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如何能迎接主流西方经济学的
挑战并取得优势?
内容提要 本文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迎接主流西方经济学的挑战并取得优势的流程图。基本的思路是要集中在它的宗旨而不是它的工具和19世纪的历史框架。从目标的角度,马克思主义和西方经济学的本质区别在于对资本主义现实合理性的态度:西方经济学倾向于认为现状是“最美好”的世界,而马克思主义持批判性态度。马克思主义应用经济学的主要任务应该是通过计量“生产集”与人民“偏好”之间的悬殊而证明自己观点的优越性。这需要区别经济中先进与落后的生产力,以及科学地把“隐藏失业”统计为失业。在与西方经济学的较量中,完全可以应用西方经济学自己“无意识”创造的能打败自己护教性的一套先进理论工具。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转化 马克思主义应用经济学 隐藏失业 福利悬殊
本文是要提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迎接主流西方经济学的挑战并取得优势的战略和流程图。由于许许多多的历史原因,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目前处于相当被动的状态,需要做出历史性的“创造性的转化”。[①] 我们相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正处于探索自己新世纪的范式。笔者个人的研究也是经历了筛选旧范式生和死的地方,以及在此基础上制定出新的研究方向的阶段。本文是这方面研究的初步成果。因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处于历史性的转折期,我们研究也尚未能把新的框架完全落实,而更多的是要给将来的努力铺路,谨提供参考敬请斧正。
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思考调整新世纪的战略时应从它的主要优势出发。在我们看来,这个优势在于它是对资本主义现状持批判态度,是要给人类扩大选择范围、通过科学和社会活动创造条件使人类能实现自己的潜能。这与资产阶级经济学的态势截然不同。资产阶级经济学倾向于把任何现状解释为最优的。这种思想的本质可能是在著名法国启蒙家伏尔泰讽刺的一段话得到了最好的描述:
“我们可以发现,事物不可能以其它形式存在,因为所有东西都有一个结局,而且必定是最美好的结局。请注意:鼻子是用来支撑眼镜的,所以我们要戴眼镜。腿很显然是造来穿裤子的,所以我们有了裤子,石头是用于雕琢建造城堡的,所以男爵大人有了一座漂亮的城堡。一省里最高贵的男爵应该住得最好。猪是生来供人食用的,所以我们每天都吃猪肉。由此可见,那些认为说一切都好的人说的是傻话,我们应该说一切都完美才是。”[②]
评价一个思想,首先应该从它的“产出”评价,而不仅是从它的形式和使用的工具。主流经济学也不例外。虽然它确实创造了优越的理论工具,但它没有表现出多大的兴趣把这些工具应用于解决当代经济的大矛盾——超级发达的科技与远落后于这个科技潜力的社会现实。这样反而显得它又增加了一个新的矛盾:极其高的数学工具和零的社会效果。
在我们看来西方经济学“产出”的结晶是美国国会财政局对实际和潜在生产总量官方的估计,由图1表示。[③]
图1 潜在与实际GDP间的悬殊的官方估计 |
可见这个图似乎是为证实伏尔泰主人公庞格罗斯教授的话而设计的,甚至有点超过了他:一半的时间我们还超过了我们的潜能。
产量一般在衰退的时候会降低于潜在水平,……而在晚期扩张的时候会超过潜在水平。[④]
我们认为此图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新范式的出发点。建议从这里开展对主流经济学的新批判。
以下我们来介绍本文的结构。先来探讨主流经济学是怎么回避对待真实的福利悬殊。随后借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探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福利悬殊的观点,得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核心部分是对资本主义的局限性(特别是效率的局限性)的研究。下一个课题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资本主义局限性的原因的理论。我们认为有马克思特色的有效需求消费不足的理论是解释福利悬殊的基本理论。以上分析就定义了马克思主义应用经济学的主要任务——通过计量“生产集”与人民“偏好”之间的差距,衡量福利悬殊。下面我们探讨为此目的能应用的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工具。主要的结论是,它的框架有很好的方面,从生产集和人的偏好归纳经济的基本范畴,这是符合唯物主义的。问题和阶级限制在于它没有把这个框架做到底,因此批判的形式并不应该是全盘的否定,而正是在它自己的基础上对它言行不一致的批判。以下是具体对关键的范畴“隐藏失业”的理论基础和最近发展的讨论。凭借以上的分析,我们推行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和资本主义生产模式的三台阶战略。最后是总结。
因为的研究尚未能够把提出的框架完全落实到实际,因此还缺乏资本主义福利悬殊的具体定量的估计(希望今后能发表)。在此阶段,只能把自己的思想与同行交流分享,期望共同完成实现有前途的方面。
一、主流经济学是怎么不面对和回避真实的福利悬殊的
现代经济学的全部内容都可以容纳在“福利定理”和“市场失灵”两个对立的极端之间。因此,本来应是很自然地指望两者之间的悬殊会是现代经济学的核心课题,乃至经济学课本的出发点。主流经济学却把这个课题(就整个经济而言)几乎完全忽略!
