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秋石客早日走出理论的误区
——评秋石客:读《马克思政治经济批判导言》的思考
我不赞同秋石客在【读《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的思考】一文中对马克思主义的“积极扬弃”。我认为正确的理论不在秋老师手里,而在马克思手里。现同老师商榷。希望他能早日认识和纠正自己的理论错误。
秋老师认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最核心部分应该是《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的这段话,而问题最多的也是这段话:
“我所得到的、并且一经得到就用于指导我的研究工作的总的结果,可以简要地表述如下: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
(按:马克思在这里有两个不足,其一是生产关系实际上从产生到消灭,始终受人的意志影响、制约,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正确,实际上,人类社会各方面,没有任何东西不可以为意志所转移,都是和意识相连系的产物;其二,生产关系,不止是与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也包括与生产力不适应的生产关系。)】为了清晰,我把摘自 秋 老师在这篇文章中的话全放在【】里。
对 秋 老师“按”的评述:
其一,生产关系概念为马克思首创,在此之前,人们的意识中连这个概念都没有,又怎么能有意识地影响和制约它呢?从原始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有那一种生产关系的产生和消灭不是由生产方式的产生和消灭决定的,而是受人的意志影响和制约的呢?根本没有。到了(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社会”,我们的领导者在继续实行货币交换即不变革生产方式的情况下确实幻想过用自己的意志,通过单纯改变“所有制形式”消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建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并自认为作到了这一点。但事实是这样的吗?根本不是。事实上,他们连什么是生产关系也没搞清楚(对斯大林生产关系定义的盲从就是明证),更不懂所谓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是根本不存在的。货币代表一种生产关系,买和卖的过程就是一种生产关系的形成。这种关系是人的意志能够影响和改变的吗?如你所说,假如生产关系果真能被人的意志影响、制约,那么在现存生产方式条件下,消灭阶级和阶级差别,建立“和谐”社会就不是什么难事了。再如,客观规律如果可以被人的意志影响和制约,那么它还是客观规律吗?人们还需要尊重客观规律吗?其二,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与生产力的一定阶段相对抗,马克思并没有否定这一点,而是马克思首先指出了这一点。
【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
(按:经济基础和法律、政治、上层建筑不一定相适应,他们始终有着适应和不适应两重性。)】
对 秋 老师“按”的评述:
每一种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都是相适应的,当二者不相适应的时候,革命时代就到来了。这个社会形态就要灭亡了。所谓“他们始终有着适应和不适应两重性”是没有根据的。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按:应该是相互制约,不是单向制约,社会、政治、精神生活也制约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
对 秋 老师“按”的评述:
前者对后者的制约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后者对前者的制约是不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反作用”。不可将二者混为一谈。
【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按:人们的意识也决定人们的社会存在,人们的社会存在基本上能摆脱纯自然物为劳动物,说到底主要是人的意识发展的产物,其他物种社会层次低下主要是因为意识欠发达。)】
对 秋 老师“按”的评述:
1,秋老师又一次把决定作用与反作用,把本源的东西与派生的东西,把孰先孰后的问题混为一谈了。如果人们的意识也决定人们的社会存在,那就不需要有人类的发展史了,人类完全可能在五千年前发明出共产主义思想,完全可能在那时一步进入共产主义。
2,人的意识与动物的意识具有本质的区别,根源在于构成二者大脑的物质不同。在这里同样需要用存在说明意识,而不是相反。
【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
(按:把社会革命的原因完全归结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忽略了上层建筑、文化意识层面的原因是片面的。)】
对 秋 老师“按”的评述:
在这里所需要的不是所谓全面性,而是找根本原因。况且,所谓上层建筑、文化意识层面的原因也存在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之中。
【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
(按:恰恰相反,不止如此。历史往往是先解决上层建筑变更后再变更经济基础。)】
对 秋 老师“按”的评述:
除共产主义制度外,每一种新制度的经济基础都是在旧社会的胚胎里滋生、发展、变更着,并直接影响着上层建筑,特别是社会意识的变革,于是,或慢或快,或通过和平演变,或通过暴力革命,由量变达到质变,新制度诞生了,旧制这就是历史。所以 秋 老师的观点是违背历史的。共产主义革命确实需要无产阶级首先掌握政权,然后才能变革经济基础(二者都必须以一定的物质条件即生产力发展水平为前提)。但这并不是“先解决上层建筑变更后再变更经济基础”。恰恰相反,无产阶级在掌握政权后,也必须先变革经济基础,才能真正实现上层建筑的变革。违背了这一原理,所谓上层建筑的变革就是幻想建立空中楼阁。
