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前两天写对《色戒》的看法,有朋友提到“王佳芝”和“易先生”都是电影人物,应该抛开他们的原型而谈。事实上根据我对那段历史的了解,王佳芝这样的人物,在那个时代根本无法存在,要我说,她不但是电影人物,而且时只能存在于幻想中的人物。这种在两个阵营之间徘徊,被无端赋予大任的小女子没有能够存在的背景,就是我说抗战时代无法容纳王佳芝的原因。
王佳芝是个感人的电影形象,她的生活,在走进易先生的世界前没有寄托,痛苦而无奈,这是她随后能够发生一系列变化的基础,假如她不投入行动,大可继续这种难过的生活,所以,她的行动,是从旁观者转为参与者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她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不过她并不后悔,因为她深深厌恶原来那种生活,再也不想那样过下去了。想象一下这个故事也完全可以颠倒过来,让王佳芝为了易先生的动员加入76号,深入重庆去刺杀国军将领,而后因为与对方的感情放弃掉行动,最后被戴笠捕杀,一样感人,这故事可以一样写。所以,在爱玲眼里,行动的对象是谁,大概没什么区别。
李安没有错,他的影片逻辑清晰,毫不生硬,因此,王佳芝才会珍重和易先生之间发生的那一点火花,越不值得,越显现了她对于这一点点温暖的追求。这是张爱玲的小说,乃至李安的电影感人的地方。
怎样形容王佳芝这之前的生活呢?
空虚,无聊,冷漠,象空气一样。
应该说,这种生活和今天很多人厌恶的生活是吻合的,所以会引起共鸣和感动。实际上,在冷漠的世间,我们有很多人真的可以为那一点点温柔付出一切。
然而,在抗战那个时候,中国人里边能够“享受”这种空虚难过但是安全宁静,几乎封闭在盒子里的生活的,能有几个呢?在王佳芝身上我依稀可以看到张爱玲的影子,但是张爱玲实在是那个时代的特例。
那个时候的上海滩是什么样子?当时军统在大街上对落单日军和汉奸进行“无差别格杀”,人称蓝色恐怖,而丁默邨带人夜入租界中的中国银行(重庆背景)宿舍,当场抓105个男职员,3个女职员,不管三七二十一作为108将枪毙示威,那有如此多可以天天打麻将的和平时光?战争的悲哀不是落在丁默邨这样人的身上,而是因这些人而起。
上次在凤凰卫视作节目,节目前聊天的时候,日本的大学生说日本已经很少有人记得那场战争啦,你们中国人不一样。。。邱先生问:那你是说中国人也应该忘记才对是吗?那个大学生绕了个弯,说这是环境不一样的原因。(我揣测她还是比较温和的,言下之意中国人从小受抗日教育,日本可没有作抗华教育,所以。。。)我接过来说,要中国人和日本人一样忘记不公平。那场战争,每一场战斗,都发生在中国的领土上,中国的军队没有上日本打过一仗,没有在日本杀死哪怕一个人,所以日本人忘记得快一些我们可以理解,但中国人也忘的一样快就不正常了。
我们的生活和那个时代的生活是不一样的。
言归正传,因为写作的关系,我曾经对抗战期间中统军统的活动作过比较多的了解,但想来想去,并未见到可以作为王佳芝原型的例子。勉强多少有些类似的大概有一起,主角是男的,是吴庚恕到南京刺杀汪精卫时,试图通过一个汪伪职员向汪下毒,这个职员和吴有旧交,不过吴作得很无情,纯粹是威胁,很象色戒中“组织”对王佳芝的态度。结果这个职员在最后关头倒向了汪精卫,导致吴庚恕被捕,随即被杀(吴在76号还是很有骨气,是军统被捕人员中少数能熬得住李士群酷刑宁死不屈的),但这个案子一点儿也不浪漫。
还有一例可以相比这样略带扭曲的恋情,就是莫国康之恋陈公博。莫是北大文学院学生出身,纤细秀丽,但富有政治才华,曾是陈公博的学生。因为敬仰陈的才华疯狂地爱上了这个有妇之夫,并以终生不嫁的代价追随陈的左右。这种畸形之恋最后连陈公博的太太李丽庄也为之动容而默许。莫国康是陈的智囊,也是陈在汪伪政府中唯一的心腹,她对陈公博可谓鞠躬尽瘁,以一小女子之力和周佛海这样的老狐狸斗智斗勇,力图为陈公博建立自己的班底,且在陈各个关键决策中竭尽心智。莫国康和陈璧君不同,她对政治的欲望来自于陈公博,汪精卫每次打退堂鼓,陈必软硬兼施让他走上前台,陈公博每次走上前台,莫都有苦谏,说明她是个清醒的女子,但最终却随着陈公博一路走来,说起来,只是为了一个“情”字。
战后,陈亡命东瀛,莫始终追随左右。日方材料认为这个行动的总策划就是莫国康,因为陈在停战后贸然于南京镇压了军统特工周镐的地下军,形势对他非常不利,陈乃飞日本避开,但安排好接收事宜并留下信件给何应钦 -- 这个信件莫有意让传信的日本军部人员不急于交出,看风声而定。这样做法显然有到日本后敦促陈亡命,争取逃亡时间的目的,但陈到日本后最终的态度还是一死抵罪,原地待捕,莫的计划未能实行。
陈被捕后,面对揭发可以免罪的许诺,莫始终对陈无一字不利证词,其言语之犀利,逻辑之清晰,令法官也感到惋惜 -- 惋惜莫跟错了人。最终,莫被判十年徒刑。陈死后,莫即从公众眼中悄然消失,大有为之生,为之死的意味。
要说张爱玲,这一对儿倒真是够张爱玲的。
