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看白毛女,觉不出它的好来,总觉得没有战斗片那样过瘾,不说话只是蹦蹦跳跳,没意思。而今,再看白毛女,的确是一场视觉盛宴。看那优美的舞姿,动听的音乐,一种温馨扑面而来。固然,我有时被剧情感动的流泪,可更深深的激动于演员每一个舞蹈设计中了。这一定包含着创许多的心血!
我看外国的芭蕾舞剧很少,只有四小天鹅那段天鹅舞,深置于我心中。而看白毛女,我感觉处处是经典。我敢说,发明于西方的芭蕾舞,最后是在东方在中国达到它二十世纪的最辉煌。
白毛女和红色娘子军,经典的芭蕾舞剧,如果放弃了意识形态方面的干扰,谁也会承认,它们把芭蕾舞发挥到了极致!
什么是中西合璧?什么叫自主创新?什么叫借鉴外国艺术形式?看看芭蕾舞剧白毛女吧!
对比现在的文艺,现在的电影,特别是年末的贺岁片,我真不知道该说什么好。难道他们只能在男女性行为的暴露中,在血肉横飞的画面中,找到看点吗?
附:赏析芭蕾舞剧《白毛女》
红色芭蕾舞剧《白毛女》是1964年上海舞蹈学校的师生勇于创新,共同探索芭蕾民族化,根据同名歌剧集体创作改编的成果。该剧由著名的艺术大师黄佐临先生担任艺术指导,著名编导胡蓉蓉、林泱泱、傅艾棣、程代辉等编导,严金萱等作曲,陈本洪、张鸿翔配器。该剧初创于1964年,经小型、中型发展成为大型芭蕾舞剧, 《白毛女》首演于1965年第六届“上海之春”,一炮打响,并引起了全国轰动。该剧被誉为一部西方芭蕾艺术和中国民族风格完美结合的精品,是中国芭蕾的奠基作品之一。1979年在“白毛女”剧组的基础上成立了上海芭蕾舞团,舞剧《白毛女》传承至今历经了40个春秋。演出了1600余场,是目前国内演出场次最多的舞剧。1994年该剧被文化部评为中华民族20世纪舞蹈经典作品金奖。
它根据同名歌剧改编,讲述贫苦农民的女儿--喜儿,被迫卖给恶霸地主黄世仁抵债,不堪凌辱,逃入深山。长年风餐露宿,头发变成了白色,不知情者称其为“白毛仙姑”。最后她被八路军所救,与年轻时的恋人--已是八路军战士的大春团聚。歌剧《白毛女》以“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真实故事,感动了中国千千万万的老百姓。《白毛女》的剧情安排有:0.序幕:压不住的怒火 1.第一幕:深仇大恨 2.第二幕:行出虎狼窝 3.第三幕:要报仇 第四幕:盼东方出红日 4.第五幕:红旗插到杨各庄 5.第六幕:见仇人烈火烧 6.第七幕:太阳出来了 7.尾声:欢度解放
这部芭蕾舞剧并未因循于原作走捷径,而是根据芭蕾艺术特点,进行了再创造。它巧妙地运用了中国古典、民间舞的素材,以写实与浪漫相结合的方法将剧情予以芭蕾化的展现。对于剧中主要人物诸如:喜儿的纯真、甜美和变成“白毛女”后的坚韧、刚毅;大春的朴实、敦厚及参军后的英勇、干练以及黄世仁的阴险、毒辣……都刻画得比较鲜明、生动。 人物外型塑造喜儿--梳大辫子,穿红色斜襟袄衫。大春--戴白羊肚手巾包头。这些装束构成了人物的身份和地域特征,使观众一下子就明白了作品的时间、环境、事件等等因素。编导把“红头绳”作为象征着这对恋人的爱情信物,遂使双人舞变得情意绵绵、朴实亲切。在开始的段落中,二人是运用带有非常生活化的肢体语言,随着“红头绳”一点一点地系在了喜儿的辫子上,也充分表达了大春那浓浓的爱恋之情。尤其是第七场喜儿和大春的双人舞,是具有人物性格鲜明和浓厚民族色彩的舞段,深受人们的喜爱。舞蹈集中了喜儿和大春这对恋人纯真可爱和不屈不挠的性格速写,使得人物性格随着戏剧情节的推进而有层次地发展,展现了他们甜蜜的爱情与对美好生活的无限憧憬。
芭蕾舞剧是综合音乐、美术、舞蹈于同一舞台空间的戏剧艺术形式。芭蕾舞剧的独特魅力是在于三位姐妹艺术的密切合作造成时空一致、视听统一的艺术效果。舞剧,顾名思义舞蹈是它最主要的表现手段,舞剧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演员在台上不说也不唱,完全依靠形体的表现力来完成所有的戏剧要求——主题思想的阐述、矛盾冲突的展现、人物性格的塑造。训练有素的舞蹈演员是通过优美的舞姿、和谐的韵律、高超的技巧“说话”和“唱歌”的,说出角色的心里话,唱出人物的情愫来。在《白毛女》这部舞剧的舞蹈中出现了许多上肩的托举,不乏难度,但 这些是根据中国自己民族的舞蹈语汇去发展创造,而不是照搬一些芭蕾双人舞的现成技法,所采用的语汇和表达的语境都是民族的,这是难能可贵的!女演员的踹燕、倒踢紫金冠跳,男演员的“云门大卷”等古典舞技术技巧完成得干净利索,这也为舞蹈增色不少。
