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四川到新疆 — 一个铁道兵女战士的情怀 之下
网易 女战士hw
四、鱼水情深
作为铁道兵的医务工,在为铁道兵战士服务的同时,无形之中又肩负一个新的使命,那就是需要为当地的老乡,送医送药,治病救人。当时部队在四川时,是祖国西南三线建设的重要地,所在地都是山区,那里穷乡僻壤,交通不便,人们的生活还异常贫苦,不仅如此,更重要的是缺医少药。有了病要跑几十里路去看病,有的连病也看不起,硬撑着。我们部队经常为当地的老乡免费看病,为他们送医送药,解除病痛。
有一次,当地的一位农民被山上掉下来的石头砸成颅脑外伤,生命危在旦夕。由于脑外伤重度昏迷,严重营养不良,全身多脏器功能衰竭,由当地医院转到我院治疗,根据病情我们及时进行了手术。病人昏迷不醒,气管切开,痰液多,病情重,护理难度大。我们对病人的病情进行了认真讨论,落实有效的护理措施。又为他安排了特护小组,二十四小时守护在病人的身边,及时准确的给予治疗和护理。通过一次次的吸痰、翻身、鼻饲、呼唤,病人的病情有了转机。后来,这位农民又有腹泻,二十四小时竟拉大便二十二次,我和战友们始终护理在他身边,不怕脏和累,不停的为他擦洗粪便,不间断的换洗被褥,使病人有一个良好的休养环境。多少个日日夜夜过去了,病人终于在昏迷4个月后睁开了双眼,由原来的植物生存状态,奇迹般的苏醒了。家属们欣喜若狂,热泪盈眶,奔走相告。战友们也为自己付出的劳动有了回报而欣慰,医护人员的辛劳,终于将他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这位病人很快进入了恢复期,我们又根据病人的营养状况,制定了食谱,合理调剂他的饮食,出院时这位病人体重竟增加了十多斤。病人痊愈后,对我们从事医务工作的铁道兵战士,充满了感激之情,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他经常到我院来看望我们,每次来总不闲着,总想帮我们扫扫地、挑挑水。当我们劝阻他时,他说:“我这条命是你们给的,是铁道兵使我重获新生。你们不叫我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我的心里不好受啊。”要知道当时铁五师医院在当地被老百姓称之为“军区医院”,在当地老百姓的心目中是技术最好、级别最高、规模最大的医院了。我作为铁五师医院的一名医务工,对于老百姓给予这样的评价也感到自豪!
记得那是1973年的盛夏,我回家乡探亲归队的途中,夜已经深了,火车有节奏的行使在成昆铁路线上,寂静的车厢里,旅客们都进入了梦乡。突然,广播里传来了广播员焦急的声音,我与其他乘客一样,从睡梦中被惊醒,广播员通过广播寻找列车内是否有医务人员。因为有一位老太太得了急症,昏迷不醒,需要一位医务人员救治。当我听明白事情的原委,想到自己虽然是个医务人员,毕竟从事卫生工作才二年多,知识范围有限,感到我的医术尚不高明,心有余而力不足,病人又这么重,我到病人面前,能胜任吗?如果救不了病人怎么办?脑海中进行了激烈的思想斗争后,我仍然坐在座位上,没有到病人身旁。车厢里又恢复了原有的宁静。
一会儿,广播里再次传来了广播员那焦急的声音,整趟列车未找到医务人员,这时我不能再等闲视之了。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精神,这是医务人员应该做到的。作为一个铁道兵女战士,解放军的医务工,当人民需要的时候不挺身而出,那就是对职业的亵渎。虽然自己的技术达不到一定的水平,但我也可以用自己有限的知识,尽可能得去解除病人的病痛。我毅然站起身来,向病人的那节车厢走去。
到了病人身边,看到大家早已把座椅让出来,老人躺在座椅上,人们纷纷介绍病情,并说:“有亲人解放军来,老人家有救了。”可我心里却忐忑不安,当时看到周围的人们用一种信任的眼光看着我,给了我莫大的鼓舞和力量。听了病情的叙述,又查看了病人,初步判定老人家可能是因为年老体弱,长途旅行劳累而暂时的晕厥。我问旁边的列车员:“列车上有什么药物或医疗用品吗?”列车员连忙将药箱拿过来,当我打开药箱一看,除了去痛片,就是红汞、碘酒、酒精一类之物,几乎没有什么急救药品。银针﹗有没有银针?可列车员回答道:没有。俗话说:巧妇难做无米之炊。怎么办?真急煞我了。车厢内异常的宁静,多少双企盼的眼睛看着我。
当时我才17岁,从来没有经历过这样的场面,焦急的汗水从我的脸上往下流,汗水几乎湿透了我的军装,我感到要窒息了。看着病人的紧急情况,万分焦急,不由得急中生智,突然眼前一亮,问道:其他的针,谁有其他的如缝衣针、别针等。虽然,在常规下是不可以用缝衣针来做针灸的,因钢针性质脆,易断。但在当时的情况下,权衡利弊关系,只好冒险用缝衣针来挽救生命了。一位中年妇女说:“我有一根缝衣针”。说着就递了过来,我大胆的运用了所学的针灸术为其施治,先选了进针较浅的穴位:人中。当我用酒精消过毒后,手不由自主的有些哆嗦,我能行吗?面对着昏迷不醒的老太太和周围信任的眼光,我毅然将缝衣针扎进了人中,但行针后病人没有反应。
列车在飞快的前行,一分一秒都感到那样的漫长。这时又有人递过来二枚别针,于是,我又用别针分别在双手的合谷穴位上进行了针刺,经过行针后,老太太有反应了,真是: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又用了这三根特殊的针,针刺了脚上及手上的穴位。经过近一小时的救治,老人家终于转危为安,这时,她的面色由苍白转为红润,老人家醒来了,在场的人们都舒了一口气,为此而感到高兴,我也感到一个铁道兵医务工的责任。老人拉着我的手说:“孩子,你真是毛主席的好闺女,解放军的好战士,我一生一世也忘不了,是解放军救了我这条老命。”
火车仍在不知疲倦的行进着,我看了看窗外,东方已露出了鱼肚白。这时,经过了这半夜的紧张工作,才感到全身的疲乏。为了照看老人方便,以免有什么病情变化,我就坐到了老人旁边的座位上。
火车即将到米易车站,我该下车了。我看老人家已经可以吃点东西了,给她儿子交待了注意事项,老人拉着我的手不让我走,老人的儿子问我是那个部队的?叫什么名字?我淡淡的一笑,回答道:“我叫解放军,是我应该做的,你老人家好好休息吧。”老人家恋恋不舍的看着我下了车。事后我才知道,是我身旁的战友将我的部队番号及姓名告诉了她。
回到部队给领导销假后,进入了正常工作。几天后,院长叫我到他办公室去,到了院长办公室门外喊了“报告”后就进去了。院长问我说:“在探亲归队的路上,做了好事怎么未听你提起过?”我听后,不以为然的说:“这有什么,作为一名解放军的白衣战士,那是义不容辞的,谁遇到了都会这样做的。”事后,战友们得知此事,对我都投以赞许的眼光。
