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 > 思潮 > 文艺新生

林森:一个人的二十年

林森 · 2007-10-18 · 来源:李少君博客
收藏( 评论() 字体: / /

刊《文学界》2007年第十期

一个人的二十年

                                                               林森

依照某些人的方法,大概李少君的简介如下:湖南湘乡人,1967年生,1989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新闻系。现任海南省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天涯》杂志主编,华东师范大学、海南大学等校兼职教授。1997年获海南省第二届“美兰杯”青年文学奖,1999年“海南省文学探索者三十强”称号。主要著作有《南部观察》(随笔集·南海出版公司1994年)、《岛》(散文集·南海出版公司2002年)、《那些消失了的人》(诗歌评论集·南方出版社2004年)、《蓝吧》(小说集·海南出版社2006年)。

不过我现在决定不这么列举,我想通过他经历的生活和思考,介绍一下他另外一个侧面,或许这样的写法会带着强烈的主观意识,但谁敢说我们看到了人物的全面?我们能看到的,往往只是我们所见识的和认定的。

没有骆驼也要看海去

骆驼却带我们到了沙漠

                ——李少君《看海去》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海南是中国青年一个向往的地方,年轻人汹涌而来一个海岛,为了理想中的理想,那是想到也让人热血沸腾的事情。李少君也几乎是第一批的闯海者,从湖南到海南。李少君到海南来,源于大学时候写的一篇文章——《大学个人主义之潮》。当时主编《海南纪实》的韩少功觉得这文章视野开阔,反映了那个时代年轻人的生存状态,就在《海南纪实》上以长篇幅发表了。韩李两人的结缘便从此开始。武汉大学毕业后,李少君经过一阵考虑,决定和那个时代的年轻人一样,南下海南这个全国最年轻的省份。李少君在后来的文章中,把这一批初来海南的人归结为20世纪中国青年的最后的青春大逃亡。又称这是中国知识分子第一次大规模“下海”。这里面总含有浪漫的成分,却和现实拉开了距离。

后来有人总结闯海人的时候,把闯海的人归结为三批人:第一批是满怀热血南下的大学生或年轻人,他们怀着世纪末中国最后的理想主义,在这里的现实面前碰得七零八落,伤心离去;第二批是流氓、骗子、恶棍的混合,他们的到来,使得整个热带海岛看似繁荣,却也带着浮躁不安的情绪,但他们很快地就站住了脚跟,在这里呼风唤雨花天酒地;第三批是一些平庸之辈,既无第一批人的浪漫理想,也没第二批人的脸厚心黑,加上南下较晚,位置大多为第二批人占尽,处于一个尴尬的地位。海南后来的龙蛇混杂,很大情况和第二批人有关。

李少君恰恰是第一批,满怀理想而来的,几乎一个简单的看海的理想也让他们这代人义无反顾。

初到海南的李少君,并没呆在海口,而是到了下面偏僻的县城当小记者。后来回忆起这一年多的工作经验,李少君说受益匪浅,因为这在很大程度上磨练了他的耐性。九十年代初是言论初开的时代,李少君身处海岛,却成了国内第一批写专栏的作家,最多的时候曾在武汉、广州等地六家报纸同时开设专栏,以年轻人的眼光发一些惊人言论,后来这些文章大部分收集在了《南部观察》这本书里,从那些文章里可以看到,他的眼光和笔触涉及到了社会方方面面,现在回头看,也可以看作哪个时代社会现象的缩影。到了今天,娱乐和娱乐记者泛滥成灾,成了很多人生活的大部分的时候,李少君玩笑似的说,其实他也是国内最先做娱记的那批人。

这些满怀理想的生活并没能持续多久,特区经济大潮的汹涌,加上前面所说的第二批下海南人的兴风作浪,海南其实处于一种泡沫般的繁荣中,外表看来浑圆丰满,在阳光的照射下还泛着五彩的光,可一触到,便可能“啵”地破掉了。在这番经济潮流中,李少君做了不少事情,他也经商过,因为一个人,晚上无聊时常和朋友去看香港电影。这个时候的海南社会,在一定程度上和香港有相像的地方,李少君喜欢周润发的电影,于是在这个时候,他几乎把香港电影尤其是周润发的电影看了一个遍。在那个发生的故事,包括他的一个场子差点发生别人砸场的事情,这些事情他再说起,听者犹如听着电影上的故事,作为一个听者,我希望李少君有一天,用他的笔,把这个时间段的故事用小说的形式写出来,让希望了解那个时代的人,可以看到一些真实生活里的真实情感。

