谬说革命样板戏
龚武
听样板戏《红灯记》和《杜鹃山》选段时,突然萌生八卦之想,想写一篇文章,歪说谬评一下革命样板戏。
文学艺术的“寓言”说,也就是美学的政治取向,其实在任何时代都是可以成立的。无论是西马的法兰克福派别,比如写作《审美之维》的阿尔杜塞,还是东马的苏联和毛*泽*东时代的中国文化部门都非常提倡。甚至今天的电视电影的主流文化,都还是实践地强调这一点的,尽管理论上好像不那么张扬了。
三十年过去了,被称为红色经典的革命样板戏它们的意义是什么呢?我个人认为她们存在很丰富的人文内涵,今天拉开了距离,反而觉得更有一番深意。
一,《红灯记》。现代京剧。红灯记的成功在于该剧阐述了两大深刻主题:革命的人道主义和革命的继承问题。毋庸讳言,过去谈革命者的人道主义,是一个敏感的理论话题,尽管毛*主席说过:“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但是由于语境针对的是医生或医疗卫生工作,所以由此引申革命的人道主义的更具体丰富的含义是不可能的。但是艺术的功能在现实感性的表征——即李玉和一家三口,并不是自然的组合,而是革命者劫后余生的相濡以沫。
正如李玉和被捕后,李奶奶对铁梅说的:“我姓李,你姓陈,你爹他姓张”。因为闹工潮,李铁梅的亲爹娘和张玉和的师傅遇害身亡,张玉和侥幸逃命,救出铁梅,与师傅的老伴李奶奶共同组成一个家,并改名李玉和,陈铁梅改名为李铁梅。假使没有革命者的情怀,和作家现实主义的精神,换到今天的情境和写手,面对这么奇特的人物关系,肯定大有卖点。弄不好就是一部《两个女人和一个男人》贺岁电影或电视连续剧之类的。
现代京剧《红灯记》是根据电影《自有后来人》改编的。电影的主题很直白:就是革命的继承问题。中国的革命历来具有优良的继承传统。孙中山先生的名言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夏明翰烈士诗曰: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自有后来人(电影的取名的出处即依据夏诗的末句);革命接班人问题实际上是不可回避的话题(当然,倘若不革命了,就另当别论了)。改为《红灯记》后,显然在艺术性的提高和主题的深化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二,《沙家浜》。现代京剧。抗日战争背景下中国社会各种力量的较量。阿庆嫂、沙奶奶代表觉悟的人民群众;胡传魁刁德一代表汉奸;郭建光代表正义的抵抗力量。侵略者日本鬼子并没有出场。
汉奸的存在是合乎规律的中国特色。因为历来统治中国人的哲学有两种:一种是官方的中庸哲学,一种是世俗的养生哲学。这两种哲学共同的优点是便于和平时期的统治和管理;共同的缺点是,战乱时期的苟且偷生和叛变投敌。历来的统治阶级总有一个无法解决的死疙瘩:小官小民被调教的好管理了,但是战乱时节却不能保家卫国。谁愿意尝试一下使用斗争哲学和唤起民众的方法吗?那就是毛*泽*东。就此一点毛*泽*东那是很难企及的历史上的大伟人。
本剧证明了一个素朴的真理: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人民群众。阿庆嫂当初为什么水缸里面藏匿胡传魁?因为那时的胡传魁还是抗日的。后来胡搞什么“曲线救国”,实际上是汉奸一伙了,所以阿庆嫂沙奶奶就与他势不两立了。今天如果你愿意听听真话的话,遗憾的是一些下岗工人和农民可能会发恨说,如果“皇军再来,他们愿意带路”去找“郭建光”先生的接班人。
三,《智取威虎山》。现代京剧。上海京剧团编演。一部革命救世和革命英雄主义的颂歌。他的宝贵在于充分肯定了革命斗争过程中个人的独特作用。然而,也许他的另方面的意义,在于对东北解放战争的颂扬。
实际上东北解放战争确实打得出色,为全国的解放立下了头功。这涉及两个重要的历史人物,一个是高*岗,一个是林*彪。如果不“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中国的解放即使不是不可能的,也要大大地推迟。反过来说蒋家王朝的覆灭也不会来得那么快。
奇怪在于,后来大陆的革命干部们和台湾的政客们一样憎恨这两个人。毛*泽*东曾经后悔没能保护住高*岗的性命,说“高*岗不死仍然可以当中央委员”。林*彪当然是自己摔死的。关键不是这两个人后来是否犯了错误和罪过,而在于社会和人心对于这样的人物从来缺乏客观历史的态度。
