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社会主义扩大再生产模式
王慎之
本文认为,社会主义扩大再生产必须以消费资料(最终产品)为出发点,不仅在起点上是这样,在每一年的积累方向上也必须是这样。文章对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公式进行了讨论和评述,提出并非在任何条件下,扩大再生产的基本条件都必须表现为 ,并提出了社会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公式。文章还认为生产资料优先增长不是一个普遍规律,在有些场合,消费资料也可以优先增长。现代技术进步不仅使生产资料有增长趋势,也会实现固定资金规模的节约,特别是人力投资更快地增长,因此,消费资料的增长在扩大再生产中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的增长在扩大再生产中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王慎之,1938年生,1961年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毕业,现为黑龙江大学教学人员。主要论著有《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概论》.《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流派》等。
人所共知,马克思在分析扩大再生产时,是从第1部类积累开始的,并由第1部类积累确定第Ⅱ部类积累。列宁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引伸出生产资料比消费资料增长更快的结论。[1]多年来我们照此行事,遇到了许多矛盾。这就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社会主义扩大再生产,是否还有另外的途径?具体地说,是否可以由第Ⅱ部类开始确定积累率,并以此决定两大部类的发展速度?[2]本文拟就这个问题提出一点看法,以供学术界研究讨论。
一、扩大再生产并非一种模式,而是多种模式
扩大再生产的模式,最基本的形式可以概括为三种:
(1)从第1部类开始积累,即先确定第1部类的积累率,再由第1部类的积累规模确定第Ⅱ部类的生产规模。
(2)从第2部类开始积累,首先确定第Ⅱ部类的积累率,然后再根据实际可能确定第1部类的积累界限。
(3)两大部类同时确定出个统一的积累率,比如说25%或50%,然后再确定两
大部类的比例关系。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揭示的,是第—种情况用图式表示就是:
I.4000c+1000v+1000m=6000 c/v 4/1
Ⅱ.1500c+750v+750m=3000 c/v 2/1
先确定第1类的积累率为50%,那末,第1部类积累后将形成下式:
I.4400c+ll00v+(500m)=6000
由于第1部类首先确定积累500m,在有机构成不变的条件下,其用于(v+m)的部分必然是1600。为了使两大部类保持平衡起见,第Ⅱ部类用于c的部分只能是1600,即用于追加Ⅱc的部分只能是100。与此同时,用于追加Ⅱv的郎分又只能是50。这是一个由第1部类积累规定的不可逾越的界限,无论如何不可能超出这个界限。所以,第1部类处于主动地位,第Ⅱ部类处于被动地位。
马克思为什么要由第1部类开始确定扩大再生产的比例关系呢?这是由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形式决定的。因为资本主义生产从根本上说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虽然资本家为了自身消费的目的也要从事必需品和奢侈品的生产,但是,从总体上说,它并不是为了全社会的消费。对于广大劳动者来说,资本家所提供的消费资料,只是为了再生产劳动力。古典学派的优秀代表李嘉图,曾把劳动者和代劳动家畜并列在一起,认为资本主义是“为生产而生产”。马克思曾经指出,他这样做绝不是庸俗的,而是“科学上的诚实”。[3]而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标榜的所谓“全民福利”,才是伪善和欺骗。斯大林对此有过一个说明:“工人本身就象他们在资本主义的生产中确实表现的那样,只是生产资料,而不是目的本身,也不是生产的目的。”[4]扩大再生产从生产资料的积累开始,正好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也完全符合资本主义社会生活的实际。
