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大学---鲜艳生命的优美存在
很喜欢《大学》里面的一句话:“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尽管它说的“大学”不是现代学制意义上的大学,但其表达的“大学之道”却是现代大学应该追求的精神内核与文化自觉。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名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美的境界。具体而言,身为一名当代大学生,应该追求精神上的丰富,追求知识上的真理,追求道德上的善,并积极承担属于自己的社会责任。就自己而言,大学四年,都在修身积蓄能量,都在尝试改变自己的精神世界,使其达到善的境界,使其内在的人性完美。在西南大学这所全国知名的综合类高校里面,向大师们学习,与圣人和完人们靠近,和身边的好人交流,在这个过程所体会到的心得是我一生的宝贵财富。
大学培养出来的人,大凡是有精神追求的人,而不是一位“俗人”。四年的学习,个体的精神里面应该积淀下大学的底蕴,应该在个体的生活上反映大学的博大与儒雅。大学,是追求理想和追求人性的场所,它不是一个追求职业与功名的地方,也不是一个人为了达到自己的功利目的,在这个地方来认证一下,更不是一个人为了逃避现实来这避世的地方。大学四年是精神发育的四年,也是精神世界的自我建构的四年,在这座精神世界中,向上应该有对生命的本真热爱,对社会的积极关注,向下应该有践行的智慧,应该有具体的操作理念。四年里面,修身积淀始终是主线,先学习如何做人,如何与人交往,如何与人合作,如何处事,这些看是简单的事情,最容易让大学生忽视。工具性的操作技能在以后工作的时候可以学习的,但这些思想以及精神方面的东西,必须在大学这个特殊的氛围中才能积淀下来,才能母育出来,因此对大学的理解不能理解在表层。
大学,是一个发挥自己内在潜力的平台,在这里面有很多机会,要善于去把握。一名大学生从他进学校,直到他毕业的时候,如果没有一个质的变化,他的大学生活是非常遗憾的。大学四年,都在给自己创造机会,都在给自己机会锻炼,一次又一次向人性的阴暗面挑战,一次又一次向发展的高原瓶颈进行挑战,最后略有收获。每个人,都有发展的潜在性,我们要不断的给予机会,进而去发现它,去经营它。有时候潜力在生命的盲区,需要你打开,有时候潜力在意识的下限,需要你要引导上来,有时候,潜力在机缘的顿悟。人的潜力是巨大的,要善于开发,要善于去把握机会锻炼自己,很多时候,只有在大伤之后才会顿悟,不要害怕陌生,不要害怕失败,一切都要去拼搏。机会是有的,关键在于要有意识这种机会的思维能力,在机会出现之后,也要有把握这些机会的综合素质,在没有机会的时候要多积淀,多去创造机会,只有这样才是真正适应了大学的生活。有时候,走在校园里面,发现很多学生没有事情做,整天消沉下去,总觉得是遗憾,这么宝贵的大学,就那样浪费下去了,实在遗憾。
大学,让你接触到文化,让你成为人。一个人之所以成为人,因为他能积淀文化,能有思想和精神,能有理想和追求,能有气质和儒雅,并且付之行动。读书的日子,自己广泛涉猎文化知识,积累文化修养,从一名孤敖的,性格古怪的高中生,最后成为豁达与博雅的学者,其变化得益于文化方面的熏陶。大学生,应该有高贵的气质,这种气质来自厚重的人文修养而自然流露的,而不是模仿或者表演出来的,追求内在的品质远远比一些外在的功利要明智的多。与其在网上聊天,还不如到图书馆去读一下古书,与其整天谈恋爱,还不如把整个精神皈依在大师上,与其整天在校园里面吃吃喝喝,还不如多花点时间用在对自己的修养上。也只有这样,抓紧时间去学习,才能让你成为一名真正意义上的人,真正意义上的大学生。我的大学,基本上是在理想中度过的,在精神中度过的,在追求中度过的。这也是,为什么我的同学说我洒脱的原因,我远离物质利益,远离虚幻功利,怀着一颗虔诚和敬为大学的心态去学习,这样效果要好的多。具体来说,看淡学校的功利性评比,看淡同学之间的利益关系,看淡儿女私情,这让我整个大学过的很轻松,没有背那么多包袱,让我在一个轻松的环境里面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最后还做的比较满意。