李少君毕竟是较早来海南的,总算是站住了脚跟,曾看到有人在回忆他的文章里这么写:“很多人在或妖魔化或神圣化的大风车前,头破血流,晕头转向,以致在广东、海南茫茫南方璀璨星空下,竟无一可立足之地,更有身份证等各类证件丢失者,种种狼狈情形,不可一一名状。李少君因先下海南,早已立定脚跟,在此非常时期,乃空出一屋,专供湖南或武汉大学校友各落难朋友居住,甚至供以饭食。曾在饭桌上听昔日落难者,讲起李少君的义气。称,此举可誉为‘一饭之恩’,虽‘涌泉难报’。故李少君在湖南颇多真正的铁哥们。”

1993年是一个转折点,李少君在自己的文章中这么回忆:“1993年的高潮之后是急转直下的滑坡,我刚刚亢奋起来的心绪随即跌入失望的低谷。”经济泡沫大潮过去的后的特区有点满目荒凉的味道,这时期的李少君属于情绪低落期。这一点在他的小说《蓝吧》里表现得淋漓尽致,里面的主人公是这么样的一个人:“我失眠,每天晚上,翻来覆去睡不着,差不多要折腾到凌晨天快亮时,才能闭一会儿眼睛。我才二十多岁,却夜夜失眠,这是我当时唯一的苦恼。”泡沫破灭后,第一批来海岛的年轻人中,已经有一大批回转内地了,第二批的或者携款远走,或继续留下兴风作浪,这使得第一批身怀理想前来的人积郁难舒,李少君在这个时候开始写小说,散抒郁气。

我忧郁的时候就想写小说

——李少君.1995《1999年的A城》

“但是,我不是没有过苦闷与寂寞。1995年以后,海南日趋萧条,很多一同来海南的朋友都离开了,包括同甘共苦的一些患难之交。我因此变得越来越封闭,深居简出,把自己埋在书籍和文字中。可是,孤独常常会趁人不注意的时候悄悄爬上心头。”——李少君在自己的文章《为未来而回忆》中这么说。

到了1995年的经济泡沫后,海南已经从之前的热火朝天变得萧条荒凉,社会的变迁也让李少君发生了变化。李少君的大多小说都是在海南的泡沫经济后写的,这时候的他和很多同时期来到海南的年轻人一样,现实让理想破碎,或者说找不到理想的时候,生活便变得无比苦闷,在这苦闷得不到抒发的时候,他开始用小说来把心中的郁气抒发掉,所以他这一时期的小说,都带着他当时的精神世界,《蓝吧》、《人生太美好》、《海口之恋》、《说不定什么时候出错》……这些小说,反映的是那个时候他的内心世界,却也在无意中,记录了一个时代的浮躁和狂欢,也把那个时代个人的无力感,表现了出来。

或许当时身在其中的他当时也不会明白他为何会陷入这样无边的烦恼当中,其实当时他生活也算不错,经济、家庭、工作也好,可还是陷入了这样无边的迷茫中。后来他回忆起的时候,他自己认为这和当时社会变革有很大关系,海南这个最早开放的地方,在社会转型期中,大起大落,都给刚刚工作几年的他内心引起重大的波澜。

李少君没有多说这个时期的时情,但其实我们只要回头翻翻他在这个时期的小说,就可以看到他这段时间的心路历程,《蓝吧》中的“我”、蓝林;《人生太美好》中的顾杨;《海口之恋》的林君……等等,这些都可以看做事这个时期的他,他在变换着不同的身份,说着自己的心事。这些小说都无疑染上了同一个色调——伤感。