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这个特点,是一个矛盾,但这不是理论的矛盾,而是现实生活的矛盾。列宁说得深刻:“消费是跟着‘积累’或者跟着‘生产’而发展的——不管这看起来是多么奇怪,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也只能是这样。因而,在资本主义生产的这两个部门的发展中,均衡不仅不是必要的,相反,不均衡是不可避免的。”[5]固不难看出消费资料处于被动状态,跟着生产资料发展,并不是各个社会形态所共有的普遍规律.恰恰相反,它是经济生活中的一个反常现象,也就是列宁所说的“奇怪”现象。只有资本主义社会,才有这种表现。社会主义社会恰恰要克服这个“奇怪”的反常现象。社会主义发展生产的直接目的是为了满足需要。它不是反映在手段上,而是要表现在目的上。如果依然坚持从第1部类开始积累.那无疑是把手段当成了目的。社会主义社会应当是在剩余产品(及其价值表现)中,首先考虑拿出多少用于增加消费,然后再根据实际可能确定扩大再生产的规模。陈云同志通俗地说:“一要吃饭,二要建设”。吃饭是起点.建设是生活改善之后的行为。推而言之,吃饭就是消费。因此,生产规模的扩大必须以消费的扩大为起点。这看起来是一个常识性的问题,但实践证明,常识性的问题不一定就清楚了。扩大再生产到底以何者为起点,对两大部类的比例关系和生活部门的结构,将发生重要的影响。 如果扩大再生产以消费资料为起点,那末,这是一种什么情况呢?我们仍借助马克思的再生产图式来说明这个问题。
I.4000c+1000v+1000m=6000 c/v=4/1
Ⅱ.1500c+750v+750m=3000 c/v=2/1
假设先使Ⅱ750m的50%积累起来,在有机构成仍为c/v=2/1的情况下,第Ⅱ部类重新组合为;
Ⅱ1750c+875v+(375m)=3000
与IIc相适应,用于生产消费资料的生产资料必须要有一个扩大,扩大多少,取决副教授II1750c的界限,也就是说,I(v+m)的总和必须等于1750。而要使I (v+m)和IIc相等,又取决于两个变量:如果积累得少,用于Iv的部分就要多些;如果积累得多,用于Iv的部分就会少些。因此可以出现多种组合。如果第I部类的积累率是30%,那末,就会出现下列等式:
I.4250c+1050v+(700m)=6000 c/v=4.05/1
Ⅱ.1750c+875v+(375m)=3000 c/v=2/1
在这种情况下,第I部类的有机构成没有下降,反倒有所提高。但如果用于积累的部分多些,比如说60%,就会出现下列情况:
I.4250c+1350v+(400m)=6000 c/v=3.1/1
Ⅱ.1750c+875v+(375m)=3000 c/v=2/1
在这种情况下,第I部类的有机构成相对降低了。就是说,由于多积累了30%,有机构成反而降低了。是什么原因使第I部类的有机构成降低了呢?原因就在于第I部类积累的部分必须拿出一个更大的比例加入v的投资,否则就不能实现两大部类的平衡。可见,并非积累增加就一定会引起有机构成的提高,而是自始就要受到第Ⅱ部类产品构成的限制。
除以上两种情况外,还可以事先给两大部类确定出一个统一的积累率,比如说是50%,按原来的有机构成分配,这样,就会出现下列表式:
因为第1部类(v+m)等于1600,而第Ⅱ部类c却有1750,显然,第Ⅱ部类将有150无法实现。为实现平衡,有两种办法:一是以第1部类为支点,使Ⅱc与I(v+m)相等,这就意味着Ⅱv必须增加消费,即:
I.4400c+1100v+(500m) = 6000
Ⅱ 1600+1025v+(375m)=3000
另—种办法是以第Ⅱ部类为支点组织Ⅱc与I(v十m)的平衡,这就必须从Ic中拿出150扩充Iv,扩大消费资料的生产资料的生产,即:
I.4250c+1250v+(500m)=6000
Ⅱ.1750c+875v+(375m)=3000
两种办法都可以实行两大部类关系的平衡,但生产结构将会发生不同的变化。这种模式的特点,在于两大部类有一个统一的积累率,但在组织平衡时,最后仍将归结为前两种情况的一种。
二、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公式并非在任何条件下都必须表述为I(v+m)>Ⅱc
扩大再生产既然是多种模式,合乎逻辑的结论自然是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公式不是一种表述形式。
在我国学术界,对扩大再生户的基本公式曾经进行过多次讨论。很多同志已经意识到不能只用I(v+m)>Ⅱc概括社会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因此提出了第二个基本公式作为补充。但是在仍然坚持把I(v+m)>Ⅱc作为社会主义扩大再生产公式这一点上,似乎并没有什么不同意见。我的看法有点不同,认为I(v+m)>Ⅱc虽然是扩大再生产的一个必要条件,但它反映的是资本主义的特点,就是说,它主要反映了扩大再生产过程对追加的生产资料的要求。就公式本身而言,很难看出对追加的消费资料的要求。在资本主义社会,扩大再生产中生产资料起着先行的作用,即使在消费品狭小的基础上,再生产也可以照常进行。如果劳动者变成一架不消费的机器.恐怕更符合资本家的目的。这仅仅是生产增长和有支付能力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的反映。所以, I(v十m)>IIc,从根本上说,正是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中矛盾的表现。
