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 > 思潮 > 思潮碰撞

从市场的公平交易基础看生存保障的重要性

谈东铭 · 2008-12-04 · 来源:
收藏( 评论() 字体: / /

从市场的公平交易基础看生存保障的重要性  

   

市场经济理论的各种假设基础不论是充分竞争还是信息透明或是其它什么的均是围绕着如何实现“公平交易”而展开的——也就是说:“公平交易”是“市场”的前提条件。顺着“公平交易”这一市场的前提,我们去梳理一下市场理论的社会逻辑——“市场→公平交易→交易地位平等→生存权平等→生存保障→必需品分配平等”。  

“公平交易”的前提是在交易中交易者的地位平等,而“平等”的关键是“生存权平等”——透过雪灾中80元一盒的方便面,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当一部分人掌握有另一部分人的生存权时,公平交易是不存在的。也就是说,当生存权不平等时,所谓的市场也是不存在的。正因为如此,所以不能指望“市场”去救灾救难,面对水灾、雪灾、地震等大规模的生存危机事件,得靠救济和计划,而不能靠“市场”。  

说到“生存权平等”,就不得不说和生存权紧密相关的“必需品”的分配问题。根据社会分工、人与人差异增加、社会分配等现实因素,我们用一个简单的数学分析来审视一下必需品分配过程中各种因素间的关系。  

假设某个人生存所需的“必需品”的需求量是N。这里的N既包含了个人生存必需品,如粮食、水、住所、医疗卫生等;也包含了社会生存必需品,如教育、安全、环保等。同时,N是一个随着时代发展内含逐步变大的变量。  

假设某个人自己获得的必需品的量为M,而通过社会分配获得的必需品的量为A。  

我们可以列出生存权平等的约束条件如下:  

1) Mi+Ai≥N(任何人的必需品获得量加上社会分配给其的必需品的量之和大于等于生存所需的必需品的量)  

2) N→∞(随着社会的发展,生存所需的必需品越来越大)  

3) Mi-Mi+1→N→∞(随着社会分工,人和人的差异越来越大)  

4) Ai=Ai+1=A(每个人的社会分配所得的必需品量相等,社会分配无歧视)  

5) (Mi+A)/(Mi+1+A)=1(任何人通过个人和社会分配所获得的必需品的量相等,人与人的生存权平等)  

综合上述5组约束条件,再考虑到当人和人生存权不平等[(Mi+A)/(Mi+1+A)≠1]时社会发展不可持续将发生阶段性的变革后,我们可以得到保证生存权平等的如下数学条件:  

1) Mi、Mi+1→∞(因为必需品N越来越大,所以个人获取的必需品的量也要越来越大)  

2) A→∞且M/A→0,(社会分配的必需品的量也越来越大,且在个人所需的必需品中,社会分配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  

3) A/N→1(社会分配占必需品的比例趋于1,必需品的分配主要来自社会)  

(相关数学分析见拙作《从平等的数学分析论经济学的辩证法》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17/200810/54430.html,此处不再赘述)  

从第一条结论可以看出市场经济理论所需的公平交易的条件是:充分发展社会的每一个成员。若不是社会成员整体得到发展的话,人与人的相对差异将越来越大(即:Mi/Mi+1→∞),在这种情况下能力的差异将变为社会地位的差异,并最终破坏地位平等和公平交易。  

从第二第三条结论可以看出市场经济理论所需的公平交易的另一个重要条件是:必需品分配由政府主导——既然必需品的分配由政府主导,那么其分配就不应该是通过市场而应该象粮食那样:通过市场提供供应,而由政府监管分配和价格。  

只有在充分发展每一个人的社会里,平等才能实现,有平等才有市场;同时,只有政府主导了必需品的分配,给每个人提供了吃饭、住房、教育、医疗等生存和发展的条件才能保障每一个人的充分发展进而实现社会平等并保证市场的有效运作与发展。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得到的逻辑是:  

²  市场的基础是公平交易;  

²  公平交易的基础是平等;  

²  平等的基础是生存权平等;  

²  生存权平等的基础是必需品的分配平等;  

²  必需品分配平等的基础是政府主导必需品的分配。  

由此得到的结论是:市场经济的基础是必需品的计划经济!而必需品的计划经济则意味着必需品的平均主义。这里,必需品平均主义的内涵是“生存权的平等”——因为生存权平等,所以有关生存权的必需品就该实行平均主义。  

我们还可以得到的结论是:市场和计划是一对辩证的存在,两者相互依存相互转化。计划是市场的交易条件,而市场同样也是计划能够有效率实施的条件,随着必需品内容的增长,原先由市场分配的物品会逐渐变为由社会分配;而随着必需品内容的变化,原先由社会管控的物品也会因不再是必需品而转由市场分配。  

我们进一步可以想到:私有制和公有制也是一对辩证的存在,两者也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更深一步可以发现,立足于私有制的西方经济学和立足于公有制的东方经济学也不是完全矛盾完全对立的——在人和人绝对平等的情况下,不论这个社会只有一个人还是无数人,公有制和私有制的分配结果没有区别。因此,东西方经济学及东西方的意识形态也应当相互借鉴相互融合。  

说起平均主义似乎和当前社会的主流意识冲突,我们通常认为应该按劳分配,反对平均主义。可按照按劳分配的原则,似乎人根本就不可能长大也不可能善终,因为,在人刚生下来和行将入土的时候,人都是缺乏劳动能力的。而根据上面生存权保障的结论,恰恰可以解释儿童和老人不劳而获也是合理的。因此,按劳分配的理念应当修正为:在保障生存的前提下按劳分配。也就是说:在必需品平均分配的基础上按劳分配非必需品。或者说:在必需品按计划经济平均分配的基础上实现非必需品的市场经济按劳分配。  

这里有必要对政府主导分配的必需品A做进一步的分析理解。表面上看,A不过是通过政府、通过社会分配的必需品而已,而当我们深入A所代表的生存权外延时,我们会发现A不仅仅是生存保障那么简单——A不仅代表了个人在社会中的生存权,同时A也代表了“公平”,代表了“人权”,代表了道德的成本,代表了道德,代表了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  

政府主导的社会分配A占生存必需品N的比例,体现了个人在一个社会中的生存权的保障程度,而正如我国政府所宣扬的那样“生存权是最大的人权”,因此A代表了在一个社会中物化的“人权”,同时,A也代表了个人在一个社会中遵守规则所能获得的回报。如果说道德是“人和人的关系”的话,那么人与社会(人的群体)的关系无疑是道德的重头。因此包含了社会保障在内的A同样也是社会道德的关键所在,其体现的是一个人符合“道德及法律规范”所能获得的社会回报,是一个人在社会中不道德或违反法律的“道德成本”。一个道德成本越高的社会,其文明程度将越高,不文明的行为将越少。  

