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 > 思潮 > 思潮碰撞

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本质特征

高守研 · 2008-08-29 · 来源:
收藏( 评论() 字体: / /

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本质特征  

   

正如毛泽东所说,“中国人找到马克思主义,是经过俄国人介绍的”。[1] 由于这一历史原因,由于我们党一直把列宁、斯大林视为马克思主义的伟大继承者和发展者,迄今为止,我们党并不是按着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来理解马克思主义,而是“以苏解马”,即按着列宁、斯大林的观点来理解马克思主义,并把他们的观点视为对马克思主义发展。但事实果真如此吗?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必须弄清楚究竟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本质特征。

马克思主义的道理千条万绪,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它是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学说。  

这一规律即:社会存在(其中生产方式是最基本最主要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决定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同时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又有反作用;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依次存在着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共五种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社会意识和社会制度。  

这就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和根本思想方法。  

因此,我们又可以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来概括马克思主义。  

这一规律的发现彻底揭开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秘密,为人类由“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科学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唯一正确和无比强大的思想武器。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获得彻底解放,彻底消灭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共产主义制度指明了道路。它是迄今为止人类研究自身社会所获得的最伟大发现和对人类作出的最伟大贡献。  

科学地揭示这一规律,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它一切理论的独有属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和灵魂,是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西,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整个思想体系的一条红线,马克思主义的全部学说都同这一规律紧密联系着,都是对这一规律的证明或运用,都是以这一规律为思想武器分析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理论表现和必然性结论。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它一切理论的本质特征。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当之无愧的被公认为伟大真理,之所以是统一的,之所以无懈可击而始终立于不败之地,之所以能够洞查秋毫,之所以是照妖镜和显微镜,其根源就在这里。  

所谓马克思主义根本原理就是指马克思主义对这一规律的揭示,它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东西。所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就是指产生和构成马克思主义根本原理的各个原理,如唯物辩证法,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运动规律、价值规律、剩余价值规律等等都可以分别称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根本原理和基本原理则统称马克思主义原理。毫无疑问,只有对客观规律、对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在逻辑、必然法则的科学揭示才能被称为原理。  

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上述本质内容,马克思自己是这样说的:

“我所得到的、并且一经得到就用于指导我的研究工作的总的结果,可以简要地表述如下: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在考察这些变革时,必须时刻把下面两者区别开来:一种是生产的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的、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的变革,一种是人们借以意识到这个冲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我们判断一个人不能以他对自己的看法为根据,同样,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所以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形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做是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这里所说的对抗,不是指个人的对抗,而是指从个人的社会生活条件中生长出来的对抗;但是,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胎胞里发展的生产力,同时又创造着解决这种对抗的物质条件。因此,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就以这种社会形态而告终。”[2]  

这就是马克思对他发现的“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客观规律”即他的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简要表述,并明确指出了这是指导他的“研究工作的总的结果”,即明确表述了这一思想是贯穿于他的全部理论的核心内容。这里没有任何神秘、难懂和不明确的地方。

恩格斯更明确地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贡献概括为两大发现,一是“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二是“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他说: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为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以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3]   

 马克思进一步指出:“无论是发现现代社会中有阶级存在或发现各阶级间的斗争,都不是我的功劳。在我以前很久,资产阶级的历史编纂学家就已叙述过阶级斗争的历史发展,资产阶级的经济学家也已对各阶级作过经济上的分析。我所加上的新内容就是证明了下列几点:(1)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2)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3)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4]   

显然,这是马克思对上述规律的不同表述,从而精辟地指明了上述规律的实质,也是马克思对自己所获得的全部理论成果的概括,同时还明确指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科学内涵。

恩格斯也进一步指出:“我们的理论不是教条,而是对包含着一连串互相衔接的阶段的发展过程的阐明。”[5]  

所谓“对包含着一连串互相衔接的阶段的发展过程的阐明”,所指的不正是上述规律吗!