可以这样说,铁路修到哪里,铁道兵就为当地的老百姓服务到哪里,融洽的相处到哪里。对于铁道兵,纯朴的老乡们总是把我们视为最可爱的人。他们省吃俭用,把最好的东西送到我们的营房,但战士们坚决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从不拿群众的一针一线,而老乡们也千方百计的给我们以宝贵的资源。在新建的铁路线上,他们甚至全家上阵,为修建铁路而贡献力量。有来自全国各地的运输车辆,浩浩荡荡,日夜为铁路建设工地运输物资,还有沿线各族人民积极组织的马车队、毛驴车队支援铁路建设,他们竭尽全力为修建铁路兢兢业业的工作着。
修建成昆铁路时,有一位老大娘,看到战士们每天辛苦的工作,几年来把自己种的蔬菜和省下来的鸡蛋送给子弟兵,子弟兵说什么也不收,于是她就把大南瓜掏空,把鸡蛋装进去送到部队。当炊事班的同志切开南瓜时,鸡蛋滚了出来。此情此景真是感慨万分,在当年红军长征过的路上,革命的传统依然闪耀着光芒,真是:成昆线上鱼水情,人民热爱子弟兵。军爱民,民拥军,瓜里藏蛋表衷情。战士们给她钱坚决不要。战士们只有将钱替她存到了银行,直到部队调走时,大家趁向大娘告别时,悄悄的将存折放在了大娘的桌上。这段佳话,整个成昆铁路线的军民一直在传颂着。
四川的水果多种多样,医院旁边就是一个农场,一片片的香(芭)蕉园,黄橙橙的柠檬,满山遍野的桔树,那一眼望不到边的甘蔗林,郁郁葱葱,太诱人了。每逢过年过节,当地政府和老乡们组成拥军慰问团,带着一捆捆的甘蔗、一箱箱的水果、一包包的水果糖,慰问伤病员和医院的工作人员,还表演了他们精心编排的文艺节目。我们地处山区,交通不便,物资流通不畅,当时的甘蔗一分钱可以买到2斤,香蕉整整一棵也只要一元钱。但是,军民的情谊是难以用金钱来衡量的。
部队离不开老百姓,就像鱼儿离不开水一样。成昆线沿途,不仅山高路险,而且知识匮乏,记得在成昆铁路通车时,大小凉山的彝民们欢呼雀跃的从山上下来看火车,修建成昆铁路也有他们的辛勤劳动。每人肩上背着竹篓,竹篓里都装满了青草,他们问道:“这么大的铁牛,拉这么多的东西,每天要吃多少草啊?”当时我们为了与当地老百姓沟通,几乎每人都能听懂常用的彝族语,并且还可讲一口流利的四川话。老乡们纯朴的语言和行动,使在场的人无不为之感动,并同时耐心的给他们讲解火车的来历及原理,他们听后有些不好意思,将信将疑的仍将背来的青草放在铁道旁,似乎在想过一会儿火车“饿”了可能还是要吃的。
四川的天气炎热,稍不注意就可能发生火灾。每次部队接到老百姓家里有火情的消息,或远处看到哪个村庄有火情,立即吹响了紧急集合号,大家以最快的速度,每人抄起家伙——脸盆、水桶,就上了战场(火场),火场就是命令,马上从水沟到火灾现场,排成了一队队的救火大军,一盆盆、一桶桶的水,经过每一个人的双手,快速的传递着,最终浇到那熊熊燃烧的火焰上。可是,水火无情,尽管军民齐心协力救火,但是每次救火完毕,都发现老百姓本不富裕的家里,生活用品和粮食损失惨重。
记得有一次,安宁河对面一家村民家中失火,我们接到命令后,又抄起家伙,登上小船,快速的向对岸划去。大家心急如焚,船还没到岸边,几个懂水性的战友就急忙跳了下去,飞奔到火场。由于火势较猛,加之当时正在刮着风,大火扑灭后,发现家中的粮食被烧的所剩无几,还把家里的一头老母猪烧的遍体鳞伤,一群小猪仔也烧成了“烤乳猪”了,好在人员没有伤亡,听到老乡那悲切的哭声,心里很不是滋味。医院领导叫炊事班的战友,扛了一口袋粮食给送过去,以解燃眉之急。老乡千恩万谢地说:“还是人民的子弟兵啊,我们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的,铁道兵是我们一家的救命恩人。”当年我们在四川用的脸盆,无论是公用的或是自己买的,没有一个完整的,每个盆都伤痕累累,它们可是为救火立下过汗马功劳的。我买过两个脸盆,都参加过很多次救火,三十八年了,这两个脸盆,我从四川带到新疆,又从新疆带回了家乡,有份特殊的感情。这两个脸盆一直陪伴着我,其中有一个盆已经漏了,我找铁匠师傅给换了个盆底,至今仍然保存在家中。家人和朋友都不理解是为什么?这么多年过去了,在部队用过的东西和穿过的军装,至今仍然保存完好,我想这是我对部队的情结吧,这个结今生今世是解不开了!
有一年夏天,我们的伙房漏雨了,在四川经常阴雨绵绵,修房子那是一刻也不能耽搁的。医院马上运来了修房子所需的瓦、水泥、黄沙等材料,大家动手修伙房。卸水泥时,当战友把一袋水泥放到我的肩上,竟把我压趴下了,原来我看一袋水泥也不会有很重的,怎么就背不起来?我不服输,后来硬是抱着水泥口袋,运了两袋水泥,其余的都被男兵们运完了。周围的老乡们听说我们的伙房漏雨了,放下手中的农活,召集了四个能工巧匠来帮忙,这样的“热闹”当然少不了我了。我顺着梯子战战兢兢的爬到了屋顶,往下一看,两条腿像筛糠一样,不停的哆嗦,好像房屋在晃动,我连忙坐在房顶上。老乡看我害怕,劝我下去吧,由他们来干,我想这样的锻炼机会,千载难逢,执意不愿意下去。如此这样,他们教我在房顶干活的技巧。掌握了要领,很快腿也停止了哆嗦,心里也不那么害怕了,并能坐在房顶很自如的接住战友们抛上来的一摞摞瓦,把一桶桶和好的泥用绳子拽上来,我们运的快,老乡们也干的快。班长劝我下来休息一会儿,战友们也要求上屋顶替换我。于是,我从屋顶顺着梯子下来,在地面又干起和泥、递瓦的活,弄得像“泥猴”一样,经过两天军民齐心合力,房顶很快竣工了。现在,如果再有这样修房子的活,我肯定比较有经验了!
部队经常组织“助民劳动”,在四川大多是插秧、割稻子、砍甘蔗等。我最不敢干的就是插秧,人站在水田中,一眼望去,呈现在面前到处都是水,感到有些头晕。这都没什么,最可怕的是水里的蚂蟥。每次帮助插秧,老乡们怕我们不习惯水田里的劳动,特地给每人(女兵)准备一根小竹竿,这样插几排秧,就拄着竹竿往前走几步,然后再插。大家卷着袖子、裤腿,赤着脚,在炎热的太阳下面,照着老乡指导,把一棵棵油绿的秧苗插到了稻田里。战友们都干得热火朝天,累得满身是汗,不时的有人直起身来,捶捶腰,然后再继续插秧。
这时,一阵微风徐徐吹过来,大家顿时觉得凉爽了许多。突然,不知谁喊了一声“有蚂蟥”,你再看,整个稻田里像开了锅一样,女兵们被蚂蟥吓的:有的坐到了稻田里;有的扔下小竹竿向田埂上跑;有的则被当时的情景吓的愣在稻田中;乱作一团,狼狈极了。老乡们听到喊声,赶忙跑过来“救援”,在稻田里观察了好一会儿,怎么也没有发现有蚂蟥。这时,又一阵微风吹来,老乡们似乎恍然大悟,其中一位老乡边笑边说到:“你们太紧张了,插秧时赤着脚站在水里,有风吹过来时,水面在动,腿部感觉痒痒的,以为有蚂蟥爬到了腿上一样。”我们将信将疑的又站到了稻田里,真的是这样的感觉哎!我们几个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真不好意思,如果当时地上有个洞,恨不得钻进去。虽然我们辛辛苦苦把秧苗插到稻田里,由于技术不好,经常有漂着的秧苗,每块田里老乡们都要再补秧苗。这段笑话在以后的军营生活中,每逢助民劳动遇到稻田里的活,大家就想起了这次的“蚂蝗事件”。