【在考察这些变革时,必须时刻把下面两者区别开来:一种是生产的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的、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的变革,一种是人们借以意识到这个冲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我们判断一个人不能以他对自己的看法为根据,同样,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
(按:事实上意识也是判断的根据之一。)】
对 秋 老师“按”的评述:
把握了前者,便解决了对后者的正确判断。不能正确地考察和把握前者,就不能正确地判断后者,这样的判断就毫无意义。
【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按:这是典型的物质决定论和唯生产力论,完全排除了意识层面的决定性或反作用,是修正主义的好宝贝。)】
对 秋 老师“按”的评述:
1,如果把马克思主义的这一原理称为物质决定论和唯生产力论,那么物质决定论和唯生产力论并不是谬论,而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2,不能把决定作用与反作用混为一谈。
3,这种观点对修正主义有利吗?根本没有。所以修正主义总是极力的歪曲、篡改、修正这一理论。你对它的“扬弃”其实就是犯了修正主义错误,同时说明你还不懂何为修正主义。
【所以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
(按:又一个物质决定论。)】
对 秋 老师“按”的评述:
“物质决定论”并不否定意识的反作用,相反,正是马克思主义最早发现了这种反作用,最早提出和使用了“反作用”这一概念。
【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
(按:马克思在这里把社会形态的演进看作是经济的阶段论,苏联教科书派的阶段论恰恰帮助了马克思,并没有背离马克思主义!)】
对 秋 老师“按”的评述:
苏联教科书在这个问题上不是帮助了马克思,而是没有背离马克思主义。没有背离历史事实。
【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
(按:否认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矛盾性、对抗性,有的左派不承认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创造性分析是错误的。)】
对 秋 老师“按”的评述:
如前所述,所谓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都是不存在的。
【这里所说的对抗,不是指个人的对抗,而是指从个人的社会生活条件中生长出来的对抗﹔但是,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胎胞里发展的生产力,同时又创造着解决这种对抗的物质条件。因此,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就以这种社会形态而告终。
(按:生产力决定论的又一注脚。)”】
对 秋 老师“按”的评述:
否定了这样的“生产力决定论”,就是否定了科学,就只能使人重新陷入黑暗的摸索之中,陷入谬误之中。
【从以上马克思主义经典经济学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考茨基主义有足够的理由认定他们才是马克恩主义的正宗,因为有马克思教条可以作证。我认为,修正主义者并没有修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也可能有人会说《政治经济学批判》不是马克思的主要著作,《资本论》才是。但我们可以认真看一下《资本论》,你会发现两本书并无本质差别,都符合马克思主义侧重唯物主义的思维。我从哲学、经济学、历史学、社会学等方面对马克思主义提出质疑是有根据的,源于我对马克思理论体系的深刻了解。我认为马克思过份夸大了物质对意识、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等层面的决定作用,既不符合客观经济发展的历史事实,也不符合人类为推翻私有制为基础的旧社会,建立公有制为基础的新社会实际斗争需要。】
评述:
1,秋老师以上所引用的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的这段话,不仅仅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最核心部分”,而是马克思对他发现的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简要表述,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和根本思想方法。是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西。它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的一条红线,马克思主义的全部学说都是对这一规律的证明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之所以正确,根源就在于这一原理的科学性。否定和扬弃了这一原理,就是彻底否定、扬弃和背离了马克思主义,陷入了反科学的泥潭。
2,任何人是不是马克思主义者,关键是看他是不是自觉地坚持用这一原理为思想武器分析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
3,这一原理不是教条,而是思想武器,是打开历史之迷的钥匙。只有理论联系实际地运用这一武器,才能无往而不胜。
4,认为“修正主义没有修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没有根据的。斯大林说:“不能把商品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混为一谈”,“必须抛弃从马克思主义专门分析资本主义的《资本论》中取来而硬套在我国社会主义关系上的其它若干概念……”等等,就是修正主义行径。