我终于鼓足勇气,诚实而质朴的表达出自己的大学历程,仅因为完成一个报恩的心愿。大学,母育出一位准教育学者与准全国心理咨询师,我很感激,我有一颗赤子之心,把自己慢慢化掉,恩赐与有缘的大学生们,也算是对大学母亲的回报。只要每个过来人,足够的诚实,足够的热爱生命,他们都愿意做这样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生命之花是绚丽多彩的,有时候,我们应该分享出来,把花香散发出来,让更多的人,去品位你,去欣赏你,进而得到你的智慧。就现实而言,每位大学生,在不同的生态位置上,都是鲜艳的生命体,要尽可能利用好大学的母体,在母体中成长蜕变成人。我经常给我的学生说,每个人都是一朵鲜艳的花朵,要尽可能的把花开并宜人。每个人的大学都很精彩,都会具有人生生态上的意义,我们要善于去发现它,去贴进它,去经营它。对大学的认识,也是对人生的诠释与融通,在那个特殊的环境里面,我们有时间,有精力,去脱离一些世俗,脱离一些利益,脱离一些儿女私情,脱离一些责任,去思考关于精神与理念的抽象问题,然而这些是一个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问题。我走完的大学之路,尽管一路上有些坎坷,可是那是我生命历程的宝贵脚印,那是属于我的生命轨迹,我细心的保存着,通过这本书完整的呈现出来。
最后,送给亲爱的读者一句话:用“心”去旅行大学,用“诚”去经营大学,用“悟”去理解大学,用“爱”去包容大学,这样去对待大学(母亲),母亲不亏您。
以上,是为自序!
《平凡大学:人生原点与意义归宿》(全书目录)
自序
大学:鲜艳生命的优美存在
每位大学生,在不同的大学生态位上,都是鲜艳的生命体,要尽可能利用好大学母体,在母体中汲养蜕变成人。我经常给我的学生说,用“心”去旅行大学,用“诚”去经营大学,用“悟”去理解大学,用“爱”去包容大学,这样去对待大学,大学会把你母育成人。
大一:起航之旅
大学,是人生抛锚起航的一段行程,也是整个人生厚重积淀的一段行程。大一,是大学的起点,也是人生浓重的首页。大学一年级,新的起点,新的生命,什么都不确定,什么路皆可能,我们开放着去体验大一的每一件事情,只要你有心,就会有路。
第一篇 平凡之家
不论风筝飞多高,飞多远,始终有根线在牵引着风筝,那根线就是亲情,线的前端系着风筝,后端系着父母。
第二篇 军训之旅
军训时,听生命科学院的辅导员喊口令:“植物这边!微生物那边!细胞中间!全体注意!向队伍中间——病毒看齐!”
第三篇 竞选之稿
如果有幸成功当选生活委员,我会尽职尽责,如果中途不能适应,我会主动辞职,请大家相信小胖,投我一票!
第四篇 入党申请书
当一名大学生的思想需要归宿之时,事业需要引导之时,他会理智的想到党。
第五篇 一份杂志:《读者》
《读者》,反复规劝有缘的读者:甘于平凡,善待人,感恩心态。
第六篇 第一桶金
那年我17岁,淘到大学第一桶金之后,四年下来淘到15000元左右,成了“准万元户” 。
第七篇 一封家书
天气有点凉了,妈妈注意身体。孩子,一切都好,您不要担心。
第八篇 一位辅导员
卫 老师,您的学生已经蜕变成人,他感激您,希望您一路走好!
第九篇 一堂文化素质讲座:《孔子与易经的智慧》
《论语》中有两点最为精妙的做人之道。其一:“君子坦荡荡,”,其二:“学而时习之”。《易经》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通万物之情。
第十篇 一本名著:《平凡的世界》
究竟什么是平凡?究竟什么是伟大?究竟什么是生活?