砍甘蔗的活比较好干,不像插秧技术含量高,只要从甘蔗根上砍下来就行,一捆甘蔗几十斤重,抗起来很吃力。老乡们看我们身单力薄,总是把捆打的小一些。想起在甘蔗地里扛着成捆的甘蔗,大家你追我赶的穿梭在甘蔗林里,还真像个干农活的“老把式”呢!第二天,每人的脸上、手上、胳膊上,被甘蔗叶刮的一道道的都结了痂,脸上像画的胡子一样,现在真想再去砍砍甘蔗,插插秧。如果不当兵,可能一辈子都不会有这样的经历。
部队在新疆时,有一位因翻车造成骨盆骨折的病人到我们医院求治,并且是位维吾尔族的兄弟。入院后,我们对他进行了全面检查,骨盆进行了石膏固定。一个多月过去了,由于天气炎热,卫生条件较差,病人感到痛痒难忍,我和战友们面对这位少数民族兄弟,把脏和累抛在脑后,在骨盆的石膏托上为其开了一个小洞,用挠痒耙给他挠痒。后来由于创面感染,骨盆的石膏托内往外爬蛆虫,我们用镊子进行清理。在他卧床的几个月里,不分昼夜的按时给于治疗和护理,送水、送药、送饭,还协助他翻身、大小便,为他端屎端尿。我和战友们克服了语言不通的困难,使他深受感动。在他出院时,给我们跳起了维吾尔族舞,在这感人的气氛中,大家也情不自禁的与他一同跳了起来。
有一次,我从吐鲁番(当时叫大河沿)回阿拉沟,没能赶上班车,也没有顺路的车。茫茫戈壁上的公路蜿蜒伸展,望不到尽头。要想赶回阿拉沟,当时唯一的办法只有到公路边上去拦车。这时,远处开来一辆解放牌卡车,仔细一看是地方上的牌照,因为急着回医院,就硬着头皮对着驾驶室挥了挥手,司机师傅在我面前把车停了下来,问道:“解放军同志是要搭车吗?到什么地方去?”我回答道:“到阿拉沟17公里处,铁五师医院。”司机师傅听说是去师医院,迟疑了一下说:“上来吧,我是到阿拉沟12公里处,时间还早,我把你送到医院。”心里真的很感激这位司机师傅,不然的话我只有在吐鲁番等第二天的班车了。
一路上我从聊天中得知司机师傅姓孟,响应国家号召,从河南支援边疆多年了,一家人都在新疆,他还不停的夸新疆好呢!汽车行驶在乌黑的柏油公路上,车窗开着,一股股的热浪直往驾驶室里灌,使人酷热难耐,看看孟师傅双手紧紧的握着方向盘,全神贯注的驾驶着汽车。这时,孟师傅招呼我喝水,我知道夏天在戈壁沙滩上,水是最珍贵的,我客气的回答:“我不渴,谢谢!”孟师傅说:“天这么热,在驾驶室里就像蒸笼一样,哪有不渴的?别客气,咱们军民一家嘛!你们为了祖国的边疆建设,小小年纪来到新疆修建南疆铁路,这是为民造福,新疆各族人民都非常感谢你们呢!”听了这一番话我很感动,盛情难却,便接过孟师傅递过来的水壶,咕咚咕咚喝了几口,转眼一看孟师傅的嘴唇都干的裂开了,连忙把水壶递过去,说:“孟师傅你也喝几口水吧。”孟师傅接过水壶,小心翼翼的盖好水壶盖,笑着说:“我不渴,留着一会儿你渴了再喝,还有汽车也不能缺水啊。”说完后仍然全神贯注的驾驶着汽车。到了中午孟师傅对我讲:“饿了吧,吃点烧饼先垫垫肚子。”我执意的回答:“不饿。”说什么也不好意思再吃孟师傅的烧饼了,其实肚里饿的咕咕叫呢。下午约三点钟终于到达了医院,我请孟师傅下车到医院食堂吃饭、喝水,然后再回单位,他笑呵呵的说:“谢谢你,小同志,车上拉的货物厂里等着用呢!”然后,向我招了招手,就把车开走了。现在每逢想起这件事来,孟师傅他那慈祥的面孔总是在我眼前晃动。
八年的军旅生涯,使我深深的感到部队与老百姓永远分不开。真可谓:鱼水情深!
五、难忘情怀
铁道兵!人们听说当的是铁道兵,脑海里自然形成了一种印象,常年在山沟里转,除了修铁路、打隧道、架桥梁,别的什么也没有,什么也不懂。这种看法是对铁道兵战士的亵渎。
其实不然,他们都是血肉之躯,都有丰富的情感,在我的周围有多少首长和战友,为了事业,为了祖国的铁路建设,与家人甚至几年难得见一面,好不容易盼到一个假期,往往又因为紧张的工作而放弃了这样一个机会,还有的战友新婚几日,由于部队任务紧急,就匆匆离别新婚妻子,赶回部队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去。
铁道兵!这个特殊的兵种。仿佛和家庭、爱情本来就存在着遥远的距离,年轻的战友们正值青春年华,也正好是花前月下、谈婚论嫁的年龄。可是,在那样一个年代里,在那样艰苦的环境和紧张的工作中,几乎没有人想这些事情,甚至连爱情两个字都不敢想象。
难道铁道兵这些钢铁战士的内心真的缺乏丰富的感情世界吗?其实在每一个人的心中,有痛苦,也有欢乐,有工作,也有爱情。他们把自己的生命看得很重,把事业看得更重。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自己所钟情的事业中去,每人的生命中有那么多的遗憾和无奈,有那么多的企盼和无法实现的愿望。生命不是一幅画,而是一种复杂深奥的存在,生活不是一首歌,而是一份难以答的完满的考卷。当你蓦然回首人生之旅,你会惊异的发现,活的最累最苦最难的那段岁月,往往会留下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一页。你付出的代价愈多,命运赋予你的馈赠亦愈多。
曾记得,当年有不少男兵与我们女兵在一起,彼此相处的很融洽。曾经有两位战友,男同志叫肖强,是个优秀的年轻人,诚恳、朴实,工作认真,为人老成。女同志叫莉莉则聪明美貌,活脱脱的一个机灵鬼,周围的人总是好开玩笑说:“他们俩人真是天生的一对,地造的一双”。但是铁道兵的天职和纪律,使他们不能想入非非,感觉和心灵告诉我们,他们在内心深深的相爱着。虽然没有像同龄的年轻人一样,花前月下,海誓山盟,但彼此的情感像涓涓的流水长流不息。
我与莉莉是同班战友,我们之间无话不说,无事不谈。她有什么心里话总是对我讲,我也经常替她的各种想法“出谋划策”。我还曾经为他们两人纯真的爱情撰写过一文。
1975年的盛夏,肖强竟从吐鲁番给她运来了很多西瓜和哈密瓜。当然,我们这些女兵们也跟着沾了光,“帮助”莉莉消灭这些瓜,大家都吃得很开心,一点也没剩下——瓜瓤我们吃了;瓜子晒干后我们磕了;瓜皮我们喂骆驼了。
肖强和莉莉之间有着一番离奇的爱情故事。在那个年代里,互相竟未提起过情感问题。她心里对肖强充满了感动和激情,他们是一对情侣吗?是的。但是,他们之间从未谈过恋爱,互相之间谁也没有表示过爱慕之心,谁也没有说过“我爱你”,可他们又爱的那样深。在现实生活中,可能不会相信这是真的吧。
有一次,肖强因车祸骨折住院了,生活上莉莉总设法给与多方面的帮助。但是,每次都被肖强“生硬地”拒绝了,莉莉既伤心又痛苦,恨他为什么无情无义,恨自己为什么这样痴情,非爱他不成吗?但爱情的力量是无穷的,她仍然痴志不渝地爱着肖强。他们之间的关系一直这样保持着。莉莉对我讲:总想有那么一天,他们结为终身伴侣,一起到美丽的海边去游泳;到名胜古迹去游览;去看黄果树瀑布;到天安门前留个影;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好像他们结合会比任何人都幸福。但是,这相思的梦,使人痛苦的梦,只是他们的初恋,我是多么希望他们的爱能开出爱情之花呀!