这样说是不是就否定了 I(v+m)对Ⅱc的关系呢?当然不是。就最一般的意义说,I(c+m)对Ⅱc的关系,在任何社会形态都是存在的。列宁曾经说过:“甚至在纯粹的共产主义社会里不也有(v+m)和Ⅱc的关系吗?还有积累呢?”[6]列宁这里所说的,只是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一般对比关系,并不仅仅是I(V+m)>Ⅱc。按一定比例分配社会劳动,并非僵死的成规。马克思说得明白:“完全构成了的‘比例性关系’是不存在的,只有构成这种关系的运动”。[7]可见两大部类的对比关系绝非一种具体方案。如果社会主义再生产只是达到了I(V+m)>Ⅱc的要求,生产尽管也可以扩大,但消费基础却狭小了,甚至用挤压消费的办法强行贯彻某种比例,那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就很难有区别了。所以,把I(V+m)>Ⅱc看成是社会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公式,至少是不全面的。
由于I(v+m)>Ⅱc不能明确反映扩大再生产对消费资料的要求,六十年代初期,我国理论界提出了扩大再生产的第二个基本公式。这个公式是由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这样一段话引伸出来的:
“……但是Iv(+m/x)必须总是小于Ⅱ(c+m),其差额就是第Ⅱ部类的资本家在Ⅱm中无论如何必须由自己消费的部分。[8]根据这段话,有的同志把它写成Ⅱ(c+m)>I(v+m/x)或Ⅱ(c+m-m/x)>I(V+m/x),[9]作为扩大再生产的第二个基本公式。
如果仅从字面上理解,把马克思的这段话引伸成这样一个公式,似乎未尝不可。问题在于公式本身并不是证明,它只是现实经济关系的绘图说明。一般地说,扩大再生产是以积累为前提的,在积累方向的确定上,一定时期只能有一个出发点,即使可以设想规定同一的积累率,最后在平衡二者的关系时,仍然将归结为其中的一种。倘若把Ⅱ(c+m)>I(v+m/x)或Ⅱ(c+m-m/x)>I(V+m/x)也作为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公式,那么,一定时期的积累方向就会是两个,这不要说在理论上难以成立,在实践上也是行不通的。基本公式多了,也就失去了“基本”的意义。所以,“第二个基本公式”说是不足取的。
六十年代我国正在执行国民经济的调整任务,当时生产资料的生产已经冒进,学术界提出“第二个基本公式”,是力图解决生产和消费的矛盾。可是,从实践结果上看,第二个基本公式并未帮上多大的忙,以后若干年内,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出现了更厉害的比例失调。这并不奇怪,因为,所谓第二个基本公式,和第一个基本公式相比,只不过居于次要地位,(V+m)>Ⅱc仍然是它的前提,一旦涉及现实的积累,首先仍然要考虑追加生产资料的需要,其次才是追加消费资料的需要。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先生产,后生活”。结果,无论是“农业占首位”,还是发展国民经济坚持要以“农轻重为序”,都不能落到实处,因此也扭转不了以往的既定方针。第二个基本公式在改变、调整两大部类的比例关系上,是无能为力的。当然,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有更深刻的原因,如苏联模式的影响,“左”的指导思想的干扰等等。但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忘记,理论是为实践服务的,因此必须能够概括出反映社会主义再生产的客观进程的公式。
其实,即使在当时,也有一些同志对“第二个基本公式”提出过疑义。刘国光同志就曾经指出:“这个所谓‘第二个基本公式’,事实上是可以从消费资料平衡条件式中,推演出来的。而消费资料平衡条件式,又不过是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公式,即I(c +m)>Ⅱc一个侧面的展开而已。”[10]但是我又认为,I(v+m)>Ⅱc只是扩大再生产某种类型的基本公式,再生产总是在—定的社会形式中进行的,“生产一般”,从而“公式一般”,历史上从来就未存在过。因此,我们必须前进一步,根据马克思的再生产原理提出足以反映社会主义特点的扩大再生产基本公式。否则,我们不论进行多少数学推导,用于反驳“两个基本公式”的理由仍将是不充分的。