第十一篇 占座经验
在高中习惯了一人一座的你,可千万不要见缝插针哦,要是一不小心就坐到了两个情侣的中间。
第十二篇 图书馆
也就是在图书馆看书的日子里面,让我变的谦逊与平和,在圣人、善人、大师面前,永远是幼小的孩子,永远是不醒世的玩童。也就是在图书馆悟道的日子,让我甘于平凡、甘于简单、甘于寂寞。她总是在默默的告诉我:知识是无限的,智慧是无边的,爱是无私的。然而这些,需要我认真的去求索,踏实的去积累,理智的去延续,博爱的去发扬。
第十三篇 李园pk桃园
李园人不够潇洒,不够浪漫,不够刺激,桃园人如那三月的桃花,在春天里热热闹闹争相绽放。
第十四篇 酸酸的寝室
对待这个寝室,心情是复杂的,也许是我生活的太单纯所在,也许是大家太成熟所在,以至才会发生那么多的不愉快。
第十五篇 下岗
下岗并不可怕,关键是害怕失去了奋斗的勇气,害怕失去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大二:躁动的“分娩”
大二,是四年内最为痛苦的一年,蜕变分娩的过程中,差点放弃对生命的热爱,侥幸的是,自己那颗求生的本能,最终让我平安度过。那一年,想找路,却不见方向,在没有人指点下,自己跌的头破血流,在欲望的笼罩下,一再迷失自己。
第一篇 任职之路
其实,大学的任务是学习,任职只是补充而已,切记本末倒置,拣了芝麻丢了西瓜。
第二篇 家教之路
家教,既要有胆识,也要脚踏实地,这样去实践,对你、家长以及学生才会有益。
第三篇 考试之路
一共86门考试,按照8学期算,每学期将近11门考试。
第四篇 选修课之路
尽量多选些,说不定那些课程里面会有你的“康光大道”以及“有缘人”。
第五篇 计算机之路
计算机之路,从开始的冲动,到后面的固执,再到后面的偏执,直到最后的放弃,一步一步走向学习的死胡同。
第六篇 英语之路
英语,是一种工具,是器,然而,大学生是人,是灵性之物,我们该拿起的是器,而不能受制于器。
第七篇 重休之路
多年以后,淡化了这些日子,这是我大学最为灰色的记忆,不过,我愿意向我的读者呈现出来,希望你们引以为戒。
第八篇 一封未曾寄出的信笺
也许,终其一生你们也不会产生经典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爱情故事,但是,你会因为拥有了这样一个朋友,更加的热爱自己的生活,珍惜自己的生命。
第九篇 失眠之惑
有三个阶段出现失眠,依次是在大二下,由于考试压力,大三上学期,由于学业压力,大四上学期,由于考研究生。
第十篇 一则日记
我一直在建立一种新的价值趋向,重新定位自己的生活,但由于自己的率性行为,把自己给弄糊涂了,偏离了方向,回到了原点,这也是我每次在意识到自己还在原地打转时候的可悲之处。
第十一篇 突破口:自考
自考之路,我是有心之人,走着走着,阳光出来了,自我也出来了,最后路也出来了。
大三:黑箱里的“自我”
人都是紊乱与无序的黑箱,每位个体都有必要向内去探询黑箱里面的秘密,这样才会在混沌之中,求得生命的新曙光,平衡,与有序。认识自己,逼进真实的自我,是每一位大学生,应该尽力完成的。
第一篇 计划篇
大学人,从混沌无序开始,经过不断汲取智慧,会逐渐逼近有序与稳定,期间“计划”护航。
第二篇 独立篇
小时候,学习上要独立,大一点,生活上要独立,再大一点,经济上要独立,最后,事业上要独立。
第三篇 实践篇
就我们这些平凡的大学生而言,注定要入世,入俗的,早点接触社会,习得实践的智慧,是明智的选择。
第四篇 反思篇
就我而言:反思源于成长的需要,源于不安全感的自我保护行为。
第五篇 责任篇
也就是,对自己生命以及家庭负责的情况下,才使我的大学始终在自我成长的轨迹内前行。
第六篇 作息篇
我一直认为,人是在简单中成长起来的,比如说作息习惯,就是一件容易被忽略的简单的事情。
第七篇 健康篇
