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毛女》在日本
凤凰周刊
新中国成立后,在当时东西方矛盾日益突出,朝鲜战争爆发的形势下,日本政府追随美国,于1952年与台湾当局缔结了《日华和平条约》。日本和中国大陆一度处于几乎完全隔绝的状态。
但日本广大民众对侵华战争的历史深感内疚。二战结束以来,由于复苏日本经济的需要,在日本形成了以民间团体为主导的中日友好运动。尤其日本经济企业界对近邻中国的广阔市场更加重视,从日本的中长远发展考虑,要求重新开展对华贸易。
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为打破这种隔绝状态,参议员高良富以去巴黎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议的名义取得了访问法国的护照;参议员帆足计和改进党众议员宫腰喜助是中日贸易促进议员联盟的成员,他们以考察农业问题为由取得了访问丹麦的护照。就这样,3位代表冲破日本政府设置的种种障碍,绕道第3国辗转到了莫斯科;并应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南汉宸的邀请,出席了促进东西方贸易联系的国际经济会议。之后,又应邀于1952年5月15日来到北京,从而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访华的日本政界人士。帆足计等与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签订了《第一次中日民间贸易协议》,为中日经济贸易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在签订协议的过程中,还有一个意想不到的收获。帆足计等在北京与周恩来总理会见时提出:“为了使日本人准确地了解新中国,想把有利于中日文化交流的作品介绍给日本。”结果,周总理赠送了由贺敬之等创作的同名歌剧所改编的电影版《白毛女》。就这样,在两国几乎没有任何交往的情况下,在中日民间友好人士的实际行动中,《白毛女》首次介绍给了日本人民。
高良富等3位作为第一批访问新中国的日本人,在回国之后,受到各方面的邀请,请其介绍新中国的情况。他们首先把《白毛女》的录像带递交给日中友好协会的宫崎世民(后任该协会理事长)。宫崎等开始在日本全国各地的群众集会上作报告,把他们所看到的新中国的真实情况告诉民众,同时策划了“《白毛女》上映会”。就这样,日本观众第一次看到新中国的电影《白毛女》。
《白毛女》改编为芭蕾舞
真正意义上把《白毛女》介绍给更广大的日本民众的,是1955年松山芭蕾舞团上演芭蕾舞剧《白毛女》。
松山芭蕾舞团创建于1948年,清水正夫、松山树子夫妇为正副团长。1952年秋天,清水在东京江东区的一个小会堂里看到了电影《白毛女》,深受感动,便竭力推荐松山也去观看。当时清水激动地说:“这部影片好极了,这将对日本的妇女解放运动产生极大的影响。”松山说:“其故事情节具有明显的序、破、急,主人公喜儿的黑头发一下子变成白发,很适合于改编为芭蕾舞。”两位多次去看电影《白毛女》,最后决定用自己的力量将其改编为芭蕾舞,搬上日本的舞台。
虽然他们决定创作芭蕾舞版《白毛女》,但是,只看过电影《白毛女》,手里什么资料都没有,因此,他们给中国戏剧家协会写了一封信,请求他们提供有关《白毛女》的资料。
1953年底,他们收到当时任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的田汉先生的回信,信中附了歌剧版《白毛女》的剧本和乐谱,以及舞台剧照。
1954年日本东京未来社出版了以歌剧版剧本和曲谱为内容的《白毛女》(译者为坂井照子、岛田政雄等),日本作曲家林光参考歌剧版《白毛女》的乐谱,创作了芭蕾舞版《白毛女》的音乐。为了显示出芭蕾舞演员苗条的身姿,更符合芭蕾舞的特色,松山专门为喜儿设计了银白色的造型服装。后来,中国芭蕾舞剧《白毛女》也采用了这一造型服装。