可见,马克思主义区别于其它一切理论的独有属性,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核心和灵魂,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阐明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对此,马克思和恩格斯都讲的很清楚了。

不过在此还应重复强调指出,恩格斯说:“而以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是什么意思呢?这显然是说,上述规律的发现彻底揭开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秘密,为人类由“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科学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唯一正确和无比强大的思想武器。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获得彻底解放,彻底消灭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共产主义制度指明了道路。所以对掌握马克思主义的革命者来说,已经不再有迷茫和困惑,社会主义事业已经不再是“在黑暗中摸索”的事业,不是盲目的“探讨”,不是“摸着石头过河”,而是以科学理论为指导的、道路明确、目标明确、根本任务、根本方法明确的事业,是人们掌握了社会历史发展客观规律,因而能自觉按客观规律办事,能作到理论联系实际,能自主地驾驭社会历史车轮前进,使其服从和服务于我们的目的事业。当然,如果不懂马克思主义,那就另当别论了。  

列宁的《卡尔·马克思(传略和马克思主义概述)》是专门向人们介绍、宣传和解释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列宁几乎面面俱到,用自己的理解全面概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各种观点,其中在“唯物主义历史观”一节中几乎全部引述了我们在前面引述的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但他并没有指出这种唯物主义历史观是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科学揭示,也没有把这种唯物主义历史观视为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核心和灵魂,更没有把这种唯物史观当作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唯一正确和无比强大的思想武器。在列宁看来,似乎“阶级斗争的理论” 才是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西。所以他说在研究社会现象、社会矛盾、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给我们指出了一条指导性的线索,使我们能在这种看来迷离混沌的状态中发现规律性。这条线索就是阶级斗争的理论”。

后来,列宁又明确地把“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和“无产阶级专政”视为马克思主义的本质。他说:“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6]  又说“只有承认阶级斗争,同时也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的人,才是马克思主义者……必须用这块试金石来检验是否真正理解和承认马克思主义。”[7]   

首先,“对具体情况作具体的分析”是人们正确地研究问题、认识问题、处理问题必须遵循的起码原则,而不是马克思主义的独有特征。其次,把是否承认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视为测验真假马克思主义的试金石也是错误的。因为承认阶级斗争是一回事,是否真正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在阶级斗争问题上的科学认识并按马克思主义观点正确地进行阶级斗争又是一回事;同理,承认无产阶级专政是一回事,是否真正懂得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并真正实行无产阶级专政又是一回事。

因此,仅就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解释没有抓住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而是严重歪曲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便足以证明,他对马克思主义的解释是不成功,不正确的。

此外,依据列宁的观点,从苏联引入这国,并统治我国理论界的观点一直把马克思主义仅仅解释为: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但对三者内涵的解释是极不明确的,甚至是被曲解的。结果马克思主义在他们那里完全变成了不明确的、云遮雾绕的、高深莫测的东西,甚至被歪曲了,因而可以继续被任何人、特别是掌握马克思主义解释权的人随意解释,随意篡改。形形色色的假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泛滥成灾,根源就在这里。

虽然斯大林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马克思主义观点,但是他并不知道,因而没有指出这些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内容;关于社会五形态,斯大林则明确地把共产主义修改为社会主义;斯大林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定义,更是随意理解、随意篡改马克思主义概念的突出典型。这样,他便从以上两个方面彻底修正了马克思主义,且流毒至今。

现在我们先谈生产方式,在稍后阐述科学社会主义时再谈社会主义问题。

在社会科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生产方式概念无疑是指人们从事物质生产活动所采取的方法和形式。因为从词义(译义)上看,它没有其它含义;从实践上看,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中存在这样一个客体和问题是不言而喻的;从马克思主义对它的使用上看,其上述含义就更加明确了。例如马克思说: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8]  

“不论社会生产的形式如何,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始终是生产的因素。但是,二者在彼此分离的情况下只在可能性上是生产因素。凡要进行生产,就必须使它们结合起来。实行这种结合的特殊方式和方法,使社会结构区分为各个不同的经济时期。”[9]       

“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10]  

很明显,这些不同提法表述的是完全相同的思想,并且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即:不同的生产方式决定不同的社会制度。同样很明显,这里讲的生产方式、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结合的特殊方式和方法等不同提法是完全相同的概念。而要给它们找到一个共同的内涵,那就只能是生产的方法和形式。  

由于生产方式概念是指生产的方法和形式,所以马克思、恩格斯有时又直接用生产方法和生产形式等提法来表述和代替生产方式概念。  

例如马克思说:“生产形式一有变化,交换形式也就随之变化。因此在社会的历史中,我们就看到产品交换方式常常是由它的生产方式来调节。”[11]   

又如恩格斯说:“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到人们的头脑中,到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不应当到有关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到有关时代的经济中去寻找。对现存社会制度的不合理和不公平,对‘理性化为无稽,幸福变成苦痛’的日益醒的认识,只是一种征兆,表示在生产方法和交换形式中已经不知不觉地发生了变化,适合于早先的经济条件的社会制度已经不再和这些变化相适应了。”[12]   

因此,生产方式概念是指生产的方法和形式是毫无疑义的。

因此,采用什么样的生产资料、生产组织、生产方法和生产形式进行生产,绝不仅仅是方法和形式问题、也绝不仅仅是现象和外表问题,而是走什么道路,建立什么样的社会制度问题。  

生产方式包括那些内容呢?  

