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保强
为了彻底弄清什么是生产力,如何才能真正有效地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下面我将从生产的含义入手,试着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和解答。
一、什么是生产?
1、生产的含义。
为了能够有效地了解生产的含义,我们需要从“生”字和“产”字各自所代表的含义入手来进行考察。生,会意字,本义是草木从土里生长出来和滋长的意思。古时的解释还有:生,进也。象草木生出土上。――《说文》;生,出也。――《广雅》;生,生长也。――《广韵》;自无出有曰生。――刘巘《易义》。产,形声字,本义是出生、生育的意思。古时的解释还有:产,生也。――《说文》。从“生”字“草木从土里生长出来和滋长”的本义来理解,显然“生”字应该既蕴涵着出生、从无到有、出现的意思,又蕴涵着生长、生存、成长的意思。于是,我们便可将“生”字简单理解为“出现”和“生存与成长”这两层含义。而从“产”字的本义“出生”来理解,则“产”字显然是“生”字“出现”含义的又一种表达。
在了解了“生”字和“产”字各自代表的含义后,我们来认识一下“生产”的含义。当我们把“生”字和“产”字都取“出现”的含义时,此时的“生产”显然是对“出现”含义的强调,也应该是“出现”的意思。而当我们把“生”字取“生存与成长”的含义、“产”字取“出现”的含义时,那么按照先“生”后“产”方式组合而成的“生产”二字就不可避免的蕴涵着先有生(存在和成长),然后才有产(出现)的含义。也可以理解为,只有有生命的事物才可能进行生产,对没有生命的事物而言,生产是无从谈起的。于是,我们便可以抽象地给出此时生产的含义,即:生产是指由事物的生存与成长而引起的新事物的出现。如果将其具体化为具体活动的话,我们便可将其定义为:生产是指生物为了实现自身的生存和成长而进行的创造性活动(使新事物出现的活动)。也就是说,生产就是生物为了生而进行的产的活动。在此时的“生产”中,生与产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关系。生是产的前提和目标。没有生就谈不上产,任何产都是在生的基础上进行的;同时为了生才进行产,没有哪个产不是为了生而进行。而产则是生的又一种表达和实现生的手段。每一次产的完成都构成一次新的生,是对生的又一种表述;同时产的完成也为下一次的生准备了条件,成为实现生的手段。
通过以上对生产含义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生产的第一个含义是描述了新事物出现这一事件,而第二个含义则是对新事物出现的原因、目的、过程和事件的全面而形象地概括。显然第二个含义包含着第一个含义的内容,于是我们将生产的定义归结为第二个含义,即:生产是由事物的生存与成长而引起的新事物的出现。也即:生产是指生物为了实现自身的生存与成长而进行的创造性活动(使新事物出现的活动)。
在这里还需要补充地是,这里所讲的新事物是指事物在发生了符合事物发展要求和代表事物前进方向的变化后而形成的事物。其中的变化包括发生符合事物发展要求和代表事物前进方向的时空条件的变化。也就是说,对事物的运输和存储等使事物存在的时空条件发生有利变化的活动同样是在创造新事物,是在进行生产活动。当然,对人的生产而言,新事物就是指事物发生了符合人的发展要求和代表人的前进方向的变化后而形成的事物。
2、生产的分类及其相互关系。
在了解了生产的含义后,我们来了解一下世界上都存在着些什么样的生产,它们间又有着什么联系。
(1)、自然生产与人类生产及相互关系。
由于世界上存在的一切生物都来自自然界、都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所以在世界上存在的一切生产都应是自然生产。当然,人类做为自然界的一员也不例外,人类所从事的生产活动也同样是自然生产的一部分。然而,人类为了更有效地研究自己的生产行为,使人类生产与其他的非人类的自然生产活动相区别,便将人类所从事的生产活动单列了出来。于是,生产便被划分为了自然生产和人类生产两部分。当然,此时的自然生产只是指没有人力作用参与的那部分自然生产。