5,哲学的本质是思辨,所以哲学又称为思辨哲学,它的突出特征是纯思辨,是“思维的劳作”(黑格尔语),“是从头脑中想出联系”(恩格斯语);科学的本质是实证,所以科学又称为实证科学,它的突出特征是实验、实践和观测,“是要从事实中发现这种联系”(恩格斯语)。科学的产生和发展宣告了哲学的终结,哲学已经成为历史垃圾。恩格斯在《反杜林论》《自然辩证法》《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等著作中反复指出了这一点。所以,哲学思维完全是过时的东西。(参阅《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本质》)
6,马克思主义既指出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决定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又承认后者对前者的“反作用”,既没有夸大前者的“决定性作用”,也没有忽视后者的“反作用”。不仅具有全面性,而且正确描绘出了事物间决定与被决定和互相作用的真实的辩证联系。是完全符合历史事实的。把二者对等起来,不是克服了片面性,不是辩证法,不是科学,不是认识的进步。认为这一原理【不符合人类为推翻私有制为基础的旧社会,建立公有制为基础的新社会实际斗争需要】是没有根据的,正是这一原理唯一说明了无产阶级推翻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的合理性,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必然要求,是现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成为现代生产力以它应有的速度向前发展的严重桎梏的必然结果。
【严格来说,从量上分析,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领域主要研究、论述的是资本主义经济,他对商品的生产与交换,价值、价格、利润等,对资本的形成和特点,对价值规律与剩余价值的发现,对资本的发展趋势,对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特点,对市场、货币的分析,对资本主义的前期的毫不保留的赞美等论述颇丰,也可以说他是一个出色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反之,他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替代物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经济学,只作出了原则性的论述,如公有制、按劳分配与按需分配、计划性等。】
评述: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通过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揭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证明现在开始显露出来的社会弊病是现存生产方式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这一生产方式快要瓦解的征兆,并且在正在瓦解的经济运动形式内部发现未来的、能够消除这些弊病的、新的生产组织和交换组织的因素……”不论过去或现在,我们只能象马克思那样根据这一要求对共产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作出必要的,原则性的论述。更详细的东西,只能是空想。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有一个从适应性到不适应的两个阶段,实际上他没有更深层的看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始终存在矛盾,始终存在适应性与不适应性,差别在于,适应性在资本主义前半期是主要矛盾方面,后半期不适应性成了矛盾的主导方面。适应性与不适应性矛盾转化这一原理,不但适合资本主义,而且适合任何社会形态,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也包括在内。适应性理论反映在阶级关系中,等于承认资本主义从一开始剥削、压迫是合理的,压制了无产阶级的反抗。】
评述: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逢适应即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不适应即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始终存在适应性与不适应性】,就是说始终存在既推动又阻碍的作用。这种观点不荒唐吗?
2,生产关系是否推动生产力发展是一回事,存在阶级对立,阶级压迫和阶级反抗的斗争又是一回事,不能将二者混为一谈。再者,阶级压迫的产生和发展、相对于旧制度,相对于历史而言,不一定不是一种进步。
【马克思没有看到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也存在矛盾,是他不能彻底运用对立统一矛盾规律看待一切事物的缘故,他的许多学术缺陷都源于此。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经济学是很不完善的,他对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缺乏实际了解,自然也存在一些空想的成份。】
评述:
不存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也不存在“社会主义经济学”
【在我看来,马克思最大的经济学贡献,是表述了剩余价值论,是看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不可克服的矛盾性,看到了隐藏在经济当中的人与人的阶级关系,看到了资本主义的灭亡趋势与替代物社会主义的一般原则。】
评述:
1,用来指导马克思研究经济学的“唯物主义历史观”是错误的,但这种研究方法得出的剩余价值论是正确的。会有这样的怪事吗?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不可克服的矛盾性】不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3,共产主义才是资本主义的“替代物”,社会主义只能指由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整个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不是看到了【社会主义的一般原则】而是彻底划清了科学社会主义与其它形形色色社会主义的界线。