马克思主义指出,社会物质生产过程主要包括生产、交换和分配三个方面,其中生产决定交换和分配,但“就其单方面形式来说”,[13] 生产也决定于交换和分配。可见,生产方式的主要内容包括生产方式、交换方式和分配方式三个方面。其中生产方式决定交换方式和分配方式,交换方式和分配方式对生产方式又有反作用。  

这就是说,生产方式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生产方式包括生产方式、交换方式和分配方式,狭义的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和分配方式共同构成(广义的)生产方式的内容。

从生产方式的内容不难看出,它实质上反映、决定和代表着人们的经济关系即生产关系。  

生产方式概念的上述含义和性质是极其浅显明了的。所以早期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并没有用错这个概念,因而马克思主义也没有浪费笔墨对这个概念作不必要的赘述。马克思主义对政治经济学的伟大贡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同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根本区别,是科学地揭示了生产方式与生产关系的本质联系,彻底驳斥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只是从表面上来认识这种联系,或者只见其一,不见其二,或者简单地将二者混为一谈。为了彻底弄清这种联系,现将马克思主义对这个问题的阐述详细引证如下。

马克思指出:

“随着新的生产力的获得,人们便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而随着生产方式的改变,他们便改变所有不过是这一特定生产方式的必然关系的经济关系”。[14]  

在这段话里,马克思把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表述的再清楚不过了:生产力决定生产方式,而“经济关系”即生产关系不过是特定生产方式的“必然关系”。   

为了彻底揭示这种“必然关系”,马克思从多方面作了阐述,他说:  

“一种社会生产关系采取了一种物的形式,以致人和人在他们的劳动中的关系倒表现为物与物彼此之间的和物与人的关系……货币主义的一切错觉的根源,就在于看不出货币代表着一种社会生产关系,却又采取了具有 一定属性的自然物的形式。嘲笑货币主义错觉的现代经济学家,一到处理比较高级的经济范畴如资本的时候,就陷入同样的错觉。他们刚想拙劣地断定为是物的东西,突然表现为社会关系,他们刚刚确定为是社会关系的东西,却又表现为物来嘲弄他们,这时候,同样的错觉就在他们的天真的惊异中暴露出来了。”[15]  

“一种社会关系表现为一个存在于个人之外的物,这些个人在社会生活的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定关系表现为一个物品的特殊属性,这种颠倒,这种不是想象的而是平凡实在的神秘化,是生产交换价值的劳动的一切社会形式的特点。在货币上,它不过比在商品上表现的更加夺目而已。”[16]   

“正是商品世界的这个完成的形式­——货币形式,用物的形式掩盖了私人劳动的社会性质以及私人劳动者的社会关系,而不是把它揭示出来。”[17]  

“如果交换价值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这种说法是正确的话,那么必须补充说,它是隐藏在物的外壳之下的关系。”[18]  

“商品交换是这样一个过程,在这个过 程中,社会的物质交换即私人特殊产品的交换,同时也就是个人在这个物质变换中所发生的一定社会关系的产生。”[19]  

“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任何别的生产方式一样,不仅不断再生产物质的产品,而且不断再生产社会的经济关系,即再生产产品形成上的经济的形式规定性。因此,它的结果会不断表现为它的前提,象它的前提会不断表现为它的结果一样。”[20]   

“在徭役劳动下,服徭役者为自己的劳动和为地主的强制劳动在空间上和时间上都是明显地分开的。在奴隶劳动下,连奴隶只是用来补偿他本身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的工作日部分,即它实际上为自己劳动的工作日部分,也表现为好像是为主人的劳动。他的全部劳动都表现为无酬劳动。相反地,在雇佣劳动下,甚至剩余劳动或无酬劳动也表现为有酬劳动。在奴隶劳动下,所有权关系掩盖了奴隶为自己的劳动,而在雇佣劳动下,货币关系掩盖了雇佣工人的无酬劳动。” [21]  