另外,从必需品获得量大于等于生存所需的必需品的量(Mi+Ai≥N)及随着社会分工,人和人的差异越来越大(Mi-Mi+1→N→∞)这两条约束中我们还能发现有关“自由”的定义,所谓自由的人,就是有选择的人,也就是有生存保障的人。若一个人就象雪灾中的滞留旅客那样生存都有问题,他有不买80元一盒的方便面的选择权吗?同时,自由意味着人们朝着各自的方向发展,所以人和人的绝对对差异会越来越大。用简单的数学分析可以发现,绝对差异越来越大并不意味着相对对差异也越来越大,在A/N趋近于1(A/N→1)的情况下,人们生存权的相对差异会越来越小。由于生存权的不平等会打断社会的发展进程,所以自由能持续实现的保障也在于A/N趋近于1(A/N→1),这说明了自由和平等是密不可分的。  

如果说:公平、人权、平等、自由是人类的发展方向的话,那么包含了社会保障在内的社会分配就必不可少。而由此带来的社会税赋也会越来越高——只是高税赋当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这也正是我们在西方发达国家所看到的景象。  

假如必需品分配不采用平均主义,也就是说生存权不平等时会怎么样呢?我们不妨站着生存没有保障的人的立场上设身处地的想想:如果市场原则不能保障你的生存权,你为什么要遵守市场原则?当生存权不平等时,生存没有保障的人将不遵循“市场原则”转而遵循“生存原则”,而生存原则意味着什么?看看《动物世界》就知道了——生存原则意味着不折手段和造反,也意味着市场原则的失效。远的不说,近的“三鹿奶粉”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这里,“生存原则”高于“市场原则”是一个客观的社会现实,如果有人在社会中宣扬要按“市场原则”办事,那么其前提是“生存原则”已经得到了尊重,生存已经获得了保障。脱开这个前提,所谓按“市场原则”办事根本不可能成立。  

   

下面我们看两个有关必需品的分配及市场模型来思考一下必需品该如何管理:  

A.   分饼模型  

假如一个人吃0.8张饼才能活命,5个人分5张饼,该按怎样的规则分?  

第一种规则,按人头,平分,1人1张。  

第二种规则,按货币,全部拍卖。  

第三种规则,既按人头也按货币,4张饼平分,1张饼拍卖。  

   

第一种规则如同计划经济平均主义大锅饭,此时社会成员干多干少都一样,缺乏积极性,所以最终饼越做越小,成了稀缺经济。到后来很可能连人均0.8张都满足不了,社会体系崩溃。但在这种规则下,人和人的生存权基本平等,社会没有分化,因社会分化而导致的阶级斗争也不突出。  

第二种规则是完全市场化只认货币不认人,此时若某个人有钱或有融资渠道的话,他就可以通过出高价一个人把所有的饼全部占有。占有全部的饼后干什么呢?当然不是自己吃,而是拿出刚刚够其它人活命的3.2张饼,逼迫剩余的4个不吃饼就会饿死的人把全部财富都交给他。如此,他不仅可以享用1.8张饼,而且可以占有全部的社会财富。同时,他在群体中的地位还会进一步的固定和巩固,由于他通过占有饼这种生存资源而拥有了全部的财富,所以到下次分饼时,只有他有钱来买了。这种分法,一开始好像能促进大家去努力赚钱,而努力赚钱通常意味着把饼做大。但最终,饼的大小和多数人没有关系,不论他们如何努力,他们将仅得到苟且偷生的0.8张饼,除此之外将一无所有。不仅如此,随着经济发展、技术进步及生产力水平的提高,饼价还会逐步提高。饼价的提高一方面可以促进拥有者的财富快速增长;另一方面,可以使剩余4人不论收入涨了多少都只能将将够买0.8张饼来充饥活命。饼价的持续上涨使得贫富差距不断拉大并使不占有饼的人的生活环境日渐恶化。最终,被压迫的4个人除了团结起来革拥有全部财富的剥削者的命之外将别无选择。“市场说了算”最终演变成了“拳头说了算”。  

刚才例子说到的其实是“剥削”和“造反”,因此这里有必要说说“剥削”和“造反”。  

什么是剥削?有没有剥削?——利用生存权进行胁迫和讹诈以获利的行为就是剥削。剥削的本质就是胁迫与讹诈。但如何能实现胁迫与讹诈呢?——要实现胁迫与讹诈就必须控制别人的生存权。怎么控制别人的生存权呢?——要控制别人的生存权就必须占有别人必需且稀缺的生存资料。——因此,当必需品市场化时,就意味着少数有钱人获得了剥削暴富的权力。  

如交易是公平的,你情我愿,当然就不存在剥削。西方经济学之所以否认剥削存在恰恰是因为其“公平交易”的理论假设从一开始就否定了剥削的存在。但若交易是不公平的是胁迫达成的呢?——你独享了最多的饼拿走了所有财富还固化了优势地位这难道也不是剥削吗?  

仔细看看必需品那条近乎垂直的刚性需求曲线我们就会明白,在必需品市场中,只要让供给不足,就可以随意涨价,就可以有暴利,就有剥削——所以,只要必需品市场化,就一定有剥削。  

再说说“造反”,在付出所有血汗所有财富后永远只能获得苟且偷生的0.8张饼的情况下,在境遇不会变好只会变好的情况下,那被压迫被剥削的4个人有没有权力改变规则?有没有权力“造反”?造反有没有理?——如果一种制度下,某些人受到不公平的对待,那么他们当然有权反对该种制度。  

   

第三种规则是计划结合市场的分法,兼顾了公平与效率。此时,没有人能占有全部的饼,也没有人能控制别人的生存权,因此也就没有人能通过饼获得超额利润。在这种规则下,大家即没有生活之忧,又有改善生活努力把饼做大的动力。这时,平分的4张饼是社会公平稳定的基础,没这4张饼,民生就会成为问题,社会会走向动荡不安;而拍卖的1张饼,是促进社会效率的诱饵,没有这1张饼,就无法促进饼被做多做大,也无法促进经济繁荣。在第三种规则下,人和人的生存权也基本平等,社会不会过分分化,阶级斗争也不突出。  

第三种规则所说的其实是“和谐”,什么是和谐?怎么和谐?——“和”这个汉字分开来就是“禾”和“口”, “禾”和“口”意味着“米”和“人”,其意思就是众人一起分饭吃。所以和谐就是:大家都有饭吃,都能生活,并在此基础上提高效率促进发展。如果你都不让别人活,还怎么和谐?  

   

如果把问题换换,变成5个人分5块手表或5块钻石,又该怎么分?  

