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讨论集体生产与分户单干时,有一部分人认为单干优于集体,其理由就是因为集体生产时,社员是为集体、公家干,而分到户之后则是为个人、为自己干。
但我们如果把社员一定期间内个人的工分累计量除以同一时期生产队工分总量,就得到每个社员的工分比,这个工分比,就体现了社员在集体生产成果的分配中所占的比例。由此看出,生产队的集体经营其实性质上与分户单干是一样的体现的是个体所有制,体现的是社员生产劳动的个体所有制。
因此,从体现个人利益的角度来说明生产队不如个体种植方式优越是缺乏说服力的。
有位网友说,“现代企业合作分工发挥各自所长好不好?懂管理的、懂技术的、懂财务的、懂方案的、懂操作的、懂后勤的、发挥各自所长互相协作总效益最高。现代农业也同样证明了,科研项目证明了。单干是效益最低的生产方式”(直爽辰星nk2023.4.25)。
这位网友是说到点子上了。这才是集体和包产到户或包干到户方式的真正区别。
为什么说我国建国时的农业是半封建的原始种植方式的农业,除了生产力水平落后之外,另一个基本特征就在于它是一种单干模式,而不是集体生产,不是在分工和协作相结合的社会化生产方式。
多年来的农业为什么会被社会的发展而边缘化,这是因为最蹩脚的工商企业,它都按照专业化与协作的基础上组织生产的,在生产效率上自然高于单干模式。而几十年不变的分户种植模式,保持了中国二千多年农户个体种植的模式,事实上限制了农民的劳动生产力提高。而没有生产力的提高,必然会导致农民的收入难以提高。当农民从事农业难以维持个人和家庭的生活消费时,他们只怕选择外出打工,从而必然导致农村的空心化现象。
近一时期我们都在热烈地讨论新质生产力。
相对于个体生产的生产力、以分工和协作为基础的生产力本质上就是一种新质生产力。
从发展生产力的角度来看包产单干,存在最大的问题,就是限制了农业生产机械化的实现,从而使我国农业失去了大幅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机会。
假如我们确定包产单干的开头两年增产是真实的(分户种植之后的粮食产量是估算的,并非实际计量的结果)。但是,这种增产所形成的收入事实上并不能抵消包产单干的成本增加。在以前的文章中我已经谈过这个问题,例如,在生产队时,一个在30多户人家,100多口人,200亩左右的田,每年脱粒只需要用两台脱粒机+两只马达即可完成。但分到户之后呢,每户人家都要买一台脱粒机和一只马达,这一笔费用就需要七、八百元。这在当时的粮价水平的条件下,是需要多年的增产收入才能弥补得过来。
所谓发展生产力,是提高生产的投入产出水平,而不是粮食增产了,就是发展了生产力了。如果粮食增产的收入不能大于成本增加的水平,这不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而是降低。
但这还不是最主要的问题。
包产单干还保持几十年不变,从根本上决定了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处于长期的停顿状态。
在1974年时,江苏丹阳涟湖农场,那时由于实现了机械化种植,人均每年种植的田亩数就达到百亩之上。现在近五十年过去了,但苏南地区人均种植的田亩数是多少呢?与刚开始分户种植时相差不大,这几十年来没有什么提高。因为承包经济责任制几十年不变,不可能实现高度的农业机械化。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工业生产条件早已经具备,但是一家一户的经营方式,决定了农业机械化难以实现。
这里指的农业机械化,不是说农田种植使用了机械了,就是农业机械化,而是因为农田种植由于实现了机械化而大幅提高了农民的劳动生产力,这才是真正的实现了机械化。如果始终是人均种植几亩地,虽然使用了机械作业,但却没有大幅提高农民的劳动生产力,这种机械化是得不偿失,意义不大。
一家几亩责任田还分布在几个地方,即使有了机械作业,也没有效率。而不能实现农业生产的高度机械化,就不可能提高农民的劳动生产率,而没有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民收入自然也没有办法提高,农村振兴就是一句空话。假如我们今天的农业生产率水平也能达到人均种植百亩之上的水平,农民的收入就不会低于打工收入,怎么会出现农村空心化现象呢?又怎么会有田地荒芜现象?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