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类型论
玄驹步:听说你很不喜欢西方文化,主张“诛西方”?
审雨堂丁:何止不喜欢,准确说是极度厌恶痛恨,必欲彻底诛锄而后快。
玄:听说你对儒家的中庸很推崇,是吗?
审:没错。中庸应当是指导人类全部有意识活动的最高原则。
玄:西方文化自有精华在。彻底否定岂不过激?岂不大违中庸精神? 审:西方文化无精华,彻底否定不存在过激问题,亦不违反中庸精神。如果你了解了文化类型及其特质和发展结果,就不会这么说了。
玄:请道其祥。
审:自人类产生以来,世界上产生过多少种文化?恐怕谁也回答不了。但可以肯定,就具体文化种类而言,非常多。这么多种类的文化,如果细细进行比较,那是非常复杂的,不是我有限的智力所能胜任的。但我可以肯定一点,任何文化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一致的。根据某种文化在解决核心问题时所确定的原则,我们可以抛开纷繁复杂的文化现象,把各种文化划分成三种类型。
玄:你的意思是,某种文化在解决核心问题时所确定的原则是该文化的本质所在?
审:是的。借用现代生物学的一个时髦术语,某种文化在解决核心问题时所确定的原则是该文化最根本的东西——文化基因。该文化的全部枝叶花果都是它的基因展开的结果。这个基因决定了该文化的本性乃至发展过程和结局。
玄:听起来有点玄乎。
审:一点也不玄乎。中国有一句成语叫“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文化基因犹如植物的种子。植物的种子包含了某种植物从萌芽、生长乃至凋亡过程中包括形状、颜色等等在内的全部信息。换句话说,某种植物从生到死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人类所能感觉认识的种种现象,都是早由种子中所包含的信息决定了的。文化的大树就是由文化基因发生出来的。大豆的种子决定了由它发生出来的只能是大豆而不是别的东西。同理,某种文化基因发生出来的文化只能是此种文化而不是别的文化。
玄:明白了。那你据以划分的文化类型的核心问题究竟是什么呢?
审:对人类欲求如何看待和处理。人类作为一种区别于其他物种的动物,必然有欲求。对欲求的持什么态度和如何处理是人类不可避免的、最为重要的重大课题。由于对这个问题的解决原则不同,形成了形形色色的具体的文化种类。
求是指人类作为生命体维持其生存繁衍而产生的客观需求。比如摄取食物。这是任何生命体都不可缺少的,是人类和其他生命体所共同具有的,是人类的动物性所决定的;欲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希望得到满足的期求,是人的社会性的表现。如求学。其他生命体有求但无欲,人类则有求有欲。
玄:那你划分的三种文化类型究竟是什么呢?
审:第一种,扩张型文化;第二种,收敛型文化;第三种中和型文化。
玄:嗯,这种划分在逻辑上倒是无懈可击的。请先描述一下扩张型文化。
审:扩张型文化对人的所有欲求都持肯定态度,认为人的全部欲求都应当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因此它确立的原则是:最大限度的满足满足人的欲求。
玄:最大限度的满足?能不能说得更清楚些?
审:就是在人类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满足。
玄:这只是理论上说的,能举出实例吗?
审:当然能。现代西方文化就是扩张型文化的代表。现代西方文化的基因可以概括为一句话: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个个体的欲求。被现代西方人奉行并传染到全世界、被几乎所有人所尊崇和追求的自由、民主、法治、平等、权利等等的观念以及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就是由这个基因生发出来的,而西方种种的理论、学说无一不是上述观念的产物。
既然是满足的是每个个体的欲求,当然就要讲平等。什么是平等?就是欲求满足机会的均等。所以西方文化中的平等实际上是欲求满足机会的分配原则。怎样分配才能符合平等原则?只有通过民主。所谓民主实际上就是欲求满足机会的分配方式。如何才能保证民主和平等?只能通过法治:以法律和制度的形式把平等原则、民主方式以及每个个体的权利规定下来,并且把法律奉为至高无上的东西。既然是最大限度,当然就得讲自由。什么是自由?就是个体根据自己的意愿决定自己的行为,只要你不因此妨害别人的自由。既然每个个体都要自由,当然就得平等。既然每个个体都是自由的、平等的,他们的欲求都应当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就得绞尽脑汁不遗余力地寻求满足欲求的手段,这就是科学技术。可是欲壑难填,人类的欲求就像是船,科学技术像水,欲求满足的需要催生着科学技术,科学技术的发展又进一步托高了欲求的船。不断增长的欲求又促使科学技术更进一步发展……科学技术所谓突飞猛进日新月异的发展,正是这种欲求和科学技术相互促进的结果。这个过程是没有极限的。
玄:这不是很好吗?你为什么要痛恨呢?
审:因为这种扩张性文化是建立在一个不可能的基础之上的,那就是资源无限。可是谁都明白,资源是有限的。这里,我们把能够满足人类欲求的各种条件统称为资源。一种以无限资源作为自身存在和发展基础的文化,面对事实上有限的资源,只能加速资源的枯竭。而资源枯竭后,信奉这种文化的人类的命运可想而知了。打个比方,这种文化就像是一个挥霍无度的败家子。难道败家子不应当被痛恨?