微观经济学虽然是“福利定理”和“市场失灵”概念的发源地,而且全部内容围绕这两个概念,但就总经济范围而言,却不讨论这两个概念哪个更切合实际。“福利定理”是纯粹出于意识形态而被看为趋势,而“市场失灵”假定只是次要的、起反作用的因素。这里缺乏的恰恰是任何实证的证明。微观经济学课本里根本就没有对现实和最优情况之间的总体差距的估计,无论是以鉴定经济中帕累托无效率集合(失业和隐藏失业),还是以福利的货币度量形式。
同时能够找到如下的坦白:“市场可能会完全失灵”[⑤] “因为协调失败”[⑥]。
与此相反,宏观经济学一开始就承认资本主义存在一定的持续的失业率(比如说5-10%)。但是它被宣称是“自然的”,因此不被统计在悬殊里面。所说的理由是如果失业率低于这个水平,会引起加速的通货膨胀,虽然有很多闲置的资源。
“自然的失业率”是又一个似乎专门为证实马克思的批判而设计的概念。比如说马克思写道:
“所以,像李嘉图那样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看作绝对生产方式的经济学家,在这里也感觉到,这种生产方式为它自己造成了一种限制,因此,他们不是把这种限制归咎于生产,而是把它归咎于自然(在地租学说中就是这样)。但是在他们对利润率的下降所感到的恐惧中,重要的是这样一种感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生产力的发展中遇到一种同财富生产本身无关的限制;而这种特有的限制证明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局限性和它的仅仅历史的、过渡的性质;证明了它不是财富生产的绝对的生产方式,反而在一定阶段上同财富的进一步发展发生冲突。”[⑦]
以宏观经济学的这种方法可以把任何失业率当成是自然的,只要它长期存在,是资本主义的一个特征。这种概念的最极端的逻辑后果是,即使一个制度的无效率表现为失业率低到90%以下会导致通货膨胀(比如说因非常寄生的垄断性经济),那么90%的失业率也该被认为是“自然的”,而制度不被置疑。显然“自然失业率”的概念依赖于5%的失业率是微不足道和可以接受的感觉。但这个感觉是错误的,因为我们以下会看到真实的失业率何止是5%,而是远远更高。
主流经济学贬低福利悬殊的主要手段是不把悬殊相对于最先进的生产力进行计量,而是相对于平均的生产力。后者是通过将少数跨国公司的劳动跟多数二等劳动合并得到的。其中就业的质量是完全被忽略的。无效率被认为是量子物理的现象,只存在于二元的形态——就业和失业,中间什么也没有。按这种方法论,乞丐也可以被看作是提供“乞丐服务”的个体户而完全不存在失业问题。
第二种方法是撇开技术,不估计生产函数而仅从失业和生产总量统计中的实证关系去计量悬殊,例如奥肯法则。这种办法甄别不了客观的物质限制和社会的人为限制。打个比方,如果研究对象全都是病人(同样的经济制度),这种病会被认为是正常的和必然的。
如果没有客观的尺度很难发展科学,借用理科的语言就是没有合理的坐标系。在我们看来,经济科学唯一合理的尺度应该是社会的物质上、技术上的潜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应该着重确立这个客观的坐标系。
我们认为在现实中,有巨大福利悬殊的例子比比皆是。失业和“隐藏失业”现象是最明显的表现。可以想象,即使只把官方承认的失业者与最先进的生产力结合起来,比如与500强企业的生产力结合,产生的效果会是什么样的。福利悬殊最极端的例子正好是“新经济”,即知识产权。单这个领域就几乎不需要再增加就业人员,以接近零的边际成本就能够无限地提高生产总值。特别是软件、数字媒体,像音频和视频等。
因此,估量资本主义真正的效率引起的福利悬殊的程度,是经济学第一要解决的问题。资产阶级经济学的主要任务是千方百计地隐蔽和隐瞒巨大福利悬殊的存在,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主要任务应该是把它暴光。
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福利悬殊的态度
本节要论证为什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应该把无效率造成的福利悬殊当作自己研究的最核心部分。我们会引用马克思主义几个经典的著作来论证这个观点。
探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框架内不同领域的关系和相对重要性,好的出发点是Roemer教授以下总结性的话:
“财产的私有制,尤其是可转让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在马克思主义中主要受到两方面的抨击:基于效率和基于公平。声称资本主义制度效率低意味着存在某种对所有人都更好的、替代它的制度。有形资本的私有制阻碍社会的发展,即社会和个人的发展。声称财产的私有制是不公正的意味着它对某些人不公平,尽管它也许对其他人非常有利。”[⑧]
Roemer选择的是“公平”研究方向:
“我放弃对效率的分析而选择探讨公正问题,是因为我相信它关系到正义的观念和思想,而这些观念和思想是人们支持还是反对一种经济制度的根基。”[⑨]
我们经过研究,反而认为揭穿资本主义效率的神话以及由此产生的改善现实的可能性,能在实践中达到最好的效果。是因为:
第一,我们相信资本主义的无效率,是该制度的主要特征之一。这即使在最简单的发挥现有技术潜力的任务上也是非常明显的。很可能 “无效率”的福利悬殊比“公平”悬殊要大得多。
托洛茨基的一段话特别中肯的表达了这个意思:
“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罪恶不是占有阶级的奢侈,无论这本身多么令人讨厌,而是因为为了保证自己的奢侈,资产阶级维持生产资料的私有制,这样把经济制度置于混乱和衰落。”[⑩]
马克思一再强调过类似的看法:
“因此,决不能把这种生产描写成它本来不是的那个东西,就是说,不能把它描写成以享受或者以替资本家生产享受品为直接目的的生产。如果这样,就完全看不到这种生产在其整个内在本质上表现出来的特有性质。”[⑪]
资本主义不能发挥现有技术的潜能;另一方面,又造成新技术开发的低速度。当代最突出的经济特征之一,可能是机器人普及的速度比技术能够提供的可能性要缓慢得多。马克思这一段话很好地说明其理由:
“在英国,直到现在还有时不用马而用妇女在运河上拉纤等等,[⑫] 因为生产马和机器所需要的劳动是一个数学上的已知量,而维持过剩人口中的妇女所需要的劳动,却是微不足道的。因此,恰恰是英国这个机器国家,比任何地方都更无耻地为了卑鄙地目的而浪费人力。”[⑬]
效率问题为什么要优先于公平问题的第二个理由,是因为效率研究方向包括利润率下降规律和有效需求理论。它跟资本主义运动规律是一回事,跟历史唯物主义是密切相关的。这也就意味着任何一个“公平”的政策要依赖于“效率”来实现它。
另一方面,如果把握了资本主义的运动规律,就能掌控它实现公平的社会目标,那么“公平”问题就几乎成了形而上学的问题。毕竟人对公平问题的态度是由客观阶级利益决定的,而不是能通过说服而容易改变的。
总而言之,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区别正好在于“效率”问题的优先性。而在“效率”领域中,“数量关系就是一切”。[⑭]
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本身就隐含着这个悬殊比例非常大的数量关系,因此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也可以创造性地定义为关于“市场失灵”的经济学。
三、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局限性的原因的提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资本主义无效率及局限性方面的理论主要是危机论。马克思本人关于资本主义局限性的最突出的论述可能是在“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中。这段文字非常丰富,涉及的问题既广又大,因此也就难怪里面既有最具生命力的地方,也必然会有随发展而被扬弃的提法。这个事实也体现和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转化的必要性。
至于“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过时的地方,我们认为恰好是“规律”的机制本身。在这方面我们完全赞同孟捷教授的评价: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既有死去的,又有活着的。在我们看来,像资本有机构成增长规律和利润率下降规律,像垄断导致资本主义灭亡这样的规律就属死去的部分。”[⑮]
但马克思“规律”远不局限于“规律”本身的机制。马克思研究“规律”的主旨是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模式的局限性和相对性。“规律”只是为此提供了一个长期的框架,而且马克思并没有给“规律”赋予非常大的直接后果。在“规律”这个框架中,马克思另外提出了多个体现资本主义局限性的方面,而且马克思当时对此问题还在探索之中,尚未有定论。
我们的观点是:要揭示资本主义的相对性,应集中在资本主义生产模式自身对利润或利润率不断设置的相对性的限制。其中我们认为最突出的,是有效需求消费不足的限制。马克思的“规律”对此有长篇、深刻的论述。他对有效需求消费不足这一资本主义特有的局限的认识,与当代其它非马克思主义学派有着重要的区别,因为马克思强调有效需求问题的程度和长期性。有效需求消费不足使得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经济限制只是人为的限制,而非自然的或非必然的限制。
“在这个充满矛盾的基础上,资本过剩和日益增加的人口过剩结合在一起是完全不矛盾的;因为在二者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所生产的剩余价值的量虽然会增加,但是生产剩余价值的条件和实现这个剩余价值的条件之间的矛盾,正好因此而日益增长。”[⑯]
这个见解就很好地回答了边际主义对现实的护教态度。边际主义的逻辑是世界一定是“最美好”的。因为如若不然的话,理性的经济人会通过调整自己的经济行为达到“最美好”。即只要存在尚未利用的商机,就会有人把它实现。但问题是资本主义的经济人面临的不是绝对的边际收益,而只是相对的,经过实现问题决定的边际收益。因此会存在与理想的状况差距很大。
