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幕
重轭下的倾诉和呐喊--试评刘大程的长诗《南方行吟》
给"打工诗人"写评,这还是第一次。今年元月,我收到《行吟诗人》第三期,被青年诗人刘大程的叙事长诗《南方行吟》(12章462行,近万言)深深地震撼着,可以说这首长诗是打工者生活现状的一卷大写真,是打工者一次震聋发聩的倾诉和呐喊!
一﹑在饥饿与疼痛中体验生存
"呵,南方,我来了,从遥远的湘西山中踉跄颠簸而来/与其说是选择,不如说是逃奔/与其说是向往,不如说是流放……"
这是刘大程《南方行吟》第一章的第二节。这位生在湘西凤凰长在凤凰,后来不得不迁回祖籍地麻阳的青年诗人,不甘平庸和沉沦誓与命运抗争的诗人,在苦难的围困中近乎本能地拉开了又一次生命之旅的序幕。
诗人"用一个泛白的拉链不灵的牛仔包打好我所有的行装--/……在一个寒风刺骨的清晨/走出家门"去南方天空下谋生时,"雪。洁白的雪贫寒的雪正覆盖着村庄"而且"歌舞与鞭炮响在耳畔",正是万家团聚的新春佳节,这是刘大程的无奈(同时也是许多打工者的无奈)。我不知道这是刘大程情感日记中的第几场雪。雪是纯洁的象征,还有"瑞雪是兆丰年"的谚语,这里诗人却赋予"雪"以"贫穷"的含义,一语道破了传统生存的一个真相和在当下环境的困窘。这是一场特殊意义的雪。这样的时刻这样的天气,为刘大程的远行衬上了一幅悲凉和悲壮的背景。
刘大程曾经有过这样一次流浪经历。93年春,困守乡村的他借了500多元钱,只身一人踏上漂泊之旅,有熟人的地方均不去,漫无目的上了一辆开往西南的火车,这是勇气的写照,更是胆量的证明,也是湘西人的人格典范。在云南,他摆地摊,背着画板满街走,一个茶馆一个茶馆兜生意画像,身上只剩下50来元钱而下一步仍无着落时,仍拒绝回头和接受人的资助,一日在滇池畔企图找家农舍过夜,无人肯收留,若不是遇上两名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建筑工,真的只好在湖畔岩洞枕着涛声与海鸥同眠了。后来他加盟了一个在街头邂逅的解放军艺术学院肄业﹑流浪多年﹑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及缅甸的川籍美工开的一家小工艺店,惨淡经营,可这稍稍的安稳也很快被飞来的横祸击得粉碎……
"俱往矣。当生活的笑脸乍露云端,美好的日子/正款步走来,我们几乎还来不及品尝用劳动换来的喜悦/一场灾难便将我们推入暗无天日的深渊……"
这是诗人及诗人一个家庭的不幸,时任村民兵营长的家兄在家乡外出收帐归途中被人谋害,两个雏女才呀呀学语。诗人肝肠寸断,开始了漫长的上访,由于种种原因,历经数载,虽倾家荡产债台高筑仍无结果,倒是让诗人看穿了今日官场的黑暗和世态的炎凉,不得已,诗人举家从凤凰扶老携幼迁回了祖籍地麻阳。
长诗《南方行吟》的第一章,交待了诗人一个家庭的不幸,揭示了人间公理在某个时期某个地域的失重,从而为《南方行吟》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南方啊,南方,为了一个苦难的家庭……/我已经如同一枚过河的卒子,没有退路/再苦再累,付出再惨重的代价,也必须从这里打捞/活命的银两……"