恩格斯也指出:

“经济学所研究的不是物,而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归根到底是阶级和阶级之间的关系,可是这些关系总是同物结合着,并且作为物出现。”[22]  

这些阐述明确告诉我们: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不是包括与被包括的关系,而是形式与内容、现象与本质的关系,互为前提、互为结果的关系。也就是说,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就必然形成什么样的生产关系,是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就必然实行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其中商品生产形式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完全用假象掩盖了它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真实性质,甚至用物的外壳掩盖了生产关系的存在,只有对商品生产进行科学剖析,才能透过表面现象和假象,揭示出其中生产关系的真实性质。

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区别于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重要观点,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区别于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根本方法。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学说就是进行这种科学剖析的光辉结晶,从而真实地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生产关系,彻底驳斥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得出的资本家养活工人的谬论。背离上述观点和方法,就只能重蹈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覆辙。  

由于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存在上述关系,所以马克思主义一方面给生产关系概念下了一个与生产方式概念不同的定义,即:“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23] 另一方面在本质上又把它们视为相同的概念。恩格斯明确指出了这一点,他说:“我们视之为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的经济关系,是指一定社会的人们生产生活资料和彼此交换产品(在有分工的条件下)的方式。”[24]  

所以更明确地说: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是既相同又不相同的概念,从形式、从表面现象上看,它们是不同的概念,但从本质、从内在联系上看,它们又是完全相同的概念。
    同理,交换方式与交换关系、分配方式与分配关系在本质上也是完全相同的概念。
    因此,生产关系的内容不是与生产方式不同,而是从不同的方面去揭示相同的内容,是从生产方式的内容中揭示出人与人之间的必然的经济关系。  

因此,同生产方式的内容相对应,生产关系概念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生产关系包括生产关系、交换关系和分配关系,狭义的生产关系与交换关系和分配关系共同构成(广义的)生产关系的内容。

此外,由于人们的一切社会关系都是由生产关系决定的,都是生产关系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表现,所以生产关系又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和本质内容,是对一切社会关系的概括。

现在我们来分析斯大林的生产方式定义。  

斯大林解释说:“生产、生产方式既包括社会生产力,也包括人们的生产关系,而体现着两者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的统一。”[25]   

首先,这个定义把生产和生产方式混为一谈了,也把事物的不同方面混为一谈了。生产是指人类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活动。生产方式是指这一活动所采取的方法和形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这一活动具有的两种不同性质。可见,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存在不可分割的联系,属于物质生产中三个不同方面的问题。认为生产和生产方式包括相同的内容,就是把它们视为相同的概念,把事物的整体和事物的一个方面混为一谈了;认为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就是认为事物的一个方面包括其它方面,事物的形式包括事物的内容,现象包括本质,其错误是不言而喻的。

其次,“体现着两者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的统一”这段话,显然不是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没有矛盾,也不仅仅是对前一段话的重复,而是强调生产、生产方式仅仅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从而间接否定了生产方式概念具有独立的意义,即否定了生产方式概念是指生产的方法和形式,也否定了在生产中存在着生产的方法和形式问题,只承认在生产中存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问题。  

所以斯大林的生产方式定义的似是而非性是很清楚的。从表面上看,它似乎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实际上是无视最起码的生产常识、经济学常识和马克思主义常识,企图否定生产的方法和形式问题的客观存在,是要抽掉生产的方法和形式来给生产方式概念下定义,来谈生产方式的内容和性质,来谈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所以在斯大林那里,生产方式概念完全变成了多余的,应当彻底抛弃的东西,只要记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概念就可以了。

那么斯大林如何谈生产关系呢?他说:“这里包括:(一)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二)由此产生的各种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以及他们的相互关系,或如马克思所说的‘互相交换其活动’;(三)完全以它们为转移的产品分配形式。”[26]  

这个定义的突出特征是抛开生产方式来谈生产关系的内容,谈生产资料所有制。其中第二条实际上是一个错误的、虚假的生产关系定义,因为生产关系是在生产中发生的,是由生产方式决定的,这里却说是由“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决定的;其中第三条显然是说,前两条内容决定产品分配的性质,前两条内容改变了,产品分配形式的性质就改变了(由此可见,在斯大林看来,产品分配形式与产品分配性质即分配关系没有必然联系)。所以这个定义的错误之处决不仅仅是把所有制形式突出出来作为生产关系的一条内容,也不仅仅是没有提交换,而是把生产关系的内容单纯归结为一条“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是认为这种“形式”决定生产关系和分配关系。