我们知道,没有手表或钻石,并不影响任何人的生存。因此,手表和钻石就可以采用第二种分法。当用货币去分配手表、钻石等非必需品时,没有人能通过占有更多的手表或钻石来达到控制他人的生存权进而占有更多社会财富的可能。  

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与0.8张饼类似的必需品应当采用计划经济,由政府主导生产分配;而与0.2张饼及手表、钻石类似的非必需品则应当采用市场经济,由市场调解生产分配。  

社会中,人既有基本生存需求,又有改善性及偏好性需求,因此,现实中的经济体系应当是计划结合市场、公有制结合私有制的经济体系。没有市场,经济将走向萧条;没有计划,社会将走向革命。  

   

说完三种分配规则后,我们来考虑一下社会分化的问题。在第一、第三种规则中,社会成员基本生存权是一样的,不存在社会分化。而在第二种规则中,社会成员不仅贫富分化、地位分化,而且会政治立场分化——获利的那个人肯定会喜欢并希望维持较多的饼通过拍卖来进行分配的分饼规则,而受损的4个人则肯定会反对较多的饼通过拍卖来进行分配的分饼规则,两种人的斗争本质上是生存权的斗争,也就是所谓的“阶级斗争”。由此可知道,必需品的分配模式将决定一个社会是否有社会分化以及社会分化程度如何——这也就意味着分配模式将决定是否有阶级斗争以及阶级斗争的强度如何。——当年中国处于计划经济时,基本生存权的一致导致社会分化不明显,因此社会分化和阶级斗争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但当住房、医疗、教育等必需品通过市场化进行分配后呢?——高启的基尼系数似乎已经说明了什么。  

   

B.   房地产模型  

假如在一个微缩的房地产市场模型中有一个富人、一个穷人、一个开发商和一个政府(兼土地的原料供应商)。让我们看看这个微缩的房地产市场在理论和现实中会怎样演变?  

   

市场条件  

1)理想的市场条件  

2)有投机的初步均衡  

3)有投机的最终状况  

需求量  

两套房,一好一差  

两套房,一好一差  

两套房,一好一差  

供应量  

两套房,一好一差  

两套房,一好一差  

三套房,一好两差  

分配结果  

公平  

富人一好房  

穷人一差房  

不公平  

富人一好一差两套房  

穷人没房且通过付房租替富人买房  

不公平  

富人一好一差两套房  

穷人一差房  

房价  

稳定  

飙升  

狂降  

地价  

稳定  

飙升  

下降  

销售模式  

不惜售  

惜售  

甩卖  

超额利润  

无  

土地、开发销售、出租均有超额暴利  

无  

得利者  

无  

供应方和投机者  

政府获土地供应暴利  

开发商获惜售暴利  

富人得投机暴利  

供应方  

政府获土地供应增大之利  

开发商获销量增加之利  

损失  

无  

穷人付租金替富人买房  

富人花高价买差房  

开发商花高价买地  

富人的投机损失  

受损者  

无  

只有穷人受损,开发商和投机的富人都获得了补偿  

投机者  

富人  

财富分配状况  

公平,各得其所  

贫富差距拉大,穷人一无所有  

贫富差距缩小  

宏观表现  

经济稳定,社会和谐  

一群有权有钱的人压迫多数穷人  

动荡的经济周期  

社会资源配置  

无浪费  

无浪费  

有浪费  

首先,看看在理想的市场条件下的市场模型:  

假设这个市场是理想的市场,理论上这个市场应该是这样的:  

此时,市场中的需求为两套房:富人要好房要别墅;穷人要差房要普通住宅。  

此时,市场中的供给为两套房:开发商将建一套别墅卖给富人;同时建一套普通住宅卖给穷人。  

此时,市场能达到均衡:社会的住房需求都得到满足;市场效率充分,好房给富人差房给穷人没有资源浪费;价格由供求决定,无超额利润存在;分配公平,虽然富人得到好房穷人得到差房,但富人穷人都有房。  

此时,作为土地供应商的政府其所做的是根据开发商的建设需要提供土地以满足建设需求进而满足市场的住房需求,政府可以从土地的供应中获得与社会平均回报率接近的投资回报,但不会有超额利润。基于中国土地全民所有的体制,土地的收益将回报给全民。而作为管理者的政府则无需对市场做任何的干涉。  

然后我们看看非完全市场条件下的市场模型:  

1)   初步的均衡  

在现实中,这个市场又会怎样呢?由于住房是生活必需品,是无法替代的特殊商品,所以现实中,房地产市场里存在着利用需求刚性“寻租”的投机成分。假如,市场的所有参与者(富人、穷人、开发商、政府)都投机的话这个市场又会怎样呢?  

首先,富人穷人都会努力拥有市场提供的两套住房,都想在满足自身需求之外再将另一套住房租给对方以获利。由于,富人的购买力更强,他永远可以出得起比穷人高一元钱的房价,所以需求者投机的结果是:富人将两套住房都买下,拥有了所有住房。除了自住别墅外,将普通住房租给了穷人;穷人在必须有房住的要求下,只能租富人的房来满足住房需求,其所付的租金是富人的收益(其实是在为富人买房)——虽然穷人本来就穷,最终还将一无所有。  

其次,开发商不会同时建两套房,为了使市场的需求饥渴,他会一套一套的建,至少是一套一套的卖,通过操纵市场供应的不足来获得尽量高的市场定价。  

而作为土地供应商的政府呢?和开发商的行为模式一样,他也会采取类似的“商人模式”,将土地一块一块的拍卖给开发商,通过供应不足来获得土地的最高定价。  

在上述市场博弈中,最终市场也达到了供求平衡,但其市场发展的结果是:  

虽然住房需求得到了满足,但住房的分配结果却不公平,富人拥有全部房产,不仅满足了自身的住房需求还利用穷人的住房需求来谋取利益。  

价格高于理论上的均衡价格,有超额利润的存在,不仅购买者的投机行为抬高了价格,对供应的操纵也抬高了价格,开发商和土地供应商由此获得了超额利润。  

2)   初步均衡的宏观表现  

如果将上述例子推而广之,变成一群富人和一群穷人,就可以看到:富人们在一套又一套的进行“投资”(其实是投机),而为了实现其投资抢购,房屋的单价和总价则在节节攀升使其始终高于穷人的购买力水平;穷人们因为房子叫苦不迭,但却无可奈何;开发商因为投机需求的存在获得了超额利润;土地的供应者则利用垄断地位将地价持续抬高也获得了超额的利润。在所谓的“市场规则”下,房地产市场(准确的说是商品住宅市场)成了全社会中的富人、寡头利用其资本优势和权力优势对全社会的穷人进行剥削的工具,这似乎就是所谓的“阶级压迫”。  