有一天,莉莉告诉我,肖强要上大学去了。我真为他们高兴,同时也祝福肖强,在大学里能取得优异成绩。这下子,他们真的要分别在天涯海角了。于是,为了莉莉我找肖强长谈了一次,原来肖强一直在心里深深的爱着莉莉。只是因为部队的纪律(当时莉莉还不是干部),只有把对她的爱深深的埋在心底。
为了不影响莉莉的进步,肖强决定上学后他们之间的通信都由我来转交,以免别的战友猜疑。在肖强上学的日子里,他们人在两地,情思万缕,宇宙间的微波把他们的心联在了一起,虽然相隔万水千山,他们心心相映,往返的书信如同穿梭似的,往来不断。尽管这样莉莉盼信的心情与日俱增,恨不得天天都能收到远方的来信,弄得我天天往通讯班跑,替他们鸿雁传书。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肖强毕业了。可是,由于工作的需要,他们刚刚相聚,又要分别。莉莉要调到一个遥远的小城市工作,莉莉从心里舍不得离开她心爱的人。但是,工作需要他调走,军人以服从为天职。
分别的日子到了。在大河沿车站,很多战友为她送行,唯有肖强没来。时间一分钟一分钟的过去了,莉莉在等待着,总觉得肖强会跑到她面前,在他们分别之际,再说上几句贴心话。车站上传来了广播催促旅客上车的声音,离开车只有十分钟了。莉莉无心与送行的人话别,更无心去照看行李物品,她在向远方张望,望穿了秋水。火车要开了,她才恋恋不舍的走上火车。莉莉与站台上送别的战友告别,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一样,叭啦、叭啦成串的掉了下来。我心里在说:“莉莉,坚强些吧!来日方长,肖强没来送行,肯定有他充分的理由。”
火车开走了,突然看到肖强在站台的另一端站着,我快步向他身边走去,只见他眼圈红红的,我感到现在说什么都是多余的,可见肖强对莉莉的一片真爱至极。
多少年过去了,时代的变迁,使他们阴差阳错,天各一方,只有把深深的爱埋藏在遥远的记忆之中,只有这战友之情是永存的,他们两人的故事太多太多。多年过去了,我们每逢碰面,还开他们的玩笑呢!记得高尔基的一句话:回忆过去是最痛苦的回忆。其实不然,偶尔我与他们相互通通电话,共同回忆当铁道兵时的日子,其乐融融。
当年的少男少女,英姿勃勃的铁道兵战士,已随着岁月的流失过了而立之年。各自在自己的家乡,拥有一个温馨的小家,干着自己所钟爱的事业。一个人必定要归属于某种环境,一些事情也必定要归属于某段时光,但是,因心灵的共鸣而相爱的感觉,随着心灵的存在而存在。已经不可抗拒的融进了整个生命的历程。或许若干年后,当他们满头白发,邂逅在风雨中,我深信会通过他们嘴角的笑容,看到年轻时的遗憾,还能从中找到青春的痕迹,一定会将这原汁原味的爱相伴到永远。
铁道兵战士为祖国的铁路建设付出了生命,付出了青春。可是,又有谁能体会到作为铁道兵的家人,他们所付出的不比铁道兵战士付出的少,每一个铁道兵战士的背后,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
曾记得师医院内科的王医生,他们夫妻都是铁道兵,在女儿出生后,由于铁道兵天天在山沟里转,而且紧张的工作,不能允许把女儿带在身边,万般无奈,只有把孩子交给姐姐代为抚养。一次孩子生了一场大病,家里来信(当时很难通长途电话)希望他们夫妻回家一趟,看看病中的女儿。可是由于工作太忙,王医生说:“那么多受伤和生病的战士等着我的救治,我不能离开他们,党教育我这么多年,不能因为自己的孩子而耽误了工作”。女儿想见父母这点小小的奢望,都没能满足,孩子长到两岁了,竟然认不得爸爸和妈妈。
曹护士有了儿子后,为了不影响自己的工作,则把年迈的婆婆接到了新疆,幼小的孩子在婆婆的照顾下,同铁道兵一样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中茁壮成长,现在她的儿子早已大学毕业,走上了工作岗位。
铁道兵战士为了祖国的建设,为了铁路的建设,对父母、子女的歉疚太多太多了。铁道兵的队伍中有千千万万个老铁的后代,铁路修到哪里,他们跟随着父母就到哪里,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常年生活在大山的深处,有的孩子长到好几岁了,还没有见过城市的马路是个什么样子的;公园里都有什么动物;夏天的冰淇淋好不好吃……
由于铁道兵所处的特殊环境,原来本是一个家,不得不分成两个家过日子,每年他们家属带着儿女,背着沉甸甸的家乡特产,乘汽车,换火车,辗转多日到这渺无人烟的大山里、荒漠戈壁上,与他们当铁道兵的夫君相聚,就这样每年奔波在铁路线上,难怪有人说:“铁道兵的家属每年用实际行动支援了‘铁路建设’”。有的为了支持丈夫在部队全身心的工作,毅然辞去钟爱的工作,跟随铁道兵南征北战,现在年龄大了,连退休金都没有。
在新疆时,一位战友的家属来部队探亲,他家地处山区,长这么大没有离开过村庄,文化又不高,真可谓千辛万苦才到达部队。当我们去看望她时,她的乐观使我们感动,我们问候她说:“嫂子,一路上辛苦了!”她笑呵呵的回答说:“不辛苦,长这么大第一次到县城,就坐上了汽车,又坐了几天的火车,我还没坐够呢!” 多么朴实的话语啊!边说边招呼我们吃她带来的地瓜干(我最喜欢吃)和炒花生。三十多年过去了,这位战友早已作古,他们的孩子也已成家立业,嫂子的这番话还清清楚楚响在耳边。
我回到家乡后,经常有战友途径此地中转火车,我都帮他们买好火车票,送他们上火车,因为每次战友探亲,总有几个顺路的战友家属搭伴,一同到部队探亲。在那个年代,人多车少,物资缺乏,每天只有一趟上海至乌鲁木齐(54次直快列车)途径我们这里,人山人海,每人背着大包小包的,如果没有座位,不敢想象要吃多少苦,才能到达新疆。
1975年我回家乡探亲,当时领导规定女兵探亲不能单独行动,与我同路的还有湖南兵朱光仁、李言华,我们背着葡萄干、哈密瓜干等新疆特产,在大河沿车站好不容易挤上了火车,各个车厢内人头攒动,连厕所里都坐满了人。火车开动了,我们三人在车厢的连接处站着,我照看着行李,他们两人分头去找座位,大约有半小时的光景都回来了,根本不要指望能有空座位,就这样一直站到了兰州。由于路途劳累,我的胃痛得不得了,我们一行三人便在兰州下了车。在车站遇到兰州警备区的一位首长,得知我们是修南疆铁路的铁道兵,他很高兴,请我们到警备区去休息,又安排炊事班为我做了病号饭(白面面条),他们吃的是白面和玉米面花卷,(当时部队伙食有15%的粗粮),休息了一天,我们告别了警备区的这位首长,又登上了火车,车厢内的旅客比在大河沿时稍微少了一些,我的两位战友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找到了一个座位,叫我先坐下休息,在车厢内又碰到一位21团的战友,这样,我们四人有两个座位,互相轮换着休息,他们特别照顾我,总不叫我站着。晚上到了河南郑州,我们又要转车了,原打算在郑州休息一天,第二天再乘车,可是车站附近的旅馆全都客满。夜已深了,只有在候车室里度过了。我们把鞋子脱下来放松一下,在候车室的连椅上休息了几小时,天快亮了,我们再穿鞋时,李言华的脚肿的怎么也穿不上鞋了。只有由李言华看着行李,朱光仁帮我扛着提包,把我送上南去的列车。我好不容易挤上了火车,提包只有从窗口递上来。火车开动了半小时,我的脚后跟还没能落到车厢的地板上呢!要想找个座位那是痴心妄想,就这样只有继续站着了。当时感觉两条腿好像没长在我身上一样,到家后累的在床上躺了整整两天,回趟家太不容易了。从那以后,发誓再也不回家探亲了。可是,第二年“好了疮疤忘了痛”,一提起探亲,又蠢蠢欲动了,把探亲路上的苦和累,忘得一干二净。