《智取威虎山》是一个艺术的象征——说明东北显赫的革命历史始终是存在的。如果高*岗、林*彪掌权的话,按照不可逆转的政治规律,《林海雪原》和《智取威虎山》都可能会更加走红和喧嚣。不过它也因此而失去具有悲剧色彩的审美意义,而不会引起人的良知的真正关注了。
四,《红色娘子军》。芭蕾舞剧。中央芭蕾舞团根据同名电影改编编出。音乐和舞蹈语言极其辉煌和成功。《红色娘子军》的主题其实比较平庸,是一出阶级压迫和复仇的老套故事。
红剧的意义在于:一是美的形式上的巨大突破——芭蕾舞是外国舞台艺术的主要品种,中国没有本土的经典。红剧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红剧成为“红色经典”之代表作品。
二是剧名本身女权凸出的象征意义。革命理想主义关于妇女解放的理念,需要感性艺术的支持。光有《花木兰》和《刘胡兰》还不够,还需要《江姐》和《赵一曼》,还需要《洪湖赤卫队》和《红色娘子军》。我们看到以后样板戏里的主角大都是女人。这恐怕不是光是艺术形式方面的原因了。
值得注意的是,《红色娘子军》还是唯一一部后来又改编成现代京剧的剧目。女主角启用了著名的梅派青衣杜近芳扮演。由于该剧的跨剧种的改编,使革命样板戏的统计出现了“测不准”的现象。
五,《白毛女》。芭蕾舞剧。上海舞蹈学院编排演出。白剧是一出家喻户晓的故事。背景发生在解放区,延安时代就是一出著名的歌剧。故事主要情节是贫苦农民杨伯老欠下了地主黄世仁的租子,被强迫卖女儿喜儿抵债。喜儿不能忍受凌辱,逃进深山老林,白了头发,每天夜晚到山神庙里偷东西充饥,被人们以为是鬼。后来被男友大春率领的八路军救出,获得解放。
白剧难能可贵之处在于喜儿作为女性的存在得到了表现:一是黄世仁的企图非礼(电影是强奸)喜儿;二是喜儿有未婚夫大春的出场。庶几乎填补了样板戏的一项空白。
过去一般认为本剧的主题是:旧社会把人变鬼,新社会把鬼变人。本剧基本也是革命救世和阶级压迫复仇的故事。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文本解释有了最新版本:黄世仁作为“先富起来的农民”追讨租子的行为,是合法的,而杨伯老抗租行为则缺乏法律依据。喜儿到黄家打工抵债,也是劳务经济的体现。至于黄世仁强奸喜儿,主要一是喜儿缺乏自我保护和法律意识;二是事后应该对簿公堂,而不应该逃到深山老林,自讨苦吃;三是后来聚众造反就是制造社会动乱犯罪了。再说打官司要有证据。并且当事人要自己举证。如果没有当场留下精斑遗迹,那就需要把孩子生下来做亲子鉴定。否则黄世仁就要被人民法院宣判无罪释放再说呢。
所以《白毛女》基本是一过时的故事了。当然,本剧的音乐和舞蹈语言也不错,很是撼人心魄。然而比《红色娘子军》还是稍逊一筹。
六,《杜鹃山》,与《红灯记》、《沙家浜》和《智取威虎山》一样是现代京剧。剧情、唱腔和表演设计非常成功,几乎与红色娘子军舞剧一样的完美无缺。本剧情节的设计似乎有意于演绎井冈山斗争的故事。从过于挑剔的眼光来看,杜剧唯一的落套之处在于,柯湘又是一个女主角。本剧的最大杀伤力是宣扬一个惊世骇俗的真理,就是柯湘唱的:“党指挥枪,党指挥枪”。
真正的伟大人物敢于蔑视一切最神圣的东西,并且敢于颠覆它。毛*泽*东就呼吁:天不要怕,地不要怕,神不要怕,鬼不要怕。“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造反有理。在这种意义上也仅仅在这种意义上,邓*小*平默默实践地成为一代枭雄。毛*泽*东时代的许多权威的东西,只要不合用迟早都会被颠覆掉。谁总有一日会鼓足勇气,重新公演这一出红色经典吗?这恐怕比有朝一日布什总统访华时,请他观看《奇袭白虎团》还需要勇气。
七,《海港》。现代京剧。上海的产品。革命之后,中国大陆艺术的内容大变化了。原先的旧内容移植到了港、台、新加坡和马来西亚,被他们承继了,直到八十年代以后才“似曾相识燕归来”。某些形式方面的东西,比如,中国文化艺术的格局并没有变化。“京派”“海派”双峰对峙的传统没有改变。所以不知出于什么考虑,样板戏居然也采取北京一个上海一个的模式。
这是一出描写大跃进时代海港码头工人和平劳动的作品。但是“树欲动而风不止”。与天奋斗中,也有与人奋斗的内容。其中脍炙人口的名句是剧中人物唐小强说的“八小时之外是我的自由”。作为落后工人的警言妙语,今天看来一点错都没有。今天的“唐小强”或许彻底的“自由”了。自由得一无所有,除非那点城市贫困人口所最低生活保证金。所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里,该剧的主题思想彻底地失去了根据,它绝对是过时了。