乌家培同志曾经提出,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公式在方法上应该具备两个特点:第一,应该既从扩大再生产过程的交换关系来分析,又从实现扩大再生产的物质条件上去考察,第二,扩大再生产公式是在简单生产公式的基础上提出的,两者必须能够进行一定的对比。[11]交换关系式I(V+m)>Ⅱc之所以被公认为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公式,是因为它具备了这两个条件:第一,它集中地反映了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过程两大部类的交换关系;第二,它和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公式I(v+m)=Ⅱc有着显明的对比关系。
同样,社会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公式也应该反映这两个特点。关于第一个特点,显然I(V+m)>Ⅱc并不具备这个条件。因为它不足以体现扩大再生产对追加的消费资料的要求,更无从反映积累从第Ⅱ部类开始的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说,六十年代提出的Ⅱ(c+m-m/x)>I(V+m/x)又能给我们某些启示,它在企图从消费资料的增长上提出扩大再生产的条件这点上,却是非常可取的。问题在于怎样确定出—个基本公式,而不是“第二个基本公式”。理论只有彻底,才能说服人。只有沿着已经开始的思路继续走下去,才有可能找到一个新的出路。
关于第二个特点怎样体现出来,乌家培同志提得是有道理的,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公式只有在和简单再生产基本公式能够比较时,才能最后成立。因为在有积累发生的地方,简单再生产不只是一个理论的抽象,而且是积累的一个现实因素。所以,扩大再生产公式必须含有简单再生产公式的内容。
就此,我们可以这样设想:在简单再生产的限度内,I(V+m)=Ⅱc,同样可以理解为Ⅱc=I(v+m);进而,又可以理解成是Ⅱ(c+v+m)=I(V+m)十Ⅱ(v+m)。等式两边去掉Ⅱv,又有等式Ⅱ(c+m)=I(V+m)+Ⅱm。这个公式和Ⅱc=I(v+m)在数学上的差别是不存在的,但含义不尽相同。这个公式表明,第Ⅱ部类的剩余产品m全部用于本部类的消费,此外不存在任何剩余部分,因此,只有Ⅱc可供和I(v+m)交换,这只能是简单再生产的一个过程。根据同样道理,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公式可写成:
Ⅱ(c+m)>I(v+m/x)+Ⅱm/x
其中,m/x代表剩余产品m中直接进入劳动者消费基金的部分。这个公式和前面提到的Ⅱ(c+m-m/x)>I(v十m/x)在内容上是一致的。采用Ⅱ(c+m)>I(v+m/x)+Ⅱm/x是为了首先要有一个剩余产品总体的概念。这个公式的含义,是表明第Ⅱ部类的消费资料不是全部,而是部分(m/x)用于两大部类消费的目的,而剩余的部分(m-m/x),也就为追加生产资料创造了前提条件。由此可见,这个公式对扩大再生产基本条件的反映是全面的和完整的。
我们归纳一下,以Ⅱ(c+m)>I(v+m/x)+Ⅱm/x作为社会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公式,具有下列特征:
(1)它和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公式有可比性,即,
简单再生产Ⅱ(c+m)=I(V+m)+Ⅱm
扩大再生产Ⅱ(c+m)>I(V+m/x)+Ⅱm/x[12]
(2)它可以充分体现出消费资料是扩大再生产的起点和基础,由第Ⅱ部类的积累确定第I部类的积累界限。
(3)它不仅体现了扩大再生产对追加的消费资料的要求,也体现了对追加的生产资料的要求。
三、扩大再生产并非一定导致生产资料的优先增长
尽管列宁曾经说过,从马克思的再生产图式中,不能得出生产资料比消费资料增长更快的结论,但人们分析这个问题时,仍然要经常把二者联系起来,难道这是生拉硬扯吗?当然不是。
马克思用以分析扩大再生产的图式,虽然假定两大部类是平行发展的,但第I部类一开始就已处于优先地位。这个“优先”主要表现在:第一,积累从第I部类开始,第I部类的积累率规定着第II部类积累率。[13]第二,第I 部类在起跑线上资本有机构成就高于第II部类,它们是4/1对2/1的关系,即使以后的比例年年保持不变,两条平行线也永远不能相交,第I部类始终处于优先地位。所以,I(v+m) >Ⅱc,虽然不能等同于生产资料优先增长,但又含有生产资料优先增长的基因,二者确有割不断的关系。