为了家庭,刘大程真的只有破釜沉舟,背水一战了。在此之前,刘大程在街头卖过画,贩过水果、蔬菜,做过编辑,当过教师,也曾几次南下,均不如意,在广州火车站露过宿,不止一次挨过饿。长诗《南方行吟》是再次南下后的产物。刘大程在写自己不幸命运的同时,还写了整个打工族的遭遇。诗人写道:"一个人在街头彷徨,多少人在街头彷徨/……立交桥下,火车站广场,或者任意一个角落/都是栖身的地方,也常是被驱赶被打劫的地方/从工业区到工业区,从城市到城市……很多时候/仅仅为了一碗饭和一铺床,就不得不考虑/去一个地方接受人的任意驱使和训诉/正因为如此,在某些人的眼中我们并不比牲口高贵。"找工的艰辛是打工者必须面对的。也许,以后的某个时候我也会沦为打工者一族,这是市场激烈竞争机制的产物,谁也难以回避这个现实,虽然,我暂无亲身体验,可透过刘大程的诗行,我分明可以感受到那倍受煎熬的生命是怎样颠沛流离怎样被任意驱使和无端践踏的。
"老板让劳动法走开/暗无天日的加班加点,最低限度的生活条件……/使我想起多年前学过的《包身工》和《西里西亚的纺织工人》/…… 受侵犯和羞辱的打工者,因交不起诉讼费面临撤诉……/ 为索要被拖欠的工资而爬上高楼以死相胁的当代文明剧/在广州演过又在深圳上演/……索要欠款反被打也不足为奇……//数年前逼迫员工下跪的老板,已经被正义的呼声讨伐/而变相或未能爆发的下跪仍然存在……//一个小小的保安有时也能一手遮天,张扬丑恶的本性……"
在这里,我们看到诗人的愤懑和悲悯。透过诗人为我们提供的这些"现场",我们看到人的一个本性-一"恶"!听到现实社会极不合谐的音节。"许多手都可以轻而易举地扼住打工者的咽喉,撕碎打工者的梦想/而天地很大,打工者却都是瞎子和哑巴/数千万之众,在异乡和老板面前便成为弱势的群体……"打工者的无助跃然纸上。还有什么比人格受到污辱而只能充当"瞎子"和"哑巴"更痛心疾首的呢?!我呼吁,应尊重打工者的人格,应为打工者的生存空间注入更多的新鲜空气、水和绿洲,甚至鲜花,这不过分,打工者为业主和社会已经创造了超越打工者所得无数倍的价值,微薄的情感回报﹑薪水支付和应得的法律法规保护及道义援助是不过分的,作为社会主体价值的创造者,打工者与业主缺一不可,而且打工者的价值显然要高于业主,所以,这里存在一个"平衡"的问题。诗人刘大程例举的许多令人发指的事实让人怵目惊心,甚至让人感到难以置信,可不争的现实又让人在心痛和不平中不得不接受,虽然是极不情愿,而打工者自身的人性弱点也使我们心情沉重。
诗人还这样呼号:"人们啊,请记住他们;历史啊,请记住他们/--群普普通通的人,一群用淳朴的双手把一个时代/托上阳光灿烂的云端的人,一群修筑新时代万里长城的人。"
这是对打工者最高的评价,而在这庞大的群体中,"除少数人靠拼搏和幸运取得财富/和地位外,又有多少人吐丝般燃烛般呕心般把智能、汗水/和青春撒播在这块热土上/……最终还得弃妇般拾掇行囊/回到遥远的依旧寒瘦的故乡……"价值的失衡在这里得到体现。这已不是刘大程一人的悲哀,而是整个打工一族的悲哀,而由于多方面原因,这个悲哀显然还得延续。此刻,我能想象得出刘大程及众多的打工者,于时代的底层在饥饿和疼痛中怎样体验生存。
二﹑在失落与迷茫中拷问真理
本部分要评述的是诗作的第六章至第九章。在这四章中,诗人既写了广泛意义上的"南方",又写了具有象征意义的"春节前的广州火车站"。
"南方岔道多,人到了南方很容易迷路/有人在寻找别人,有人在为别人寻找……//南方是舞台,南方是陷阱,南方是战场,南方是熔炉/南方是砧板,南方是迷阵/……谁又能轻易把自己的来路和去向说清……"