李少君是这样回忆他写《蓝吧》的过程的,早上动笔,写到一半的时候,有电话过来,说晚上有聚会,他便匆匆赶着,在下午六七点出发前,把稿子写完。

——这或许说明,即便在沉迷或抒发伤感的时候,依然有某个声音,在催迫我们前行,沉沦于生活。

在黑暗中它亮如一道白光

           钌倬渡窠盗俚男≌尽?/P>

在海南岛陷入荒凉和狂欢后,李少君除了写小说打发时间消散无聊,也开始了哲学和社会学的阅读和思考。开始这方面的阅读和思考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在现实里遇到的困惑无法得到解答,情绪也难以舒缓,能够做的便是进行理性的思考,然后把它解决掉。早在韩少功1993给李少君《南部观察》做的序里面,他就说:“他力图在平面中显现深度,在世俗中闪示神圣,不时表现出求道者的机锋。他来自‘文革’式的文化空白,目光中却透出学养的凝重;他身处商潮叠起时风多变的文化迷阵,却暗暗执着于独行的步履。”对哲学和社会学的深入,使得今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他写出了一系列关注社会思潮的文章,诸如《通向毁灭之路》、《印度的知识分子》、《我所知道的NGO》等等都是引起过强烈反响的名篇。《印度的知识分子》更是先后有四十多家报刊转载,在晏阳初乡建学院还被当作教材,有一次北大两个研究生跑来找他,夸张地形容这篇文章他们那里“人手一册”。

深入的接触哲学和社会学,对社会思潮的进行思考,除了个人为了剔除人生困惑外,还跟一个杂志有关,那就是《天涯》。很多人都知道《天涯》每年有一个诗歌专辑,这几乎成了国内诗歌界的盛事。很多人也都知道十几年来,诗歌专辑的唯一编辑便是李少君,便认为,李少君和《天涯》与韩少功的结识便是因为诗歌,其实前面已经说过,李、韩两人的结识还在李在大学便开始了,不过可以这么说,两人开始共事,确实是因为天涯的每年的诗歌精选。

《天涯》自韩少功1996年接手改版后,立即从一个小的地方性文学刊物,变成了全国知名的人文刊物。改版后的《天涯》有好几次有影响的讨论,比如“本土国情与什么样的发展观”、“自由主义与新左派”、“生态问题”、“三农问题”等等,由于近水楼台的方便,李少君在这些讨论里都能够以近姿态参与其中,在贴近《天涯》和个人的思考当中,也使得他的个人思想渐趋向成熟。

社会思潮给个人带来的影响,也是他一直注目的焦点,从之前的白领讨论到后来对底层的关注,他都在这些讨论中完善自己的思想,他渐渐从之前的感性变得理性——这是不是也是在参与阅读和思考对他自身的改变?

如同后来他诗中的句子,社会的变革带给个人疑惑的背后,通过自己之力把困惑解开,生活便犹如他诗中缓缓流淌的额尔古纳河,在黑暗中亮如一道白光。

林子里总有一条让人迷失的小路

             ——李少君《麋鹿》

当我们因为某事困惑,我们总是千方百计把事情的死结解开;可当我们看清楚后,发觉自己总是无能为力,那种有心无力的无奈,同样也可以把人摧毁。李少君在聊到他思想转变的时候,说,若他一直在《海南日报》,对《天涯》有一些距离,也许他会一直保持着对社会思潮变换的兴趣,可恰恰是他进入了《天涯》,以一个编辑的身份,近距离之后,言论是发表出去了,问题却没能得到改变,顿然便感到个人的无力。比如生态问题的讨论后,生态的破坏依然存在,并且越加猛烈;比如三农问题的讨论后,三农的、弱势群体的悲剧还是不能减少。

每当此时,便会对自己所做产生怀疑感,觉得也许个人所做的努力全然只是白费。在黑暗中,一道白光是远远不够的,要照亮个人的夜空,单单从年轻时候的感性变化成成熟的理性还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有历练之后的带着睿智的智性。智性和理性不同,理性是可以冷静地看待周围变化了,智性是在周围变化后,做了自己所能做的,外界依然没能改变,但自我内心却能得到调节和抚慰。内心的调节和抚慰并不阿Q,而是不让无奈化为绝望。“林子里总有一条让人迷失的小路”,在让人迷失的小路面前,抚慰掉失落无奈,更方便前行。