特别是马克思以下的两段话更具体地定义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福利悬殊的态度:
“如果说生产过剩只是相对的,这是完全正确的;但是整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也只是相对的生产方式,它的限制不是绝对的,然而对这种生产方式来说,在这种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则是绝对的。否则,人民群众缺乏的那些商品,怎么会没有需求呢;为了在国内能支付工人平均程度的必要生活资料,必须到国外、到远方市场去寻找这种需求,这种事情又怎么可能发生呢?”[⑰]
“但是生产力越发展,它就越和消费关系的狭隘基础发生冲突。”[⑱]
此观点有着非常明显的现代意义,例如对当代国际上关于国家或企业主是否真的“没钱”支持福利而要大幅削减工人待遇的争论。我们认为正是马克思经济学,在这一观点中揭示出社会生产因为制度的原因而远未发挥其潜力,在思想上战胜了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并明确指出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前进之路。
借助以上的分析,我们把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局限性的观点用图2概括地表达。比周期性的波动还更为重要的是长期存在的,而且很可能会再进一步增大的福利悬殊。在图中这是以代表理想增长的直线和代表现实中的增长和周期波动的悬殊表示的。
既然福利悬殊的具体程度是一个实证问题,只有实证研究才能够确定现实到底怎么样,是“最美好”的世界,还是存在定质的差距。这个根本的问题对马克思主义应用经济学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图2 资本主义局限性的表现 |
不仅资本像马克思所写道的 “……不自觉地为一个更高级的生产形式创造物质条件。”[⑲],其实这句话可以延伸到资产阶级经济学。它也是“无意识”地创造了很多先进的理论工具,有的就能服务于社会主义的事业,比如需求理论和福利经济学。我们认为需求理论没有不被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采纳的理由。恰恰相反,它可以看作是人民之音的表现,通过它才能评价不同社会的结果。“生产集”是类似的道理,是一个很好地概括生产条件的范畴。
主流经济学的问题和局限性不在于企业的“生产集”和“消费者偏好”这些基础概念。问题在于“完全竞争假设”,更确切地说在于“价格接受假定”,或者再确切地说在于假定企业是不考虑价值的实现问题而盲目地供应最大可能的产量,直到没有利润为止。这个假设与资本主义的现实完全相反。因此,虽然瓦尔拉斯均衡很多方面是合理的,但由于这个基本假设的不现实,它无法解释资本主义的现实。
如果“庸俗经济学”这个词语能用来描述资产阶级经济学,这首先是针对用瓦尔拉斯均衡模型去分析实际经济的做法。这个模型所描述的更接近某种虚拟的社会主义经济。它假定所有企业是免费地(利润为零)完成经济最重要的任务——生产一切;它也意味着所有资源是相当均匀分配的。这样一来福利经济学第二基本定理也显得多余——为什么要再分配本来就分配得相当均匀的资源。一旦放弃了完全竞争假定,协调失败的可能性也就出现了,而协调失败的程度可以是非常大的。就是说,一旦企业不仅要考虑价格,也得考虑销售量,企业就必须假定一个递减的需求函数。既然这个函数是企业出于不确定性,而且多持比较保守的态度而假定的,那么就存在很大的协调失败的空间。
但是现代经济学的框架可以与瓦尔拉斯模型分开地使用。我们特别指的是在撇开了“价格接受假定”建立的实证理论后,还可以应用理论的规范方面,即把它用作评价实际经济的基准。像前面所提到的,主要包括消费者的偏好,生产集和福利经济学。
福利经济学理论的一个杰出成果是用货币表示的福利变化的度量。理论上,我们可以把消费者的偏好关系从他们可观测的瓦尔拉斯需求函数中导出,也可以用其它方法。在所有的由此得到的间接效用函数中,一类用支出函数构造的间接效用函数能给出用货币表示的福利变化的度量。支出函数给出当价格向量为 时达到一定效用水平所需的财富。如果用 ,分别表示支出函数、间接效用函数、基准价格向量、初始价格向量、初始支出、最终价格向量和最终的支出,用货币表示的福利变化的度量为:
以上福利变化度量适用于消费者个人,要达到社会福利变化度量则会提出很多难题。Jorgenson(1990)很好地总结了这个领域的发展和潜力。对马克思主义应用经济学而言,重要的是指出这个发展并没有被应用到测量资本主义经济的总体无效率悬殊,即失业和隐藏失业导致的悬殊。虽然这种悬殊属于帕累托无效率,因此是最简单的、没有争议的情况。我们认为,这是因为对主流经济学家来说,资本主义存在大的效率悬殊是一个相当陌生的念头。先进理论工具和其发明人对发挥这些工具潜能的无兴趣,说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此领域的到来带有巨大的潜力和迫切性。
