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开设京剧课(实验期)无大错
网上有批教育部下令中小学校开设京剧课的帖子,认为不好。我以为,中小学开设京剧课无大错。
这些年,教育部制止应试教育不力,教育一度成了国家“老大难”,新“三座大山”之一就是穷人上不起学。教育部的作为常常不被网友认同。我也持批评态度。但独对教育部办的这一件事还大致赞成。中小学生学京剧唱段,好事嘛。看了新闻联播的报道,新学期,南京某校学生在咿咿呀呀唱革命现代京剧《红灯记》选段:《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都有一颗红亮的心》,听了很开心。即使他们唱传统剧目的唱段也没有什么。当成音乐专业课也成,当成表演艺术课、业余爱好也成。
中小学生应该开这样的戏剧课或艺术课,只是别太死板。作为乡土教材,地方戏剧、艺术都可以进入课堂。如豫剧、河北梆子、山东吕剧、川剧、秦腔、黄梅戏、越剧、粤剧、昆曲、评弹、二人转,等等,均可进入当地乡土教材。如进入课堂的仅限于京剧,就太窄,太单一、一律。而且师资也是大问题。有这个想法,实验了,就要实行。要考虑到可操作性。现在,因应试教育作祟,中小学音乐等副课被挤占、音乐教师不达标或缺乏相当普遍(央视新闻联播曾报道,因中小学音体美专业教师缺乏,宁波市艺术部门从业人员到中小学代理音体美教师受到赞扬啊!),增开京剧课,师资从何而来?如果马马虎虎,一些中小学生的爷爷奶奶辈都可以对付一阵子。讲究专业性,一些地方京剧团的演员这些年被整合掉了,为找饭辙改行了,现在也许能解燃眉之急?杯水车薪嘛!如果因地制宜,可选开地方戏剧课程,则师资问题可迎刃而解。话剧,歌舞剧,活报剧,也可以学一学了。
教育部在物仪沸腾之时有了回应:是试验,不是强求一律。试验一下也好。但千万不别仅限于京剧,剧种要放开,体现地方特色。“博大精深”,也不仅限于京剧。
此外,我以为中小学生还应该将过去行之有效、寓教于乐的“课本剧”扩而大之,增加一点表演的功课。每一个人,每一个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能够有机会在一个戏剧中表演一个比较重要的角色,是非常得意的。好处多多。特别有益于提高自信心与心理素质。中小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每年或每学期能看一次自己学校的师生同台表演的戏曲节目,是很了不得的事情。我的母校在六十年代初期曾演出过吕剧(或四平调)《小姑贤》《墙头记》(源于《聊斋》吧。),歌剧《洪湖赤卫队》《红珊瑚》,话剧《年轻的一代》《一百分不是滿分》。有的先在学校演,后调演,还走向了社会。反响当然热烈。我至今记忆犹新么。
还有,教育部既然想到开设京剧新课,更该想到如何上好一些与全面提高中小学生素质关系密切的原有的课程。如劳动课,劳技课,俗称动手课,还有社会实践课。课外活动更要落实要加强。春游,野炊,夏泳,夏令营,少年军营,在本乡本县本地本市的为期三天一周或半个月的远足,都应该而且完全有条件进行。只是这些活动以校方组织,老师指导,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千万别商业化。让我们的孩子多到有田地有山有水的大自然中去,多到社会实践中去。有增必有减。为了应付考试的主课,程度难度,还有数量,“题海战术”,重复练习,熬时间(实则摧残生命!),下决心减一减吧!让某些学校的所谓全方位多层次封闭式管理、“题海战朮”,见鬼去吧!在开放的时代,办开放的教育。向生话,向社会,向实践,向心灵。
寒假后,听到传说的山东一些教育上的“新政”:一是不久前查处了某些寒假开课、加班继续加重学生负担的中小学校,二是新学期为了保证中小学生睡眠,减轻负担,取消了早自习课,上午八时上第一节课。三是一节课40分钟。四是开展素质教育的呼声甚高。这就很好了。只是不知其详。因为我近来很灰心,不太相信某些教育当局了,所以也不再去仔细搞请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啦。这一次,宁可信其有吧。但愿中小学生的学校生活从此不再枯燥、单调、乏味,以至压抑恐怖,面目可憎。让中小学生的学校生活变得丰富一些,让我们的孩子有一双明亮的眼睛,身心无拘无束,蓬勃向上,健康健美!让孩子们在他们的童年青少年时代也活泼一些,充实一些,轻松一些,留下一些美好的愉快的记忆,建立起难忘的母校情结,同窗情结,师生情结。
附:中小学15首京剧教学曲目
一年级 《报灯名》
二年级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三年级 《都有一颗红亮的心》 、《甘洒热血写春秋》
四年级 《接过红旗肩上扛》、《万紫千红分外娇》
五年级 《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猛听得》
六年级 《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你待同志亲如一家》
七年级 《儿行千里母担忧》、《猛志在胸催解缆》
八年级 《趁夜晚》、《这一封书信来得巧》
九年级 《智斗》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