列宁从马克思的再生产图式推算出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的趋势,是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的重要发展,也是对I(v+m) >Ⅱc这个公式的逻辑证明。就是说,在以生产资料作为积累起点的条件下,两大部类的对比关系必然是:
写成百分比形式:
如果用坐标图描绘出来,两大部类相互关系的变化曲线是:
显然,两大部类这样常演变下去,根本不可能是按比例协调发展,而是第I部类独霸的一统天下。当然,无论生产资料怎样优先增长,也不可能囊括整个生产领域,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生产资料优先增长作为一种趋势不断贯彻下去,必然是消费基础的不断狭小。
如果以消费资料为出发点实行积累,必然的结论是,消费基础的扩大是生产资料优先增长的前提条件,正如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公式Ⅱ(c+m)>I(v+m/x)+Ⅱm/x所表示的那样,消费的扩大已经包含在前提之中了,因此不存在生产资料挤压消费资料的问题,从而也不存在重工业挤压农业和轻工业的问题。我们既然承认“一要吃饭,二要建设”是处理社会主义积累和消费的唯一正确的方针,就应该在再生产公式中把它概括出来,否则,仍然会发生理论和实践脱节的矛盾。
以消费资料的增长作为扩大再生产的起点,也并不完全排斥生产资料优先增长,但是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原来第I部类和第II部类的有机构成偏离程度不是太大;二是两大部类提供了更多的剩余产品,因此在保证消费基础扩大的前提下可以有更多的剩余产品提供积累。但在以消费为起点的扩大再生产公式中,生产资料绝对不可能和消费资料相差过大地优先增长下去,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出现消费资料优先增长的情况,从一个长期的发展趋势上看,两大部类的优先增长是交替进行的,最终只能倾向于平行发展。这种趋势可以用数字表示如下:
用坐标图表示尤其明显:
显然,生产资料优先增长是暂时的,它从起点上就一直受到第II部类的规定,两条曲线既相互排斥,又相互吸引,结果只能是两大部类均衡发展。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不妨用统计资料做些实证。
美国在经济发展进程中,呈现出甲类工业和乙类工业对比关系交替变化的情况。[14]在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的头几十年里,美国第1部类生产增长较快,甲类工业产值在整个工业卢值中的比重,1869年为47.6%,1889年为54.9%,1899年为58,8%,1929年为59.6%。[15]从三十年代起,甲类工业和乙类工业平行发展。例如1929-1947年间,美国甲类工业增长了87%,而乙类是85%。[16]在1954—1972年间,美国全部工业生产增长了110.2%,而乙类工业则增长了130.1%。同期内年平均增长速度,相应为4%和4.5%。[17]出现了消费资料比生产资料增长更快的情况。
日本在二次大战后,甲类工业增长较快,但也不是连续的。从1951—1955年,甲类工业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4.5%,乙类增长了18.6%,出现了乙类的优先增长,1956—1960年,甲类增长了17.4%,乙类增长了12.9%,甲类的增长速度又超过了乙类;1961—1965年,甲类增长了12.6%,乙类增长了11%.两大部类又趋向接近。[18]
西德也有类似情况。在1955—1972年间,全部工业年平均增长速度为6.3%,而乙类为6.5%。乙类超过了甲类,但又十分接近。[19]
象苏联这样原来工业基础比较薄弱的国家,生产资料优先增长的速度也不是五条件上升的。随着大工业基础的确立,生产资料的增长速度也相对减慢。
苏联工业生产资料生产与消费资料生产的年平均增长速度及其对比关系(%)[20]
表中有两个时期,1938—1940年和1941—1945年,因受战争影响,工业中转入军事方面占较大比重,这两个时间可以存而不论。那么,从长期分析上看,可以看出一个趋向:生产资料的增长系数是逐步降低了的。
从以上列举的资料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看法:生产资料的优先增长,往往出现在工业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之后向大机器工业的过渡时期。这种倾向,在英、美、西德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生在十九世纪,在苏联则发生在二十世纪。这和马克思、列宁的分析是一致的。在大工业的物质技术基础确立之后,生产资料的增长速度开始减慢,出现了两大部类的平行发展,甚至第Ⅱ部类的发展速度超过第1部类。
