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社会的三大阶级是如何形成的?
许博士系列短论之005
(一)
关于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条件下的阶级关系和阶级划分,主要存在两种意见:一是“单一阶级论”,认为社会主义只存在劳动阶级(包括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这样一个阶级,干部、知识分子和企业管理人员都是劳动阶级的一部分。二是“两大阶级论”,认为社会主义存在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这样两大对立的社会阶级。
“两大阶级论”的观点在资产阶级的存在范围上又存在很大的分歧,一派认为资产阶级包括所有的干部队伍,另一派则认为资产阶级只包括少数走资派,即少数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干部。
研究表明,“单一阶级论”和“两大阶级论”都不符合社会主义的实际,社会主义的阶级关系实际上是“三大阶级论”。如新中国从1956年开始算起,社会经济关系在全民所有制为主导的经济体系下运行了40年左右的时间。这期间的社会阶级关系主要划分为三大社会集团即工人阶级为主体的劳动阶级和广大干部队伍组成的劳动代理阶级以及由走资派和执行走资派路线的少数干部所组成的特权资产阶级。
在新中国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以前,资产阶级是划分为两大阶级的,一个是掌握资本所有权的资产阶级,一个是通过资本的代理代理权获得剩余价值的代理资产阶级,如狗腿子、工头和监工等等之类。新中国在1949到1956年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主要以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代替了资本主义私有制,从而消灭了资本所有权形式的资产阶级。这一点一般是不会引起争议的。争议的地方在于,为什么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改造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以后,旧的资产阶级仍然还会以特权资产阶级的形式而存在?二是为什么还会存在一个所谓的“劳动代理阶级”。
要准确地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对从全民所有制的形成、发展和运行进行一番考察。
(二)
新中国的全民所有制是在1949年建国后到1956年所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形成的。社会经济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极其激烈而纷繁复杂的变化和变动,这个变化一方面是工人阶级上升为领导阶级和旧的所有权资本家阶级的消灭,另一方面就是代理权资本家阶级分化和转化为新的劳动代理阶级和特权资产阶级这样两大新的阶级。
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的产生,是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所进行的殊死搏斗和尖锐激烈的阶级斗争。这个过程是工人阶级对资产阶级进行的分化瓦解的斗争,也是资产阶级进行的改头换面的寻找新的代理人的反抗。而资产阶级之所以能够在共产党内寻找其利益代理人进行殊死的反抗,是因为社会主义社会仍然保留和遗存了资本家产生和存在的经济条件。这个条件就是资本经营权的保留和存在。
资本主义私有制包括资本所有权和资本经营权这样两个方面。新中国进行的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在生产资料的资本所有权方面进行的。国家对资本所有权的改造,首先表现为在法律形式上宣布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私有制成为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资本企业在所有权改变以后,国家就通过相关法律对于企业的在产、供、销和人、财、物等方面进行统一的计划和管理。这就使得企业的生产目的由剩余价值的利润剥削改变为人民福利和国家积累。与此同时,资本经营权则保留下来了。由于国家对于资本所有权的改造在形式上是通过国家委派干部队伍进驻资本家企业进行的,所以,干部队伍在改造资本所有权的同时,也成为遗留下来的资本经营权形式的代表和人格化。
资本经营权是商品价值的增殖形式及其派生的经营形式,在形式上表现为企业利润制度的存在及其经营管理。所以,干部队伍接管旧的资本经营权的形式,其核心就是对于企业利润的,使企业利润转化为为人民服务的社会福利。在这里,干部队伍进驻资本家企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行为是二重的,即一方面是改造资本所有权,另一方面又接替了资本经营权。这样,干部队伍就通过资本经营权的保留形式成为全民所有制的代理人,成为两大独立的社会集团,即劳动代理阶级和特权资产阶级。
(三)
为什么干部队伍会通过资本经营权的保留形式而成为劳动代理阶级和特权资产阶级这样两大独立的社会集团和社会阶级呢?这是由干部队伍代理的资本经营权的经济内容,也就是剩余价值和企业利润的区分和差别所决定的。
资本经营权核心内容就是企业利润。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最初是以所有权资本的形式而存在的,资本家通过资本的直接经营,支配了以企业利润形式存在的剩余价值。因此,在所有权资本形式的条件下,剩余价值和企业利润是结合在一起的,剩余价值是企业利润的本质,企业利润是剩余价值的形式。而在资本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福利以后,企业利润和剩余价值在形式上发生了分离,成为两个相对独立存在的经济范畴和经济利益关系。企业利润是由代理资本家代理经营的剩余劳动,剩余价值则是由企业利润转化而来的、由产权资本家和代理资本家共同瓜分的剩余劳动。代理资本家和产权资本家虽然都是工人阶级的剩余劳动的瓜分者和剥削者,但他们是以不同形式进行瓜分和剥削的,代理资本家主要是通过经营企业利润来瓜分剩余价值,而产权资本家则主要是通过资本所有权来支配剩余价值。
正是在资本代理权的形式上,企业利润与企业价值发生了分离,企业利润成为以价值形式存在并用于核算剩余劳动的形式。所以说,企业利润和剩余价值的区分和转化构成了资本经营权的经济内容。社会主义公有制在改变生产资料所有权的同时,为什么还保留了资本经营权即企业利润制度呢?这主要是因为,一则,旧的社会分工和商品生产在社会主义阶段依然保存和遗留下来;二则,社会主义生产在本质上已经是福利产品的生产,但在形式上仍然是商品的生产;三则,社会主义所有制的建立主要是在必要劳动的形式上改变了雇佣劳动的性质,也就是把雇佣劳动的工资形式改变为福利工资,而剩余劳动则保留了企业利润的核算形式。所以,全民所有的生产资料仍然需要采取资本代理经营的形式。