正是通过歪曲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这两个概念,斯大林彻底歪曲和篡改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因为用这两个定义来解释马克思主义,必然把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方式决定生产关系、社会关系、思想观念和社会制度的理论歪曲、篡改为“所有制形式”决定生产关系、社会关系、思想观念和社会制度;把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变革生产方式歪曲、篡改为单纯改变“所有制形式”就可以了。共产党人的悲剧就在于完全被这种修正主义观点所蒙蔽,完全变成了推行这种修正主义的工具,从而彻底背离了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不懂何为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更谈不上真正变革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因而变革上层建筑,改造整个社会也只能变成一句空话。

科学社会主义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根据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客观规律得出的必然的、根本性的结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核心中的核心,灵魂中的灵魂,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概括和总结。所以,我们又可以用科学社会主义来概括马克思主义。

这就是说,掌握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必然得出科学社会主义的结论。

这就是说,科学社会主义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全部学说的概括,狭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则指马克思主义得出的科学社会主义结论,又称“革命的社会主义”。

那么,什么是革命的社会主义呢?

马克思对这个问题作了十分精辟,十分明确的回答,他说:  

“这种社会主义就是宣布不断革命,就是无产阶级的阶级专政,这种专政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差别,达到消灭这些阶级差别所由产生的一切生产关系,达到消灭和这些生产关系相适应的一切社会关系,达到改变由这些社会关系产生出来的一切观念的必然的过渡阶段。” [27]   

这就是马克思为“科学社会主义”下的定义。

这就是对“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的精辟概括。

这就是马克思根据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客观规律为科学社会主义制定的不可违背的原则。

这一原理明确指出了社会主义本身是“过渡阶段”。而不是在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存在一个过渡阶段。这就是说,社会主义社会是指由资本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的整个历史时期。这就是说,只要无产阶级掌握了政权并坚持上述“科学社会主义”原理,就是进入了由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历史时期,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直至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这就是说,在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根本不存在、也不需要一个“过渡阶段”。

为什么说社会主义社会是过渡阶段呢?  

因为社会主义社会不是独立的社会形态。

这一观点的根据是什么呢?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资本主义及其以前的生产方式的产生、发展和更迭,既是社会生产力逐渐发展的必然结果,又具有自发性和盲目性的特征,是完全受自然规律支配的生产方式。与此相反,共产主义生产方式是不能仅仅依靠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自发产生和建立起来的,而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掌握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客观规律,因而能顺应这一规律和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依靠无产阶级专政,自觉建立的生产方式——它是马克思主义通过对人类社会历史进行科学研究,特别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科学剖析为我们找到的,能够消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必然产生的一切社会弊病的生产方法和生产手段。毫无疑问,同样能够消除这些弊病,但不属于共产主义性质,而属于社会主义性质的生产方式是根本不存在的,是既不能自发产生,也不能人为建立的。否则,建立共产主义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的必要性就不存在了。  

如果我们弄懂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商品经济,是盲目性的生产,是非计划经济;共产主义生产方式是非商品经济,是克服了盲目性的生产,是计划经济的马克思主义观点,就会更加明确地认识到不存在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因为在商品经济与非商品经济之间,在盲目性与非盲目性之间,在计划经济与非计划经济之间,不可能存在一个既非前者,又非后者的所谓“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或任何其它的生产方式。

不存在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就不存在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社会关系、思想观念和社会制度,即不存在所谓“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因此,决不能把社会主义视为独立的社会形态。

所以无产阶级掌握政权后的根本任务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而是必须向共产主义过渡。 

不懂甚至否定这一点,同时又打着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旗帜,用“向社会主义过渡”即建立所谓“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取代向共产主义过渡的科学社会主义原理,就是不懂并否定科学社会主义,就是假冒和篡改马克思主义,搞修正主义,搞假科学社会主义,就只能把社会主义引到“邪”路上去。

应当指出,所谓“社会主义”一词是一个很不明确的概念,在反对资本主义的旗帜下,几乎一切阶级和“社会庸医”都可以并曾经利用这个口号来维护本阶级的利益,宣传本阶级的主张。正如恩格斯早年在谈到共产主义者与社会主义者的区别时所说:

“所谓社会主义者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封建和宗法社会的拥护者。”  

“第二类是现今社会的拥护者。”  