自然生产是指自然界在没有人的作用参与的情况下,各种生物进行的维持自身生存和成长的创造性活动。人类生产则是指人类为了实现自身的生存和成长而进行的新事物创造活动。它们之间是一种既区别、又联系的对立统一关系。区别在于自然生产中没有人的参与,而人类生产则是人类进行的生产。联系则是自然生产是人类生产得以进行的前提和基础,没有自然生产就没有人类存在,更谈不上人类生产;而人类生产又是自然生产的天然的组成部分,在其他生物看来人类生产同样是一种自然生产。
(2)、人类生产的分类及相互关系。
在人类诞生前的世界被人类统称为自然界。当人类诞生后,世界则被人类划分为自在世界和属人世界两部分。属人世界则又被分为人类社会、人化自然和人类意识三大领域。人类在这三大领域中分别从事着人类自身的生产、人类社会的生产、物质产品的生产和意识产品的生产这四种生产活动。我们将这四种生产活动统称为人类生产。其实,由于人和人类社会也属于物质范畴,如果按照严格意义划分,人类生产应被分为物质的生产和意识的生产这两种生产。但由于将生产划分为自然生产和人类生产,就是为了更有效地研究人类行为,而人类自身的生产和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生产又各自有着自身特有的发展规律,所以我们将其也分别单列了出来。于是,便有了人的生产、社会关系的生产、物质的生产和意识的生产这四种人类生产。
人类自身的生产是指人类为了实现自身的生存和成长而进行地发展自己、赡养老人和生育下一代的活动。它既是人类进行其他一切生产活动的中心和出发点,也是人类进行其他生产的归宿和目的地。也就是说,人类为了实现对自身的生产而进行其他的生产活动,其他生产活动的结果最终要能够有效地满足人类对自身生产的需求,实现人类的生存和成长。
物质产品的生产是指人类为了满足人类自身生产的需求而进行地物质产品的创造活动。它的生产构成了人类自身生产的物质前提和基础,没有物质产品的生产,人类将无法生存。同时它也决定着人类社会地物质产品生产关系的生产。有什么样的物质产品生产方式,就需要人们结成什么样地物质产品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就需要进行什么样的物质产品生产关系生产。
社会关系的生产是指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生产和物质产品生产的需求而对人与人的存在关系进行的创造活动。它构成了人类其他生产的社会条件和前提,因为一切人类生产都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进行地。如果没有社会关系的正常生产,人类的其他生产将无法正常进行。
人类意识的生产是指人类为了更好地实现自身的生存和成长而对自然、社会以及人类自身进行的认识活动。它来源于客观世界,决定于人类的其他生产实践活动,并通过指导人类实践活动反作用于客观世界。
这四种生产活动通过有机结合,构成了一次完整的人类生产活动。也就是说,任何一次人类生产活动都将完整地包含这四种生产的内容。其中人类自身生产是目的和归宿,物质产品生产形成物质基础,社会关系生产构成社会条件,意识生产则进行理论指导。总之,这四种生产活动构成了人类生产的全部内容,对于任何一次人类生产而言都缺一不可。
3、人类生产的两种形式及四个环节。
在人类从事的生产活动中,如果按照人类进行生产的直接目的来划分,则人类生产又可被分为人类为了生存与成长而直接进行的人的生产和为了人的生产而进行的物质产品的生产这两种相对独立的生产形式。又由于社会关系的生产和人类意识的生产都从属于这两种生产,并以这两种生产为目的,为了它们的生产而生产。于是,人类生产便又被分为了人的生产和物质产品的生产两种形式。由于人的生产过程又是物质产品的消费过程,于是我们又可以将人的生产称为产品的消费。结果人类的生产便被分为了产品的生产和产品的消费两种形式。当然,如果以人来划分,人类生产也可被分为人的生产(劳动力的生产)和人的消费(产品的生产和劳动力的消费)两种形式。但由于人们往往是研究产品的生产,所以我们通常习惯于将人类生产分为产品的生产和产品的消费两种形式。
