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怖文学的前世今生
孟隋
据称,某恐怖小说作家签名售书,一小时售出100本。而此前,专事恐怖惊悚题材的蔡骏已名声大噪,厚厚几本《鬼吹灯》也成为小说迷们的最爱。一些优秀的恐怖作品带领众多的跟风之作,造就了近年来小说图书市场上鬼气森森的景观。同时,恐怖影视作品也渐渐流行乃至风靡一时,国外恐怖片大幅引进,国内的片商也纷纷上马。有不少专家担忧恐怖文化的泛滥将会造成严重的社会后果。
我认为,现代社会的恐怖文化具有某种必然性,它甚至是一种“必要的恶”。一种文学样式爆炸式地流行起来,那它一定暗合了特定时期的社会风尚。支撑“恐怖文化泛滥”的社会因素正是“现代型”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的强势形成。这一点也可以从西方社会文化发展史上窥视到:形成于19世纪中期的现代主义文化,自一开始就着力于描写人的忧郁、丑恶、焦虑、恐惧以及对生活的荒诞的无可奈何等情绪,比如现代主义文学奠基人爱伦坡就是“恐怖小说”公认的创始人之一、波德莱尔的恋尸癖以及卡夫卡对恐怖和荒诞的崇尚,无不如此。社会一旦越过“古典型”发展到“现代型”以后,文化就开始了描述阴暗的、恐怖的、怪异的一面。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奥尔罕·帕慕克在《我的名字叫红》中开篇就写井底的尸体“说话”,开场氛围之阴森、寒冷可见一斑。这是一种社会的转型带来的文化后果。
中国现代型的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正在极其迅速地形成。她用30年左右的时间走完了西方100多年的现代化之路,中国人也就更多地面临着现代社会必然带来一些弊病——科技社会和工具理性的高速发展、强化,人性逐渐分裂。工具理性压抑了丰富的感性体验,机械化、程式化和僵化的理性原则让人们的生活变得单调、枯燥、乏味,沦为马尔库塞意义上的“单向度的人”。苏珊·桑塔格也说:“我们生活在同样令人畏惧但似乎彼此对立的两个目标的持续不断的威胁下:一是永无止境的平庸,一是不可思议的恐怖。”
这种情况之下,反映人们不安情绪变化的文学样式必然应运而生。与西方不同的是,我们的现代化是处于畸形消费主义大行其道的年代,此阶段大众娱乐文化的过度泛滥比物质文明进展要迅速。所以,中国当代文化关注人性的阴暗面,运用手段的是大众文化的普遍方式——性文化和恐怖文化。两者结伴而生。前些年多表现为性文化,这两年则开始流行恐怖文化:在人们把“自我”投射进机械枯燥的生活中后,或许只有强烈的恐惧和欲望感才能使人受到“刺激”,从而感觉到自身的存在,感觉自己还可以体验世界的丰富和神奇。
对恐怖文化的社会需求,某种意义上是随着社会发展必然涌现的社会现象,是现代人为了避免现代社会伤害而发起的对人类原始体验的一种自动复归。恐怖文化就是这样一种尴尬的存在,它是恶,但是一种让人亲近、让人欲望的恶。只有从这点上看,我们才能明白为何现代人对恐怖小说如此青睐,以至于有些自虐狂的色彩。
孟隋
来源:文学报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http://img.wyzxwk.com/p/2019/09/e70edeb684b74b82d4c8fa6723b9a0e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