只有当富人、开发商和政府是同一个人(或者说如果富人、开发商及政府是一体的)时,市场才能在提供需求所需的两套住房达到阶段均衡后停止向下一个阶段演化,才能停止在上述那一个财富越发集中分配极度不公的市场状态。但这种不公平状态的持续意味着穷人的民生无从改善,很可能会以社会的动荡和革命来收场。  

3)   最终的状态  

在现实中,上述提供了好差两套住房所到达的供需均衡的市场其实还并不是稳定的。由于穷人要负高租金来租住房屋,所以当市场中有便宜的住房提供时,穷人会努力去购买。也就是说,市场中还有没被满足的需求,市场还将继续演化。因此,开发商可根据穷人的需求再盖一套便宜的住房,以正常利润卖给穷人。这时由于住房供给已经大于需求,所以已经没有投机的空间,因此富人也不会再抢购新增的住房供给而只能承受自己投资的房子空置。  

上述房地产市场演化的最终结果是:穷人在承受了租房之苦后咬牙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住房;富人在获得了一段时间租金收益后因投机而付出了空置一套房的代价;开发商因为操纵供应及卖出了更多的住房获得了最多的收益;土地供应商也因为操纵土地供应及卖出了更多土地而获得了最大的收益。但这样的市场结果所存在的问题是:  

首先,社会资源浪费,本来只需要两套,却最终盖了三套,多了一套空置;  

其次,市场不稳定,曾被投机者哄抬高的价格最终会因为多余的供给而崩溃;  

另外,社会不稳定,在市场投机阶段,财富分配不均,贫富进一步分化,富人穷人矛盾尖锐。  

4)   非完全市场的结果分析  

在上述模型中可以看到:供应方(开发商和土地供应商)是永远的受益者;购买力弱的穷人是永远的受损者;而购买力强的富人则是阶段性的受益者和最终的受损者。  

由前述分析可以得出:在有投机的非理想状态下的房地产的市场是一个劫贫济富的市场。因此,房地产中有关生存权的基本保障住房不能靠市场提供,政府必须参与管理。  

从房地产市场模型中可以看出:在必需品领域内,完全市场化并不能有效、公平、稳定的配置资源和分配财富。在必需品领域,纯粹的市场,将必然导致泡沫繁荣、贫富差距、经济危机、阶级斗争和整体社会的崩溃。因此:对于必需品,“市场化”是一条死路!只有政府主导才是正道。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住房即可能是必需品也可能是非必需品,我们上面所说需要政府管理的仅限于必需的保障性住房部分。比如,第一套90平米以下的基本住房是居家度日的必需品,而第二套以上或300平米的别墅就是改善型的非必需品。因此,维持基本生存需要的第一套90平米以下的保障住房应该采用非市场化的分配机制,而不涉及基本生存需要的多套房或300平米的别墅则应该采用完全市场化的分配机制。这里:一个没有其它住房的家庭,不论它多要钱,也有权住保障性住房,因为这是他们的生存权中的居住权;而一个住了商品房的家庭,除非他先把商品房卖掉,否则不论它多没钱,都没权住保障性住房,因为你的居住权都已经改善了,当然就不再需要基本保障。  

如:在新加坡的住房供应体系中,每套面积在90平米以下的组屋占80%,廉租房占5%,组屋和廉租房构成的保障性住房共占了总供应套数的85%,其供应与分配由政府控制;而不限面积的商品住房只占总供应套数的15%,其供应与分配由市场控制。市场调解的商品房的价格是保障性组屋的5倍。住商品房的人无权拥有保障性住房,否则就坐牢。在此体系下,有钱人住又大又好的商品房;普通人住经济实用的组屋;而穷人则在政府的补贴下租住廉租房。没有人可以通过控制他人的基本居住权来谋利。  

当前社会上对是否要让土地私有化争论很多,从保障性住房和商品房不同的管理模式中我们可以发现,涉及了基本生存权的土地不能市场化私有化,而不涉及基本生存权的土地就可以市场化私有化。也就是说,用于基本农田、保障性住房等保障基本生存的土地不能市场化私有化,而用于商品房开发的土地就可以市场化私有化。在对土地市场的管控中,应保证土地的私有化不会冲击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权。同时,对于已经私有的土地,要有一种回归公有的机制,否则,越来越多的土地私有后,全体社会成员的生存权就将难以保障。如可通过税收等手段使其逐步回归。

   

前面两个例子中,分饼模型说明了市场和计划要结合,若必需品也通过市场分配,就会因生存权的不平等导致剥削的存在(剥削的本质就是利用生存权进行胁迫和讹诈)进而导致社会分化和动乱;而房地产模型则说明了单纯靠市场去调配必需品的供求不仅无法实现效率,同时也是不公平不稳定不合理的。由此我们知道:市场与计划、效率与公平、公有制与私有制是一对辩证的矛盾,两者不是绝对对立的,而是相互依存辩证存在的。在一个经济体系中,既有市场的部分又有计划的部分,既有效率决定的部分又有公平决定的部分。如果某种物品是非必需品,是个性化或改善性的需求,那么它就应该完全由市场调配;如果某种物品是必需品,是涉及生存权与公平基础的东西,那么它就不能完全由市场调配,而必须有政府管理。  

对上述认识做更深层次的思考后,我们有必要根据辩证法的方法论对私有制与公有制、市场与计划、西方经济学与东方经济学之间的相互关系做全新的思考与理解。  

   

通过前面的分析得出市场与计划、效率与公平是一对辩证统一的矛盾后,我们来看看社会的宏观管理。社会宏观管理究竟管理什么?什么是关键?  

前面提到了“A/N”——也就是社会分配的必需品占必需品需求的比例。这个数值所反应的是市场与计划的关系,它不仅决定了一个社会的保障程度,也决定了一个社会效率与公平的均衡,同时决定了社会成员间生存权的竞争程度——而生存权的竞争程度则体现了一个社会的剥削程度及阶级斗争的强度。因此,如何调整“A/N”使其和社会生产力水平及文化传统相适应便是对一个社会进行宏观管理的关键。而社会制度及宏观政策的变革均是围绕着“A/N”这个变量展开的。  

影响因素  

A/N上升  

A/N下降  

效率  

下降  

上升  

公平  

上升  

下降  

社会保障水平  

上升  

下降  

生存竞争程度  

下降  

上升  

剥削程度  

下降  

上升  

阶级斗争水平  

下降  

上升  

社会稳定程度  

上升  

下降  

   

前面的数学分析中我们得出了“A/N→1”是公平交易最终能达成的条件。也就是说使A/N逐渐增大是一个历史的趋势。根据这个趋势我们可以得到下面的图形。

 

图中,A/N的数值随着历史的前进而逐渐提高,这表明随着社会的发展生存权越来越由社会承担。一个社会A/N的比例由这个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决定。  

若我们把八卦中的“阴阳”图案展开后,所得到的图案和上图是一样的。其内在含义是计划和市场辩证存在于一个体系中的,两者相互斗争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就如同太极八卦。  