资产阶级思想约束先进经济理论潜力的发挥。此领域的一个例子,应用福利经济学的一位知名人物Daniel T. Slesnick(是Dale Jorgenson的合)的新书(Slesnick,2001),主要以三个统计概括总结了美国百姓从1970年到如今地位的恶化:一、家庭实际收入中位数的停滞;二、收入不平等的U形转弯(基尼系数于1998年达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高值);三、贫穷率的提高(1993年贫穷率超过了1966年的)(参考同上书,第2-3页)。他对现实作了很好的总结,但整本书的主题却是在为否认和相对化这个结论寻找理论依据。其主要的论调是要以消费代替收入作为福利的标准,而基于消费的社会福利统计没有表现那么严重恶化的趋势。
“为什么基于消费的社会福利统计表现出这么不一样的局面?收入和消费分布的不同离散度有行为的解释,即家庭为了保持现有的生活水平会尽力在一段时间内使消费平稳。当收入暂时低的时候,因为年轻、或遭受了短期的收入减少,要么是靠以前的储蓄,要么是通过借钱来保持消费水平。……结果是基于收入的统计夸大了不平等的程度和贫困,相对于那些基于消费水平的统计。”[⑳]
就是说长期被迫用尽储蓄和靠借钱维持生活水平,被当作是与从现期收入维持同样生活水平一样的福利。如此的主张,还需要更好的说明为什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必要的吗?!
因此最重要的还是提出相关性的问题。用这一节的理论框架来表示我们的思想,可以用图3表示。横坐标是代表劣质复合商品B,而纵坐标代表优质复合商品A。曲线a、b、和c表示三个生产可能性边界。它们分别表示不同失业率情况下的生产可能性边界。曲线U1、U2和U3为不同效用水平的效用无差异曲线。点A存在失业和隐藏失业,点B是达到与点A同样福利的最低就业,点D是没有失业和隐藏失业的最优均衡。生产可能性边界a和c所代表的就业之差可以提供真实的失业。
特别要指出的是,如果把这个图理解为针对个人的,它能严格地定义每个消费者的隐藏失业。总的隐藏失业是所有消费者隐藏失业的总和。理论上是可以计量的。当然实践中必须作大的概括。
图3 失业和隐藏失业的微观经济学表示 |
总而言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应该着重现实,而这意味着对“生产集”和消费者偏好的估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可能比较晚进入这个领域;但如若它不进入此领域,这个领域就可能长期不会发挥它的潜能。当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历史性的转折会需要一段时间和良好的条件,吸收一些主流经济学的先进理论和工具。
我们认为这条路非常值得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探索。若能成功,可发挥到它的极限;不成功也可以揭示这个理论的局限。下一节我们会介绍另外一种更基于宏观经济学的计量悬殊的方法。但以上基于微观经济学的办法显得更科学,更符合现代经济学的发展方向。
五、隐藏失业
本节进一步探讨隐藏失业概念的确立、发展和现状。这个概念在估计真实福利悬殊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这不仅是因为它的应用可以揭示在就业人中隐藏的大批实际上“半失业”(或“半就业”)的人。它还意味着,如果要达到福利悬殊的正确估计,公布的失业人也应该被乘于高于平均的生产率。因此,即使不改变就业人现有的行业,单那些完全失业的人的潜在效率也应该是非常大的。特别鉴于发达国家,整个就业中制造业的人数也只占总就业人数的很小比例,而吸收最大隐藏失业的服务业占越来越大的比例。
以下我们会先参考隐藏失业概念的创立者Joan Robinson的表述,然后会讨论日本经济学协会在2002年会议上主席发言中对此概念的重点论述,最后要介绍John Eatwell基于Joan Robinson的思想完成的具体的、基于宏观经济学方法的对隐藏失业率的估计。
1、Joan Robinson确立的隐藏失业概念
隐藏失业的概念是著名激进经济学家并且是最著名的女经济学家Joan Robinson确立的。Robinson经典的表述如下:
“在一个没有规则的失业福利制度的社会里,以及对贫穷的救济要么不存在,要么仅优于自杀,被解雇的人无论怎么样也必须自己勉强糊口。……因而,除了特殊的情况,减少工业产业就业量的有效需求的降低,不会导致完全空闲的“失业”,而会把工人驱使到一些对他们还开放的行业——在街头卖火柴,在丛林里砍灌木,在贫瘠的土地上挖土豆。一种就业的减少导致了另一种就业的增加,咋看会显得有效需求的减少根本就没有造成失业。但是事情应该更详细的被考察。所有那些被解雇的人新做的行业,它们的生产率低于他们所离开的行业。……因而,有效需求对工业产品的减少导致劳动从高生产率往低生产率行业的转移。这个转移的理由——有效需求的减少,跟普通的失业是一样,因此很自然把下岗工人接受的下等就业形容为隐藏失业。”[21]
下面的段落更是生动地突出了失业概念在主流经济学中的模糊和任意性。既然失业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石,这说明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基础是建立在一个严重缺乏科学性并偏袒资产阶级价值观的概念上。