可见,那个时代不是容不下浪漫和模糊,不过,做人总要有一个底线。莫国康穿破了这个底线,她自己很清楚,曾经做诗自哀,但又毫无办法,陈公博穿破了这个底线,他只好说自己这一辈子对得起汪先生,汪精卫穿破了这个底线,他只好说“谅无后人续春秋”。
没有人要求每个人都是圣人,或许,所要求的仅仅是做人的一条底线,这底线或与王佳芝无关,但要说生于那时候的世界本不需要有底线,那就是另一回事了。没有这条底线,站在日军一方打中国人,和站在中国一方打日本鬼子,就没了区别,同为战争中人们抉择的悲哀而已,这对选择了奋起抵抗而不屈的中国人来说,是不公平的,甚至,是一种屈辱。
其实李安的电影引出了对郑萍如的重新回忆和纪念,我觉得是李安在影片之外所作的一件好事(影片本身是好作品,我看的走马观花,依然可以时时感到阮玲玉用香烟敲击烟盒时的震颤),其实李安演绎的完全是一个与郑萍如无关的故事(张爱玲却不能否认,她若写这个作品没有参考郑萍如事件才见了鬼)。
上次我说新版《敌后武工队》让汪霞马鸣谈恋爱荒唐,后来有朋友告诉我细节,才知道更荒唐,武工队中的人物都变了型,大熊掌李东山变成了土匪,刘太生成了白衣大侠,估计还会有人认为这才“真实”,因为原作中武工队都是八路军基层战斗骨干组成未免太“单一”了,而世界应该是复杂的。不幸历史上的敌后武工队正是八路军基层战斗骨干组成的,而且以此为特色,冯志本身就是一个武工队的队员!而且,作品的背景不是1937年,而是五一扫荡之后,经过几年八路军的根据地建设,以及日军的残酷扫荡,冀中哪儿来的如此高水平土匪和大侠呢?
是时,真有点哭笑不得的感觉。既然改造得如此离谱,您又何必保留《敌后武工队》冯志原著的空壳子呢?用它招揽观众吗?
我很佩服李安,也即欣赏他在电影上的执著和灵感,但不代表我完全接收他的所有 -- 我认为这种不同是对李安的尊重。比如,李安的《色戒》中,充分体现的是所有人都在战争/暴行的漩涡里挣扎并受伤,这里面也包括“易先生”,颇有些评论者认为他对王佳芝第一次的施暴很值得同情,因为这代表了他人性崩溃边缘的爆发。这里我还是重复我的观点 -- 同在战争中,我可以同情西线无战事里面的士兵,但无法接受对于丁默邨辈的“人性化”处理 -- 他们固然受到战争和暴行的影响,但更不应该忘记的是 -- 他们才是战争和暴行的制造者他们本身就是人类中的异类,如果我们接受而不是认识这样异类的丑恶,我们有允许自己的底线去接近他们的危险。歌颂东条英机的《自尊》正是表现他身上的“人性”。
《色戒》可以被视作一个谈论女性的悲剧。说到女性的悲剧,如果单纯从这个意义说,其实这部电影铨叙得非常好,李安运用了这个倒错的题材,似乎有意降低自己在这个问题上的说服力而突出其悲哀,这是他作为优秀电影人的绝佳之处 -- 电影人不是圣人,能够看到就好,演绎出真理和充当末日审判官大可不必 -- 那样就成了菲律宾总统埃斯梅拉达了。
实际上,我们写东西的时候也经常会有这种无奈 -- 我们看到问题,但是我们不是圣人,不能说应该这样,或者应该那样。若如此,我觉得如此人物比摩西类至少是神智清明之辈,李安如此。
我在这方面大约也是没有原则性的,所以有个老帖讽刺老萨对日本女性的同情和好感太滥,称日本人一定恨老萨,因为“FQ只要我们的命,老萨还要我们的女人和钱”。其实我觉得这不过是人类普遍的一点正常看法而已,加上性别关系吧。
不过,对色戒这个作品,我还是要重新说一下自己的认为不太好方面的观点--
第一,它用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作背景,而这种演绎近乎于对真实故事中人物的亵渎。试想,演绎一下岳飞的悲剧,把它变成岳飞,秦桧和王氏之间的三角恋爱如何?大可把剧本写成探讨“不朽爱情”的内容。大家观感如何呢?
假如你足够精彩,可以用一个完全虚构的故事,你既然非要搭历史的车,就挡不住别人从历史的角度评论。
第二,它的故事在女性呐喊的角度完全没有问题,但是用这个写法,王参加国民党方面的行动去参与刺杀易先生,或者接受易先生的感动去参与刺杀张自忠(或者干脆刺杀郑萍如的真正男朋友王汉勋),完全没有分别,都是悲哀的工具而已。可以看到这是一个完美的天平。问题是这个天平忽略了一个重要的砝码 -- 张自忠辈是为了自己族群奋战的中国军人,在战争中用生命来保护王佳芝这样的中国妇孺的人,好不好说张自忠也是“工具”?而易先生是一个帮助异族残害本民族的人,在河北,抓劳工和往日本人据点送自己姊妹同胞的就是丁默邨这样的人,王佳芝幸好在上海的租界里。
所以,同样作“工具”,刺张与刺丁的区别就在这个砝码。加上它,一端可以沉入地狱,另一端可以高到天堂。色戒偏巧是拿掉了它,也许的意思是突出主题,客观上是让很多人忘掉和忽略这个砝码的存在。
不幸,没有这个砝码的存在,张爱玲和胡兰成,正是一对才子佳人,Gone with wind的浪漫悲剧。
用了这部原著,算李安倒霉,无端惹上很多麻烦。人做到李安这个地步,应当是已经不屑用低档次的手段炒作了。
假如李安换个时代或者人物背景或许会更好些。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hej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