不同的人对历史方向的期望是不同的,生产资料所有者从效率出发,追求利润的本性希望能将规则拉回到最左端,经济人不想放弃任何的利益;而无产者从公平出发,则希望将规则拉到最右端。历史则是在效率和公平的斗争与统一中前进的。一个适合时代进步的制度体系一定是兼顾了一个时代的效率要求和公平要求的制度。  

一个时代的生产力水平决定了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进而决定了整个社会的分配制度及政治制度。  

下面我们再看看社会宏观管理的关键A/N对社会经济水平的影响。

 

图中斜向上的是生产力水平所决定的必需品分配曲线(基本生存资料分配曲线),斜向下的是生产力水平所决定的社会GDP曲线。  

必需品分配曲线和社会GDP曲线相交与P0点,P0点是必需品分配比例A/N与社会生产力水平所决定的社会总产出曲线达到均衡的均衡点。在这个点上,A/N处于合理的水平上,剥削水平符合历史生产力状况,效率和公平达到均衡。  

当A/N处于P2时,社会分配制度过分看重效率,公平不足。此时实际的社会GDP水平为P1,其GDP水平大于均衡的产出水平P0,这时的经济状态呈现出一派生产能力过剩的繁荣景象。但这种繁华只是过眼云烟,从前面对房地产市场模型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多出来的那部分GDP(y1-y2)是由于投资大量投向保障不足的必需品而产生的,是泡沫化的资产。泡沫最终将会破裂,泡沫破灭后的社会产出状况P2还不如均衡点P0。经济危机将是这种状态的最终结局。这样的社会需要变革以增加公平使其回归P0。  

当A/N处于P1时,社会分配制度过分平均化,效率不足。此时实际的社会GDP水平为P2,其GDP水平小于均衡的GDP水平P0。这时的经济状态呈现出生产能力不足的稀缺经济状态,其缺口为(y1-y2),经济发展停滞。这样的社会同样需要变革以增加效率使其回归P0。  

因此,当分配制度不在均衡点时,社会经济所达到的任何一种状态都是无法长期稳定的。只有适合比例的A/N才能有利于经济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效率与公平这两种力量最终将社会的分配比例拉向均衡点P0。  

而GDP曲线随着社会进步向右上移动,导致A/N的均衡点也向右上移动。这就是所谓的社会进步。  

   

既然A/N是社会制度的关键,那么如何决定A/N呢?回过头我们再次去看看不同制度下的分饼问题。  

如果人均0.8张饼的情况下才能保障人的生存权,在独裁和竞选制度下,前述5人分5张饼的分饼问题会如何解决呢?  

在独裁政治制度下,究竟几张饼平分由独裁者确定,当保障过头5张饼全平分时,大家缺乏积极性,呈现为稀缺经济。当保障不足不到4张饼被平分时,社会贫富分化,呈现为泡沫经济。但是在独裁的情况下,独裁者往往就是那个拿饼最多的人,往往代表了既得利益群体的主张,如此,当社会贫富分化时,由于既得利益群体不肯放弃既得利益而统治者又是既得利益者的代表的原因,他的主张只会使被平分的饼越来越少,其政策是难以自我调节到合适的水平的。如此,整个社会最终将只能由被压迫的4个人通过暴力革命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虽然理论上,也存在独裁者所制定的制度政策符合社会需要的情况,但在独裁统治下,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可持续是难以保证的。

在民主制度下:  

如有甲乙丙三个竞选人,甲的竞选主张是5张饼全平分;乙的竞选主张是3张饼平分2张饼拍卖;丙的竞选主张是4张饼平分1张饼拍卖。  

若甲当选了,按甲的主张,平均主义,大家没积极性,以后饼会越来越小,整个社会经济表现为稀缺经济,如此选民在下一次竞选时不会选择甲及甲的主张。  

若乙当选了,按乙的主张,生存保障不足,大家没安全感,以后饼会越分越不公平,整个社会经济表现为贫富分化和泡沫化(由饼的价格飞涨所导致),如此选民在下一次竞选时同样不会选择乙及乙的主张。  

若丙当选了,按丙的主张,整个社会能和谐稳定发展,经济表现良好,如此选民在下一次竞选时依旧会选择丙及丙的主张。  

当然,随着整个社会的发展,当A同生存权N之间的比值随着N的增大而失去了平衡时,丙的主张也将逐渐不能保障社会的稳定发展,这时候,A的内容也需要与时俱进。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民主竞选可以使得整个社会的规则与时代的要求基本吻合,所以,民主选举是保障社会和谐稳定的政治保证。只有民主,只有充分代表人民的利益,才能有健康可持续的经济发展。  

说道这里有必要重新说说中国的文革,文革的理论依据和本质是什么?其理论依据是当权者必然和利益集团相结合,成为代表少数人利益,为少数人剥削多数人提供保护伞的反动派,所以毛主席要炮打司令部,要发动群众,让要人民的监督去保证人民江山不变色不变质。其本质是建立保障人民民主的制度体系。所以毛主席说要十年八年就来一次,来一次干什么?重新洗牌吗。为什么要来?因为十年八年当权者就会和利益集团重新结合牛鬼蛇神就会重新跳出来吗。一定时间一定条件就重新洗牌,这不正是美国等西方国家定期选举所遵循的原则吗?回过头辩证的看文革,我们不能因为否定文革的形式就否定了文革的精神,我们要否定的是无序的民主,但绝不该因此就否定民主,更不该因此就肯定独裁。  

没有民主,所谓的“以法治国”是既得利益者的遮羞布,法是否代表人民的利益都说不清楚,还谈什么以法治国?按“以法治国”的理念,我们今天恐怕还该遵守大清律法或大秦律法呢吧?所以,没有民主,勿谈法制。  

   

在说完A/N的决定问题后,我们再说说N与A变化过程中的历史唯物主义。  

前面说到了基本生存需求N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步增大,相应的社会分配A也逐步增大,随着A的增大,A所涉及的生产要素越来越多,相应的政府管控的生产要素也越来越多。当政府管控了某种行业或生产要素如土地、食盐、粮食、水源、住房、教育、医疗后,就意味着依赖于土地、食盐、粮食、水源、住房、教育、医疗的盈利模式的终结。这样,新的利润增长点便来自使N增大的新增要素,如技术(知识产权)、信息、信用等。N及A的变化所导致的主导要素变更最终将导致整个社会体制发生变化。  