我国的情况也大抵如此:尽管建国以来我们一直在强调生产资料的优先增长,但并不能在所有年份都如此;相反,三十多年来却经历了两次重大比例关系的调整,有些年份也出现了消费资料优先增长的情况。按照习惯的说法,重工业主要生产生产资料,轻工业和农业主要生产消费资料,那么,在1950—1979年间仍然出现了两大部类优先增长交替进行的情况。
我国重工业、轻工业、农业的年平均增长速度及其对比关系(%)[21]
年 份 |
生产的年平均增长速度 |
重工业和轻工业增长速度对比关系 |
重工业和轻工业农出增长速度对比关系 | ||
重工业 |
轻工业 |
农 业 | |||
1950———1952 1953———1957 1958———1962 1963———1965 1966———1970 1971———1975 1978 1979 |
48.8 25.4 6.6 14.9 14.7 10.2 15.6 7.7 |
29.0 重2.9 1.1 2工.2 8.4 7.7 10.8 9.6 |
14.1 15 -4.3 11.1 3.9 4.0 9.0 8.6 |
重.68 l.97 6.00 0.07 1.75 1.32 1.44 0.80 |
L13 L46 3.06 0.46 1.20 0.83 0.79 0.42 |
从中不难看出,在国民经济恢复和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为奠定工业化的物质技术基础,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比较迅速。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出现了比例失调,生产资料增长过快,消费资料增长十分缓慢。经过第一次国民经济调整,放慢了生产资料的发展速度,消费资料增长速度加快。第三、第四个五年计划期间,仍然忽视农业和轻工业,又出现了慢性的比例失调现象,直到再度实行国民经济调整,两大部类对比关系才趋向协调。国民经济的两次大的起伏,充分说明了生产资料的生产不可能长久地“优先”增长下去,到一定阶段,必然出现消费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的局面,总的趋势又必然是平行发展。
从近期公布的数字看,我国近些年来并不是生产资料优先增长,而是消费资料优先增长。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有关数字,按1970年不变价格计算,1979年至1981根据《人民日报~1980年5月15日和姚依林在五届人大第三次会议上的报告编制》,农业和轻工业平均每年增长10.41%,轻工业增长13.99%.重工业增长1.34%。又据姚依林同志1982年4月《关于1982年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1982年我国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增长速度分别安排为4%、7%、1%。而且这个趋势在整个第六个五年计划期间(1981--1985)不会逆转。[22]国家统计局副局长许刚同志在谈到1984年上半年的经济形势时指出:全国夏粮比去年增长5%以上,工业总产值比去年同期增长11.6%。工业生产的特点是:轻重工业发展比较协调,生产起步高,发展比较均衡。[23]由于我国重工业产值基数比较大,即使进行了比例关系的调整,个别年份还有可能出现反复,但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速度相对要快一些,只有这样,两大部类才能趋向协调发展。当然,只有搞好了建设,才能解决吃饭问题。但事实一再表明,生产资料优先增长在许多场合也在影响着人民生活的改善。
为什么我们一面在实行消费资料优先增长,—面又不断有人强调生产资料优先增长是个规律呢?归结起来,主要有四个原因:
第一,把技术进步简单归结为生产资料优先增长。无可否认,生产资料是技术进步的重要保证,但决非是唯一因素。当代经济增长表明,人力投资(包括科学、文化、教育)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而人力投资势必增大v的部分.它并不表现为有机构成的提高。与此同时,原有设备的挖潜、革新和改造,劳动规模的节约,经济效益的提高,又会相对减少c的比重。技术进步引起的物化劳动的节约,又会使资本的高位构成向低位转化。根据美国的统计资料,主要物质生产部门资本(c)对工资(Y)之比,1929年为4.06:1,1937年为4.15:1,1940年为4.06:l,1950年为3.41:1,1958年为3.61:1,1965年为3.5:1,1968年为3.6:1。[24]可见,即使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也没有绝对无限扩张的趋势,相反,近几十年人力资本倒有增长更快的趋势。何况在社会主义扩大再生产模式中,V并不表示劳动力商品的价值.而是按劳分配的工资,因此在经济增长过程中,V的比重将会有更快的增长。v的增长速度相对加快,并不排除技术进步,只能说是技术进步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列宁说:“全人类的第一个生产力就是工人,劳动者。”[25]要把物质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只能靠具有一定劳动熟练程度和技巧的人,因此又必须不断地追加人力投资。