【也可能会有另外派别从马克思书本中找到根据来证明自已的马克思主义,这样会出现神话的破灭,因为会出现以马克思之矛攻马克思之盾情况,科学论的根基发生了动摇。】
评述:
毫无论据的结论,违背逻辑的推理。
【许多号称马克思主义者的人们,至死都不会明白,马克思为什么会不断修改自己的作品,因为马克思从来不把自已当成神,顺理成章,他为了和神派马克思主义者划清界线,只好说他自已不是马克思主义者。】
评述:
马克思既没有把自己当成神,也从没有怀疑过自己唯物史观的正确性,他不断个性自己的作品,决不是不断改变自己的理论原理,而是为了更好地表述自己的思想。他说自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是针对假马克思主义者说的。
好了,对 秋 老师在这篇文章中暴露出来的其它错误无须一一评述了。希望 秋 老师能早日自醒。
符秋石客:读《马克思政治经济批判导言》的思考
中央政治局政治学习表明,马克思主义将被高度重视,刘国光风暴正逢其时。因此,重新学习和认识马克思主义,评估中央马克思主义工程计划的意义非常重要,舍此不能完成理论整合和出新。本文就是一种尝试。
首先谈一下我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伟大一面,如对资本主义经济分析批判,剩余价值的发现,劳动价值论的提出,以及强调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层面的分析和社会主义主要经济特征公有制等的描述等,不是本文的重点,因以有大量的马克思主义者歌功颂德,用不着我去锦上添花。正因为很少有人讲其不足,所以我重点讲一些不足方面。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也存在三种态度: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还是认真分析、积极扬弃,我是持最后一种态度。并坚定地认为,马克思经济学同资产阶级经济学联系密切,不加以扬弃出新是不能成为当代社会主义锐利武器的。
马克思主义总体来说分教条派、经济派、意识派、发展派等。
教条派也有称原旨派、科学派。其主要特征是一切围绕马克思主义书本转,实际上是唯心主义的派别。
经济派的特征是侧重阶段论、物质决定论、生产力决定论,根本不提或很少提精神层面的东西,实际上是资产阶级范畴的派别。
意识派是侧重反作用,强调意识层面,根本不提或少提物质层面的东西,说到底也是唯心主义。
发展派很多,最重要的一支是我主张的彻底辩证地看物质与意识层面,应该是最正确的,发展派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主要是立场、价值层面。
上述各派都信誓旦旦的坚称自已是马克思主义的正宗,但究竞哪一派是正宗呢?回答此问题,必须看马克思本人是怎么说的。
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最难掌握的部分,要想进行分析和扬弃是非常令人头痛的事,我们不妨就个别专题进行探讨。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最核心部分应该是《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的这段话,而问题最多的也是这段话:
“我所得到的、并且一经得到就用于指导我的研究工作的总的结果,可以简要地表述如下: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
(按:马克思在这里有两个不足,其一是生产关系实际上从产生到消灭,始终受人的意志影响、制约,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正确,实际上,人类社会各方面,没有任何东西不可以为意志所转移,都是和意识相连系的产物;其二,生产关系,不止是与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也包括与生产力不适应的生产关系。)
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
(按:经济基础和法律、政治、上层建筑不一定相适应,他们始终有着适应和不适应两重性。)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按:应该是相互制约,不是单向制约,社会、政治、精神生活也制约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
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按:人们的意识也决定人们的社会存在,人们的社会存在基本上能摆脱纯自然物为劳动物,说到底主要是人的意识发展的产物,其他物种社会层次低下主要是因为意识欠发达。)
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
(按:把社会革命的原因完全归结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忽略了上层建筑、文化意识层面的原因是片面的。)
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
(按:恰恰相反,不止如此。历史往往是先解决上层建筑变更后再变更经济基础。)
在考察这些变革时,必须时刻把下面两者区别开来:一种是生产的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的、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的变革,一种是人们借以意识到这个冲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我们判断一个人不能以他对自己的看法为根据,同样,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
(按:事实上意识也是判断的根据之一。)
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按:这是典型的物质决定论和唯生产力论,完全排除了意识层面的决定性或反作用,是修正主义的好宝贝。)
所以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
(按:又一个物质决定论。)
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
(按:马克思在这里把社会形态的演进看作是经济的阶段论,苏联教科书派的阶段论恰恰帮助了马克思,并没有背离马克思主义!)