“‘就业’的定义历来被认为是很任意的,而且当人给自己刮胡子,或者当女人擦她自己的地板,也是在“生产效用”,跟挖矿或在柜台服务一样。Wicksteed把这论调推到了它的逻辑结论,认为即使当我们躺在床上,我们也是给自己发挥效用。以他来看,所有人每天都是24个小时“就业”。对隐藏失业的分析表明虽然所有人都是每天24个小时在忙碌,因此忙碌的总时间永远不能增加,但如果人的部分时间从生产率低的行业转移到生产率高的行业也可以说是一种就业的增加。”[22]
这段话表明失业和就业的本质区别在于时间应用的质量。既然质量是连续的,就不能机械地用来分界就业和失业;而且越没有对最低层劳动者生活水平的保障,失业概念就越变得任意。
2、 Hiroshi Yoshikawa对不同生产率并存的均衡的论述
2002年在日本经济学协会会议上的主席发言中对隐藏失业做了重点论述。这个发言有很大的分量和象征意义,因为日本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它的机器人几乎占世界的一半,增长率却长期处于很低的状态。
Hiroshi强调,在实际经济的均衡里存在生产率的分布,而不是生产率的惟一性,即不同部门和企业有不同的生产率。因此,在他看来隐藏失业比普通的失业还更重要:
“很重要的是要理解(非自愿)失业只不过是非充分就业(underemployment)的特殊形式,而非充分就业的定义是生产要素的生产效率的差距,是比失业还更重要的影响总产量需求的因素。”[23]
他把同时存在的极其不均匀的生产效率用两个图表示:第一个是基于日本劳动部编辑的劳动生产率的统计,1971年钢铁行业不同企业的物质劳动生产率的图4[24]。它说明生产率最高的企业超过效率最低企业的十五倍。
图4 劳动生产率和工资的分布
|
关于图4使用的生产率概念,应该指出不是用整个包括过去劳动的劳动价值计算的,而是单用活劳动。因此如果要给图4赋予Hiroshi赋予的意思,需要其它假设。Hiroshi的解释是如果生产函数能用柯布-道格拉斯的生产函数表示,那么平均的生产率与边际生产率关系是对应的,而图中劳动生产率的分布比工资的分布大得多。
此解释不是没有问题的,因为涉及的生产函数既不一样,也不以变量的相等价值计算。这也表明计算生产率的难度。我们认为更好的办法是用投入产出表计算劳动价值,或者用生产价格。
实际上Hiroshi为表示不同部门的生产率也使用了劳动价值。比如,如果把生产率最低部门的商品作为计价物, 为部门i商品的价格,以及 为部门i商品的劳动价值,不同行业按生产率的排序为:
这也表明无论经济学家是否认可劳动价值论作为价格和利润的解释,劳动在客观上是非常重要的衡量经济关系的因素。
Hiroshi的第二个图是图5[25]。它总结日本各种制造业的相对生产率。
图5 不同行业生产率的差距 |
至于不同生产率并存的理由,Hiroshi强调有效需求问题,但同时他把有效需求问题比拟于统计力学(经济学的总有效需求与物理的温度相对应)。我们认为资本的垄断性质和协调失败是比统计力学更好的解释。
既然Hiroshi的两个表示不同企业和不同行业生产率的分布图都不是建立在最严格的生产率概念上的,下面我们会看到Eatwell在估计对隐藏失业时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
3、John Eatwell对隐藏失业和真实失业的估计
John Eatwell(1997)应用Joan Robinson确立的隐藏失业概念,完成了一个基于宏观经济学方法的对隐藏失业和真实失业的估计。
隐藏失业被看作是低生产率部门的就业,而真实失业=公布的失业+隐藏失业。Eatwell的估计不是在详细的微观数据基础上建立的,因为他的估计是通过把德国数据当作基准数据来计算隐藏失业的。之所以用德国作标准,是因为它的福利高、普及率广,因此可以推测它的隐藏失业相对小。
Eatwell把隐藏失业定义为如果一个行业要达到制造业的80%的人均生产率所要丢失的就业量。80%的基准是因为在德国除了农业之外,其它行业的人均生产率都在制造业的80%以上。
Eatwell还区别对待就业绝对量降低的行业,因为隐藏失业是吸收失去就业高生产率的人的“海绵”。因此他分别计算了包括和不包括就业绝对量降低行业的估计。
Eatwell的估计如表格1所示。
表格1、真实失业率 | |||||||
|
1979 |
|
|
|
1990 |
|
|
公布的 |
真实的 |
(B-A)/B |
公布的 |
真实的 |
(B-A)/B | ||
(a)包括就业下降的部门 | |||||||
加拿大 |
7.4 |
24.0 |
0.69 |
|
7.5 |
29.0 |
0.74 |
法国 |
6.0 |
9.5 |
0.37 |
|
8.9 |
11.9 |
0.26 |
德国 |
2.9 |
5.1 |
0.43 |
|
4.9 |
5.5 |
0.11 |
意大利 |
7.8 |
14.5 |
0.46 |
|
11.1 |
16.5 |
0.33 |
日本 |
2.1 |
18.3 |
0.88 |
|
2.1 |
18.7 |
0.89 |
英国 |
4.5 |
4.5 |
0.00 |
|
5.9 |
11.6 |
0.49 |
美国 |
5.8 |
7.1 |
0.19 |
|
5.5 |
12.1 |
0.55 |
(b)不包括就业下降的部门 | |||||||
加拿大 |
7.4 |
24.0 |
0.69 |
|
7.5 |
27.9 |
0.73 |
法国 |
6.0 |
6.0 |
0.00 |
|
8.9 |
8.9 |
0.00 |
德国 |
2.9 |
2.9 |
0.00 |
|
4.9 |
4.9 |
