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中的大型雕塑
与文革的绘画一样,文革的雕塑也烙有鲜明的时代印记。舞台化的造型、象征性的符号,是它们显著的特点,尤其是一些歌颂毛泽东光辉业绩的大型的群雕,在各级领导的反复审查下,经过创作集体的不断修改,完整地体现了以江青为代表的文化官员的美学意志。这里,我们仅就当时较为著名的几件作品作一介绍。
一《红卫兵赞》、《空军战士家史》
1966年2月2日--2月20日,江青受林彪委托,在上海召开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会后由陈伯达、张春桥参加写出了《林彪同志委托江青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该纲要经毛泽东三次修改定稿。纪要来否定了新中国文艺工作的成就,提出"文艺黑线志政"论,并认为"革命现代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等和芭蕾舞居剧《红色娘子军》、交响音乐《沙家浜》、泥塑《收租院》等,已经得到了广大工农兵群众的批准,在国内外观众中,受到了极大的欢迎。这是一个创举,它将会对社会主义文化革命产生深远的影响。"1966年12月2日重新手复制的四川大邑阶级斗争教育展览馆《收租院》全部泥塑群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奉先殿正式展出。原作114个塑像,现修改复制成119个塑像,其中16个塑像是新创作的。在复制过程中,改动较大的是整个作品的结尾的《反抗》部分。此前,四川和北京等地的美术工复制了《收租院》的部分塑像,连同原作全部照片一起,先后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和故宫神武门城楼展出11个月。被誉为样板作,品的《收租院》对文革中的雕塑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文革初期最有影响力的作品大型泥塑《红卫兵赞》、《空军战士家史》等即带有很明显的模仿痕迹。
1967年10月1日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毛主席革命路线胜利万岁"美展展出了大型泥塑《红卫兵赞》、《空军战士家史》。《红卫兵赞》以连续的情节,着重表现了毛主席的红小兵,做文化大革命的闯将,在破四旧、立四新、捍卫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英勇斗争中,立下丰功伟绩。最使人难忘的一个场面是:被打成"反革命、小黑帮"的红卫兵,有个身已负伤的小将,在牢方的墙壁上用血写下战斗的呼声。参加创作的有解放军、工人、红卫兵和革命美术工,仅仅经过了20天的奋战,克服了种种困难,终于完成。这是继《收租院》之后,用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大型泥塑形式,反映了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斗争。蔡青在一篇文章中说:"泥塑《红卫兵赞》尽管有些粗糙,然而由于它强烈的战斗气息而受到广大革命的热烈赞扬。……他们(指周扬等,引者加)声称什么'雕塑是重工业',说什么雕塑不能及时表现革命斗争,而只能表现所谓的'永恒题材'。有那么一个资产阶级臭权威,仅仅搞一个头像,说整整用了一年时间,最后竟然才了发现耳朵沿没加上。"在中国雕塑史上,《红卫兵赞》第一次用大型泥塑及时地配合了当时的"文化大革命"。阿尔巴尼亚的同志参观后称赞这次创作说:"用大型的泥塑,在这样短短的时间内完成,及进表现革命斗争,这在世界雕史上还是第一次。"一位来自山西的红卫兵说:这个展览,说出了我红卫兵的心里话。我也是一个受资产阶级反动路线迫害的红卫兵。当我看到展览会上那个带着"小黑帮"牌子的革命小将,不禁热泪盈眶,想起同工作组和走资派斗争而受围攻的情况,想起在白色恐怖下,想起在白色恐怖下,唱着"抬头望见北斗星,心中想念毛泽东"的场面。看了泥塑,更加激发了我捍卫毛主席革命路线的决心。
