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国产大片少了什么
观赏国产大片,为何总让人感到某种不快、遗憾、迷惑或是缺失?正是文化精神的缺失,创造活力的低迷,现实题材的缺位,使我们应该深思如何让延续了五千年灿烂辉煌的中华传统文化推陈出新、焕发生机,向世界亮出自己的民族旗帜
王 敏
===========================================================================================
《人民论坛》 ( 2007-04-15 第八期 )
近年来,作为我国文化产业支柱的电影业迅猛发展,收获了诸多的成功和喜悦。就拿去年来说,电影产品尤其是大片的数量之多、收益之好为历年之最,国产电影票房份额继续领先进口电影,内地总票房达到26.2亿人民币。应当说,国产大片为推动中国电影产业化、推动中国电影走向世界和未来,取得了有目共睹的历史性成就。
然而,尽管如此,人们对大片的议论却从未间断,对大片的思考依然在继续。当下来看,我们的国产大片有着与国际接轨的电影制作和投资意识,有着阵容强大的明星班底,有着毫不逊色的宣传攻势和包装技巧,也更加具备了诸多电影的元素和艺术含量,总之,似乎是别人具有的我们都有了。但是,这些获得了高票房的国产大片真的具有了抵抗好莱坞、与世界电影对话的能力了吗?观赏我们的大片,为何总让人感到某种不快、遗憾、迷惑或是缺失?我们的大片究竟少了什么?
文化精神的缺失
从根本上讲,电影是文化的一种载体,无论任何的电影产品,在它种种的表达与评说背后,在进行审美的娱乐和赚取票房的同时,都无法回避对于特定思想观念的张扬推崇、对于民族及人类文化精神的探索追求。文化精神,是任何文化产品的灵魂,它体现的是人类永不衰竭的生命的追寻和攀登,是人们赖以生息的价值依托。
当然,今天的人们不会再用传统的意识形态功能去苛求和评说大片,当下的文化环境也最大程度地体现了多元与包容,但即便这样,人们也愈来愈无法容忍近年来国产大片在文化内容上表现出的空洞乏味、单调和苍白。从《无极》、《夜宴》到《满城尽带黄金甲》,这些耗资巨大、包装奢华的大片都给了我们什么?——讲述着不伦不类、荒诞不经的故事碎片,展示着赤裸裸、血淋淋的宫廷政变以及残暴、阴谋、虚伪、扭曲、人性沦丧……。我们信誓旦旦、志在推向全球的国产大片就一定要表现这般的东方文化与文明?在富丽堂皇的浮华外壳下面,究竟存有多少值得回味、富有活力的思想和品质?
也许,有人对此不以为然,电影嘛,就是图个好看。的确如此,可是,十分强调娱乐和好看的好莱坞电影却并非这样。近些年美国的好莱坞大片热销全球,在赚取高额票房的同时,往往以宏大的叙事、细腻的风格、深度的思考彰显某种大片的风范。不得不承认,美国人在娱乐与审美中一刻也没有忘记宣扬“美国式”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精神取向,诸如自由、正义、爱情、爱国主义、牺牲精神,也包括生命的尊严、人性的拷问等等,在受众感到热闹、刺激、过瘾的文化享受中,美国大片的教育功能实际上已潜移默化地实现了。同样是商业化的运作,美国、法国包括韩国、日本等所取得的成功经验早已有目共睹。所以,在我们需要学习好莱坞娴熟的制作本领之外,其实更应该学习一下他们的文化意识,包括应该澄清某种认识上的误区:那些闪烁着熠熠光辉的思想信念、价值情操绝不独独属于美国、属于西方,文化的追求及其成果是没有国界的,在世界各个不同的民族和国家那里,都会有着相似的文化因子与丰厚积淀。所以,在文化交流日益深广的今天,那种所谓的美国文化的入侵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当一些美国人统统把这些视为己有、贴上美国标签的时候我们一味地默认,甚至拱手相让、自甘卑微!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人类漫长而辉煌的文化,同样也有着可与任何文化比肩的丰硕与伟岸、坚韧与顽强、慷慨与激昂,面对这片流经我们民族血脉深处的文化资源,我们的艺术家却一味沉迷于“戏说”的宫廷戏、模式化的“权力争斗”之中,为票房而票房、为特色而特色,艺术想象力肤浅而苍白,学其皮毛而弃其根本,与别人的差距究竟在何处,已经不言自明。