这是刘大程笔下的南方,用情感诠释的南方,这"舞台"、"陷阱"、"战场"、"熔炉"、"砧板"、"迷阵"用在一起便具有了不同的语感。虽然这个被政策圈出的地域走出了中国新时期的第一步而成为窗口和前沿,可我们无法回避一些复杂,正如诗人所说的"积木的格子间"散发着"灯光、酒气、脂粉气和废气","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间……/红男。绿女。大款。乞丐。洋人。艺人。警察。强人……/汗水。泪水。血水……歌声、笑声、哭声……/呵,南方,多么大的一口锅,以南海之水为汤/以偌大的一群生灵为料,以炽烈的喧嚣为火/煮煮煮煮煮,搅搅搅搅搅,煮搅成一个沸沸扬扬的/时代特大火锅,煮搅出多少酸甜苦辣和人生沉浮。"--这种理解是新鲜的,饶有风味,匠心独运,也是深刻的,给人回味﹑深思和启迪-- "打工,打工,说不尽的打工……/南方啊,南方,说不尽的南方:地狱、炼狱、天堂!"诗人接着呼吁不了解南方的人到南方来看看,"你就会知道,……打工意味着什么/你就会知道,一个时代的无奈和伤痛。"
的确,只有身在"说不尽的南方"打工前沿的人才能体会到这"一个时代的无奈和伤痛"。"一种沉痛苍凉的声音,常常在我耳畔如巨大的磨石在滚动/是多么沉重和压抑……"这种压抑几乎触手可及。于是"缄默的蜗牛"般爬行于城市的诗人不能再沉默下去,终于要唤醒"蛰伏的狮子"般的笔了,要发出倾诉和吶喊了,并且不止发出个人的倾诉和吶喊,诗人的呼吸﹑血液和生命"跟几千万打工者紧紧连在一起",他要作为代言人倾诉和吶喊出整个打工族的心声,于是"多少抑郁,多少委屈,多少辛酸,多少血泪,争先恐后﹑一涌而出……"
文人是软弱的,但真正的文人是不驯的。"在南方,我们高傲的头颅一次次沉重地垂下,一次次/艰难而不屈地抬起……"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的不屈,对命运的不屈,对现实的不屈。虽然这种抗击是微弱的,但毕竟还是敢于抗击,还是抗击着,刘大程要做打工者中的普罗米修斯,以燃烧自己的光亮照耀别人。
第八章是本诗最短的一章,只有三节计八行:"一只五彩诡异的魔方在城市上空不停地打转/一只神秘的猫咬着尾巴在城市上空不停地打转……//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屈原枯槁的身影从城市上空飘过……/杜甫清瘦的身影从城市上空飘过……"
短短的八句道出了一番哲理: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一个怪圈(就拿工作时间来说,为了一个八小时,我们的先辈曾洒过鲜血,可如今打工者们正陷入漫长的加班加点)。我曾读过屈原的《离骚》,读过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读过夏衍的《包身工》和德国诗人海涅的《西里西亚纺织工人》,屈原的忧国,杜甫的忧民,夏衍为"包身工"不幸遭遇的愤怒报告,海涅为无产者的高声呐喊……而这一切放之于今日又是多么地契合。
第九章可以说是本诗中最长的一章。如果说前三章流露了诗人的困惑和迷茫,那么这一章则充满了幻象和拷问,幻象和拷问交织在一起,虚和实交织在一起,集中展示了失落﹑混乱﹑疑惑﹑荒谬和矛盾﹑迷茫的情绪,让人感慨万端,心潮难平,不能不思考我们的生存意义﹑前途和价值取向及在岁月的潮汐和历史的长河里真理的可能。
诗人在问:"人类的理想究竟是什么?……我们已经走了五千年啊。"
诗人在问:"我们曾经无限神往地高呼奔向2002年,而走在2002年的今天,我们觉得当时是多么傻……"
诗人在问:"我们活在真实中还是谎言中?……"
诗人在问:"不断膨胀不断蔓延的石屎森林和污染又将我们/逼往何处?……"
诗人在问:"信仰的沙滩上散满贝壳、海螺、鸥鸟羽毛、钱币、美德/……我们究竟该拾起什么?又该引导孩子们拾起什么?……"
"老师啊,请回答我们,我们困,我们饥,我们渴"--这是社会转型期一代人的困﹑饥和渴,而谁能回答呢?