文革中部队的美术创作,始于1967年,在当时影响最大的作品是当年举办的"毛主席革命路线胜利万岁"中展出的泥塑《空军战士家史》。泥塑共分为8组,共25个人物形象,反映了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苦难情景和拿起枪杆子造反的革命精神。《逃荒要饭》、《逼租》、《骗卖》、《被害》、《抓?》、《送子参军》等场面十分感人。来自祖国各地的工人、农民、解放军战士和红卫兵小将,看了一组组栩栩如生的泥塑群像,听着讲解员动用空军战士家史进行批判,无不热血沸腾,激动万分。他们一个个置身于阶级斗争教育的课堂、大批判的战场。展览厅里不时传出"牢记阶级仇,不忘血泪仇!""打倒中国赫鲁晓夫!""毛主席万岁!万岁!万万岁!"的口号声。
1967年5月,北京空军某部党委决定,在部队原有阶级教育图片展览的基础上,进一步运用泥塑形式,指导部队6个苦大仇深的习行员和战士的家史,形象地表现出来,对部队进行生动形象的阶级教育。刘红军、刘凤鸣、杨金福、尤有安、孙洪江、张玉林6个没有受过美术专业训练、不懂雕塑,只有高小、初中文化程度的同志接受了这个任务。他们向创作泥塑《收租院》专业美术工学习。但参观了《收租院》,有的同志便皱起眉头说:这么大的像,这么复杂的技巧,我们能行吗?也有人说:"我们给专业工人者打打下手,和和泥,让他们给咱们塑几个泥像就行了。"总之,信心不是很足的。通过学习他们认识到能不能完成这项泥塑展览任务,决为单是"捏几个泥人"的问题,"这是一场文艺领域里的夺权斗争"。当他们一是入创作的时候,就遇到这样一个问题;是照资产阶级"专家"的路子走呢?还是趟工家兵自己的道路?一次,雕塑专业工说:以前学习雕塑,先啃书本,什么解剖学、力学、人本透视待一大堆,根本不接触实际,结果学了6年还赶不上你们6个战士学习个把月。他们听完很受感动。虚心向革命专业工学习,不懂解剖学,架子搭不起来,就照自己身上的肌肉塑造。就这样,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完成了雕塑任务。
第一组塑像表现的是飞队大行副大队长张金秀的母亲,领着年幼的金秀讨饭的情景。创作时曾设想了很多方案,是伸着手向地主乞讨呢,还是表现遭地主的狗咬的惨景或母子俩在大雪纷飞中的凄惨场面呢?为了表示穷人有骨气,把仇恨记在心里,《逃荒要饭》就塑出:一个大雪纷飞的大年三十,张金秀母亲在地主的大门前,一手抚摸着金秀,一手紧握着打狗棍,她那怒目而视眼睛,射出仇恨的烈火;金秀握着小拳头,怒视着地主的大门,在他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了阶级仇恨的种子。从这些形象中,企图显示出被压迫被剥削的农民对地主阶级的强烈仇恨,显示出农民在贫困面前含恨不屈的反抗精神。
在塑造飞行员陈功举的父亲被蒋军、保长抓去的情景时,是被抓走的呢?还是反绑着双手,用枪托赶着走?他们塑造成:功举爹被反绑着手,怒视着吃人的豺狼,猛地一脚向狗保长踢去。塑造军械师赵立明的家史,表现赵立明的父亲虽然重病在床上,仍然不顾一切托儿所起来,用右手支撑着全身,两眼死死盯住地主,又用左手指着地主。立明的二哥不顾一切扑上前去,抓住地主的手狠命地咬。为突出武装斗争,他们塑造了飞行大队副政委李明升的母亲送他参军的场面:指导员一只手拿着毛泽东著作,另一只手交给李明升一杆枪。李明升眼望毛泽东著作,把枪握得紧紧的。明升的母亲,眼睛不是看着自己的儿子,而是双目凝视着毛泽东著作,脸上露出幸福的微笑。这组泥塑表现的是被压迫被剥削的农民对地主阶级的刻骨仇恨,也表现了农民不畏强暴、敢于反抗、不屈不挠的精神。
来参观的贫下中农,热泪盈眶,看完展览,当场举行诉苦会,展览厅"变成了声讨中国赫鲁晓夫的会场"。北京东北旺人民公社的社员,当得知这组泥塑是没有受过专业美术训练的6侠解放军战士创作的以后,又表示决心,要亲自动手在东北旺以村里阶级兄弟受压迫受剥削的事实,搞个同样的阶级教育展览馆。