经过2年多的艰苦创作,1955年2月12日,芭蕾舞剧《白毛女》终于在东京日比谷公会堂上演。清水追忆,当时东京的剧场奇缺,许多希望得到表演场地的团体或艺术家均需采用先交款后抽签的办法来获得剧场的档期。为了演出,当时剧团实力并不强大的他们向银行贷款,抵押了自己的房产和土地,发动了几个团员带着钱去排队抽签。幸运的是他们抽到了2月12日和18日两个日期。
松山树子扮演主角喜儿、清水正夫担任创作的《白毛女》上演后,博得了日本人民的好评。清水回忆道:“那天天气非常冷,但是观众人山人海,连补座都没有。看上去,大部分的观众都是大学生和工人等年轻人。”松山说:“我还很清楚地记得芭蕾舞《白毛女》的首演,我亲自感受到观众的热情,我只是拼命地跳舞。谢幕的时候,观众的掌声经久不停。我看到前排的观众都流着泪水,有的甚至大声地哭了起来,台上的演员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都流着眼泪谢幕”。
在日本的影响和评价
松山芭蕾舞团的《白毛女》获得了巨大成功,在日本国内转眼之间成了非常热门的话题。但是,对《白毛女》的评论却分为截然不同的两种意见。许多年轻观众认为:“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好的芭蕾舞”,但也有不少人批评:“芭蕾舞不应该写这种中国解放战争时期的农民的故事”,“松山芭蕾舞团是共产主义者”等。后来,随着演出的增加,《白毛女》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日本民众的理解和赞许。
《白毛女》之所以在日本深受欢迎,最主要的原因是其主题思想恰好反映了当时日本人民的实际生活。清水说:“打动我们心弦并使我们难以忘记的是受压迫的农民们如何去求得自己国家的解放这一主题。”《白毛女》的故事触发了他们内心深处渴望自由的意念。
1951年日本政府缔结了《旧金山和约》,随后又和美国签订了《日美安保条约》。当时,日本虽然已经独立,但在朝鲜战争爆发以及东西方冷战体制下,追随美国的外交政策,仍然处于美国军队的占领之下,民族矛盾十分突出。由于美军基地建设的需要,日本各地许多农民土地被征用,日本逐渐成为美国在远东的战略基地。但是,面对美军不断扩充在日军事势力,冲突事件接连不断。
1952年11月发生了“内滩事件”,美军要求把金泽市郊外的内滩村海岸建设成射击场,当地政府不顾村民的强烈反对,同意了美军的要求。在这样的情况下,村民们在海边建设小屋以示抗议。1955年9月,美军要求扩展立川军事基地,引起沙川居民的反对,但是政府一意孤行强制测量扩展土地,引发居民与警察的激烈冲突,1000多人在冲突中受伤,这就是“沙川事件”。1957年又发生了“杰拉德事件”,在群马县的一位农妇不慎进入相马之原美军基地,被士兵开枪打死.在上世纪50年代的日本,类似的事件不断发生,掀起日本民众追求真正独立、和平运动的高潮。
日本军国主义祸害了中国人民,也给日本民众带来相当大的损害,普通老百姓都强烈希望不要再爆发那样的战争。但是,朝鲜战争的爆发和美军基地不断扩充,使日本年轻人感到深深的不安,他们处于对战争的恐惧和对前途的茫然之中。在这样的背景下,《白毛女》的故事带给大家强烈的震撼,引起日本人民强烈的共鸣,尤其是在大学生和工人群众中博得赞誉。
中日两国的友谊桥梁
《白毛女》在日本获得成功,使得松山芭蕾舞团与中国结缘。中国改革开放前,该团访华演出次数高达8次,在众多来华演出的外国文艺团体中独一无二。
1958年3月3日到5月1日,松山芭蕾舞团一行46人,应周总理的邀请进行为期2个月的第1次访华演出。演出共28场,代表团先后在北京的天桥剧场、重庆的人民礼堂、武汉的中南剧场、上海的人民文化广场等地公演《白毛女》、《胡桃夹子》等剧目。他们赴华演出之前,在日本演出40多场《白毛女》,但经常遇到阻挠。1958年6月,日本花柳德兵卫舞蹈团赴华演出时,听到松山版《白毛女》轰动北京城的消息。之后,他们所从事的中日友好活动得到了越来越多人们的理解和赞许。
