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一直在瞧《血色浪漫》这部电视剧,觉得很有些很有意思,这是一部“红色贵族”或者叫“革命新贵”后代在文革中和改革开放时期生活经历的电视剧。剧中有几个很重要的人物钟跃明、张海洋、周晓白、秦岭、郑桐......
我先按身份和地位来分析一下剧中人物的背景,
这部电视剧中,背景最好的是周晓白。周晓白的父亲,在文革中没有受到冲击,管着几个军,一直管到文革后和改革开放才离休。这一级别相当于军区集别的领导干部,周晓白的父亲是55年受官衔的中将,按期级别似乎,在文革前后还达不到管着几个军的职位,这写的有点不太可信,但也是有可能的。
同时,还有另一个人物李援朝的父亲的地位也好象很高,因为他是高干子弟们的头,既然是头,受人尊敬和拥护,成为“红色贵族后代”中的领袖,那定他的社会背景,也就父亲的地位一定是位列朝班、权高位重的重量级人物。因为从杀死“小混蛋”的戏中就可得出这个结论。
张海洋的父亲在解放战争中军参谋长,周晓白的父亲当时是军长。
袁军的父亲和钟跃明的父亲好象是同一级别的,都是军师级的干部,不过袁军的父亲在袁军参军前也解放了。
钟跃明的父亲的历史比较复杂,每次运动都要被审查一下。主要的原因是,他的父亲是红四方面军西路军的,是两万多西路军中几百位幸存者中的人。红四方面军西路军的失败,是一个复杂的历史问题。
既然叫《血色浪漫》这当然是一部那个年代的爱情戏,主线是钟跃明、张海洋、周晓白三个人,钟跃明在一次感情游戏中碰到了周晓白,周晓白从烦到好奇,再到对钟跃明产生好感,再到死心塌地的爱上钟跃明。张海洋一直暗恋着周晓白,但是周晓白对张海洋没有什么意思。钟跃明、张海洋都喜欢周晓白,但是钟跃明明显没有多少自信心,尽管表面很乐观,实际上还是有自悲心理,这是那个时代的烙印。这不光是有自悲心理,还有社会地位和旧思想中“门当户对”在作怪,每个人从出生以后就带上了自已的阶级烙印。
按这个道理也就能解示通了,原则上周晓白应当找一个“门当户对”男友,在这一方面,张海洋占有一些优势,因为张海洋的父亲和周晓白父亲关系更近,而钟跃明的父亲还和周晓白父亲差着至少三级以上。尽管这些儿女们都是红军的后代,可是在头脑中还残存着很强的等级意识,等级意识好象一只无形的手,最终导致了钟跃明和周晓白没有成为伴侣。如果换一下社会地位,那么钟跃明和周晓白之间还是有可能成为夫妻的。
最终张海洋和周晓白成了夫妻,这和他俩之间的“门当户对”的结果,周晓白本身是当时是中国社会顶层人物的子女,因为社会地位太高了,没有几个红军后代的子弟能配得上周晓白,这本身就是一个迷局,张海洋在这方面显然是靠近周晓白最近的男人,所以最终张海洋和周晓白成了夫妻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张海洋和周晓白都顺利的参了军,钟跃明则差了一些,到陕北当了知青。在陕北,他认识了另一个女子秦岭,秦岭的妈妈是省歌舞团的一名演员,父亲可以是一名普通干部。秦岭和钟跃明是有可能成为夫妻的,秦岭是一个受命运摆布的底层人民的子女,尽管她爱钟跃明却不能相信这种爱情会有什么结果,因为双方的社会地位差太大了,钟跃明是被命运捉弄的人,但是他还是能主导自已的命运,而她则要受命运的摆布。也就是说,钟跃明到此地是偶然性的,只要父亲解放就会离开此地。而秦岭到此地是必然性的是大多数人的命运。
毛泽东同志发动文化大革命,本来的目的就是要打破人们头脑中的等级意识和阶级意识,可是实际上,在阶级社会里,这种意识是很难打破的,人们的爱情、婚姻还在受到这些意识的制约。上升为统治阶层的红军后代子女和平民阶层的子女之间隔着一道无形的墙,只要不打破这道无形的墙,很多爱情悲剧是必然的,而不是偶然的。
通过婚姻是得到社会地位上升的一个比较便洁的道路,无论是古代,还是在革命以后的毛泽东时代好象都是如此,这也是婚姻的另一个用处。处在社会高层的高干子女有对配偶的无限选择权,而处在社会底层的子女则没有那么多的选择权。
中国革命并没有打破社会的一些旧文化和旧规律,毛泽东同志发动文化大革命,也没有取得更理想的结果,想打破这些东西,只能是取得了完全的经济、政治平等之后的事情,否则我们再说婚姻上的自由、平等也是没有用处的。中国革命消灭的只是拿着枪的敌人,而没有拿着枪的敌人并没有打倒,这些敌人就在我们的头脑中。我们想打倒没有拿着枪的敌人,那只能是消灭我们自已。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