第二,传统的技术进步以大烟囱工业为特点,建立了无数的大工厂,大公司。因此在生产力日新月异变化的同时,也使资本的有机构成不断上升,现代新技术革命却出现了相反的趋势,各种有形资源的耗费由“费”变为“省”。例如,第三次技术革命中出现的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设计包含了1,700只电子管,7,000只电阻1,000只电容。而目前,随着晶体管的出现和微电子技术的发展,人们用硅材料制造一块集成电路板,一只蚂蚁就能衔起来,大大节省了各种电子材料。新技术革命也降低了能源消耗。一些采用微电子技术制成的微型机、微处理机,以及微型电子产品,体积小,耗电少,功效大,大大节省了能源。电脑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也使一些企业从大型向中,小型转化,固定资产并不是越来越多,而是减缩趋势。我国技术落后,大钢铁企业、大型机械厂虽然还不能说是“夕阳产业”,但世界新技术革命却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我们可以利用现有条件,不失时机地发展新兴产业,并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和改造传统产业不能不增加生产资料,但新材料的不断涌现和能源的节省又大大节省了生产资料。因此,在未来的经济增长中,也并不存在生产资料无限扩大和有机构成不断提高的趋势。
第三,多年来已经形成了一个偏见,认为发展速度才是衡量经济增长的主要标志。实际上并不如此。重工业孤军深入可以实现某种高速度,因为一般说来,重工业的产值较高。但脱离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速度,又必然掺杂很多水分。况且,片面强调速度还会带来一系列的严重后果,如生态失衡、环境污染,资源消耗大等等。苏联推行的扩大再生产模式就是一个突出例子。1929年,斯大林提出高速度发展重工业的战略规划。为了实现这个战略目标,农业和轻工业必须服从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要求,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在这个战略目标中并不处于重要地位。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伯格逊认为,对于斯大林来说,面包只是中间产品,钢才是最终产品。很多发展中国家以此效法,结果都不理想。二次大战后,发展中国家经济普遍有所增长,但由于农业落后,基本生活资料供应不足,加上收入上的不平等,以至七十年代初仍有四亿人口处于饥饿状态,约占发展中民族主义国家的四分之一。[26]面对这种情况,当代许多经济学家提出用“经济福利量”或“生活的物质质量”的概念对国民产值进行校正,这个动向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当然,经济增长不能不讲速度,但它绝非衡量经济增长的唯一因素。第四,习惯使我们易于固守原有的再生产模式,一谈扩大再生产.首先想到的就是I(v+m)>Ⅱc,就是生产资料优先增长。因此忽略了社会主义扩大再生产应以消费资料的增长为出发点。可是事实是残酷无情的,没有消费资料的增长,扩大再生产是不可能持久的。扩大再生产绝非只是需要追加生产资料,从一定的意义上说,首先需要追加消费资料。积累又绝非只是固定资产的积累,也是人力投资的积累。在现代技术革命的浪潮中,扩大再生产更多地表现为知识的增进,科学的普及和经济信息量的增加。未来的经济增长将引起产业结构的一系列变化。不仅农业和轻工业会有更快的发展,而且,会扩展到整个服务业,消费品也会日渐丰富。这是现实向理论的挑战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提供给我们的是“构成这种关系的运动”,而绝不是僵化不变的教条。社会主义再生产理论该是有所突破的时候了。