"我们是企业家我们是爆发户……"﹑"我们是幸福一代我们是苦难一代……"﹑"我们走在新世纪平坦宽阔的大道上我们无路可走我们往何处去……"
随着诗人的启发,我真的"常常看到成片的头颅/在阳光灿烂的高楼间凄凄惶惶,跌跌撞撞……"和"一群羔羊,在阳光灿烂的荒原上凄凄惶惶,跌跌撞撞……"
"梦耶?幻耶?真耶?真耶?幻耶?梦耶?……"
三﹑在忍受与挣扎中泅渡岁月
本部分所评论的是本诗的最后三章。在这三章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在忍受与挣扎中泅渡岁月"。
"一个时代的荣华在南方泛滥,一个时代的空虚、迷惘/糜烂、堕落、不幸、酸楚、泪水和痛苦,在南方泛滥/乡愁如酒,乡愁如潮,如酒如潮的乡愁啊在南方泛滥/……南中国的夜晚,有多少人/在月光里失眠……"
这种感觉,我在刘大程的照片中找到了答案:那一轮惨白惨白的圆月悬挂在树梢间,诗人则凭栏而立。月是故乡明。诗人在叫着南方的异乡的月光下思念着家乡。这种思念是多么强烈。接下来诗人具体写了对亲人的思念。这种思念与一般人对家庭的思念是不同的,因为这是一个为苦难的沉重阴影所笼罩的特殊家庭,所以这是一种比常人更多牵挂的思念,带着痛疼的思念。父亲的提前衰老,母亲的眼泪和哭泣……写到对"年仅三岁"的幼女的思念,诗人说:"我听到了你甜蜜的鼾声/……你的声音,你的笑脸/……是我晦暗的异乡生活中唯一生动亮丽的风景/我们一年或不止一年才能见一次面,而且很匆忙/一年或不止一年的时间里你有多少顽皮的动作/天真的话,花朵一样的笑脸,值得我开怀大笑,感到幸福"这只有梦中回味的幸福,已经沾满痛苦。而写到年仅二十七岁便惨遭谋害的兄长,一颗冤魂在荒草萋萋的野外飘荡已快十年……刘大程的心更似麦芒针刺一般疼痛不已。
在南方,在如履薄冰﹑踩钢丝般的打工生活中,诗人几乎麻木的生命仍在重轭下活跃着复杂的思维,因为作为一个诗人,你可以囚住他的身体,却没法征服他的灵魂。"历史﹑时代﹑理想﹑现实﹑人生﹑信仰﹑价值﹑归宿……/一些词语如海里的礁石,时而浮出水面,时而又被海水/淹没,说不明道不白心中的感受……"这里不仅抒发了一个有思想的打工者的感受,而且道出了新时期一个身处边缘地带的知识分子的感受。但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中,几乎没有时间让诗人去作更多的思考,更多的是怎样去忍受,而在这忍受中,诗人不屈的灵魂又无时不刻不在挣扎着,寻求突围,诗人的诗歌行为就是一个明证。"诗歌,我生命中最坚硬的骨头和最嘹亮的号!"从刘大程的一句话中可以看到诗歌对他的支撑。
"在南方,我感到自己象一尾鱼,在混浊翻腾的海水里/时而被同类撞来撞去,时而被障碍物碰来碰去/使我如履薄冰,晕头转向,麻木不仁/……我因此而以特殊的方式,发出我的声音,同时也是/许许多多人的声音--这个声音其实很低微,我不知道/能有多少人听见……"
我也不知道这个声音究竟能有多少人听见,但至少已经为一些人听见,此诗推出后强烈的反响就是明证,如在断层的黑暗中点燃的一把火炬,照亮了不少打工者的心,即使很难改变什么,但这种声音的发出已经非同寻常,它完成了一次生命意义的突围。并且诗人还在跋涉着。
"时光铺天盖地,道路伸展无限……/我将继续行走于南方,依然如一尾疲乏的鱼/泅渡于生活的浪尖,时代的浪尖,泅渡于一个漆黑/滚烫,血腥,内伤的词语……"
这里,诗人是理智的,清醒的,他明白道路的艰辛和漫长,"时光铺天盖地,道路伸展无限"营造的就是一种道路的漫长和旷世的孤独。
刘大程的心情也是复杂的。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出,在现实的百般艰难中其心灵一角"不时如星子一样闪念"的一个愿望:"桃花源"之外可予实施的归隐。诗人"不奢望高官厚禄,也不奢望豪宅名车/只求健康和自由,平静和淡泊。劳动、读书、作画、写诗/……荷锄过石桥,上山采草药……""远离喧嚣和污染"--这就是诗人所渴望的生活和生命的全部内容。这几乎是源于人之本性的一个愿望,累了,倦了,厌了,渴望休憩和清净,从外界回归内心。古往今来,这一思想深入多少士人的灵魂,尽管付诸实现的并不多。