“第三类是民主主义的社会主义者。”[28]

可见历史上的社会主义者并不是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晚年之所以经常使用“社会主义”这个概念来表述马克思主义运动,是因为那时一切非马克思主义流派的社会主义已经奄奄一息,“大陆社会主义已经差不多完全是《宣言》中所宣布的那个理论了”,[29]  是为了更广泛的团结和引导当时的社会主义运动走上马克思主义轨道,是把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当作同义语来使用的,是一种革命的策略。

不懂得这一点,又以社会主义者自居,就只能陷入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的泥坑,陷入修正主义、假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之中。只有赋予这个概念共产主义的内容,把它视为与共产主义是完全相同的概念,所谓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生产关系、思想观念、经济制度和社会制度等提法才是正确的。反之,这些提法就是错误的、荒谬的、虚假的概念。

斯大林并没有把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视为同义语,他认为在苏联基本建成了社会主义制度就是明证。所以他把五形态中的共产主义换成社会主义,实际上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修正,是搞修正主义。

所谓修正主义,就是修改、修订、更正、改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或偷换其中的概念。修正主义的反动性和荒谬性在于它修正的不是错误,而是真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和真理的唯一性决定了“修正”马克思主义的结果只能是对真理的歪曲和篡改,只能把马克思主义真理变成谬误,只能用假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来冒充和取代马克思主义。

如何实现由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过渡呢?  

科学社会主义明确回答了这个问题,即实行和依靠无产阶级专政,通过不断革命,逐步“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差别,达到消灭这些阶级差别所由产生的一切生产关系,达到消灭和这些生产关系相适应的一切社会关系,达到改变由这些社会关系产生出来的一切观念。”                            

很明显,要达到上述目的,就必须在消灭一切旧的生产关系、社会关系和观念的同时逐步建立共产主义的生产关系、社会关系和观念。而这里具有决定意义的、最重要、最根本的措施就是:逐步用共产主义生产方式取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这就是贯穿于整个社会主义阶段的根本任务。当社会主义彻底完成这一任务的时候,一切阶级差别才会被彻底消灭,共产主义的生产关系、社会关系和思想观念才会完全取代一切旧的生产关系、社会关系和思想观念。那时社会主义就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人类就进入了共产主义社会。  

所以,把社会主义社会称为由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历史阶段,是对社会主义社会根本性质最明了、最科学的表述。  

毫无疑问,这一过渡任务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在较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里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实现上述过渡的时间会更长一些。因此在整个社会主义阶段不可避免地既存在着正在被消灭,但还没有被彻底消灭的资本主义、甚至封建社会的生产方式或其残余,又存在着刚刚建立,还不完善,还有待于发展健全的共产主义生产方式。因而它在生产关系、社会关系和思想观念等一切方面也不可避免的既存在共产主义因素,又存在资本主义甚至封建主义因素,马克思主义一方面把社会主义称为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另一方面又指出在这个阶段上还不可避免地“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30] 其原因就在这里。

同样毫无疑问,这两种因素不可能长期“和平共处”。如果无产阶级偏离马克思主义,不积极创造条件努力用共产主义因素取代资本主义因素,资本主义因素就会无孔不入地侵蚀和消灭共产主义因素。因此,社会主义社会不可能“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它不是自觉地沿着马克思主义指引的正确道路逐步变革生产方式,逐步向共产主义过渡,就将不可避免地重新回到资本主义老路上去,不是由无产阶级彻底战胜资产阶级,就是资产阶级死灰复燃重新战胜无产阶级,没有中间道路。

当然,在一个国家里彻底消灭资本主义因素,建立单一的共产主义因素,首先单独进入共产主义是不可能的。

但是如果首先进入社会主义的国家坚持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她就会使生产力很快达到资本主义无法比拟的发展速度,使社会生产关系和社会意识快速发生革命性的根本变化,使人民的物资生活、精神生活和社会面貌迅速焕然一新而接近共产主义。那时她就会成为各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学习的榜样,就会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产生无比巨大的鼓舞和推动作用,从而在全世界迅速埋葬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