当然,生产的两种形式也可以被理解为一次完整的人类生产所必需的两个环节。拿人的生产来说,就必须经过产品的生产和产品的消费这两个环节。然而,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由于大多数的产品制造需要集体来完成,于是在产品制做完成后往往还需要对共同制造的产品进行分配,这样在生产中便又有了一个产品的分配环节。又由于专业化可以使人们得到更多的产品,所以在社会分工的条件下,人们为了更有效满足自身的需求,往往拿各自拥有产品和他人进行互通有无的交换,这样在生产中便又有了个产品的交换环节。这样一来,产品的生产环节就又被分为了产品的制造、产品的分配和产品的交换这三个环节。又由于人们往往习惯于将产品的制造称为产品的生产。于是人的生产就由产品的生产和消费两个环节变成了产品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当然,如果以产品的生产为最终目的,那么同样产品的生产也可以被分为人(劳动力)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
4、狭义的生产和广义的生产。
我们以前所说的生产其实指地只是最狭义的生产,也就是产品的制做。而完整意义的生产,不仅仅是指产品的加工制做,而且还应包括对产品的存储、运输和对产品的分配与交换。产品的制做只是完成了产品的有形制做,使事物存在的形体和内容发生了变化。而对产品的运输、存储、分配、交换等则使事物存在的状态发生了变化。只不过这是一种无形变化,常常容易被人忽视罢了!而我们现在的认识虽然比起以前只把产品的制作当做生产有所进步,把对产品的运输和存储也划入了生产的范畴。但这还远远不够,只有将产品的分配和交换也归入生产的范畴,才能对生产做出真正全面的认识!因为对于个人而言,对集体生产的产品进行分配当然也是其个人生产的一部分。如果一个人在对集体生产的产品进行分配后,没有得到产品或只得到很少的产品,对其而言,就相当于其没有生产或只是进行了很少的生产,因为分配后的结果才真正构成其生产的结果。因此,对个人而言,分配也是生产的一部分。同样,对于不同生产者而言,用自己拥有的产品进行互通有无的交换也应是生产的内容。因为,生产的目的在于满足生产者的需求,而生产者通过互通有无的交换,都使自己的需求得到了更大的满足。那么,你说这不是一种生产又该是什么呢?因此,交换是个人生产过程的延续,交换的结果才是个人生产的最终结果,交换也是生产。所以我认为,只有包括产品的制做、运输、存储和分配与交换在内的生产才能构成完整意义的生产。我将其称为广义的生产。同时我将主要只是涉及到人与自然的关系的产品的制做、运输和存储统称为产品的制造,定义为狭义的生产。
二、什么是力?
1、力的含义及内容。
在认识了什么是生产后,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力。在字典中关于力的解释有许多种,其中包括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能力等。我认为力应该是指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具体到某一事物时应该是指一事物对他事物发生的作用。简单地说,力就是指主体对客体发生的作用。当我们把主、客体先抛在一边来理解力时,力显然指的就是一种作用。而当我们要考察某种力或者说某种作用时,我们往往需要先了解为什么会有这种作用或者说主体为什么要对客体发生作用;同时还需要了解主体能够对客体发生多大作用和主体最终对客体发生了多大作用。也就是说,在我们要考察某种力时,需要了解它的来源、作用范围和大小这三个因素。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效地了解一种力。这些因素就构成了我们在考察某种力或者说某种作用时所必须了解的三个内容。也可以称其为是力的三要素,即:动力、能力和力(具体的力的大小)。
2、力的三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动力是指使某种作用发生的因素。它是推动某一作用发生的关键,没有它的存在,也就没有了力的出现。能力是指一事物能够对他事物发生的作用。它是一个事物所拥有的对他事物的力,是一种抽象的力。它构成了一种力可作用的范围,任何力都是在能力允许的范围内发生作用。力则是指一事物对他事物发生的具体作用。它表明了力的大小,是一种具体的力。它是对动力作用下的能力的具体表达。这三个要素相互联系,不可分割,构成了一种力的三个基本内容。动力构成了能力和力的源泉和基础,推动着能力和力的提高和发展,没有了动力,其他的任何力都无从谈起。能力则在一定时期内构成了动力作用的极限,限定了力的作用范围。力则在动力的作用下具体地表现着能力的大小。在动力充足时,能力就是力,能力的大小就是力的大小;而在动力不足时,力就意味着能力,力的大小就代表着实际运用中能力的大小。
三、什么是生产力?