亲人相聚的动力是巨大的,铁道兵战士和家属们,每年克服种种困难,千辛万苦,拖儿带女奔波在探亲的路上,只为了那短暂的相聚。只有铁道兵人才能体会到其中的苦和乐。他们的付出难以言表。铁道兵每逢铁路通车之日,就是部队转战新铁路线之时,铁道兵家属们则跟随着部队,一次又一次享受着“乔迁之喜”。
铁道兵战士每人都有自己的追求和美好的向往,可是他们可以为祖国的铁路建设,能舍弃一切。他们的家人被他们的一言一行所影响着,他们那高尚的情操,使我们铁道兵人为之感到敬佩和自豪。
那是在1977年6月11日,由二十三团三营十一连承担的南疆铁路奎先隧道出口平行导坑开挖工地上,由于点炮员在慌乱中,错把中心炮当成信号炮点燃了。一场意外事故发生了,造成两人当场死亡,五人受重伤。其中十一连副连长曹新建处全身五十多处外伤,双眼也被飞来的众多石块砸伤。战友们把他送到五师医院抢救,后又转到条件较好的解放军第十四野战医院救治,经过医护人员的全力抢救,生命虽然保住了,可是,眼前的一切成为了永远的黑暗。亲人和战友那张张熟悉的面孔、家乡的一草一木、营房、隧道、桥梁、铁路线,成为了永远的记忆。
这个红军的后代得知自己伤情的严重性后,想到自己从此以后可能再也没有机会为连队建设而操心了,每次部队首长和战友们来看望他时,他总是喋喋不休地谈连队建设和战士们的成长,很少谈到自己的伤情。并且想到现在残废了,不能拖累未婚妻,他就是这样的一个铁血男儿。
战友陶福星在《天山情》一书中写的“青年勇士曹新建”中有这样一段:曹新建对他未婚妻朱玉梅说:“玉梅,你是个好姑娘,咱们从小一起长大,你给我当妹妹吧。”朱玉梅没有明白他的意思说:“新建哥,我现在是你的妹妹,以后就是你的媳妇了。”曹新建见她还不明白,就直截了当地对她说:“玉梅,我不能和你结婚,我已是个双目失明的残废人了,不能拖累你一辈子啊!你还是另找一个人吧。”朱玉梅一下子惊呆了,单纯、善良的姑娘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的心上人会这样“无情”。她用拳头不停的打在曹新建的背肩上:“新建哥,你不能不要我,你要是真的改变主意,我马上就死给你看。你眼睛失明了,身体残废了,我能照顾你一辈子。”……朱玉梅还说:“新建哥,你的眼睛失明了,已不适应部队工作了,等你出院后,咱们就回家吧。回家后,咱们就结婚。结婚的东西我早就准备好了,你就准备当新郎吧!”朱玉梅接着又说:“我有工作,政府还会给点补贴,咱们会过的很好的!真的。”曹新建听到朱玉梅这段发自内心的言语后,既激动又佩服,连声说道:“玉梅,太委屈你了,你这辈子要受苦了。”
他们两人在曹新建伤情稳定后,由部队领导陪同,来到了解放军第十四野战医院附近的巴仑台镇民政部门,办理了结婚手续。
几个月后,组织安排曹新建回家乡安徽潜山县休养。临行时曹新建在新婚妻子朱玉梅的陪同下,身着一身崭新的军装,抬起右臂向全连指战员行了一个标准的军礼,从此他将离开他心爱的部队和并肩战斗的战友。
曹新建那勇往直前、敢于拼搏、关爱同志、热爱生活的精神使我为之动容。但是,朱玉梅更使我敬佩,一个年轻女子,能对爱情这么的执著,她可以成为我们那个年代和现在人的楷模,作为铁道兵战友,真心为她的付出说一声“谢谢您,好嫂子!”也为曹新建战友能娶到这么好的妻子而高兴,祝福他们身体健康,永远幸福!
2006年春天我到安徽潜山县天柱山旅游,本想顺便看望曹新建副连长,可惜没能联系上,前些日子我和曹新建通电话,他告诉我说:“我已经当爷爷了。”他仍然是那么开朗,洪亮的声音中流露出他当爷爷的兴奋心情,看到曹新建战友生活得很幸福,我们作为战友也就少了一分牵挂!
还有二十一团四营十六连战士、革命烈士罗圣云使我难以忘怀。那是1975年,我科里接收了一个肠坏死、膈疝的战士,那就是罗圣云。当时,他瘦弱的身体躺在担架上,面色黄黄的,表情非常痛苦,但他一声不吭。到了医院马上进行了手术,切除了坏死的肠子,可是术后由于体质太差,严重的营养不良,刀口延期愈合,最后因绿脓杆菌感染,造成败血症,当时在我科里住院治疗,他的乐观和坚强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那时有些药品很紧张,记得当时给他输水解蛋白液(英文名Proteinum Hydrolysatum),他对我们说:“我没事的,不要老是给我用这么多的好药,留给其他战友用吧。”我们给他解释说:“这个水解蛋白液的作用和用途是:为机体合成代谢提供必需的氨基酸,以维持体内氮的平衡。用于营养不良、因蛋白质消化吸收不良或过度消耗所致蛋白质缺乏、严重胃肠炎及烫伤或外科手术后的蛋白质补充等。你的病情确实需要用的。”他回答我们说:“我可以多吃些饭,同样可以增加抵抗力的。”
他身体虚弱的稍微一动就满头大汗,可是他仍然坚持不在床上解大小便,每次解完后,我们帮他倒到厕所里,他总感到过意不去,我们对他讲:“我们都是战友,从五湖四海走到一起,彼此就是亲人,没什么过意不去的。”他住在抢救室里,白天的时光,他最不愿意我们把窗帘拉上,他对我讲:“你们不要把窗帘拉上,我现在没有能力出去,只想躺在床上能看见新疆的蓝天、病房后面的天山。”这点小小的要求我们当然要满足他了。
对于他的事迹罗圣云谈的很少,我们都是从他的战友那里听到的,还有战友齐惠林在《铁道兵不了情》一书中“在理想与幸福的追求中”一文中叙述的。罗圣云是山东青岛人,当兵前已经在山东沂源县一家国营商店当会计了,1971年应征入伍当了铁道兵。在一次隧道施工时,出现了险情,当时他完全可以撤到安全地带,可是为了救战友,他不顾一切的往里冲,战友得救了,他却被沙石埋在了下面,等战友们把他挖出来时,已经全身血肉模糊。经过抢救终于保住了一条命,但是由于内脏被挤压,从此不能再干重体力劳动活,便在连队当了统计员。他工作积极肯干,年年被评为优秀战士,还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部队要进新疆时,领导考虑他的身体,原打算把他留在后方留守处,可他坚决要求跟随大部队进新疆参加南疆铁路建设。新疆的气候条件很艰苦,他支撑着虚弱的身体,以惊人的毅力兢兢业业的工作着。这一次是在帮助炊事班倒垃圾,装垃圾的小车在拐弯时,车把撞到了他的腹部所导致的。