芭蕾中的舞蹈格式有独舞、双人舞和多人舞。独舞犹如话剧中的独白、歌剧中的咏叹调一样,长于刻画人物性格和抒发内心情感。群舞则用来渲染、烘托气氛,调剂色彩。在许多古典芭蕾舞剧中,由女演员组成的舞队排出各种几何图形,表演优雅的轮舞、圆舞,呈现出令人赏心悦目的舞蹈构图,往往是代表了一部舞剧的典型场景。例如在序幕中的“北风吹”,充分得表现出了喜儿的欢欣之情,渴望能和父亲过好新年,希望能和大春哥好好相爱。舞蹈是无声的,是哑剧。剧中喜儿一系列的哑剧动作将她的快乐心情表露无疑。群舞在剧中出现得也是非常多。如前部分的“窗花舞”、中间的“战士舞”、最后的“红缨枪”部分,“太阳出”、“解放”等部分。
芭蕾双人舞在概念上不仅是“两个人跳舞”,而形成为一种特定的表演格式。古典舞剧中,男女主人公的双人舞常常被处理为全剧的核心舞段,占据着重要位置。在剧中喜儿与大春有多次的双人舞表演。在剧中双人舞的表现大致可分为三段式进行:一、慢板——由男演员扶持、托举女演员的合舞,连贯地展示各种舞姿,在地面和空中完成一系列旋转、跳跃等技巧动作;二、变奏——男、女演员分别表演独舞;三、结尾——由男、女演员逐渐加快的独舞过渡到快板的合舞,呈现舞蹈的高潮。充分显现了两位演员的芭蕾赏技艺。尤其需要指出的是面对8点(舞台的左前面)斜线双人快速踢腿倾倒成舞姿,在其中反复出现,它所要表现的是二人心往一处使、同心同德的、战胜困难的信念。直至最后双人形成大春背着喜儿倾倒向前探出的舞姿造型,表达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与遐思!
芭蕾舞剧里运用了大量的哑剧动作推动了剧情的发展。哑剧表演本是古典芭蕾舞剧中推进剧情、提示矛盾的重要手段。它在舞剧中的作用是舞蹈所不能完全替代的,但是尽量使哑剧舞蹈化则是好的舞剧编导所追求的目标。而《白毛女》舞剧就做到了这一点,哑剧手势与舞蹈动作浑然一体,显示出了我国舞蹈艺术工的努力与成就。哑剧穿插于各舞段之间,多种形式和风格的舞蹈按戏剧进程编织在一起,既避免了观众视觉的单调感,又给予演员们轮换地高速体力的时间。这是舞剧演出的一个规律,同时也显现出编导的思考。
芭蕾舞剧《白毛女》既运用了外来芭蕾的语汇,又吸收了大量的民族民间舞、传统戏曲以及武术等素材,现实与浪漫相结合。音乐上保留原歌曲中“北风吹”、“红头绳”等,还吸收了大量华北地区民歌河北梆子、山西梆子为素材,采用了管弦乐与民族乐器相结合的形式,使舞剧富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生活感,一直深深吸引着广大观众。 每当舞台上稀疏的雪花飘落,熟悉悦耳的旋律响起,“北风那个吹啊,雪花那个飘啊,年来到……”让老观众回首往日岁月、往昔之情,给年轻观众带来了一个历史、一份新景。对于很多父辈乃至祖辈的人,和着音乐 哼唱《白毛女》仿佛是在哼唱童年的歌谣。相信很多前来观看的中年人、老年人都是借着《白毛女》去追忆过去的那个年代,追忆曾经的那些童年景象。
《白毛女》与《红色娘子军》一样,在中国芭蕾舞剧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作用。它们是“洋为中用”更深层次的实践,以其独有的中国特色自立于世界芭蕾艺术之林。集体智慧弥补了经验不足,使芭蕾中国化的探索,起点较高,起步很快。四十年来,《白毛女》曾出访过日本、朝鲜、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香港、澳门地区,近年还出访了美国,并巡演于祖国的大江南北。
舞蹈集中了喜儿和大春这对恋人纯真可爱和不屈不挠的性格速写,使得人物性格随着戏剧情节的推进而有层次地发展,展现了他们甜蜜的爱情与对美好生活的无限憧憬。现已成为中国古典舞教学剧目的保留教材。白毛女是“洋为中用”更深层次的实践,以其独有的中国特色自立于世界芭蕾艺术之林。芭蕾舞剧《白毛女》被确认为“20世纪的经典”。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hej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