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
(按:否认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矛盾性、对抗性,有的左派不承认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创造性分析是错误的。)
这里所说的对抗,不是指个人的对抗,而是指从个人的社会生活条件中生长出来的对抗﹔但是,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胎胞里发展的生产力,同时又创造着解决这种对抗的物质条件。因此,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就以这种社会形态而告终。
(按:生产力决定论的又一注脚。)”
从以上马克思主义经典经济学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考茨基主义有足够的理由认定他们才是马克恩主义的正宗,因为有马克思教条可以作证。我认为,修正主义者并没有修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也可能有人会说《政治经济学批判》不是马克思的主要著作,《资本论》才是。但我们可以认真看一下《资本论》,你会发现两本书并无本质差别,都符合马克思主义侧重唯物主义的思维。我从哲学、经济学、历史学、社会学等方面对马克思主义提出质疑是有根据的,源于我对马克思理论体系的深刻了解。我认为马克思过份夸大了物质对意识、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等层面的决定作用,既不符合客观经济发展的历史事实,也不符合人类为推翻私有制为基础的旧社会,建立公有制为基础的新社会实际斗争需要。
严格来说,从量上分析,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领域主要研究、论述的是资本主义经济,他对商品的生产与交换,价值、价格、利润等,对资本的形成和特点,对价值规律与剩余价值的发现,对资本的发展趋势,对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特点,对市场、货币的分析,对资本主义的前期的毫不保留的赞美等论述颇丰,也可以说他是一个出色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反之,他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替代物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经济学,只作出了原则性的论述,如公有制、按劳分配与按需分配、计划性等。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有一个从适应性到不适应的两个阶段,实际上他没有更深层的看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始终存在矛盾,始终存在适应性与不适应性,差别在于,适应性在资本主义前半期是主要矛盾方面,后半期不适应性成了矛盾的主导方面。适应性与不适应性矛盾转化这一原理,不但适合资本主义,而且适合任何社会形态,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也包括在内。适应性理论反映在阶级关系中,等于承认资本主义从一开始剥削、压迫是合理的,压制了无产阶级的反抗。
马克思没有看到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也存在矛盾,是他不能彻底运用对立统一矛盾规律看待一切事物的缘故,他的许多学术缺陷都源于此。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经济学是很不完善的,他对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缺乏实际了解,自然也存在一些空想的成份。
在我看来,马克思最大的经济学贡献,是表述了剩余价值论,是看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不可克服的矛盾性,看到了隐藏在经济当中的人与人的阶级关系,看到了资本主义的灭亡趋势与替代物社会主义的一般原则。
也可能会有另外派别从马克思书本中找到根据来证明自已的马克思主义,这样会出现神话的破灭,因为会出现以马克思之矛攻马克思之盾情况,科学论的根基发生了动摇。许多号称马克思主义者的人们,至死都不会明白,马克思为什么会不断修改自己的作品,因为马克思从来不把自已当成神,顺理成章,他为了和神派马克思主义者划清界线,只好说他自已不是马克思主义者。
上述引用的完整的马克思经典的经济学论述究竟是否十分正确、不需要发展呢?答案是否定的。许多言必称保卫马克思主义的人,在面对马克思历史局限和失误的时候,不许动马克思一根毫毛,我很怀疑,他们是在保卫谁,说穿了是在保卫自已的话语权。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缺陷,假如马克思活着的话,他一定会第一个去修改,因为马克思要的肯定是真理而不是面子,他一定会无情批判教条主义者。
社会是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政治经济学不能独立研究,研究经济不能不联系政治、文化、军事、外交等内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片面的、非整体性的,而毛泽东是整体性经济学,在这方面马克思比毛泽东的确差远了,无论怎样扬马抑毛,终究改变不了事实。由于毛泽东是政治家等原因,日理万机,没来得及系统总结他的整体经济学理论,是很遗憾的事。因此,毛泽东经济学被严重低估了,以至于在许多左派心目中认为毛泽东搞经济学是弱项,是完全错误的。Z可以这样说,毛泽东整体经济学是当今世界上水平最高的经济学,整理、发展、传播毛泽东经济学思想,是左翼理论工的非常重要的任务。
其次,谈一点对中央重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
中央重视马克思主义问题不是偶然的,是在改革开放出了许多问题,人民群众很不满意,加上若干年来新自由主义泛滥成灾,各种颜色革命威胁,如果不采取措施,有亡党、亡国的危险。而面对党内外的认识程度,只能重拾马克思主义逐步解决问题。
但是,怎样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还是个问题。在当前中国的经济学理论非自由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思路很成问题,我认为,重提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结合毛泽东整体性经济学和中国国情的任何经济学都是无前途的。坦白地讲,我非常担心中国与世界摆脱新自由主义泥潭,又掉入马克思主义教条的陷阱。
中央对马克思主义工程的高度重视说明,一方面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要结合实际进行理论出新,把马克思主义工程当做一次教条主义的新舞台的想法是有背中央意图的,是错误的。
更重要的是,胡锦涛在政治局的讲话表明,中国目前尚无成熟的新理论,因此要向马克思主义取经。巧妙地表达了新信息,靠邓江那一套是不解决问题的,单靠马克思主义能解决问题吗?我很怀疑,所以特别呼吁重视毛泽东思想。
二零零五年十一月二十八日修改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http://img.wyzxwk.com/p/2019/09/e70edeb684b74b82d4c8fa6723b9a0e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