人类社会从奴隶制到封建制、从封建制到资本主义制度、从资本主义制度到社会主义制度的转变,从本质上是主导因素的变化。奴隶制时人的生命权都可以被他人占有,所谓的财富就是奴隶的多少;当生命权平等后,获得暴利的要素就变成了土地,社会制度随之发生变化而进入了封建社会,此时财富的象征是土地的多少;当土地被政府通过土地税、物业税、或直接收归国有等方式监管起来后,社会中获利的主导要素转向了资本,历史从此走入资本主义社会……再往后,主导要素变成了金融、变成了技术(专利)、变成了信息……对应着社会制度也跟着发生着本质的变化。  

当前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所说明的,恰恰是主导要素变化时,政府的管理领域需要与时俱进的扩展。当信用、金融成为社会经济体系的“必需品”时,政府的管理领域就有必要扩展到信用、金融等虚拟经济领域。因此西方处理金融危机的对策也明显的体现了两个趋势,一是加强政府对金融监管,建立新的国际金融管理制度;二是国有化,将政府信用注入到商业银行中从而使政府参与到金融体系中,由此将金融体系部分的纳入计划经济的轨道。  

主导要素变更导致社会体制变化,原有的高利润行业的高回报率将不复存在,因政府的参与或监管,象盐业(如古时)、供水(如在沙漠的商道上)等原本有暴利的行业都将变成正常盈利甚至亏损的行业。对政府监管后依旧和生存权相关的关键要素,如土地、住房等,对其超出生存需要的部分应该采取制约措施。也就是说,对非自用的土地、住房等应当收取资产税、物业税、遗产税、赠与税等,通过类似税收的手段来使其重新洗牌并保持价格稳定。  

历史上,若一个国家能跟上时代的要求,主动变革制度打破旧要素的约束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设计出更能反映未来要素的要求的政治经济制度时,它就会走到世界的前列成为兴起的大国,成为一个时代的领袖,而不论它原先的疆土有多小。如:荷兰、英国……  

反之,若一个国家不能上时代的要求,不能触动既得利益阶层的利益而打破围绕旧要素的旧制度时,它就会落后于时代并走向衰弱,而不论它原先的国力有多强。如:清帝国、古印度……  

当前的政治制度及各项政策需要对资本给以制约而对技术创新给以鼓励。中国只有从这个角度前瞻性的思考并设计我们的社会体系才能使中国真正走到世界的前列。  

   

最后我们从理论分析落实到联系实际,用上述思想去分析审视中国的改革实践及宏观经济调控。  

首先说说关于中国的改革道路与方向。根据A/N的关系,一个社会的改革有以下四种选择:对应会有不同的改革结果:1)A/N增大的同时增大对人的激励(增大差异性),这条道路兼顾公平与效率,最终将取得成功;2)A/N减小的同时增大对人的激励(增大差异性),这条道路一开始会因为发掘了人的生存潜力而有所发展,但长期看,投资会集中于必需品领域,导致经济泡沫化,而贫富差距则会快速拉大,同时,社会成员会因生存压力重而导致道德体系被破坏;3)A/N减小的同时减小对人的激励(减小差异性),这条道路既不考虑效率又不考虑公平,是开历史的倒车,必然失败。4)A/N增大的同时减小对人的激励(减小差异性),这条道路所走的是平均主义道路,虽然因此生活有保障而导致社会道德水平较高,但由于激励不足,长期看,社会会处于稀缺经济的状态。  

   

自由维度  

平等维度  

变革结果  

评价  

1  

激励增大  

A/N增大  

公平于效率兼顾  

成功  

2  

激励增大  

A/N减小  

贫富差距拉大,无良的泡沫经济  

失败  

3  

激励减小  

A/N减小  

开历史倒车  

失败  

4  

激励减小  

A/N增大  

平均主义,道德的稀缺经济  

失败  

 

改革以前,中国走的是第四条路。此时,中国的A/N处于P1点,而经济水平则处于P2点。虽然公平,但生活物资紧缺,处于稀缺经济状态。虽然经济稀缺,但由于生活有保障,人不倾向去做违规的事情,社会道德水平较高。  

改革初期,是在A不减小的情况下增大自由维度,也就是说在维持公平的情况下促进效率,通过将产出曲线向右上移动的方法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此时,均衡点从P0向P2移动,改革走的是第一条路,所以中国的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可后来,随着住房、医疗健康、教育等领域纷纷走向完全市场化A/N逐渐向P2点下调由此中国的改革走向了第二条路并获得(y1-y2) 的泡沫式经济增长。由于平等维度降低后更大的激发人的生存潜力,所以在走上这条路初期经济依旧能快速发展;但长期后,生存保障的不足导致社会投资集中于住房、能源、土地等无多少创新性的必需品领域。而土地、能源等没有多大供应弹性的领域因为投资集中而导致价格飞涨,并带动住房等固定资产的价格飞涨,从而将整个社会的经济带入到泡沫化的境地。同时,由于必需品分配的无保障使得资源占有者可以最大程度的盘剥病人、学童、无房者等谋生者,进而导致贫富差距急速拉大。同时,谋生者为了生存将采取各种手段,这导致社会的道德在经济繁荣的外衣下破烂不堪。  

历史,有时候需要反动,退一步才能更好的前进。但不能因为退一步尝到了甜头,就把反动当方向。中国的改革实践证明了:从平均主义大锅饭向一定程度的市场化回归是正确的,而全面的市场化,则是反动且错误的。  

   

然后我们看看中央当前刺激内需的各项政策举措。  

2008年11月5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当前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  

1)         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大对廉租住房建设支持力度,加快棚户区改造,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  

2)         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村沼气、饮水安全工程和农村公路建设力度,完善农村电网,加快南水北调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强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加大扶贫开发力度。  

3)         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一批客运专线、煤运通道项目和西部干线铁路,完善高速公路网,安排中西部干线机场和支线机场建设,加快城市电网改造。  

4)         加快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快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推进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  

5)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加快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加强重点防护林和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建设,支持重点节能减排工程建设。  

6)         加快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支持高技术产业化建设和产业技术进步,支持服务业发展。  

7)         加快地震灾区灾后重建各项工作。  

8)         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提高明年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提高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等标准,增加农民收入。提高低收入群体等社保对象待遇水平,增加城市和农村低保补助,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和优抚对象生活补助标准。  

9)         在全国所有地区、所有行业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鼓励企业技术改造,减轻企业负担1200亿元。  

10)  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取消对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限制,合理扩大信贷规模,加大对重点工程、“三农”、中小企业和技术改造、兼并重组的信贷支持,有针对性地培育和巩固消费信贷增长点。  

2008年11月27日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向中外媒体介绍了需落实的4万亿元刺激性投资的大体分配情况:  

1) 用于保障性安居工程2800亿元  

2) 农村民生工程和农村基础设施约3700亿元  

3) 铁路、公路、机场、城乡电网1.8万亿元  

4) 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400亿元  

5) 生态环境方面的投资3500亿元  

6) 自主创新、结构调整1600亿元  

7) 灾后恢复重建1万亿元  

当我们仔细理解中央刺激经济的最新政策时,我们在欣喜的发现,投向救灾、农村、安居、生态环境等个人必需品及社会必需品的投资占了一多半。这种提供社会成员生存保障的方向是正确的,也将是有效的。  

但同时我们还是有不少的失望。在4万亿刺激经济的投资中,有1.8亿是投向交通、电力领域,其投向是市场化的收费的高速公路、机场、码头、电网等领域。市场能解决的投资并不政府应该减少参与,除非上述产品以公共品的方式由政府提供给社会。另外,保障性住房的投资3年只有2800亿,按土地加建安每平米1400元的建设成本来看,大概能建2亿平米,按67平米/套约合300万套,按每户3口人约能为900万人提供居住保障,算下来每年也就为300万人提供住房保障。但问题是:中国每年的新增人口就有1500万人以上,如果每年只能为300万人提供住房保障的话,这就意味着,享受不到住房保障的人不是越来越少,而是越来越多!  