1964年,从9月22日到12月12日,松山芭蕾舞团一行50人进行第2次访华演出,共演出38场。他们在人民大会堂演出时,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中国国家领导人观看演出并接见全体演员。松山回忆道:“在和毛主席交谈过程中,他多次对我说的一句话就是‘你们是老前辈了!’毛主席称我们为老前辈,我们很难为情。这是由于中国从这一年开始,全面开展了京剧现代化和古典艺术的改革,而我们则已经把《白毛女》改编成了芭蕾舞。所以称我们为老前辈,以此来鼓励我们。”之后,上海舞蹈学校的师生也开始将《白毛女》改编成芭蕾舞剧的创演工作。松山芭蕾舞团的创新,对正在创作如何将西洋芭蕾样式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中国舞蹈家,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
1971年中国重新加入联合国,日本方面要求日中友好和恢复邦交的浪潮也日益增加。1972年7月7日田中角荣首相在首次内阁会议上就明确表示“要以实现同中华人民共和国邦交正常化为己任,在动荡的世界形势中力求推进和平外交”。
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下,1972年7月10日,以中日友协秘书长孙平化为团长的上海芭蕾舞剧团一行208人,受日中文化交流协会和朝日新闻社的邀请,在东京、大阪、名古屋、京都等地演出《白毛女》、《红色娘子军》等节目,对日本进行为期一个多月的友好访问。
这次上海芭蕾舞剧团赴日演出,被称为中日建交历史进程中的“芭蕾外交”,直接探索与日本政府解决两国复交的途径。代表团到达日本后不久,周恩来总理又专门指示访日农业代表团成员、时任外交部亚洲司日本处处长的陈抗传话给孙平化和中国驻东京联络处首席代表萧向前,大意是:“我讲田中内阁要加紧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值得欢迎,是因为毛主席对我说,应该采取积极态度。(对方)能来谈就好,谈得成功也好,谈不成也好,总之现在到了火候,要抓紧。这回不能再叫 ‘旋风’了,要落地。孙平化嘛,就是要万丈高楼平地起,萧向前是继续前进的意思,这两个人就是要把这件事落实才行。”
为此,访日代表团及联络处人员先后4次会见了田中内阁的外相大平正芳。舞剧团回国的前一天,田中首相会见了孙平化和萧向前,两位正式转达了周恩来总理的邀请,田中首相感谢周总理的盛情邀请并表示他已决定访华(当天就举行了记者招待会)。8月16日,代表团乘坐有史以来首次直航上海的专机离开了日本。同年9月25日,田中首相访问中国,两国终于实现了邦交正常化。
上海芭蕾舞剧团在日本各地的演出赢得极大的声誉。但它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也受到敌视中国分子的重重阻挠。在剧团下榻的东京新大谷饭店和演出地,不断有反对日中友好的宣传车开来开去,挥舞旗子,哇哇大叫,骚扰。清水正夫等则组织了强大的队伍,支持、保护舞剧团演出的正常进行。为了防止右翼分子扔燃烧弹,外崎芳昭和清水哲太郎(和森下洋子)等芭蕾舞演员都穿着《白毛女》中的演出服,化好妆,戴着手套,提着浸过水的毛毯,随时准备应付意外。
由于两国人民意识形态的差距,松山和上海两个芭蕾舞剧团对《白毛女》的创作以及结局部分的处理有所不同。2004年10月25日,中国政府授予在中外文化交流中作出巨大贡献的外国友人的最高奖项“文化交流贡献奖”颁奖仪式在中国驻日本大使馆举办。中国驻日本大使王毅和访日的中国文化部副部长孟晓驷,共同为松山芭蕾舞团理事长清水正夫、名誉艺术导演松山树子夫妇颁发该奖,以表彰他们在中日文化交流中作出的杰出贡献。在纪念仪式上,该团的演员再一次表演了《白毛女》的片断。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http://img.wyzxwk.com/p/2019/09/e70edeb684b74b82d4c8fa6723b9a0e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