总之,社会主义扩大再生产必须坚持以消费资料为出发点,不但在起点上是这样,在每一年的积累方向上也必须是这样。社会主义的积累,首先是消费水平提高基础上的积累,生产资料的增长,也必须是消费资料增长前提下的增长。这和再生产模式,既符合“农轻重为序”,又符合“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基本原则。消费资料的增长是社会主义扩大再生产的起点和归宿。
——原载《中国社会科学》1985年第3期
[1] 参见列宁:《论所谓市场问题》,《列宁全集》第1卷,第7l页 。
[2] 在我国理论界,有人提出过以最终产品为出发点确立再生产比例的问题。从全社会的范围看,最终产品就是消费资料。
[3]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26卷II,第125页。
[4] 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61页。
[5] 列宁:《评经济浪漫主义》,《列宁全集》第2卷,第122页。
[6] 列宁:《对布哈林“过渡时期和经济”一书的评论》,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3页。
[7] 马克思:《哲学的贫困》,《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106页。
[8] 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590页。
[9] 参见1962年2月4日,12月25日《光明日报》实学、宋则行的文章。
[10] 刘国光:《再论所谓扩大再生产的“第二个基本公式” 》《学术月刊》1962年第10期。
[11] 乌家培:《关于扩大再生产基本公式的两个问题》,《经济数学方法研究》三联书社1980年版,第168、164页。
[12] 关于第I部类和第II部类的划分,也只是相对的意义。马克思在1863年绘制的社会再生产过程图表,就曾把生活资料称作第I部类,把机器、原料称作第II部类。后来在《资本论》中才改称生产资料为第I部类,消费资料为第II部类。如果我们把消费资料称为第I部类,把生产资料称为第II部类,恐怕更接近社会主义再生产的本质(参见《马克思恩格斯〈资本论〉书信集》,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183—187页)。
[13] 在马克思的扩大再生产图式中,第I部类积累是50%,第II部类积累率是20%。
[14] 资本主义国家的统计,都不公布第I部类和第II部类的速度和比重变动情况,通常只有按工业划分为甲类(生产资料)和乙类(消费资料)的资料。因为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的和决定性的部门,因此,以工业为例大体可以看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对比关系。
[15] [苏]伊诺泽姆采夫主编:《现代垄断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年版,第377、338页。
[16] [苏]伊诺泽姆采夫主编:《现代垄断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年版,第377、338页。
[17] [苏]伊诺泽姆采夫主编:《现代垄断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年版,第377、338页。
[18] 《日本经济统计,1965年》东京1966年版;《日本统计年鉴,1971年》。
[19] 计算根据:《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统计年鉴》1973年第234、238、240页。
[20] 诺特京:《社会主义再生产的速度和比例》,三联书店1964年版,第168页。
[21] 根据《人民日报》1980年5月15日和姚依林在五届人大第三次会议上的报告编制。
[22] 《马洪谈“六五”计划的基本设想》,1982年7月5日《世界经济导报》。
[23] 《我国国民经济全面稳定协调增长》,《人民日报》1984年7月27日。
[24] 《美国历史统计,1929--1945年》:《国民收入,1945年》;《美国统计摘要,1971年》。
[25] 《列宁全集》第29卷,第327页。
[26] 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粮食情况的统计:现状和前途》,1974年,第66页。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http://img.wyzxwk.com/p/2019/09/e70edeb684b74b82d4c8fa6723b9a0e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