抚慰心灵的方法有很多,有人以音乐,有人以美术,李少君用的是诗歌。

和诗歌牵手的过程,使得他由一个诗歌的关注者变成了诗歌写——诗人。

由大河,把这些都带到了远方

并在远方,以及更远方

传散开来

             ——李少君《河流与村庄》

李少君对诗歌的关注,并不是到后来寻求内心安宁才开始的,而在更早,甚至在大学校园就开始了,大学时候,他就是一帮校园诗人身边的诗歌评论家——到后来他还是继续以这个身份出现的。不过他与诗歌有深交,还是因为《天涯》的诗歌选辑开始的。1996年《天涯》改版后,李少君和《天涯》的交往渐密,和韩少功交流过当代诗歌后,决定在1996年7月的第四期《天涯》上推出一辑九十年代诗歌精选,他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到《天涯》当兼职编辑,韩少功建议加上“寂寞的诗人,被文坛和市场拒绝的诗歌”这标题,李少君同时以“南君”为笔名,配上一篇《九十年代诗何在?》的评论,果然在当年引起很大反响。这次之后,他得以每年编选一期诗歌精选,这成了《天涯》的一个传统。

说起李少君从《天涯》的兼职编辑变成正是编辑,韩少功是这么说的:“少君当时在海南日报社,有优厚得多的工资,但要死要活的要来《天涯》。我们怕他一时冲动,要他先兼职,一年以后再说。后来一年过去了,他初衷不改,没有嫌贫爱富,当普通编辑也高高兴兴。这是需要一点热情的。”他到《天涯》杂志社,家里人其实不太同意,刚工资就要减少一半,而且《天涯》也不那么稳定。但他执拗地想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家里人也只好保持缄默。

到了《天涯》以后,可以更方便的编选诗歌精选,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成了《天涯》的正式编辑后,每年一期的诗歌精选需要他在平常阅读大量的诗歌。到过他办公室的人都知道,他办公室的书架、书桌上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诗歌刊物,官刊、民刊,你听闻过的没听闻过的,都能在他那找到。

由于长期关注诗歌,他提出诗歌的草根性也越来越为人所知。他提出草根性的诗歌,却并没有局限在这方面的诗歌阅读,他私下说过,真正的好诗歌,其实是无法归类的,比如多多,你能把他归为民间立场还是学院派?他说过其实草根性的提出很偶然,当时在江南一带,看到诗人层出不穷,连偏僻之地也是如此,心生感慨,在一个诗会上偶然便提到了草根性这个词,是想描述这么一种诗歌生长的状况。第二天有媒体找他约关于诗歌草根性的稿子,他才决定继续在这块理论上走下去的。走下去的结果是,是这种说法恰好切合了新诗发展九十年后,正处在由一种模仿引进的状态在逐步本土化、地方化,新诗在中国大地上真的茁壮成长起来了的状况。按一位诗人的说法,如果说朦胧诗、第三代是第一声春雷,那么,现在大地才真的开始苏醒了。“草根性”的说法,很快被广为接受,并且为正处于上升状态的当代诗歌提供了某种坚实的支持。

这几年,多多、王小妮、耿占春、徐敬亚等诗人、评论家定居海南,使得海南的诗歌空前升温,加上海南本土的青年写的冒出,李少君大感兴奋,觉得海南的诗歌大有可为,便致力海南的诗歌活动,这让海南的诗歌氛围空前活跃,甚至多年没写诗的他,也开始再动笔,写下不少诗歌。其实说到底,诗人多多定居海南,在海南大学教书,还是他从中引线,由头甚至还引申到他99年在《天涯》的诗歌精选上做了一个多多的专辑……近年来他编辑《21世纪诗歌精选·草根诗歌特辑》、诗选《莽汉·撒娇》、诗刊《海拔》、评论集《九十年代以后》、海南国际诗歌节、中国移动手机文学大赛等等外向的和诗歌有关活动,得到的却是,自己内心的抚慰与安宁,他在诗歌当中,把个人的浮躁不安都除掉了。他甚至说:“诗歌乃个人日常宗教”。

当然,对于他个人来说最重要是,他又重新找到大学时候的写诗感觉。他说,一度他以为自己是一个很理性的人,尤其编《天涯》之后,所以就很难再写出诗来了,理性是诗歌的大忌,诗歌是需要热情喷放的。不过看来人其实是很难完全了解自己的,最近李少君在诗歌方面收获甚丰佳作连连,写出了诸如《神降临的小站》、《仲夏》、《恩河之夜》、《某苏南小镇》等等好诗。一个以看好的诗歌为乐的人最快乐的事情,莫过于自己写出了好的诗,李少君在从诗歌中得到滋养和享受的同时,也推己及人,希望更多的人能在诗歌中寻得心灵的安慰,就如他自己的诗句:由大河,把这些都带到了远方/并在远方,以及更远方/传散开来。