八,《奇袭白虎团》。现代京剧。本剧的特殊之处在于:第一,是样板戏里的唯一的国际题材的作品;第二,是根据抗美援朝志愿军英雄杨玉才真人真事编演的故事;第三,是该剧宣传中国军人战胜美国军队的英雄事迹;第四,是该戏是唯一除北京上海以外的剧团山东京剧团编演的,而且改来改去的好像挺费周章的。所有这些也许内里有些不为外人所知的弯弯绕的事情。
但是,无论如何第三点最有意义。因为无论什么时候美国对于中国人来说总会是一个重量级话题。美国,一般人可以憎恶它;敬服它;戏弄它;崇拜它;害怕它;嫉妒他;就是不能不重视它。历史上除了毛*泽*东称过“美国帝国主义是纸老虎”以外,还没有谁敢于这么浪漫过。不过毛*泽*东确实气概非凡。朝鲜战场就是巨人用铁与火对话的擂台。客观事实作了结论:美国不可战胜确实的神话,至少在毛*泽*东时代的军民面前是不存在的。
《奇袭白虎团》的寓言意义在于:在自信、聪明、智慧、勇敢的中国人面前,无论什么强敌都是可以战而胜之的。该剧的特色之一是武戏功夫了得。止戈为武嘛。当然唱腔也还差强人意。
九,《龙江颂》。上海编演的,跟《海港》一样是当代题材的现代京剧。不同的是农村题材。实际上更加难能可贵。
中国革命是农民革命的胜利。但是胜利之后的农民怎么办?第一代领导人认为,农民的分散主义和自私自利的小农意识,是农民走向现代的主要障碍。甚至还会“自发产生资本主义”。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组织起来。合作化。集体化。公社化。机械化。水利化。化肥化。而且“先集体化后机械化”。这就是第一代领导集体关于农民问题的答卷上的主要答案。
也许今天中学的的老师们也可以毫无顾忌的给这些答案一个不及格的低分。然而不要忘记了,问题是批改作业的标准答案由谁制定?
《龙江颂》最主要的是给全国人民一个“龙江精神”。“龙江精神”的要义是发扬共产主义风格,团结治水。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大江大河的治理常常牵涉到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的事情,令各级领导们头大脑晕。
据七十年代过来的农村基层干部回忆:“龙江精神”是那时各级干部经常挂在嘴上的的时髦用语,其重要的程度,比90年代的“张家港精神”有过之而无不及。人民公社时期的水利兴修成果是十分显著的。那时农民物质条件非常艰苦。但是大家都一样苦,所以并没有穷富的概念。搞起农水工程来,比今天容易号召得多。一部戏就可以引起如此轰动的效应,今天看来那好像是一个奇迹。
附带说说,文*革以后,批评样板戏的主要罪状是这么几个:一是样板戏是某某搞的,某某是坏人,戏自然就是坏东西;二是样板戏是“帮戏”;三是样板戏的某主演某某是某某的亲信;四是现代京剧样板戏糟蹋了京剧国粹,是唱“京剧歌”;五是样板戏里没有爱情故事,男女主角都是“孤男寡女”。
龙剧算是又一个“孤男寡女戏”的标本。女主角江水英,家门口只挂一块“军属光荣”的牌子,说明她是军嫂一个。阿庆嫂的丈夫阿庆则跑单帮去了。柯湘和方海珍有没有结婚也不清楚。吴琼花和洪常青之间也没发生什么事。小常宝还小。唯一具有无限发展可能性的《红灯记》吧,可惜也没有写出趣味来。真是缺乏想象力啊。
不错。样板戏的爱情缺位,是一个极端倾向。一个倾向掩盖一个倾向吧。才短短三十年,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现在搞艺术还谈爱情简直是小儿科了。中国自从《金瓶梅》一出,历代文人墨客写起男欢女爱来,那是得手应心。爱情几乎不算什么了。现在都美女经济了。都木子美时代了。时代发展进步得真叫个快!
今天谁本事,还弄一部舞台样板戏,让三十年后的人评说一番怎么样?
(附注:革命样板戏知多少——是常说的八个?还是本文收罗的九个?或者是十三个(即本篇的九个,另加舞剧《沂蒙颂》、《草原英雄小姐妹》和京剧《平原作战》、《红色娘子军》)?终于不得其权威的定评也。)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