二、《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胜利万岁》
群雕《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胜利万岁》(建成后改名为《毛泽东思想胜利万岁》),坐落在沈阳市"红旗广场"(现以改为文革前中山广场的名称)。广场直径200米,内圆直径138米,马路18米。
通过这里的有红旗大街(中山路)、南京大街、北四马路,离沈阳市的闹市区太原街只有百米之遥。红旗广场是沈阳市政治、文化活动的重要场地,也是市区交通中枢(六路口)。塑像耸立在广场的中心,总高近为19米,毛泽东塑像高10.5米基座高约8米,宽11米、长23米,群像人高3.5米。整个座塑像全用玻璃浇注(毛泽东像原计划用不锈钢铸成),基座是红色花岗岩贴面。基座上原有林彪的题词:"毛泽东无产阶级革命路线胜利万岁",由铸铜后再贴金。1971年林彪出逃后便被拿掉。据说,当时玻璃钢的造价很贵,而且也不知道它究竟保存多长时间,设计和施工人员是根据苏联飞机上的材料来推测它的性能的。不过,地基的承重却是按铜雕和石雕设计的。整个雕塑的建造估计花了一百八十多万人民币,环境发行也耗费了不少财力和人力,电车为这之改道。其花费之世、工程之大、历时之久、居建国以来城市雕塑之冠。这座雕塑现由沈阳市园林处管理。
据说,林彪在1967年6月28日"指示",大军事机关的大院和广场都要竖立毛泽东像。于是沈阳军区政治部也成立了一个毛主席塑像办公室。由当时的沈阳军区司令员陈锡联任总指挥,清华大学毕业的李伯秋负责具体的组织工作。他们从鲁迅美术学院和社会上调来了十多位艺术家(他们是田金铎、相美应、高秀芝、张玉龙、庞高轩、陈绳正、张秉田、贺中令、孙家彬、高宝田、丁伟年等)组成了十多个人的创作组(最后发展到七十多个人),集中在东塔机场进行创作,将还末启用的新建军的机库作为工作篷,创作的主题是《毛泽东思想胜利万岁》。和当时的其它文艺创作的情形一样,军区负责人经常组织创作人员学习和体验生活。他们跑了不少地方,享有一定的特权,所有的历史资料者能查阅,就连当时已经封的一些电影,如《东方红》也被他们调出来放映。他们甚至还使用人本模特儿。当时,有的人提出了疑义,认为这是在搞资本主义复辟,但创作组的面员说,不用人体模特儿就无法做得正确。出现在群雕上的一百多个形象几乎是写生出来的。创作组的成员认为,人物的形象应该尽该尽可能兼顾南北、老少、胖瘦。因而,从沈阳军区文工团演员到天津火车司机。只要有要求,组织上都会想办法将他们调来。所有的道具都由部队提供,从最老的土枪到最新有的机关枪,应有尽有。据说,部队上还门肖出一个美工帮助他们做道具稿子进行了多次反复,广泛征求意见整个创作历时三年。由于是十几个人集体创作,集体修改的,所以,也就很难说这个群雕中的那个部分是由谁完成的。这种热情忘我的创作氛围,不仅使艺术家们得到了一个互相交流技艺的机会,也使他们逃过了残酷的派性斗争。尤其使这些艺术家们感到温暖的是,三年来,他们的生活一直受到领导的关怀,比一般的知识分子和艺术家的境遇不知好上几倍。唯一使他们感到压力的是,沈阳军区和辽宁省的负责人经常要来审查。当时,只要听那些官员来工棚视察,创作组就肢在二个小时内把所有的脚手架拆掉,让他们以窥全貌。待他们走后,又很快地将它装上,反正有的是人。
文革后,曾一度传说,这一创作是毛远新亲自抓的,因此,后来的宣传也受到一定的影响。有一时期,有些负责人甚至建议将它拆除。但事实上,毛远新是在后期即创作"保卫政权"这部分时才参加的。据参加这一创作的艺术家说,毛远新、或者说"四人帮"对这项工程影响并不大。当时,毛远新最有影响响的一句话也就是要"一寸寸地过细"。他的指导思想只是在思想性和艺术性方面,都力争超过《毛主席去安源》。据一些回忆,当时负责人李和伯还是比较尊重艺术家意见的。有一次,创作人员考虑到透视的偏差,将毛泽东的一只手做短了些,李看了后觉得不舒服,建议他们还是按正常的比例做。但是,第二大早晨,当创作人员正在按他的意见修改时,李却突然驱车来到现场说:"还是照你们的意见做"。当时,还有一些人提出,夺取政权部分应该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开始,但李却还是坚持要从南昌起义开始。所以说,从整体上来看,这一群雕,基本上还是没有简单地成为一件紧跟当时形势的牺牲品。