玄:我似乎有点理解了。大气、水体严重污染,森林大面积消失,大量物种灭绝,土地沙化,臭氧层变薄甚至出现空洞,温室效应,核毁灭的危险……这些的确是资源枯竭的严重征兆。
审:难道这些不是拜西方文化所赐吗?没有“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个个体的欲求”这个西方文化的基因,人类能发展出如此高度的科学技术吗?没有如此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人类能有足以毁灭自己的掠夺和破坏能力吗?资源枯竭的危机不正是从西方的工业革命开始的吗?
玄:的确是这样。
审:对资源越来越大而且无限的需求和依赖,与资源的有限而且日益枯竭之间的矛盾是一个绝对无法解决的矛盾。制造这种矛盾的文化必然是丑恶的。这种文化如果不灭亡,必然导致人类迅速整体地走向灭亡!这就是我为什么极为痛恨西方文化的原因。其实西方文化的恶果不止于此,它同时还是人类道德沦丧的罪魁祸首。
玄:那就请你再谈谈。
审:这样的话涉及面太大了,还是有机会再谈。我们的文化类型还剩两个没谈呢。
玄:我把这茬给忘了。下面该论到说收敛型文化了吧?
审:收敛型文化和扩张型文化正好相反,它否定人的欲求、甚至是基本欲求的合理性,把人类的欲求一律看作是罪恶的、肮脏的或者是痛苦的根源,主张人类要尽力压缩乃至消灭欲求。
玄:佛教文化好象就是如此啊。
审:我对佛教也不太了解,不过从汉传佛教来看是如此,可以看作是收敛型文化的代表。这种文化固然没有扩张型文化的罪恶本性和现实危害,但是它连人类生存繁衍的基本欲求都加以否定,所以注定了它无法成为被绝大多数人所接受和信奉的文化,只能以宗教形态存在。
玄:现在该谈中和型文化了。
审:中和型文化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代表。它一方面承认和肯定人类欲求的适度满足,另一方面它看到了人类欲壑难填的弱点,所以它主张对人类的欲求进行抑制和修饰。在这种文化里,很多欲求被视为过度的——淫。既然很多欲求是过度的,不应当得到满足,所以中国传统文化反对过度发展科学技术,把过度的科学技术称为奇技淫巧,所以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停滞不前,以至于在近代远远落后于西方。
玄:你所谓的“适度”太抽象了。怎样才算适度?这个度是什么?它能否解决资源有限的问题呢?
审:这个问题又牵涉到另两个复杂问题——资源论和人论,我这里只能大致说几句。
关于资源,我有一个“银行比喻”。地球上的矿藏、大气、水体、动植物等等构成了一个相对于全体人类而言的资源系统(银行),这个系统(银行)会产生一定的“利息资源”。当然“利息”是有限的。人类如何才能永远依靠这些资源生存繁衍下去呢?显然,“只吃利息,不动本金”是唯一的办法。现在有句时髦的口号叫“可持续发展”。一方面是顺着西方文化的本性大吃本金,一方面大喊“可持续发展”,纯粹是自欺欺人!真正的可持续发展只能是“只吃利息,不动本金”。而能够让人类真正的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只有一个,那就是中华传统文化!
玄:有道理!
审:要想“只吃利息,不动本金”,只能对人类的欲求总量进行控制,使之不会发展到动“本金”的程度。这就是一个方面的“适度”!
玄:那另外的“适度”是什么呢?
审: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先了解什么是人?人的本质是什么?
玄:人的本质马克思早就回答过了啊。
审:我认为那还没有接触到本质。如果我们把人类产生之前的动物界称为自然动物界,人的本质就是:当且仅当同自然动物界拉开一定距离的产物。这个距离不仅是人类产生的条件,也是人类作为人类继续繁衍生息的条件。
玄:太抽象了。
审:人类之所以区别于其他动物,是因为她有了“欲”,产生了文化。为了满足“欲”和“求”,人类发展了从自然界取得物质资源的非自然手段——科学技术等。比如耕种、冶炼。这是其他动物所没有的手段。另一方面,人类发展了一系列规则,主要是伦理道德规则,以调节和控制人类的欲求和行为。比如禁止乱伦。这也是其他动物所没有的。这就是人类跟自然动物界拉开的距离。
玄:既然如此,这个距离越大越好了?
审:非也。就拿科学技术而言,过度发展会给人类带来灾难甚至灭顶之灾。西方文化不就是这样吗?!所以,人类只能和自然动物界保持适当距离而不是越远越好。
玄:中华传统文化可是十分重视伦理道德和礼仪的,又对科学技术采取抑制态度,——这倒是事实。
审:所以如果人类想长久繁衍生息,唯一应当选择的文化只有中华传统文化。当然中华传统文化尚有其某些不足。
玄:所以嘛,不能绝对否定西方文化。还是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中西互补结合才对。
审:大错特错!!!中西文化不存在互补性。不需要也不应当互补。
玄:那你得讲出理由来啊。另外,你既然痛恨西方文化,那就是反对学习西方文化了?可是不学就会落后,落后就要挨打。中国近代血泪史的教训还不够深刻吗?
审:这个话头扯起来太长,瞅机会我们再说好吗?
玄:好啊。我倒要看你怎么说破大天来。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新年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http://img.wyzxwk.com/p/2019/09/e70edeb684b74b82d4c8fa6723b9a0e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