干部队伍对于原有的资本主义工厂、矿山和商店的进驻,是作为工人阶级利益的代表来接管原来的资本家来经营和管理企业利润的。干部队伍在这里接管的企业利润在经营管理的形式上具有二重的性质,它一方面可以转化为社会福利的积累形式,因此可以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成为为人们服务的代理资金;另一方面,它也可以由干部队伍中的少数个人进行挥霍和占有,从而转化为剩余价值,成为剥削剩余劳动的资本。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是资金的人格化形式。在这里,干部队伍在不同的资金形式上分裂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代理资金的人格化,成为劳动代理阶级;另一部分是剩余价值的人格化形式,成为特权资产阶级。
(四)
正确地认识企业利润制度问题是理解社会主义阶级关系的一个根本性问题。很多人正是由于不了解剩余价值和企业利润的区分和不同,所以不能认识到社会主义社会客观存在的企业利润转化的两种形式,即福利积累形式和剩余价值形式,从而否认社会主义社会客观上存在剩余价值人格化的特权资产阶级和福利积累人格化的劳动代理阶级。而要正确地认识企业利润制度,就必须认识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的内部矛盾。
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的内部矛盾是什么呢?研究表明,这个矛盾的一般形式就是社会主义直接生产过程中存在的福利工资与企业利润的矛盾。在这个矛盾中,福利工资是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的集中代表和利益关系,而企业利润则是旧的资本经营权的代表利益关系。福利工资是资本主义所有权转变为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的集中体现,它在法律形式上表现为生产资料的全民所有制所有制成为工资基金的经济关系和利益形式,表现为福利工资制度的实施,也就是建立劳动者的福利工资基金(基础工资)与生产资料的生产效率之间的直接的和本质的关联,使劳动者的福利工资基金(基础工资)的规模和水平随着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而提高。
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是以等劳福利收入为目的的生产形式。以福利收入的形式取代了剩余价值成为社会主义的生产的一般目的和生产的一般形式,这是因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改变了劳动者作为雇佣劳动者的地位,把劳动力价值变成了彼此等同、没有差别主体劳动,并且以等劳福利收入的形式由劳动者自己进行直接的支配和占有。在主体劳动的形式上,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对主体劳动的起着质的决定性和量的规定性。从性质上看,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决定每一个劳动者的主体劳动是彼此等同、没有差别的主体劳动形式。
社会主义的生产形式和目的是福利工资,但福利工资仅仅是必要劳动的体现,剩余劳动仍然采取了价值经营的形式,即采取了企业利润的代理经营形式。而企业利润成为福利工资的生产条件。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形式是由资本转化而来的资金形式。从所有制形式来看,资本所有制转化为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也就是资本转化为资金。资本主义的生产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这些资本形式分别转化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主体资金(V)、代理资金(C)和企业利润(M)。主体资金是由福利工资构成的,而代理资金则是由福利积累构成的。
在这里,主体资金的人格化形成工人阶级,代理资金的人格化形成劳动代理阶级,而企业利润的人格化则形成特权资产阶级。
(五)
为什么资金的不同形式会形成不同的社会阶级和阶级斗争呢?
首先是主体资金。构成主体资金的福利工资是由生产资料的生产效率所规定的劳动者的最低的工资收入形式,在本质上是彼此等同和毫无差别工资收入。劳动者个人获得的福利工资收入在形式上是其劳动的收入所得,而在本质上则是其作为生产资料的共同所有者身份的表现。这就是说,每一个劳动者都可以通过自己获得的劳动收入来共同地和平等地支配生产资料。而只有当劳动者普遍成为福利工资的受益者即人格化的时候,生产资料的全民所有制的本质才能得到体现。所以,福利工资构成的主体资金是全民所有制的本质的利益关系,其人格化形式就是成为社会主人公的工人阶级。
其次是企业利润的剩余价值的两种形式。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企业利润实际上存在社会福利和剩余价值这样两种不同的占有形式,即具有转化为剩余价值和社会福利的积累这样两个途径和两条路线。企业利润是在国家的统一扣除的条件下转化为社会福利的。由于剩余价值和企业利润由于都是剩余劳动的价值形式,可以在企业内部直接地转化为剩余价值的形式。因此,如果不对企业利润由国家进行统一的扣除的话,就不会转化为为人民服务的社会福利的话,就必然转化为剩余价值。所以,企业利润如果不与社会福利的积累相联系的话,就必然与剩余价值相联系,就成为剥削剩余劳动的利益关系。所以,企业利润的独立化形式也就形成了特权资产阶级。
相反,企业利润如果转化为社会福利的积累,就能够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企业利润也就转化为代理资金。这样,由社会福利的积累形式所构成的代理资金就成为劳动代理阶级。
在这里,工人阶级的核心利益,就是对企业利润的改造,就是把企业利地转化为社会福利,所以,工人阶级绝不能提倡“利润挂帅”。但企业利润既然是社会主义生产结构的一般形式,它就不可避免的要转化为剩余价值,其代表人物必然要求提出“利润挂帅”的经济政策。而工人阶级则要提出无产阶级的政治挂帅,也就是把福利工资放在第一位,实施福利工资的挂帅。这样,工人阶级与特权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就不可避免了!!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