相反,如果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掌握政权后不懂马克思主义,偏离了马克思主义,不能自觉地坚持科学社会主义道路,不去建立共产主义生产方式,那么这种社会主义就毫无共产主义因素可言,就只能完全是资本主义或比资本主义更陈腐的因素,就谈不上向共产主义过渡。就只能是口头上的社会主义。如果它既不坚持科学社会主义,不建立共产主义生产方式,又打着马克思主义的旗帜、“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旗帜”,去破坏、限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那么它就会产生比资本主义更严重的社会弊病,就会比资本主义更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因为除共产主义生产方式外,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人类历史上最先进、最革命、最能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生产方式)。就会堕落为比资本主义更陈腐的社会,堕落为资本主义加封建主义的社会,走上愚昧落后、专制独裁的道路。它就会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产生极其恶劣的影响,起到资产阶级所起不到的抵毁马克思主义、玷污社会主义形象、破坏共产主义运动的作用。

可见,马克思主义不仅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且阐明了“如何消灭资本主义旧制度,如何建立共产主义新制度”的问题,为社会主义事业指明了道路。     

   

   

   

   



[1] 《毛泽东选集》1359页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32~33页(95年版)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776页(95年版)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547页(95年版)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680页(95年版)

[6]《列宁选集》第四卷213页(95年版)

[7]《列宁选集》第三卷139页(95年版)

[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32页(95年版)

[9] 《资本论》 第二卷44页(75年版)

[10] 《资本论》 第一卷204页(75年版)

[1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116~117页(第二版)

[1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617~618页(95年版)

[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17 页(95年版)

[1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 533页(95年版)

[1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23页(第二版)

[1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38页(第二版)

[17] 《资本论》第一卷92页(75年版)

[1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22页(第二版)

[1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41页(第二版)

[20] 《资本论》第三卷985页(75年版)

[21] 《资本论》第一卷590~591页(75年版)

[2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44页(95年版)

[2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32.页(95年版)

[2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731页(95年版)

[25]《斯大林选集》下卷442页

[26]《斯大林选集》下卷594页

[2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462页(95年版)

[2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244~245页(95年版)

[29]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263~264页(95年版)

[30]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304页(95年版)  

「 支持!」

 WYZXWK.COM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heji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收藏

心情表态

今日头条

最新专题

130周年

点击排行

  • 两日热点
  • 一周热点
  • 一月热点
  • 心情
  1. 你搞一次个人崇拜试试,看看有多少人会崇拜你?看看你搞得出来吗?
  2. 邓论学习 (十二) 是四人帮搞的“血统论”吗?
  3. 星话大白|越南
  4. 李昌平:我的困惑(五)
  5. 为什么批评西方的他们都“意外死亡”了?
  6. 是右就必须反,必须批
  7. 谭吉坷德|决战,或许正在悄然开始
  8. 胡锡进为什么总改不了阴阳怪气的老毛病
  9. 痛心,反华润人丁一多因强奸被捕,哈哈!
  10. 到底是谁在夸《新闻女王》?
  1. 普京刚走,沙特王子便坠机身亡
  2. 司马南|对照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大家给评评理吧!
  3. 湖北石锋:奇了怪了,贪污腐败、贫富差距、分配不公竟成了好事!
  4. 弘毅:警醒!​魏加宁言论已严重违背《宪法》和《党章》
  5. 这是一股妖风
  6. 美国的这次出招,后果很严重
  7. 公开投毒!多个重大事变的真相!
  8. 司马南|会飞的蚂蚁终于被剪了翅膀
  9. 亵渎中华民族历史,易某天新书下架!
  10. ​吴铭:为什么不从所有制角度分析问题呢
  1. 张勤德:坚决打好清算胡锡进们的反毛言行这一仗
  2. 吴铭|这件事,我理解不了
  3. 今天,我们遭遇致命一击!
  4. 尹国明:胡锡进先生,我知道这次你很急
  5. 普京刚走,沙特王子便坠机身亡
  6. 不搞清官贪官,搞文化大革命
  7. 这轮房价下跌的影响,也许远远超过你的想象
  8. 三大神药谎言被全面揭穿!“吸血鬼”病毒出现!面对发烧我们怎么办?
  9. 祁建平:拿出理论勇气来一次拨乱反正
  10. 说“胡汉三回来了”,为什么有人却急眼了?
  1. 在蒙受冤屈的八年中,毛泽东遭受了三次打击
  2. 痛心,反华润人丁一多因强奸被捕,哈哈!
  3. 铁穆臻|今年,真正的共产主义者,要理直气壮纪念毛泽东!
  4. 《邓选》学习 (十一)发展速度
  5. 司马南|对照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大家给评评理吧!
  6. 司马南|对照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大家给评评理吧!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