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西方经济学的老教条与新教条
何干强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解放思想。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公有制与市场经济有效结合这个前无古人的体制创新来看,当前,理论界必须深刻认识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弊病,解脱洋教条的思想束缚。
现代西方经济学沿袭老教条又产生了新教条
20世纪中叶以来的现代西方经济学在内容和方法上,已有较大进展,但建构在私有制基础上的市场经济观,仍然是资产阶级经济学。从总体上看,它是现代的,却不见得科学。
尽管现代西方经济学流派纷呈,但是不同流派或多或少地依然沿袭着《资本论》批判过的资产阶级经济学五大教条。一是所谓流通必然创造买和卖的平衡的萨伊教条(如供给学派);二是把流通手段当作货币唯一职能的李嘉图教条 (如货币数量论);三是把社会的所谓劳动基金(总可变资本)看作固定不变量或者把贫困说成是由绝对的人口过剩产生的边沁教条(如某些劳动市场理论);四是斯密所谓利润、工资、地租三种收入决定价值,并在社会再生产中丢掉了C(总不变资本)的斯密教条(如宏观经济学);五是宣布资本主义私有者阶级的收入源泉具有自然必然性和永恒合理性,所谓土地、资本和劳动这些收入源泉三位一体的萨伊教条(如要素价值论)。
现代西方经济学在老教条的基础上又形成了一些新教条,算得上新教条并且对我国影响很大的,主要是凯恩斯教条和科斯教条。凯恩斯批评了新古典经济学贯彻萨伊教条的错误,承认资本主义经济有矛盾;但是他仍然只从一般流通看宏观经济,仍然沿袭了斯密教条(在社会再生产中丢掉了C)。他建立的宏观经济理论在西方经济学范围内是一大进步,可是并不科学,也经不起历史的检验。由于它成了西方宏观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所以可以称之为新教条。科斯理论在微观经济层面用交易成本来解释企业及其制度的形成,在企业的形成上,颠倒了生产与流通关系;在经济制度建设上,泛化“利己经济人”假设,只从流通层面(交换领域)分析问题。科斯理论被崇拜者广泛搬用,因而也是算得上一个新教条。照搬凯恩斯教条,就不能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科学宏观调控理论;而照搬科斯教条,就不可能真正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现代企业制度。
现代西方经济学在方法上的弊病
从指导实践的角度来说,经济理论的重要价值体现在它的方法论上。现代西方经济学在方法论上主要有以下弊病。
用体现拜物教观念的经济学范畴或原理解释经济现象,这导致了经济解释的表面性(即庸俗性)。如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舒尔茨阐述的人力资本范畴,就打着拜物教观念的印记,完全抹杀了资本体现的生产关系的性质。
用“利己经济人”假设解释所有经济关系中的人的行为动机,这造成了经济分析的主观性和狭隘性。如风靡一时的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就用这种方法来解释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动因,得出私有化是唯一出路这种极端的结论。其实,“利己经济人”不过是流通领域经济关系的人格化,根本无法科学说明不同历史条件下的、超出流通领域的经济关系中的人的行为。
用一般的商品流通关系来说明一定历史条件下生产与流通紧密结合的社会再生产过程,这就造成了宏观经济分析的片面性。如西方宏观经济学在表现宏观经济的环流图中,只看到企业与居民之间的一般商品流通,完全看不到生产资料部门企业相互之间的流通(即马克思揭示的IC这个资本群内部的流通)。其经济总量指标GDP(国内生产总值)只相当于全社会新创造的价值V+M,实质上丢掉了社会不变资本价值C。这是由于缺乏唯物史观,不懂劳动二重性、不懂资本流通和一般商品流通的区别和联系造成的。
用一系列抽象的范畴,为缓和资本主义对抗性的基本矛盾出谋献策,体现了资产阶级在方法运用上的虚伪性和辩护性。如所谓公平与效率替代的理论宣扬抽象的公平、机会平等及其与效率的关系,以此来解释居民收入分配关系产生不公的原因,并提出改良主义的对策,而回避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关系对分配不公所起的决定性作用。
用数学和统计学的逻辑方法替代经济学本身的逻辑分析。现代西方经济学给人以十分注重数量分析的科学外观,但是,唯心史观的方法论导致了它在经济性质分析上的贫乏,这就使大量数量分析失去了科学的根基。须知事物的质与量是辩证的统一,经济数量分析只有建立在科学的经济性质分析的前提下,才能使数学和统计学的逻辑力量得到科学的发挥。扭曲经济性质的数理分析,无助于揭示经济关系的真相,这其实也是资产阶级经济学虚伪性的一种表现。
对待现代西方经济学应取的基本态度
要深刻认识,现代西方经济学代表着私人利益;从宏观角度看,它维护的是总资本家的利益。显然,带着私人或私有者阶级的有色眼镜分析经济利益关系问题,不可能深入到本质层面,不可能尊重被剥削者的利益,不可能具有彻底的客观性。以为现代西方经济学是现代的,是研究市场经济的,就可以作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唯一的理论指导,这实在是严重的认识误区。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把现代西方经济学拒之门外。现代西方经济学毕竟是人类历史发展中产生的一门知识,尽管它对经济现实的反映是扭曲的,但是,在唯物史观指导下,透过这种扭曲,就能发现具有现代经济运动历史特征的某些真实的东西。还要看到,现代西方经济学用资产阶级的眼光总结现代经济管理的经验,往往从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中来分析经济管理问题,社会主义理论经济学要向应用经济学拓展,必须贯彻体现主客体关系的实践辩证法,这是可以从西方经济学中吸取某些有用成分的。不过,这与照搬“西学”的教条主义态度绝不是一回事。
从解放思想的要求看,扬弃现代西方经济学,目的是为了追求真理,创建现代的公正无私的科学经济学,即现代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作为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经济体制改革实践,为我们提供了这种理论创新的历史机遇。
文章出处:中国社会科学院报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发布时间:2008-10-9 12:43:06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http://img.wyzxwk.com/p/2019/09/e70edeb684b74b82d4c8fa6723b9a0e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