每个人对心理健康的定义是不同的,大凡健康的人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善待自己,热爱生活。
第八篇 名利篇
名利是自己成长经验的返扑,是虚幻,现在看来,除了遗憾之外,更是一种释怀。
第九篇 爱情篇
尊重爱情,就等于尊重自己为人的尊严,尊重他人,尊重自己,才能让真爱天长地久。
第十篇 生活篇
张扬个性,彰显青春活力固然重要,但总感觉到韬光养晦,厚积薄发,谦逊平和也是年轻人应该追寻的生活态度。
第十一篇 心态篇
人生的关键不在于拿了副好牌,而在于打好一副坏牌。
第十二篇 思维篇
学习的本质是什么呢?在我看来,就是通过学习,使个体的内在思维发生变化。人与人的差异,从智力因素来说,主要反应在思维层面,反映在思维的广度,深度与流畅性上。
第十三篇 人格篇
大学的人格之路可以用一句话来描述:“发现自我,改造自我,超越自我,完善自我”,这也是我一生为之奋斗的理想人格。
第十四篇 亲情篇
老人家, 正悄悄的给她的后人说,“她要走了”,“要走了”。希望这本书在她走前诞生,也算是报答老人家的养育之恩。
大四:顺势而发与康光大道
如果说大三,是向内去寻找自我的一年,那么大四,则是自我成长入世的一年,顺着生命的自然流动而顺势成长的一年。自己的努力也取得阶段性的成果,相继获得一些高峰体验,感觉到新生命的成长与微笑。
第一篇 一份高中地理教案
教学目标应该包括三个方面: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三者要和谐。
第二篇 自荐书
一份好的自荐书:最重要的是实事求是,其次要涵养思想与彰显个性,最后才是形式上的创新。
第三篇 《教育学》/《教育史》/《我的就业打算》
教育,从更为广义上来说,是一种精神上的建构与乌托邦,老一代教育家已经完成这些任务,作为年轻一代的教育学者,就是结合中国实际把这些精神层面的东西现实化,一来超越历史,二来也为学科本身发展的需要。
第四篇 一份心理咨询案例
对于进入大学过集体生活的大学生来说,如何与周围的同学友好相处,建立和谐人际关系是他们面临的一个重要生活课题。
第五篇 一份野外综合实习考察报告
本次实习从 2004年5月5日 开始, 5月17日 结束,实习路线重庆—贵阳—昆明—攀枝花—峨眉山—成都—重庆。
第六篇 一封考研辅导邮件
三点建议:其一,万变不离其宗。其二,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其三,复习一定要有计划。
第七篇 一篇关于学术失范的论文
学术道德失范是在特定的学术制度环境下,学术人在在从事学术研究中为了实现自己的文化目标(职称、金钱、学位等)而违背学术共同体所公认的学术规范的行为。
第八篇 与一位学生的故事
当妈妈在她的生命的最后时刻,我却未能陪伴在她身旁。我是如此的悲伤,时间早已冲破了物理的范畴,它隔断了一个做孩子的对母亲无限而无奈的怀念。我没有浪费光阴,一直在干自己应该干的事,按着自己既定的计划一步一步地向前迈进。
第九篇 毕业留言
“知君久负孔孟志,早辞晚归创学梦,愿将洁白一纸书,自有春风助少年。
他年早日登富贵,敢于杜威比风流,缙之桃李摇落尽,唯君青春常树人。”
第十篇 一篇优美的文章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逐步形成自我教育的人格。
后记:六年的释然与宁静
还记得,考进大学的那个暑假,我给自己许了三个愿望:一个愿望是,攻读双学位,一个愿望是,攻读研究生,一个愿望是,写一本书。时过六年,三个愿望,我相继都实现,心里除了一些高兴之外,更是一种释然。三个愿望中,唯数第三个愿望,历时最长,断断续续用了六年时间,读大学的时候,也在写,大三开始正式的输理,大四也输理了一年,研一,把初稿拿出来,研二,润色修改一年,现在能呈现给读者,是我尽力之后的成果,无论粗糙还是锐利,我都接受了。心头这么多年的夙愿,终于实现了,也给自己一个交代,心里塌实下来。