0.00 |
意大利 |
7.8 |
7.8 |
0.00 |
|
11.1 |
11.1 |
0.00 |
日本 |
2.1 |
8.7 |
0.76 |
|
2.1 |
11.8 |
0.82 |
英国 |
4.5 |
4.5 |
0.00 |
|
5.9 |
11.6 |
0.49 |
美国 |
5.8 |
7.1 |
0.19 |
|
5.5 |
10.3 |
0.47 |
(B-A)/B=(真实的-公布的)/真实的 | |||||||
数据摘自Eatwell,1997,91. |
从表格1中得出的一个重要的结论是数据揭穿了关于美国劳动市场优越性的神话。在英国和美国隐藏失业接近真实失业的一半,就是说真实失业是公布失业的两倍。这也表明“贫穷化的战略”,即削减工人的福利,只是把失业问题隐藏而不是从根本解决。
Eatwell认为真实失业之大的根本理由是因为有效需求的增长率比经济先进部门生产率的增长低得多。这与马克思的看法很一致:“……生产力越发展,它就越和消费关系的狭隘基础发生冲突。”[26]
重要指出的是Eatwell的估计是一个非常简略、间接和过于宏观的估计。数据越分解,隐藏失业越大。但即使这样的估计也能说明真实的失业比公布的起码大一倍。
六、三台阶式战略
凭借以上的分析,我们要提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资本主义批判的三台阶式战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应该揭露现实与潜在福利水平的差距之大,以及提出缩小这种差距的宏观制度和产权形式。我们要提出的三台阶式批判指的是造成福利悬殊的三种不同原因。
资本主义福利悬殊的三种来源可以归纳为:1、现有的技术不能发挥其潜力,主要是因为有效需求消费不足的问题,或者垄断性行为和协调失败;2、现有的技术水平发展速度相对缓慢,主要是因为廉价劳动力妨碍更快的机械化和机器人的普及;3、最后才是公平地再分配的问题,追求一种较平等的又不妨害效率的收入分配。
以上的战略就意味着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不把宏观制度和产权关系看成一个不变的事实,而是了解了经济的潜力和现有制度为什么不能完全实现这个潜力,探索改善现实的办法。
我们相信这样设置的任务会引起广泛的支持,是实实在在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昌明的使命。
七、结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需要作历史性的转化。同时应该立足于自己最大的优势和根本。我们认为它最大的优势和根本既不是某个人(即便是它的创始人),也不是形成的历史框架,而是它的阶级性。阶级性特别体现在对资本主义生产模式的批判态度。随时代的演变和科学的进步,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也需要不断地完善。
本文论证了为什么失业和隐藏失业造成的无效率应该作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主要批判对象。确定资本主义制度下潜在和实际福利之间的悬殊尤其是大有前途的方向。因为该问题是实证的,这个任务主要应由马克思主义应用经济学来完成。在此任务上应该批判性地吸收主流西方经济学的先进工具,发挥它们在资产阶级思想约束下发挥不了的潜力。
参考文献
[1][法]伏尔泰.老实人[M]. 曹德明、沈昉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2][美]罗默.在自由中丧生: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导论[M].段忠桥、刘磊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3]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四十六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4]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四十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5][美]马斯-科莱尔等.微观经济学[M].刘文忻、李绍荣主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6]孟捷.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创造性的转化[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7]Congress of the United States , Congressional Budget Office (CBO) (2001), CBO’s Method for Estimating Potential Output: An Update, [EB/OL], http://www.cbo.gov/ftpdocs/30xx/doc3020/PotentialOutput.pdf.