创造活力的低迷
艺术的生命源于创造。任何一部作品的成功离不开丰富的创造力,离不开艺术的超越和创新。如果以此角度加以考察,同样可以看到大片所表露出的问题与忧患,如同一些人士指出的:大腕们正在不停地复制自己。其实,何止是复制?陈凯歌从《黄土地》、《孩子王》、《霸王别姬》到《无极》,张艺谋从《红高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我的父亲母亲》、《英雄》到《满城尽带黄金甲》,其实已经显示出了大腕们创造活力的衰退与低迷。
以《满城尽带黄金甲》为例。除了形式上的铺张炫耀,影片几乎没有给人们带来多少新意和惊喜,不仅没有艺术的明显突破,反而让有限的故事一次次淹没在奢华的装潢、绚丽的场景、金银军团的杀戮之中,令人失望。影片将经典的《雷雨》几乎原封不动地搬到了宫廷王室,似乎如此地渲染就能更好地揭示作品的思想内涵,然而,岂不知这恰恰与原作的立意背道而驰,也大大削弱了原作犀利的批判锋芒。
不可否认,在一个文化共享的时代,任何题材的改编甚至套用都好像变得轻而易举,然而,以往任何的作品和文化资源都有一个重新阐释和创造的问题,任何的借用和拿来都应在新的文化语境、新的思维结构中发掘、提升、赋予新意、为我所用。美国这个文化资源薄弱的国家之所以把对世界文化资源的开发做得有声有色,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显示出了充沛的艺术创新与再造的能力。由《夜宴》到《黄金甲》,国产大片的艺术短视、创造活力不足,尤其是编剧环节的严重滞后再一次凸显出来。如果这种疲软的局面得不到有效扭转,那么,我们来之不易的票房效应又将能维持多久?
现实题材的缺位
比较而言,近些年国产大片似乎离现实的题材(包括历史现实和当下民生)愈来愈远。那些人们耳熟能详的文化瑰宝,那些散落在过往烟尘中的历史珍珠,那些执著于艰辛苦难中的现实民生,为何没能引起艺术家充分的关注和发掘?
与此相联系,近期电影界还出现了一个很有意味的现象。与国产大片叫座不叫好,并且在国际奖项上全军覆没、颗粒无收相对照,一些名声不够大、牌子不够硬的导演及其作品却接连摘取了国际大奖:先是贾樟柯的《三峡好人》在2006年威尼斯电影节上获得最高奖金狮奖;后是王全安的《图雅的婚事》夺得2007年度柏林国际电影节最高奖金熊奖。在商业片走红、奢华风兴盛的今天,这两部关注社会底层,反映百姓冷暖,探索现实伦理、爱情、人性的获奖作品,无疑给我们送来了一阵清风,带来了一份凝重。人们需要什么样的电影?什么样的电影算是好电影?其实,无论东方西方,这是人类带有某种共性的探索和追问,有着彼此通融、彼此触动的感染和价值标尺。与国外艺术作品对现实题材的开发相比,我们无论在民族、国家、民生方面,还是在战争、历史以及人类性的题材方面,差距同样甚远。
在此,笔者借用别人的一段话结束全文:全球化的浪潮风起云涌,这是时代的现实图景。如何让延续了五千年灿烂辉煌的中华传统文化推陈出新、焕发生机,如何接续传统文化传承的这根千年文脉,向世界亮出自己的民族旗帜,这将是我们面对的一个永恒的话题。
(系中共山东省委党校教授)
《人民论坛》 ( 2007-04-15 第八期 )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