虽经医护人员全力以赴治疗,终不见好转,又将他转送到巴仑台条件较好的解放军第十四野战医院治疗。
后来,我和医院的战友到解放军第十四野战医院送转院病人,我们在罗圣云的病房里与他聊天,他告诉我说:“我非常想回山东看看,不知道还有机会吗?”当时他也感到自己病情的严重性,没有能力回家了,我们昧心的鼓励他说:“你安心养病,肯定会好的。”当时他的回应是淡淡的一笑,现在想起来还非常伤心,他这一笑,包含了一个生命即将走到尽头人的心底反应。
在他病危时,他的战友们和同乡去看他,他对战友们说:“你们用我的新军装,帮我换一套女式军装,给妹妹寄回去。”这是罗圣云在临去世前对战友唯一的一个要求。在罗圣云去世后,部队的首长和战友带着他的遗像、遗物、烈士证和抚恤金到他家里时,全家人忍受着丧失亲人的巨大悲痛,对部队领导也只提了唯一的一个要求,要求部队领导拍一张罗圣云坟墓的照片寄来,并且告诉部队首长说:“罗圣云是为国捐躯的,我们没有其他的要求了。”
……
罗圣云已经去世三十多年了,永远的留在了戈壁深处。他和他的家人那无私奉献的精神,永远的留在了我们的心中。我们护理过他的战友都非常怀念他。虽然这么多年过去了,铁道兵生活的点点滴滴,曹新建、罗圣云的事迹也是千千万万铁道兵战士的缩影,他们既平凡又伟大。使我难以忘记在部队我所护理过的许许多多的战友、共同为建设同一条铁路而奋战的战友,非常想念他们,不知他们在祖国各地生活得可好。
随着铁道兵兵种的消失,铁道兵战士的爱情、亲情、友情而显得更加珍贵。这,就是铁道兵战士的情怀。
六、怀念铁道兵
脱下军装三十年了,最使我难以忘怀的还是那段当兵的日子,如果一生没有一段当兵的历史,可能会报憾终生。如果有人问我,你的人生历程中,最使你刻骨铭心的是什么?我肯定会回答:“铁道兵给与我的经历和锻炼,是我一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使我终生受益。我从成昆铁路到南疆铁路,从祖国的大西南,到祖国的大西北,横跨半个中国,都留下了不尽的思念,始终会为这段人生历程而陶醉。”
1984年1月1日,铁道兵指战员永远都不会忘记这个日子,根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决定,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从即日起集体转业并入铁道部。铁道兵35年来,如军委副主席叶剑英为铁道兵题词一样:“逢山开路,遇水架桥,铁道兵前无险阻;风餐露宿,沐雨栉风,铁道兵前无困难。”铁道兵全体指战员从抗美援朝到社会主义建设,为保障“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的畅通无阻,为绘画祖国的铁路蓝图,付出了鲜血和生命,付出了青春,付出了汗水。战友们向军旗告别,摘下了红帽徽、红领章,从此告别了从军的生涯,铁道兵将成为历史,铁道兵的辉煌成就将载入历史史册。
我从部队回到地方已有多年,没有亲临铁道兵向军旗告别的场面。但是,对于铁道兵仍然是魂牵梦绕。最爱听、最爱唱的仍然是《铁道兵志在四方》这首歌:
背上了那个行装扛起那个枪。
雄壮的那个队伍浩浩荡荡,
同志呀,你要问我们那里去呀,
我们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离别了天山,千里雪。
但见那东海呀,万倾浪,
才听塞外牛羊叫,
又闻那个江南稻花儿香,
同志们哪迈开大步呀朝前走啊,铁道兵战士志在四方。
……
由于铁道兵兵种的消失,战友们对曾经铁道兵生涯的思念与日俱增。多少年后的今天,铁道兵老战士们自发的组织重返战斗过的地方,有的战友在百忙中抽出时间,有的战友从收入不多的工资里筹备资金,有的战友为了凑够盘缠甚至卖掉了耕牛,他们回到了第二故乡,沿着蜿蜒的铁路线,寻觅着当年战斗过的足迹,祭扫为修建铁路而牺牲的战友墓地。
2001年铁道兵战友聚会时,打算出一本反映铁道兵生活的书,书名为《铁道兵不了情》,当即成立了“《铁道兵不了情》编委会”,并在《中国铁道建筑报》 上登出了征稿启示。启示登出后,很快就收到来自全国各地铁道兵战友的稿件,大家用那纯朴的语言,真切的感情,生动的描写着铁道兵战士不畏牺牲、勇往直前的精神,描写着铁道兵生活的点点滴滴,描写着对铁道兵的怀念……。阅读后催人泪下、思绪万千。
在《铁道兵不了情》书中,多篇叙述了铁道兵战友重返战斗过地方的情景。2001年9月8日是一次规模较大的祭扫活动,由原铁六师二十九团十四连战士李国强出资,组织了深圳、东莞78名铁道兵老战士,重返襄渝铁路,去祭扫长眠在大巴山深处的烈士墓地。当时,陕西省紫阳县政府和紫阳的老百姓们,非常热情地迎接了他们,是这些当年的铁道兵,把铁路修到了家门口,原来连汽车都不通的紫阳县一下子通上了火车,使紫阳的历史向前推进了半个世纪。
他们一行78人到了大巴山,在烈士墓前献了花圈,按着习俗放了一挂挂的鞭炮,当大家看到烈士陵园遍地的荒草、年久失修时,心情都异常沉重。
烈士陵园内静悄悄的,这里曾浸透着烈士的鲜血,留下了一条条鲜活的生命。大家在墓碑前寻找着当年一起战斗的战友,寻找着睡在同一个大通铺的战友,呼唤着战友的名字,大声地喊道:“亲爱的战友,我们回来了,来看望您们了。”这呼声顿时响彻了整个山谷,撕心裂肺。大家泪流满面,有的战友呜呜的哭出了声:“班长,要不是您救了我,躺在这墓地里的应该是我啊!”“战友,您还是穿着那身补了又补的军装吗?铁道兵没有了,把您那身舍不得穿的新军装拿出来穿了吧!”
当李国强看到烈士墓地势较低,墓地有些潮湿,又拿出30万元资金,将墓地搬到地势高些的地方,让烈士们安息!
全国凡是有铁道兵足迹的地方,就有铁道兵的烈士陵园。这些躺在烈士陵园里的战友,如果没有牺牲,现在也应该是儿孙绕膝,享受着天伦之乐的年龄了。可是,他们为了祖国的铁路建设而牺牲了,来到这个世界上,没有娶妻生子,没有留下后代,而在这静静的山谷中,在这冰冷的墓地里已经躺了30多年了。由于路途遥远,烈士们的家人不能时常来看望,有的甚至不知亲人的尸骨埋在何方。但是,我们作为铁道兵战友,不断地会有人来看望这些牺牲的战友。相信当地政府和人民群众也会善待这些为铁路建设而牺牲的烈士们!
安息吧!铁道兵烈士永垂不朽!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和战友们一样,越来越怀旧,尤其是生活和工作中遇到困扰时,最容易想起的还是那段当铁道兵的经历,怀念着当铁道兵的每时每刻。近几年来,铁道兵战友们频频聚会,由于身体状况不佳,我没能参加过战友聚会,很遗憾!看到他们相聚时欢聚一堂,共叙战友情谊。一张张照片记录了这激动人心的时刻,每当我看着战友们的这些珍贵照片时,都会把我的思绪带回到三十多年前。时常拿出铁道兵战友的老照片,有时一张照片能看上半小时,我有感觉通过照片能看到战友的心里、能看到大山的背后、更能看到铁路的尽头,可能我比健康人更有一番感悟吧!