[8]Eatwell, John (1997), Effective Demand and Disguised Unemployment, [A], In Michie, Jonathan; Grieve Smith, John, eds., (1997), Employment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Jobs, inflation, and growth, [C], pp. 76-94.
[9]Jorgenson, Dale W. (1990), Aggregate Consumer Behavior and the Measurement of Social Welfare, [J], Econometrica, 58(5) 1007-1040.
[10]Robinson, Joan (2002, 1947), Essays in the theory of employment (2nd ed.), [M], Basingstoke : Palgrave.
[11]Slesnick, Daniel T. (2001), Consumption and Social Welfare: Living standards and their distribu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 [M], Cambridge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2] Trotsky , Leon (1991, 1936), The revolution betrayed: what is the Soviet Union and where is it going?, [M], Detroit : Labor Publications.
[13]Yoshikawa, Hiroshi, The Role of Demand in Macroeconomics, [J], Japanese Economic Review, 54(1) 1-27, 2003.
How Could Marxian Economics Stand Up to the Challenge Posed by the Mainstream Economics and Gain an Upper Hand?
Dejan Popov
Abstract This paper proposes a new research program for Marxian economics by means of which it could stand up to the challenge posed by the mainstream economics and even gain an upper hand. The basic idea is that it should concentrate on its purpose as opposed to its tools and 19th century historical framework. Substantial difference between Marxian and mainstream economics is in the attitude towards the capitalist reality: mainstream tends to believe that the status quo is the “best of all possible worlds”, while Marxian assumes critical attitude. The task of applied Marxian economics should be to prove the relevance of Marxian critique by measuring the discrepancy between the ‘production sets’ and ‘consumer preferences’. This requires distinguishing of advanced and backward sectors of economy and scientific inclusion of ‘disguised unemployment’ into unemployment. In argument with mainstream, Marxian economics should use all the advanced tools that the former has ‘unconsciously’ created, that could expose its apologetic nature.
Key Words transformation of Marxian economics applied Marxian economics disguised unemployment welfare gap
[①] 此提议借用著名的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孟捷一本书的标题(孟捷,2001)
[②] [法]伏尔泰.老实人[M].曹德明、沈昉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4.
[③] Congress of the United States , Congressional Budget Office (CBO), CBO’s Method for Estimating Potential Output: An Update, [EB/OL], 2001, 33.
[④] Congress of the United States , Congressional Budget Office (CBO), CBO’s Method for Estimating Potential Output: An Update, [EB/OL], 2001,32.
[⑤] [美]马斯-科莱尔等.微观经济学[M].刘文忻、李绍荣主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618.
[⑥] 同上. 618.
[⑦] 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四十六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⑧] [美]罗默.在自由中丧生: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导论[M].段忠桥、刘磊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3.
[⑨] 同上.4.
[⑩] Trotsky , Leon , The revolution betrayed: what is the Soviet Union and where is it going?, [M], Detroit : Labor Publications. 1991, 16.
[⑪] 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四十六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272.
[⑫] 在爱丁堡社会科学会议上地报告.1863(10).
[⑬] 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四十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452.
[⑭] 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四十六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288.
[⑮] 孟捷.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创造性的转化[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178.
[⑯] 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四十六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273.
[⑰] 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四十六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286.
[⑱] 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四十六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273.
[⑲] 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四十六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288.
[⑳] Slesnick, Daniel T. Consumption and Social Welfare: Living standards and their distribu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M], Cambridge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4.
[21] Robinson, Joan, Essays in the theory of employment (2nd ed.) [M, Basingstoke : Palgrave. 2002, 61-62.
[22] 同上.63.
[23] Yoshikawa, Hiroshi, The Role of Demand in Macroeconomics[J], Japanese Economic Review, 54(1) 1-27, 2003, 5.
[24] 同上.8.
[25] Yoshikawa, Hiroshi, The Role of Demand in Macroeconomics [J], Japanese Economic Review, 54(1) 1-27, 2003, 9.
[26] 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四十六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273.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http://img.wyzxwk.com/p/2019/09/e70edeb684b74b82d4c8fa6723b9a0e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