格物致知”,也仅仅浮于表面,研究事物之间的关系而不是将事物本身剖析开来。但是,没有微观就没有宏观。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对世界本原的分析,中华文明从诸子百家以来就没有取得突破,在对世界的组成元素上,一直停留在金木水火土五种概念的分析。而西方则在古希腊时期就提出了“原子”概念,虽然这和现代的原子概念有很大区别。对事物分析到原子层面,并进而揭示出这个世界是由原子和分子组成的,而原子又是由中子质子和电子组成,证明了这个世界的同源性,确实是人类对这个世界认识的重大突破,是西方的重大贡献。同样的,西方文明侧重于对单个事物的分析,所以偏重于机械论和唯物论,在物质上取得了极大的进步,在自然科学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特别是在自然科学的最高领域物理方面,相较近代以前取得了极大进步。但是西方文明缺乏对事物整体的把握和分析,所以容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看不到长远,同时看问题片面容易走极端。因此在社会科学方面,在作为社会科学最高领域的哲学方面,西方文明仍然没有达到中华文明2000年前已经达到的水平。孙子兵法就是最好的例子,西方文明刚开始接触其皮毛,而老子孔子西方人至今没有读懂。举个最简单的例子,19世纪末期,欧洲已经可以统治全球了,但由于不能把握自身局部利益与整体的关系,先后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结果就是美国和苏联的兴起和亚非拉各被殖民民族的觉醒,导致欧洲从世界之巅的位置上滑了下来。
应该说,文艺复兴以来的西方文明进程,确实帮中华文明在物质上取得了突破,我这么说并不是要感谢西方,因为没有西方我们也迟早能取得这样的突破,但确实是西方把这种突破带给了东方。所以五四才有关于“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大讨论,因为这在当时确实是中华文明没有的东西。
至于今天科学与民主是否走到了尽头,我想现在为时尚早,不能下这样的结论。至少中华文明还要从中汲取为我所用的东西。任何文明的跃迁,其最终结果不是旧文明的彻底死亡,而是在旧文明腐烂的躯体上长出的新文明之花。任何人都不能和过去完全一刀两断。
总而言之,如果说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是自然之母在一棵树上开出的两朵鲜花的话,那么这个世界的最终进步有赖于雌雄两棵花交融结出的智慧之果。自远古以来,西方文明经过了两次开花的过程,第一次是古希腊罗马的商业文明,第二次是近代文艺复兴以来的工业文明。而东方文明经历了一次开花的过程,就是先秦诸子百家时代的农业文明,目前正在为第二次开花作准备。从历史上看,既然西方文明第二次的蜕变有赖于东方文明第一次开花结出的果实为其提供的坚实物质基础,包括指南针、印刷术、火药和造纸四大发明等物质科技领域,以及宗教信仰自由、文官制度、医疗体系、教育体系、自由市场、绿卡制度、贸易制裁等政经文化领域都是西方传教士从东方带过去的成果;那么我们也可以说,东方文明的第二次突破有赖于西方为现代社会所提供的现代物质文明基础为社会科学发展带来的新动力。新目标,启航!
(补充:从公元前2世纪一直到18世纪,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准除个别时期总体上一直是世界最高的,并为西方人所向慕。见马可波罗行记及其它一些传教士传记。文官制度、考试制度、官办医疗机构、普及学校、科技水平、尊重学者、建筑学、慈善机构、信仰自由、戏曲音乐、绿卡制度、贸易制裁,凡此种种,都为同时代西方人所向慕,并被他们在后来的发展中所借鉴。看看明朝末年李贽、黄宗羲、顾炎武、徐光启等人的文章,就知道没有满清的入关,中华文明进入资本主义是迟早的事,剑桥大学教授李约翰著名的李约翰难题根本就是伪问题。当时中国人已经在东南亚广泛殖民了,连印度东海岸都有中国人的集中地。东南亚光是叫三宝垄的地名就有几十个。中华文明的辉煌被满清和西方势力压抑太久了,连痕迹也找不到,修四库全书毁了多少典籍和史料!除了天工开物,现在有证据证明郑和下西洋的皇家档案也是乾隆时销毁的。现在的绿卡制度,中国人在明朝就发明了,外国人到中国居住必须登记、审查、定时汇报其行踪,并要申请居留权,否则驱逐出境。还有倭寇为什么入侵,就是因为明朝对日本实施贸易禁运和制裁,当时中国周边的哪个国家,都怕中国的贸易制裁。瑞典的哥德堡号帆船,来中国一趟运回去的货物就价值瑞典全国半年的国民生产总值!当时的西欧海上强国葡萄牙、荷兰、西班牙都被中国打败,为了和中国做生意,乖乖纳税上贡。菲律宾的国王直接就死在了中国,不愿回去当国王,朝鲜缅甸就更不用说了。大家必须谨记我们中华民族的辉煌!)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http://img.wyzxwk.com/p/2019/09/e70edeb684b74b82d4c8fa6723b9a0e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