在我看来,当前中国刺激经济发展的政策,最当做的有如下几条:  

1) 尊重全体公民的生存权,全面建立医疗、教育等各项社会保障制度,保护环境。  

2) 尊重全体公民的居住权,全面启动保障性住房的建设,保障性住房应该覆盖所有无房户。  

当前保障性住房的政策是根据收入,只对特定人群提供保障性住房。这种规定不过是将5人分5张饼的问题,转变成特定的人分走0.8张饼后,剩余4人分4.2张饼的问题罢了。按全部拍卖的方式5人分5张饼是不合理的,同样按全部拍卖的方式4人分4.2张饼也是不合理的——因此,中国保障性住房的覆盖面应当加大,应当覆盖所有无房户,而不该按收入区分是否有资格享受住房保障。  

说房地产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需要扶持——这个观点对但并不准确。事实上,保障性住房建设才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而房地产所代表的商品房建设根本就不应该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以前把房地产当作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那是因为保障性住房缺失。如今,依靠价格高启的商品房是无法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的,继续迟滞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并不能换取商品房市场的永久春天。必须放弃通过对刚性住房需求的挤压来获得“经济泡沫发展”的思路,只有通过保障性住房这个能调动多数社会成员消费力的政府主导的市场(姑且称之为“市场”)才能保证中国的经济建设不减速不翻车。  

3) 利用税收、生产许可证等制度将煤矿、铁矿等关键的资源型行业置于政府的管控之下。保证关键资源的生产供应和价格稳定。  

由于能源和矿产资源是社会的必需品,所以按市场来调配能源及矿产的结果是少数“煤老板”大发血汗财,而整个社会为其暴利买单,这显然是不合理的。政府完全可以象让农民交公粮那样要求煤矿老板交“公煤”,也可以象建立国有储备粮那样建立国有储备能源和国有储备资源。  

4) 尊重农民的生存发展权,加大对农村民生工程和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平衡城乡经济。  

5) 尊重边远贫困地区人民的生存发展权,加大对中西部民生工程和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平衡区域经济,维护边疆稳定。  

6) 尊重灾区人民的生存权,全力加快灾后重建。  

总之,建设和谐社会的改革实践需要有全新的社会经济理论体系,而其关键就在于如何辩证的看待市场与计划,要清楚市场与计划各自的适用领域,同时要加强政治体制的改革,建设和发扬民主,使各项政策措施更好的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  

   

在文章结束前,我们来思考一些问题。  

近十多年来,“历市场”、“吴市场”们蛊惑人心的把一切问题都归结为“市场机制不健全”,并由此鼓吹要在住房、医疗、教育等一切领域建立全面的市场机制,这里我们根据生存权对类似的论调做一些有意思的逻辑推演:  

1) 必需品市场化 = 生存资料市场化 = 生存权市场化 = 有钱人有生存权,没钱人没生存权 = 有钱人占有更多的生存资料而没钱的人占有更少的生存资料 = 有生存资料的人利用生存权胁迫和剥削没有生存资料的人进行不公平交易 = 超额利润 = 投资集中于有超额利润的垄断的必需品领域 = 房地产、医疗、教育、收费公路等少数相关行业热而大部分制造业冷 = 海尔转行做房地产 = 朗咸平所谓的“二元经济”  

结论:必需品市场化 = 少部分行业热而大部分行业冷 = 二元经济  

2) 必需品市场化 = 生存资料市场化 = 生存权市场化 = 有钱才能生存,没钱不能生存 = 一定要赚钱 = 为了赚钱不折手段 = 社会道德崩溃,世风日下 = 假冒伪劣 = 三鹿奶粉  

结论:必需品市场化 = 世风日下 = 假冒伪劣 = 三鹿奶粉  

3) 必需品市场化 = 生存资料市场化 = 生存权市场化 = 有钱才能生存,没钱不能生存 = 一定要赚钱 = 为了赚钱不折手段 = 有权就要用来寻租 = 贪污受贿 = 腐败  

结论:必需品市场化 = 权力寻租 = 腐败  

4) 必需品市场化 = 生存资料市场化 = 生存权市场化 = 有钱人有生存权,没钱人没生存权 = 有钱人占有更多的生存资料而没钱的人占有更少的生存资料 = 有生存资料的人利用生存权威胁没有生存资料的人进行不公平交易 = 雪灾中80元一盒的方便面 = 胁迫和讹诈 = 剥削  

结论:必需品市场化 = 不公平 = 剥削  

剥削的本质就是生存资料的不平等分配。改革前由于采用平均主义,没有人能掌握他人的生存权,此时剥削自然很弱且基本不存在。但当住房、医疗、教育等必需品也市场化后,面对不断高启的房价、医疗费、教育费,“剥削”还不存在吗?  

5) 必需品市场化 = 生存资料市场化 = 生存权市场化 = 有钱人有生存权,没钱人没生存权 = 有钱人占有更多的生存资料而没钱的人占有更少的生存资料 = 有生存资料的人利用生存权胁迫和剥削没有生存资料的人进行不公平交易 = 贫富差距的拉大  

结论:必需品市场化 = 不公平 = 剥削 = 贫富差距拉大  

6) 必需品市场化 = 生存资料市场化 = 生存权市场化 = 有钱人有生存权,没钱人没生存权 = 有钱人占有更多的生存资料而没钱的人占有更少的生存资料 = 有生存资料的人利用生存权威胁没有生存资料的人进行不公平交易 = 剥削压迫 = 被压迫者永无出头之日 = 除了造反革命别无选择,所以不得不反,所以“造反有理” = 群体事件此起彼伏  

结论:必需品市场化 = 不公平 = 剥削压迫 = 造反有理  

7) 必需品市场化 = 生存资料市场化 = 生存权市场化 = 有钱人有生存权,没钱人没生存权 = 有钱人占有更多的生存资料而没钱的人占有更少的生存资料 = 有生存资料的人利用生存权威胁没有生存资料的人进行不公平交易 = 剥削压迫 = 被压迫者永无出头之日 = 阶级斗争 = 造反有理 = 社会革命  

结论:必需品市场化 = 阶级斗争 = 社会革命  

改革以前,由于实现计划经济和平均主义,没有人能过多占有他人的生存资料,此时阶级斗争当然不突出,阶级矛盾也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而当把生存资料的分配也交给市场后呢?——贫富差距越拉越大,贫穷在世袭化,富贵也在世袭化。在一个割裂的社会中,谁敢说阶级斗争还不存在?谁敢说阶级斗争不再是主要矛盾?  