1、生产力的含义。
在分别了解了生产和力的含义后,下面我们来看一下什么是生产力。生产力的最抽象表达应该是指由事物的生存与成长而引起的对旧事物或者说现存事物发生的一种改造作用。对人而言,也就是指人类为了实现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对外在客观世界(自然和社会)和内在主观世界(人类意识)发生的一种改造作用。由于我们所要研究的往往是人类在物质产品生产中的生产力,所以我们在下面谈到生产力时,如非特别说明就是指人类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力。也就是指人类为了实现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对自然界发生的一种改造作用。它当然也由生产能力、生产动力和现实的生产力三个基本内容构成。
2、生产能力。
生产能力是指人类在物质产品生产过程中能够发挥的作用。由于生产有广义和狭义之分,自然生产能力也被分为了广义生产能力和狭义生产能力。在狭义生产中人们的生产能力被称作狭义生产能力,它主要是指人们在产品的制造中所拥有的能力。广义的生产能力则还包含人们对产品的分配能力和交换能力。我们通常也将狭义的生产能力简称为生产能力。而将包括生产能力、分配能力和交换能力在内的生产能力称为广义生产能力。生产能力由劳动者(人)、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三者构成。其中,劳动者居于主导地位,决定着生产能力的大小。也可以说,生产能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劳动者的发展水平(人或者说劳动力的生产水平)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人类意识的生产水平)。生产工具则标志着当时生产能力的发展水平。由于生产能力意味着人们在生产中可能发挥的作用,我们通常也将其称为抽象的生产力。
3、生产动力与生产关系。
(1)、生产动力。
生产动力是指生产得以进行的动因。它源于生物本身所固有的求生存性。对人而言,就是指人类生存和成长的需求。动力的大小取决于生产的结果能否有效地满足生产者的正当合理需求。也可以说,生产动力的大小决定于生产者的劳动是否取得了应有的合理回报。当生产者的劳动得到了应有的合理回报时生产者不仅保持了维持原有生产的积极性,还调动了继续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增强了生产动力。当生产者的劳动不能得到应有的合理回报或者得到了超过合理回报的不合理回报时,生产积极性将受到限制,生产动力将减弱。因为当生产者的劳动不能得到应有的合理回报时,他将不愿再维持原有生产。而当生产者得到了超越其合理回报的不合理回报时,他将只保留维持原有生产的积极性而大大降低继续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因为很少再有什么生产能够比维持现有条件的生产还能取得更多的回报了,于是生产者将不再去谋求发展,而是转向去谋求取得不合理回报的条件。投机取巧和垄断的谋求就是这一现象的生动表现。所以我们说,无论得到的劳动回报多了还是少了,只要不合理,都将会影响到生产者的生产积极性,进而降低生产动力。那么如何才能使生产者得到其应有的合理回报呢?唯一的办法就是使生产者之间形成一种公平竞争的关系,让他们始终处于一种公平竞争的状态。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每一个生产者的劳动积极性,使他们都有足够的生产动力。这一点是由人类天生的求公平性决定的。
(2)、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是指在生产的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可以理解为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完整意义的生产关系包括狭义的生产关系、分配关系和交换关系三部分,这三种关系构成了一个社会的完整的生产关系,即:广义的生产关系。狭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产品的制造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古至今,人类在产品的制造过程中共形成了五种生产关系,即:共生、隶属、依附、雇佣和合作。分配关系是指人们在联合生产中对共同生产的产品进行分配时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类在分配中主要有共生和对立两种分配关系。共生的分配关系是指人们在产品分配中的利益是一致地。也就是说,只要是正当合理的需求,每个成员具体分配的是多些还是少些都无所谓,因为满足每一个成员的合理需求是所有成员都有的共同利益,如果某一成员的合理要求不能得到应有满足,势必损害到其他成员的利益。因而他们往往是按照每个成员的正当合理需求进行产品的分配。在家庭和原始社会以及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里都这样进行产品分配。对立的分配关系则是指在产品的分配中每个生产者都有自己独立的利益,在产品分配时要兼顾到每个生产者的独立利益。于是,他们在分配中往往是按约定、权利或贡献进行分配。交换关系是指人们在进行互通有无的交换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们在产品交换中的关系主要有自愿和被迫两种关系。也可以理解为,竞争和垄断两种形式。那么,为什么将竞争说成是自愿而将垄断说成是被迫呢?因为在竞争的条件下,你的交换可以自由选择;而在形成垄断后,你要想获得某种产品,就只能被迫与垄断者进行交换,其他别无选择。当然,在形成垄断后进行的交换中也就不可能有公平存在了!拿资本与劳动的交换来说,当劳动者因没有资本而不得不拿自己的劳动和资本进行交换时,这就是一种被迫交换,当然也就没什么公平可言了。其实,垄断就是造成我们通常所说的剥削的根源。当然我们也可以认为垄断就是剥削。这里我可以大胆地说垄断是造成世界上的一切不平等的根源,任何人类的不平等都可以在垄断那里找到答案!
