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基本路线:以人为中心,还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张巨成
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这次全会决定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决策,开始了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变。
党的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是 1987年10月25日 至 11月1日 在北京召开的。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这条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被简称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这个简称并不能完整概括党的基本路线的全部内容,如“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这些重要内容就没有概括进去。建议今后不要再使用“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个简称。
党的十七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党的十七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还说:“中国共产党在领导社会主义事业中,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其他各项工作都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
总结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的历史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我们认识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不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本。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要以人为中心,而不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以人为本、以民为本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我国古代的思想家,特别是儒家学派,一贯反对以神为本,而坚持以人为本、以民为本的人文主义、民本主义立场。我国古代早就有“敬天保民”,“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天地之间,莫贵于人”等以人为本、以民为本的思想,强调要保民、养民、教民、贵民、利民、裕民、惠民。中国传统文化的政治主题和价值主题,始终围绕着以人为本、以民为本的思想理论的实现、实践而展开。
以人为本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项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在科学阐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发展方向的同时,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者。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人自身的发展是辩证的统一。马克思和恩格斯不仅高度重视社会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且也高度重视人的发展,强调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价值取向。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也是科学发展观终极的、核心的目标。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一切向人民负责,相信人民群众能够自己解放自己,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和价值主体地位。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重视满足人们的现实需要,维护人们的切身利益,提高人的素质,发挥人的潜能,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十七大报告指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坚持以人为中心,就要坚持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就要按照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就要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重要位置,切实解决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联系到30年改革开放的历史和目前的形势,继续解放思想,要从最近二、三十年来形成的偏见和错误认识中解放出来,要从错误的、不科学的发展观中解放出来,要从不科学的改革观的误导与束缚中解放出来,要从对市场经济的错误认识中解放出来,要从对GDP的盲目崇拜中解放出来,要从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片面理解的误区中解放出来。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和谐发展,就不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历史地、辩正地、理性地看待生产力。搞社会主义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但不能片面地、盲目地发展生产力。坚持科学的发展观、科学的改革观、正确的政绩观,必须走出近几年来的生产力崇拜、GDP崇拜、市场经济神话的误区。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理性地、辩证地、科学地认识。经济领域可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政治文明领域、精神文明领域不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例如,军队、警察、政府、公安、检察、法院等公共权力部门,中小学校、高等院校、医院等,就不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各领域、各部门各司其职,否则必然会导致失调、混乱。要注意发展的合法性问题。发展要合法发展,要反对违法的、不合法的发展。不能为了经济的一时增长、发展而置自然生态环境、社会生态环境的破坏于不顾。
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不能再坚持所谓“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而要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本,就不能盲目地、片面地、单纯地发展经济、发展生产力。洋务运动时期和清朝灭亡前夕,中国的生产力发展非常快,并且是空前发展,但由于清政府的严重腐败,空前发展的生产力并不能挽救腐败严重的清政府灭亡的命运。这一历史教训,值得我们认真吸取。
中国目前和将来的生态环境、资源、能源、老龄化的人口等方面已无力支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模式。国际上的资源、能源主要是去支撑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及日本,不可能来支撑中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模式,除非中国取代了美国的超级大国的霸权地位。
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观转变到“以人为中心”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发展的必然的正确选择。
国家的大战略,国家的基本理念和基本价值选择,执政党的基本路线,不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本。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应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变为“以人为中心”(或“以人为本”)。
建议将来召开的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把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修改为: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人为本,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http://img.wyzxwk.com/p/2019/09/e70edeb684b74b82d4c8fa6723b9a0e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