8) 必需品市场化 = 生存资料市场化 = 生存权市场化 = 有钱人有生存权,没钱人没生存权 = 有钱人占有更多的生存资料而没钱的人占有更少的生存资料 = 有生存资料的人利用生存权威胁没有生存资料的人进行不公平交易 = 剥削压迫 = 剥削者和权力相结合维护其剥削多数人的制度体系 = 少数人专制 = 独裁 = 反动派  

结论:必需品市场化 = 独裁 = 反动派  

9) 全面遵从市场法则 = 完全市场化 = 必需品市场化 = 生存资料市场化 = 生存权市场化 = 有钱能生存,没钱不能生存 = 一定要赚钱 = 为了赚钱不折手段 = 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 = 三鹿奶粉 = 市场法则崩溃  

结论:市场法则 = 丛林法则 = 三鹿奶粉 = 市场法则崩溃  

   

根据上述逻辑推演,我们看到了中国社会主要的经济问题与社会问题几乎全部来自“必需品市场化”这一毒瘤。因此:必须否定“全面市场化”的论调,必须在必需品领域建立高度的社会保障体系。——由此我不禁想大喊一声:厉市场、吴市场们,你们给我住嘴!!  

   

最后,我们做一下总结:  

本文从市场经济的公平交易基础说起,通过对生存权平等的分析得到了政府应当管控必需品的分配的结论,并进一步得到了市场和计划、货币分配和平均分配、公有制和私有制、东西方意识形态辩证统一的认识。  

从政府的责任A中,我们看到了人权、道德、公平、自由、平等等人类理念的物化的表现。要使社会沿着人权、道德、公平、自由、平等的方向发展,政府责任A就要随着生存必需品N的增大而逐步增大。  

其间,我们说到了随着A的增大社会税赋提高的问题,并说到了市场原则的前提是尊重生存原则的问题。  

接下来,我们通过分饼模型说明了不同社会规则对社会的经济、政治的影响,从中我们讨论了和谐社会的制度安排及在不保障生存权的情况下的剥削、社会分化、造反有理、阶级斗争等问题。  

再往后,我们通过房地产模型说明了必需品不能完全市场化,必需品完全市场化将导致的社会不公平并导致通货膨胀、资源浪费、贫富分化、经济动荡和社会动荡。  

在两个模型的分析后,我们提到了社会管理的关键问题是A/N的问题,提出了A/N是社会秩序与社会效率的关键。  

然后我们讨论了A/N的决策问题,提出了民主是保证A/N符合时代要求的关键。此处我们重新认识了文革的内在精神并对“以法治国”的民主前提进行了简析。  

再往后我们提到了随着A与N的变化社会主导要素也将发生变化并带来相应的社会制度变革,此处我们简析了当前的金融危机的内在原因,提出了要对过时的要素进行制约及前瞻性地设计社会制度的认识。  

最后我们根据前面的理论具体评论了中国的改革道路和当前刺激经济的政策,并对十余年来因必需品市场化导致的保障不足所带来社会的乱象进行了反思。  

   

总之,人类社会尽管景象万千,但其的内在推动力无外乎追求生存权的平等,社会体制就是在人们追求生存权平等的博弈和斗争中前进和发展的。  

牛顿说:最伟大的,一定是最简单的。的确如此啊!  

   

   

   

   

谈东铭  

2008年12月4日于北京  

电话:13910524915  

MSN:[email protected]  

QQ:179506287  

http://new.qzone.qq.com/179506287  

欢迎指正探讨  

「 支持!」

 WYZXWK.COM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shijian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收藏

心情表态

今日头条

最新专题

130周年

点击排行

  • 两日热点
  • 一周热点
  • 一月热点
  • 心情
  1. 邓论学习 (十二) 是四人帮搞的“血统论”吗?
  2. 星话大白|越南
  3. 李昌平:我的困惑(五)
  4. 你搞一次个人崇拜试试,看看有多少人会崇拜你?看看你搞得出来吗?
  5. 是右就必须反,必须批
  6. 胡锡进为什么总改不了阴阳怪气的老毛病
  7. 谭吉坷德|决战,或许正在悄然开始
  8. 到底是谁在夸《新闻女王》?
  9. 戴雨潇:疑似国家公务人员雇水军散布假信息操纵舆论
  10. 痛心,反华润人丁一多因强奸被捕,哈哈!
  1. 普京刚走,沙特王子便坠机身亡
  2. 司马南|对照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大家给评评理吧!
  3. 湖北石锋:奇了怪了,贪污腐败、贫富差距、分配不公竟成了好事!
  4. 弘毅:警醒!​魏加宁言论已严重违背《宪法》和《党章》
  5. 这是一股妖风
  6. 美国的这次出招,后果很严重
  7. 公开投毒!多个重大事变的真相!
  8. 司马南|会飞的蚂蚁终于被剪了翅膀
  9. 亵渎中华民族历史,易某天新书下架!
  10. ​吴铭:为什么不从所有制角度分析问题呢
  1. 张勤德:坚决打好清算胡锡进们的反毛言行这一仗
  2. 吴铭|这件事,我理解不了
  3. 今天,我们遭遇致命一击!
  4. 尹国明:胡锡进先生,我知道这次你很急
  5. 不搞清官贪官,搞文化大革命
  6. 普京刚走,沙特王子便坠机身亡
  7. 这轮房价下跌的影响,也许远远超过你的想象
  8. 三大神药谎言被全面揭穿!“吸血鬼”病毒出现!面对发烧我们怎么办?
  9. 祁建平:拿出理论勇气来一次拨乱反正
  10. 说“胡汉三回来了”,为什么有人却急眼了?
  1. 在蒙受冤屈的八年中,毛泽东遭受了三次打击
  2. 大快人心,知名“电子宠物”在美落网
  3. 铁穆臻|今年,真正的共产主义者,要理直气壮纪念毛泽东!
  4. 《邓选》学习 (十一)发展速度
  5. 司马南|对照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大家给评评理吧!
  6. 司马南|对照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大家给评评理吧!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