不要轻言消极,这其实是一种明智。刘大程的这个愿望剔除了虚妄,要求不高,几乎是基本的,可对他来说要实现也并非易事。但是,只要心存愿望,就有泅渡的信心和看到曙光的希望。几年前,我曾读过著名诗人杨牧的长篇小说《天狼星下》,为诗人杨牧的不幸遭遇洒下同情的眼泪,也为诗人杨牧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所感动。从这个意义来说,苦难和不幸也是造就一位诗人走向成功和辉煌的基石和途径,它更能激发诗人关注生活的热情,这种基于生活的激情写作会使作品具有更高的价值,这对许多简历是空白的诗人而言是可望而不可及的。虽然他们要承受许多,付出许多,但他们终将如凤凰涅般,获得新生。我相信,如果不是上帝的笔误,酸甜苦辣都尝遍,悲欢离合都体验之后,一轮朝阳终会照射到诗人饱经沧桑的身上和"千衲百补"的心上……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刘大程以一名带着特殊烙印的普通打工者的身份,在打工前沿对打工生活零距离地接触,零距离地思考,以个人经历为主线,以千万打工者的命运为大背景,以"南方"为第一现场,将所捕捉的一切真实报告给诗坛,这是其它诗人所不能及的。纵观诗坛,可以说这首长诗的出现是"打工"诗歌领域的一件大事,是新时期很重要的反映打工生活的诗作,也充分体现了《行吟诗人》所倡导的"使命感,悲悯感,时代感"。
在写作手法上,本诗的叙事性是很突出的,无论从语言还是结构还可以感受到小说﹑散文﹑新闻节目现场直播和报告文学及影视的某些特点。诗家语的运用,则采取了口语与书面语相结合,并经过诗人的艺术提炼,形成了本诗独特的语言风格,如刚柔兼济、抑扬顿挫﹑大气磅礡﹑酣畅淋漓﹑声情并茂﹑雅欲共赏等,在修辞和意境意象上也运用了多种手段,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在本诗中也得到有机结合,而分行上的错位则造成流畅中的滞塞,有一种哽咽的效果。这些技法的运用,增强了诗的表现力和可读性,同时增强了诗的厚度、深度和广度,给人以大厦参天、鳞次栉比的感觉,又五彩缤纷像一个万花筒,使人目不暇接。总之,多种手法的融合,在大规模中营造出一种扑面而来先声夺人的气氛和气势,使人震惊和震撼,而其所蕴含的深意却又需要我们去作长时间思考。
从题材价值来说,这个题材本身就具有特殊意义,因为打工已经成为一个历史事件和时代主题,这个层面的人群还正以几何的速度增加,现实的存在已经触动了一代人,只是我们还缺乏诗人那种深刻体验和再现,而诗人刘大程却第一次如此规模地将之全面展现在诗坛,让人们通过这源自生命本能和良知﹑血性的倾诉和吶喊,看到南方打工族的真实生存,并进而联想到整个社会底层的生存,实在难能可贵,这对那些太怯场太贫血太冷血太个人太高深太小噱头的诗人来说,难道不是一次警醒和启发吗?诚然,诗作还存在一些缺憾和值得推敲之处,但如此有震撼力﹑催人泪下的诗作在当下实不多见,对这种写作认识上的分歧也是正常的,有些事物本来就需要接受考验,尤其是时间的沉淀和检验……我们不会忘记当年的知青文学。作为一个评家,我为诗人刘大程的不幸遭遇和艰难现状而感到难过和深表同情,也为众多打工者的不幸感到难过和深表同情,同时为他们那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而感动和自豪,在此我只能祝福他们一路走好。面对一首泱泱万言以血泪交织而成的长诗,我感到评论的力不从心,如果说我的这些文字能够达到拋砖引玉一石激起千层浪而得到更多人对诗人刘大程和那个群体诗人及打工者的关注,那将是我最大的欣慰。这也是我写这篇评论的原始动机。
2003年5月1日于冰城哈尔滨
(谢幕,原名郭治军,曾用笔名欧阳俊清等。出版诗集《情脉与血脉》、《痴醉与痴狂》﹑评论集《品评与赏析》等。中国诗歌学会、中国散文诗学会、中国铁路作家协会、黑龙江省作家协会、黑龙江省文学评论家协会、黑龙江省散文诗学会等会员﹑《诗人艺朮家》副总编。)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