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连杰要塑造什么样的形象?
——评李连杰和李连杰的《霍元甲》
乐民
以本文与“东回归线”网友共赏。
李连杰要塑造什么样的形象?的确是到了要问一下的地步了。
一、《霍元甲》以前的李连杰
从1980年的《少林寺》一炮打红,进而掀起武术运动员从影的浪潮,李连杰堪称是一个走在时代前列的人。
他的演艺生涯从与香港著名导演徐克的合作开始进入颠峰,以投靠好莱坞成为不值得羡慕的“国际”演员而告终。
在李连杰与徐克合作的过程中,徐克作为一个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所设计的形象尽管有这样那样的错误,但始终是有底限的。这底限是一个中国人起码的尊严。
而当李连杰开始投靠好莱坞,到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发展以后,我开始对他的形象大打折扣:
1、《轰天炮4》也就算了,虽说演的是反面人物,也算是心狠手辣、威风八面,把洋人主角打得毫无还手之力,还算没给中国人丢脸。
2、在《致命罗密欧》、《救世主》、《龙之吻》里,就完全按照外国大老板的要求把自己塑造成一台精确、完整的、没有内心世界的杀人机器——徐克手中“黄飞鸿”的灵气荡然无存。
3、到《出生入死》就更离谱了,扮演了一个来自台湾的军事情报员。
我记得在原版中有这样一个场景:李连杰和帮手去一家店。店员问,“你是哪里人?”他说“台湾”店员又问,“和中国又什么区别?”他的帮手插嘴说,“这是两个不同的国家”也就是说,李连杰开始可以接受在一部把中国和台湾称为两个不同国家的影片里扮演角色。
如果是自幼在殖民地接受殖民教育的刘德华(参见《黑金》原版)之流做出这样的事,我是可以接受的。而作为生在红旗下、长在新中国、受党教育多年的一个前国家武英级运动员做出这样的事,我就的确有点难以接受。
4、后面的《狼犬丹尼》就更不用谈了,开始可以接受塑造一个把中国人作为畜生的形象——证明了自1980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对运动员的思想品德教育完全失败。
李连杰自投靠好莱坞以来的演艺历程,可以用一句话比较贴切的形容出来,就是“两眼不辨是非事,一心只有孔方兄”。
那么,到了《霍元甲》。他又在这部被称为收山之作的影片里塑造了一个什么形象呢?
二、李连杰的《霍元甲》
李连杰的《霍元甲》,实质上是三个方面:一个是历史的霍元甲,一个是电影的《霍元甲》,还有一个是李连杰的《霍元甲》。
(一)历史的霍元甲
说到霍元甲这样一个历史性的人物,必须对他的历史有所了解,根据真实的历史,在历史许可的范围内进行艺术的加工和夸张,而不是不顾历史的真实,在想象的天空里任意编造,把死的说成活的,把黑的变成白的。这样才是一个对历史和艺术负责的态度。
历史上的霍元甲,生长在天津郊外农村的一个武术世家,世代中农,以种田为生,所习“迷踪拳”可能是华山派的分支,并非狠猛的路数。霍家人丁兴旺,除霍元甲英年早逝、霍东阁远走异乡外,皆得享天年。霍元甲早年务农,后去天津做工,升到工头,为人低调、不好显山露水。因力退群痞而在津门扬名,经众人邀请在津门与上海两度应擂,使外国大力士闻风丧胆、不战自退,并在上海接替农劲孙主持精武会。后具有日本军国主义背景的虹口道场下书挑战,霍元甲与弟子刘振声二人力挑日本教头三四十口,威振中外,被日本军国主义视为眼中梁木,即以请医生给霍元甲治病为由,用烂肺药将霍元甲毒死,时至霍元甲威振虹口道场不过十日。
(二)李连杰的《霍元甲》
在李连杰的《霍元甲》里,这样一个性情平和、中农出身的民族英雄变成了一个在市井长大、以打擂为生、性情残暴、交友不慎的,与偏执狂的精神病患有的一拼的江湖恶少。因打擂与人结怨,被仇家灭门,后远走他乡,领悟人生真谛(看孙俪的服饰,这个霍元甲起码到了江西。从天津到江西,再从江西到天津,真够难为的)。因代表国人与外国力士比武,在擂台上死于中毒。这样的改编,对历史的霍元甲究竟是污蔑呢,还是赞扬?