2003年3月21日,是我接受手术的日子,也是这一天我的生命步入了人生低谷。虽然现在科学很发达,乳腺癌已不是那么可怕,但是我作为一个疑似乳腺癌患者,则非常恐惧。
由于科室工作很忙,我把手术的日子一推再推,为了不惊动同事们,3月15日我悄悄的办了住院手续。当我发现主治医生定的手术日,正好是轮到我护士长总值班的日期,我想手术后不知是什么结果,可能这是我最后一次参加护士长值班了,我便把值班时间提前了一天。
第二天就要进行手术了,我才向护理部领导请假。我不能把病情告诉母亲,不忍心让干了一辈子护理工作的年迈母亲为我操心,更不能告诉二十多年来与我相依为命的儿子,我要让远在千里之外的儿子在部队安心服役。
天还没有亮我就起床了,到科室里检查一下还有哪些工作需要安排,还有哪些事情要交给办公室护士去做,还有哪些病人的病情需要特别注意观察,还有……。不知不觉天已大亮,好像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去做。这时,我的责任护士在喊我说:“护士长,你手术前打针的时间到了。”突然,觉得我的人生好像要走到了尽头,也就是在这时,我才体会到人的心理是那么的脆弱。
打完了术前针,护士帮我换上了病人的手术衣,手术室的推车在病房外面等着,家里的弟弟、妹妹及全家人也都在我的身旁,医院及护理部的领导、同志们也都来到了病房,大家不停的安慰着我说:“不要想这么多,放心吧,可能是良性的。”当时觉得要和大家诀别了一样,甚至感到绝望。作为一个护士也清楚的知道,手术前不应该有这样的情绪。可是,在这短短的时间里,我要面对的、牵挂的太多太多,我的肩膀真的担不起这么多的重担了。当我看到大家对我是那么的关切,心里想:即使我真的要走了,也不能再给大家增加心理负担了。强作笑颜回答说:“我不害怕,当兵都没有怕死过,这不就是开一个小小的刀口吗?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其实,我的第六感觉告诉我,这次我是在劫难逃了。
一切准备就绪,手术室的护士拿着病历催促着我说:“护士长,手术时间到了。”我执意不愿意躺在手术推车上,干了30多年护理工作,看见的都是病人躺在推车上,我还不承认我是病人。于是,我在大家的陪同下,精神恍惚的走进电梯。到了手术室后,当我在手术台前脱鞋子的那一刹那,猛然想到:“现在脱了这双鞋,就不知道还能不能再穿上。我才47岁,人生的道路还很长,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儿子当兵好几年了,难道就这样见不上最后一面我就走了吗?”也就在这一瞬间,想到我可能要成为另一个世界上的“人”了。
麻醉科李玉兰主任有条不紊的开始给我实施麻醉。真想叫时光倒退三十年,真想回到我当铁道兵的时光,真想四川米易、新疆阿拉沟、铁路、隧道、桥梁、攀枝花、戈壁滩,还有儿子、亲人……,往事飞快的在脑海中转动着,一幕幕的像放电影一样,泪水顺着我的面颊不停得流着,甚至要哭出了声。渐渐的麻醉药开始起作用了,思路越来越不清晰了,一切都感到越来越遥远了。
当我术后醒来时,睁开双眼看见自己躺在了ICU重症监护室内,我得了“乳腺癌”已是个不争的事实了。
术后半年多的时间,我经历了七个疗程的化疗治疗,所承受的痛苦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也就是在那个最难捱的日子里,亲人的关心,领导和同志们给与的关心和物质上的帮助,给了我坚持治疗的勇气。还有解放军文艺出版社给我寄来的这本《铁道兵不了情》陪伴着我,每天我躺在病床上,一只手打着针,一只手翻阅着《铁道兵不了情》,字里行间都勾起了我对铁道兵的怀念,我也记不清看了几遍,我的同室病友看见我时而在笑,时而泪流满面,关切的询问我是怎么回事?我对她们说:“我给你们讲这本书中故事吧,这都是我和我的铁道兵战友们的亲身经历。”于是,每天空闲下来就给同室病友讲《铁道兵不了情》里的故事,还有我的一些亲身经历,他们听后都非常感动,想象不出铁道兵生活是那么的艰苦、工作环境是那么的危险,铁道兵战士是那么的勇敢,使人敬佩。还有的病友也想拥有一本《铁道兵不了情》,向我询问在哪个书店能够买到这本书,我告诉他们这本书没有进入市场销售,他们听后很遗憾。有一个病友竟把整本书复印下来了。
我感激铁道兵战友们撰写了这本《铁道兵不了情》,还有我的亲人、领导、同事给与我的关心和帮助,给予我莫大的精神支柱,使我终于完成了整个化疗治疗,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度日如年,真的不容易。在我接受治疗的最后一天,心情特别轻松,终于解脱了。同事们鼓励我说:“虽然你的头发掉光了,但是完成了整个治疗,从今以后你就是个健康的人了!”
在治疗过程中,为了不影响工作,我边治疗边工作。半年多我的生活环境是:病房——工作科室——病房。我对工作的执著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肯定,被授予“江苏省徐州市三八红旗手” 的称号。
我之所以能有这样坚毅的性格,都源于在铁道兵的经历和锻炼。还有在部队时一位战友对我影响颇深,她遇到困难从来都是勇往直前,想尽一切办法克服困难,在我的印象中没有可以使她发愁的事。
那是在新兵连刚刚结束进入卫生员训练班时,这位战友家中来信说:家里的母猪下了一窝小猪崽,实在拿不出钱买饲料,眼看要饿死了,你能不能寄一些钱回家?这位战友看完信后沉思了一会儿,马上把自己的津贴费仔细的点了一遍,还有19元7角3分。于是,她向我借了1元钱,马上给家里寄去了20元救小猪崽的钱。那时我们女兵每月的津贴费是6元7角5分,这样算来她入伍4个月津贴费用的很少。后来我还发现她在写信时,信纸的反正面密密麻麻写的全是字,没有一点空白处,我问她:“怎么写信还打草稿吗?”她回答我说:“哪里是打草稿,这样能省一些信纸,就不需要多花钱了。”听了她的回答后,我怔了半晌。我身为部队子女,对于这样的生活状况是没有体会的。我们在以后的交往中,她经常给我谈到在家时的生活情景,她说:“我家生活非常困难,但是不能怕困难,应该努力去克服,钱是劳动挣来的,也是节约出来的。处处注意节约,这也等于增加收入了。一切事情都要面对现实,这样在心中就能找到平衡点了。”我对她的这一席话很有感悟,认为也很有哲理。
当然,肯定会有人对于她的这种想法和做法会不理解,甚至会嘲笑“寒酸”。可是,她遇到困难总是不气馁,充满了信心。她的这段话伴随着我的生活经历,受益匪浅。每当我遇到困难时,我就想起这位战友,逆境中最容易造就人。她那坚毅的性格成为了我的榜样,甚至我还经常把这位战友的经历讲给同事听。在病中她那微笑的面容,坚韧的眼神,总是在我脑海中晃动。
离开部队后,我们经常通信来往。其间,我们因为家庭的变故失去了联系,在病榻上非常想再听听她的声音,想再看到她那娟秀的字体。碾转多方打听,终于又联系上了,当我接到她的电话时,非常激动,终于又听到战友的声音了。我经历了这场大病,更加体会到人间真情的可贵。很多战友听说我生病了,从全国各地打电话过来慰问,在精神上给予我支持和帮助。
铁道兵兵种已消失多年,可是铁道兵战友的真情永在,当过铁道兵的都感觉战友感情格外深,无论生活在祖国的各地,只要是铁道兵就如同亲兄弟一般,这份感情是那样的珍贵,令我周围当过兵的和没当过兵的同事都羡慕不已。不由得又回想起了在部队时生病的情景。
我到部队15岁的那一年,得了急性阑尾炎,保守治疗效果不佳,最终还是决定手术。田志炳、徐瑞莲医生为我做阑尾切除手术,当时正时兴针灸麻醉,可是我怕万一针灸麻醉效果不理想怎么办?我不同意用针灸麻醉,并且还说:“如果非要用针灸麻醉,手术中我感觉到痛,就从手术台下来,不做手术了。”两位医生拿我没有办法,笑着说:“好!就尊重你的意见,虽然是解放军战士了,可还是个孩子。”于是,请麻醉医生李玲诗给我做了“硬膜外麻醉”。手术后,战友们都围坐在我的病床旁,大家关切的询问:“刀口痛不痛?”“想吃什么饭,叫炊事班给做。”张珍银护士长更是关怀备至,专门安排战友陪伴我,照顾我的起居,为我端水送饭,并且亲自替换着战友照顾我。当时正值三伏天,战友们不顾劳累,为我打着扇子纳凉。在战友们的关怀和照顾下,很快痊愈出院了。
从那时起我深深的体会到,人生病确实是很痛苦的,这也为我今后的工作奠定了良好的信念,促使了我对工作的热情和执著。
还有1976年在新疆时,我得了扁桃体炎,医生建议最好将扁桃体手术摘除,当时很害怕,筹措再三还是接受了手术。与我同时接受手术的还有战友马志红,都是由姚本根医生为我们做手术。术中采用的局部麻醉,我坐在手术椅上张着口,不能讲话,也不能活动,心中极度的恐惧,因为我清醒着呢。不由自主的老是踢姚医生的脚,好不容易坚持到手术结束,我才松了一口气。姚医生到我们病房来查病房时,开玩笑说:“你们两人快把我的脚踢烂了,以后再也不敢为你们做手术了。如果每个病人都是这样,我的两只脚就可能要被踢掉了。”我回答说:“扁桃体切除了,不会再做这样的手术了,我们保证再也不踢你的脚了。”
术后两天我吃不下东西,战友们都非常关心,再三询问我想吃什么,当时不知为什么就想吃糯米稀饭,因为在家乡时最喜欢吃糯米食品。可是我清楚的知道,当时在新疆别说是糯米,就是大米也属于非常紧俏的粮食,煮糯米稀饭根本不可能。谁知这不可能的事情竟然成为了事实,当战友把一碗热气腾腾的糯米稀饭端到我的面前时,真的好感动,再三询问他们如何弄到的糯米,他们只是说:“先不要问糯米哪里来的,只要你告诉我们糯米稀饭怎么样,香吗?”我已经饿了两天了,连忙喝了一口,激动的连连点头,回答到:“香,太香了,香极了!”我本来就是一个很爱掉眼泪的人,在这样的场合,感动的泪水早已顺着面颊留了下来。三十多年过去了,当时只知道是济南兵刘金城和陕西兵马长绪两人给我做的糯米稀饭,至今我也不清楚他们在哪里买到的糯米。直到现在与马长绪战友都没有联系上,真想在战友面前再道一声:谢谢!这个问题其实已经不重要了,这份战友的情谊和关怀,早已深深的渗透到了我的骨髓里!部队是一个大家庭,大家都是来自五湖四海,战友之间的互相关心和帮助,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铁道兵永远的成为了历史。但是,值得回忆的经历太多了。成千上万的铁道兵战士,曾经都是青春年少,用他们勇于献身的精神,打风枪,凿隧道,奋战泥石流,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用他们的鲜血和生命,用他们的青春和健康,铺设着一条条铁路。有多少铁道兵战士为铁路建设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又有多少铁道兵战士为铁路建设造成肢体残缺、伤痕累累。铁道兵成为了解放军在和平年代伤亡最多的兵种。若干年后的今天,祖国和人民不会忘记他们吧?