还记得,初中一年级,就爱写日记(日记本一共就有20本,大学共9本,我大概统计了一下有200多万字),写随笔(大学随笔有20多万字左右),总爱把那些想法记载下来,一直坚持到大学毕业,在写作过程中,我感觉到乐趣,经常回过头去看自己的历程,慢慢的,就想把自己的一些体会,系统化整理成书。一来,为己,把自己体会到的生命意义,通过文字保存下来,也在这个过程中,澄清一些基本的事实,修通自己的经验系统,升华自己的生命意义,写完之后,我感觉到了。二来,为父母以及恩师们,一直以来,为了读书而和父母交流很少,希望通过这样的形式,把父母的生命之液滋润在书稿中,也希望用简单的词语,让父母能读懂孩子的心声。对于恩师们,是我的再生父母,自己一路走来,都得到他们的母育,也希望通过这样的形式回报他们。三来,为路途人,为读者们。教育有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育人,另外一个层次是度人,我把自己化成智慧,希望能去度人,去度那些追寻生命意义的年轻人。尽管,文字很粗糙与平凡,但是,我的出发点是好的,是真挚的,就是希望能对那些读到此书的人,有所思考,有所益。
中途,也想放弃,写这样类型的书,确实很苦恼。你要逐步去呈现大学的事情,这需要很大的勇气和毅力,有些事情,是你不愿意打开的“魔盒”,一旦敲开,我此刻的生活就会受到影响,比如,在谈到重修的时候,我就产生了严重的情绪反应。有些事情,是你不愿意去剥开的“苦果”,一旦打开,整个心都凉了,苦了,比如在谈到“感情”就是于此。有些事情,是你不愿意去触摸的意识“盲区”,一旦进去了,很难分清楚路向,比如说在写大三卷的时候,我就遇到这样的困惑,遇到了很大的阻抗,对我现实的生活产生了很大的消极影响。
总之,这样的写作形式,注定是思辨紊乱的,是痛苦的。由于,主要的写作是在研究生阶段完成,平时要完成研究生阶段的学业任务,精力方面我都跟不上。还记得,两年的四个假期,我把自己关在寝室里面,杜绝一切社会交往,沉入书稿的写作中,过的完全不是一个正常人的生活,因为,我心理很清楚,要想写好,只有重新去神入大学,去用心去体验以前的一切,不过,自己还是顺利的,走出来了,而且带出来一朵花儿。
其实,认识自我,是一个人必须面对的生命责任。人,本质上是紊乱与无序的,总会走向模糊与混沌的,这是人的局限性之一,可是,人的智慧性就在于,可以超越这样的局限,求的此刻的有序与协调,这就是不断认识自我的原因。现实,生活中,我们对外在的事情关注太多,习得了很多信息,附加了很多的外在的价值,可是,对自己的内在精神关注太少了,内在的经验的疏通太少了,我们执着拿起了很多东西,但是不知道把他们放在思想的那个区位,不知道如何去内化它们,这样杂乱的摆在精神的仓库里面,日子长了,就发霉,就变质了。我之所以花这么多的时间去处理这些大学经验,就是要把大学习得的东西,认真的摆好,中途把这样的方法告诉那些有缘之人。大学生,尤其要注意这个问题,认识自我,是大学要完成的一个项目,在哪个相对纯洁的环境里面,让我们有机会贴进真我,让我们有机会能意识到自己的生命价值与意义,珍惜每一次体验的机会,好好的处理。
送给您们一句话:“发现自我,改造自我,超越自我,完善自我”,你如果一直这样去思考自己,你会发现人生的很多秘密。
以上,是为后记!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http://img.wyzxwk.com/p/2019/09/e70edeb684b74b82d4c8fa6723b9a0e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