在李连杰的《霍元甲》里,口口声声说,“我霍元甲只是一介武夫”。霍元甲真的“只是一介武夫”吗?历史上的霍元甲不仅是一代武学宗师,而且还是一个忧国忧民、同情革命的爱国志士。
霍元甲与大刀王五交好,大刀王五为救谭嗣同劫法场失败,被清政府处死后将人头悬于闹市,霍元甲带刘振声在《老残游记》的刘谔的帮助下乘夜盗下王五人头,入土为安。经此事,身后才有革命先行者孙中山题词“尚武精神”一说。不然,败外国力士者众,怎么就轮到他有这样的题词呢?!
霍元甲一生的三个亮点,就是“葬王五人头”、“退外国力士”、“挑虹口道场”。那么这样的行为,难道会是“一介武夫”的所为吗?
李连杰的《霍元甲》对这样一位民族英雄、爱国志士,到底是扬是弃、是褒是贬,是不是可见一端了呢?
曾有网友用历史的霍元甲未败四国力士为由代为辩解。我要请问的是,望风而逃竟然没有当场拿下更来得威风八面吗?就算不及,霍元甲与刘振声二人力挑日本教头三四十口,这是何等风光无限之事,不知为何李连杰却弃之若敝、视而不见呢?
(三)电影的《霍元甲》
目前为止,没有其他以霍元甲为题的影片。所谓电影的《霍元甲》,实质上是对电影的霍元甲死因变化的一个探索。
从李小龙的《精武门》开始,对于霍元甲的死因发生了一些令人惊讶的变化。
在李小龙的《精武门》里,霍元甲死于日本卧底在药中的下毒,这是比较符合历史的。尽管为了突出个人英雄主义,把精武会的其他人写得不堪一击,也是属于艺术的加工。
到了由李连杰主演、陈嘉上导演的《精武英雄》,霍元甲的死就变成在中毒后被日本人打死了。这样一个变化,实质上是变相地在抬高日本人的地位。从人所不齿的下毒暗害到起码是场面上的死于非命,长了日本人不少的脸面。还有陈真要去日本留学而不是那个“我少读书”,一个莫名其妙的日本女朋友,一个爱好和平、与陈真旗鼓相当的日本第一高手,一个懂得羞耻的日本教头,日本外交部和军部的分歧……增加了日本人不少的戏份。
这种情况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当时日本的经济正处于史上最好的黄金时期,海外的华人也走出了被普遍歧视的低谷(这里就不能不提到毛泽东领导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所起的作用)。像香港这样的殖民地与它的来往非常密切,长期接受殖民教育的陈嘉上这类导演不可能、也不会被允许拍摄如李小龙的《精武门》这样主题的影片。同时,陈嘉上也要别出心裁,迎合当时的一些风气,就搞出了这样一部还算好看的商业片。
到了李连杰的《霍元甲》,可能这是第一部以霍元甲为题的影片。在这部影片中,霍元甲的死因是在比武过程中毒发后身亡,死在擂台上。这样呢,还是陈嘉上《精武英雄》的路子。
问题是出在李连杰的《霍元甲》在毒发失去战斗能力后,还是赢了——是他的日本对手在明知他失去战斗能力,并了解他手下留情以后,主动地认输才获得的形式上的胜利。也就是说,我们的胜利必须是依赖敌对方人格的高尚,承认我们的胜利才能获得的。这样就比较可耻了。
之前煞费苦心地描写日本那个“高手中的高手”品格如何的高尚来作为铺垫;还有国人在霍元甲出现明显毒发症状后没有引发任何骚动和混乱的看客行为——这种看客行为,再加上设计在马戏园子的擂台,暗示这些民众并不是把霍元甲视为一个代国出征的民族英雄,而是普通的斗鸡、斗狗一般性质的观赏,所以才处乱不惊、胜故可喜败亦欣然……等等,等等。
这就是李连杰的《霍元甲》,一个用我们的民族英雄赞扬军国主义人格高尚的故事。
“人不能无耻到这个地步”,我认为把陈凯歌的这句话放到这个地方,恰如其分。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