战友们当年在铁道兵打风枪、凿隧道,现在得了职业病,受着病痛的煎熬。当年的战友现在已是两鬓白发,有的身体状况极差,由于种种原因没能得到有效的治疗,甚至已经作古,有的战友拖着多病的身体,上有老下有小,艰难的支撑着这个家,挣扎在贫困线上。每当想起这些时,心里总是隐隐作痛。
在我们这里的职业病诊断机构,经常有当年的铁道兵战友来申请诊断职业病。每当我看到他们很珍惜得拿出当年的退伍证时,感到好亲切啊!仿佛又看见了我的铁道兵战友奋战在那战天斗地的施工场面。可是,退伍证上的照片——是年轻英俊的铁道兵战士!但如今——是气喘吁吁的矽肺病人。在他们脸上,我努力的寻找着他们当年的英姿,遗憾的是没有找到!!!
一次又一次的职业病诊断会开过了,一个又一个的铁道兵战友被诊断为“矽肺”。
我的手指机械的在键盘上敲打着,编制着铁道兵战友的 “职业病诊断证明书”,似乎一些非常熟悉的情景浮现在眼前——铁道兵战友头戴柳条帽、脚穿胶靴,一身泥水一身汗的在打着风枪。还有他们一人掌钎、一人抡锤在凿炮眼……想着这些眼睛早已被泪水挡住了视线。桌上的打印机在打印着战友们一份又一份的“职业病诊断证明书”,一份又一份矽肺病人的报表,上报到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原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11师55团3营11连高方崔:矽肺Ⅰ+期
原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11师55团3营13连邹沛玲:矽肺Ⅱ期
原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11师55团3营13连邹沛端:矽肺Ⅰ期
原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11师55团3营14连陈光富:矽肺Ⅲ期
原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11师55团3营14连卓世银:矽肺Ⅲ期(已故)
原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11师55团3营14连魏礼建:矽肺Ⅱ期(已故)
原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4师20团3营1连刘兹中:矽肺Ⅱ期
原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10师50团侯立平:矽肺Ⅱ期
还有:原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4师19团3营13连龚银清:矽肺Ⅰ期
……
打印着这些原铁道兵战士的职业病诊断证明书,整理着桌上一摞等待诊断职业病的铁道兵战友档案:有铁道兵4师、8师、10师、11师……,申请诊断职业病的战友人数还在增加,我看着这些职业病申请档案心情很沉重。当年在铁道兵部队打隧道的战士,如今三十多年过去了,现在都开始发病了。
值得欣慰的是这些诊断为职业病的战友,当地各级民政部门作了极大的努力,为当年的铁道兵战士办一些实事。按照国家规定在生活和医疗上,都给与了相应的待遇,使这些战友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对于已故的职业病战友遗属也给与了生活补贴。
如果所有得矽肺的铁道兵战友,在当地职业病诊断机构,都能经过职业病诊断和伤残鉴定,那么他们就不至于无助的生活在病痛的煎熬之中了!虽然政府的补贴对于治疗矽肺可谓是杯水车薪,但是,也可以帮助解决一些燃眉之急。可是现在有很多的铁道兵战友不知道矽肺的危害性,有的根本没有想到自己得了矽肺。有的一个县80%的铁道兵战友都得了矽肺,随着岁月的流逝,年龄的增长,肯定会有更多的战友成为矽肺病人。
战友啊!亲爱的战友!就是因为有了当铁道兵的经历,每位铁道兵战友更应该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
祖国和人民没有忘记我们铁道兵,以各种形式颂扬着铁道兵的丰功伟绩,郑直所写的小说《激战无名川》,记载着铁道兵在朝鲜战场上,机智勇敢的战胜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轰炸,发扬勇敢顽强、不怕牺牲的战斗精神,保障了“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的畅通无阻,在抗美援朝战争的史册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还有以小说《激战无名川》改编的同名电影,演员们将勇敢的铁道兵形象,活生生地展现在了人们眼前。纪录片《成昆铁路》,把铁道兵5个师18万筑路大军在1080公里成昆铁路线上,逢山开路、遇水架桥那宏伟的施工场面留给了千千万万个观众,那是用牺牲几千人的代价,筑出的举世闻名的铁路,被称为20世纪人类三大杰出成就之首。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播出了电视连续剧《铁色高原》,这也是一个以铁道兵为题材的电视剧,让那一首《铁道兵志在四方》永远响彻在祖国的上空,让那一部《铁色高原》的影片告慰铁道兵烈士的英灵吧!
今年又传来了振奋人心的好消息,要在四川省乐山市金口河区金口河大峡谷建《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博物馆》,计划三年完成。已经103岁的铁道兵政委吕正操将军为博物馆亲笔题写了馆名。又一部以铁道兵为题材的电视剧《铁血》,也正在紧张拍摄过程中,有70%的场景在金口河大峡谷拍摄,金口河段是成昆线中最艰险的路段,41公里的线路上就有38公里桥梁与隧道。全国唯一的桥隧相连的洞中火车站——关村坝火车站,54米跨度的一线天铁路石拱桥,都创造了世界铁路史上的奇迹。剧中再现了打通沙木拉打隧道、架设一线天铁路石拱桥、建设关村坝桥隧相连的洞中火车站等场面……,我们老铁道兵们将期盼着早日建成铁道兵博物馆,期盼着早日播出电视剧《铁血》,一睹当年铁道兵战友的光辉形象和铁道兵修建的一条条钢铁长龙。
铁道兵从抗美援朝到社会主义建设,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铁道兵战士对“老铁”的这份情怀,怕是埋到黄土里也还是念念不会忘记的。真想叫时光倒流,如果有来生我还当铁道兵,因为我是铁道兵的后代,身体内流淌着是铁道兵的血。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我们青春已不在,但是,青春的记忆还在,战友的情还在,我们会在人生的长河中打捞着失去的记忆,铁道兵精神也将继续传承下去。我经历了“癌症”的考验,体会到人活着的感觉真好,人生苦短,要好好地把握生活,享受生命。用微笑面对生活,诚心的希望夕阳不要往下落,让我继续享受着夕阳的温暖,享受着铁道兵战友的这份情、这份爱,享受着亲人和同事们的关心和帮助。我相信,我这曲折的生活经历,只是黎明前的黑暗,明天依然还会迎来朝阳!
铁道兵战友:我真的好想您们,让我们三年后在《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博物馆》集合吧!
今生我最感慨和自豪地就是当了铁道兵,无怨无悔!
原文连接:http://tdbhw7659.blog.163.com/blog/static/6477991320084610135929/
后记:
这是一篇很感人,很真实的文章,有血有肉,看了多遍,文章不仅仅反映的是本人的经历,而且反映了整整一个时期的人民的精神,思想,生活等各个方面的面貌。用某些人物的话说叫:三十年前。
此文对某人在英国公开否定“三十年前中国”的荒谬言论是最有力的驳斥,三十年前的新中国是最伟大的,三十年前的人民是最伟大的,他们勤劳、勇敢,不怕苦、不怕累、不怕牺牲,思想境界之高尚,创造的人间奇迹之多是三十年后的现代中国无法比拟和无法跨越的。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