(3)、生产关系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着生产动力的强弱。
从上面对生产动力的描述,我们了解到生产动力的大小取决于生产者能否取得合理的回报,而合理的回报地取得又取决于人们在生产中是否形成了一种公平合理的生产关系。因此生产关系的合理与否将直接决定生产者能否取得合理回报,进而影响到生产动力的强弱。在生产关系中,生产者在生产中的地位是否平等,对产品的分配是否公平,以及在产品交换中能否做到自由竞争将直接决定生产关系是否合理。当然这些也构成了判定一种生产关系是否优越的标准。
4、现实的生产力。
现实的生产力是指在生产能力允许的范围内,在生产动力的作用下人们在生产中发生的实际作用。它的大小直接决定于生产动力的大小,并受到生产能力大小的限制。也可以将其理解为是抽象的生产力在现实条件下的具体表达。也就是说,现实的生产力就是在现实条件下具体的生产能力。由于现实的生产力直接决定着生产的结果,决定了人们所拥有的消费能力,于是我们也将现实的生产力形象地称为:人类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需求的能力。
5、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
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生产关系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产动力,进而决定着现实的生产力的大小。但生产能力(抽象的生产力)的大小又直接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发展。因为任何生产关系的生产都是在为产品的生产服务,有什么样的产品生产方式就需要建立什么样的生产关系,而生产能力的发展又直接决定着生产方式的变化。于是便有了生产能力(抽象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又通过影响生产动力反作用于生产能力(抽象的生产力),影响生产能力的发挥,进而决定现实生产力的大小这种相互作用的关系。当现实的生产关系束缚了生产动力,阻碍了生产能力的正常发挥时,人们必然在生产动力的推动下去积极变革生产关系,以顺应现实的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所以,我们说生产能力(抽象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当现实的生产关系顺应了现实的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时,就会产生足够的生产动力,使现实的生产力与生产能力相一致,并推动它们继续发展和提高;当现实的生产关系不能适应了现实的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时,就会限制人们的生产动力,使现实的生产力不能达到应有的生产能力,阻碍现实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能力的提高。所以,我们又说生产关系又通过影响生产动力反作用于生产能力(抽象的生产力),影响生产能力的发挥,进而决定现实生产力的大小。当然我们也可以抽象的理解为马克思所说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四、如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1、解放生产力。
为什么要解放生产力呢?当然是现有的生产力受到了不应有的束缚 。也就是说,已有的生产能力得不到应有的发挥,或者说,由于生产动力不足阻碍了生产能力的正常发挥和继续提高。那么,为什么会出现生产动力不足的问题呢?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只能是生产关系出了问题!只有生产关系的不平等才会导致人们生产积极性下降,生产动力不足,从而限制生产能力的发挥。要想解决生产动力不足问题,使受到束缚的生产力得到解放,唯一的办法就是变革生产关系,使人与人在生产中的关系变地更加平等和公平。具体到生产的每一个环节,就是要使人们在产品的制造中变地更平等、产品的分配中变地更公平和产品的交换中变地更竞争。
当然,这里所说的平等和公平不是指那种在形式和表面上看上去平等和公平地抽象地人与人的绝对无差异和对产品的简单的平均,而是指在承认人与人在具体条件下的相对有差别地基础上,根据人的社会分工和能力差异的不同而形成的一种在形式上虽有差别但在本质上却是真正体现人与人的平等和公平地每个人都可以从内心感受到地真正的平等和公平。
2、发展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当然是对生产能力而言的,也就是说,人类如何来提高自己的生产能力。从生产能力的三个构成要素来看,唯一的办法就是提高人或者说劳动者的素质和能力。因为任何的生产工具都是人制造的,劳动对象也是由人来选择的,把人的能力提高了,生产能力自然就提高了。当然人的能力的提高离不开人的生产的发展和人类意识生产的发展。具体说来,就是要在人口的生产中进行优生、优育,使人口结构趋于合理,普遍提高人们的受教育水平和大力发展科学技术。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yewn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http://img.wyzxwk.com/p/2019/09/e70edeb684b74b82d4c8fa6723b9a0e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