谁也不知言语的果实在哪里

或许在海底

至今无人打捞

          ——李少君《看海去》

李少君大我一辈,我来写他整整二十年未曾一起经过的生活,一些细节便成了我猜想,难免会落入堆砌资料的嫌疑,因此下面说一些我所亲历的细节,这些细节里有一个师长辈的人,对一些少年的关注:

——大二时候,跟已是《天涯》主编的李少君提出暑假到杂志社实习,他很快就回话答应了;

——李少君喜欢和我们这些小辈在街头小摊吃饭,并且有一年生日他也和我们一帮后辈一起过;

——他在一个大学兼当过老师,他班上的同学毕业后,他几乎给每个人都留意了工作;

——和他可以聊私下感情问题,并不觉得别扭;

……

……

当试图回顾的时候,首先他是一个人,而不只是评论家、编辑、诗人什么的。他应该有喜怒哀乐,有疑惑纠缠,而并不只是别人眼中,一个某个时间段做过某事的那个“人”。从八十年代末到今天,将近二十年过去了,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年轻人渐渐变得成熟睿智,可以看到他这二十年的文学的路与生活,其中生活是最重要的。

李少君在车上跟我说起他的顽皮的童年和意气风发的少年,包括街头巷尾打架砍人以及被父亲痛打的事情,但我没有把这些写进来,那是更早时候的他,应该是他最快乐的记忆。此时他开着车穿行在海口的街头,近来车流是越来越多了,在一个拐弯的站牌处,他停车,我下车,和他挥手告别,另一只手拿着他送的书。他的车在大街的车流中,很快消逝了。而关于他更多的记忆,只沉落在他自己的心底,如同他诗中“言语的果实”,地点不明,无人打捞。我所说的,只是我的喃喃自语和自我猜想,与他好像无关。

「 支持!」

 WYZXWK.COM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乌有之人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收藏

心情表态

今日头条

最新专题

130周年

点击排行

  • 两日热点
  • 一周热点
  • 一月热点
  • 心情
  1. 你搞一次个人崇拜试试,看看有多少人会崇拜你?看看你搞得出来吗?
  2. 邓论学习 (十二) 是四人帮搞的“血统论”吗?
  3. 星话大白|越南
  4. 为什么批评西方的他们都“意外死亡”了?
  5. 李昌平:我的困惑(五)
  6. 是右就必须反,必须批
  7. 谭吉坷德|决战,或许正在悄然开始
  8. 胡锡进为什么总改不了阴阳怪气的老毛病
  9. 毛主席像事件:美策动,迫使中国放弃毛泽东思想!
  10. 到底是谁在夸《新闻女王》?
  1. 普京刚走,沙特王子便坠机身亡
  2. 司马南|对照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大家给评评理吧!
  3. 湖北石锋:奇了怪了,贪污腐败、贫富差距、分配不公竟成了好事!
  4. 弘毅:警醒!​魏加宁言论已严重违背《宪法》和《党章》
  5. 这是一股妖风
  6. 公开投毒!多个重大事变的真相!
  7. 美国的这次出招,后果很严重
  8. 亵渎中华民族历史,易某天新书下架!
  9. 司马南|会飞的蚂蚁终于被剪了翅膀
  10. ​吴铭:为什么不从所有制角度分析问题呢
  1. 张勤德:坚决打好清算胡锡进们的反毛言行这一仗
  2. 吴铭|这件事,我理解不了
  3. 今天,我们遭遇致命一击!
  4. 尹国明:胡锡进先生,我知道这次你很急
  5. 普京刚走,沙特王子便坠机身亡
  6. 不搞清官贪官,搞文化大革命
  7. 这轮房价下跌的影响,也许远远超过你的想象
  8. 三大神药谎言被全面揭穿!“吸血鬼”病毒出现!面对发烧我们怎么办?
  9. 祁建平:拿出理论勇气来一次拨乱反正
  10. 说“胡汉三回来了”,为什么有人却急眼了?
  1. 在蒙受冤屈的八年中,毛泽东遭受了三次打击
  2. 痛心,反华润人丁一多因强奸被捕,哈哈!
  3. 铁穆臻|今年,真正的共产主义者,要理直气壮纪念毛泽东!
  4. 《邓选》学习 (十一)发展速度
  5. 司马南|对照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大家给评评理吧!
  6. 司马南|对照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大家给评评理吧!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