这座群雕的风格基本上属于写实主义,与文革前的一些大型群雕(如农展馆前的那种民族化风格)有一定的区别:相比四川的《收租院》(《收租院》中人物的眼珠是用黑色玻璃球做的),它显得更具有纪念碑的特点。人物的造型虽然有些朝英雄化的方向夸张,但并没有出现过分的地方。人物的组合及其动态,主要受了《东方红》的影响,显然是舞台化的。由于当时在制作时,没有筑台,没有充分考虑它的实际高度及人们在观看时的透视偏差,所以,现在广场上的达座雕塑在构图上就显得有些局促。应当说,从社会主义的美学尺度来衡量,这一雕塑在艺术上是相当成功的,尤其是往当时的那种特殊历史条件下,整体布局的处理和人物的性格的刻画能做到如此的完美协调,确实是不容易。事实上,后来的毛主席纪念堂前的雕塑也基本上根据这一思路发展起来的,虽然它调动了全国的雕塑专家,但在艺术处理上,却不比《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线胜利万岁》精到。
在1970年11月1日的《辽宁日报》上,全面地向读者介绍了这个雕塑的创作过程。当时的沈阳军区、辽宁省革命委员会、辽宁省军区、沈阳市革命委员会组成的"敬建毛主席塑像委员会",还编印了一本《(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胜利万岁〕大型塑像创作方案》,准备征求中央的意见,然后大作宣传。方案中有设计小稿的照片,还附有相当的文字解释,这些文字表达了"塑像委员会"的创作构想。在前言中,他们这样写道:"群星永远朝北斗,葵花永远向太阳。为了集中表达沈阳军区全体指战员和辽宁省三千万革命人民对伟大领袖毛主席无限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和永远忠于毛泽东思想,永远忠于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坚定决心,我们准备在沈阳市红旗广场敬建《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胜利万岁》大型塑像,使毛主席的伟大光辉形象和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传之千秋万代永放光辉。"在前言中,他们还引用了一段在当时广为流传的毛泽东语录,并改用醒目的黑体字:"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一个路线,一种观点,要经常讲,反复讲。只给少数人讲不行,要使广大革命群众都知道。"后面的各段解释,也都以一条毛泽东的语录引首。摘要转录如下:
毛主席教导我们:"世界上一切革命斗争都是为着夺取政权、巩固政权。"(原处也为黑体,以下所用黑体处均按原文,笔者注)这一雕塑就是围绕着政权问题展现的。它通过高大的毛主席全身塑像和在毛主席塑像四周的56个工农兵群像,以豪迈的革命气势和典型的历史情节,构成了一幅宏伟壮阔的革命图景,集中概括地展现从中国共产党诞生到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各个历史时期,我国人民在伟大领袖的英明领导下,追穷寇、缚苍龙,起宏图、征腐恶,经过半个世纪艰苦卓绝的英勇斗争,排除党内机会主义的种种干扰,战胜国内外阶级敌人,赢得武装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的伟人胜利。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