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电视剧《保卫延安》
该剧有四个问题:其一,主题思想混乱;其二,指挥关系不清;其三,贬斥毛泽东;其四,两个说不清。
一 关于主题思想
保卫延安和毛泽东转战陕北,是同一历史内涵的两种说法,为时1年又5天。这一短暂而辉煌的历史时刻,推动了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伟大历史转变。这种历史转变,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是一百多年以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一伟大事变是随着中国人民解放军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而形成的。毛泽东不但直接指挥西北战场,而且驾驭全国的解放战争,而全国的战争形势又密切地联系于西北战场。可见,中国近代历史上的这一伟大历史事变是在毛泽东引领下发生的,而陕北战场在这一事变进程又处于极端重要的历史地位。这些应该是《保卫延安》的主题,而遗憾的是该电视剧并未深刻生动的体现这一主题思想。
主题思想是什么?主人公是谁?
看过电视剧后,给人的印象是:主题思想散乱,主人公刻画浮浅!
主人公是毛泽东吗?编剧和导演并没有把毛泽东摆在推动历史转变的地位,而且形象缺乏庄重,演员过于做作,语言粗俗。如对刘邓、陈谢、陈粟三路大军逐鹿中原,说成是打蒋介石的左腰子、右腰子。毛泽东从不用这样粗俗的语言;再则,中央机关小河村脱险后要过一条小河,这时毛泽东说了几句话:总是离不开一个水字,四渡赤水有水,过黄河有水,现在要过河还是离不开水,这条小河我过,但不过黄河。在小河村遇险后的紧要时刻,毛泽东哪能说这些与正事无关的闲话;还有,在小河村会议上,毛泽东把自己夺取中原的战略计划,说成是“没有准星的称”。这分明是演员的妄说,毛泽东从来不说没有把握的话。另外,沙家店战役打响前夕,毛泽东与彭德怀通话说:沙家店战役的胜败,关乎着我们能否在陕北立足。这哪里是毛泽东对时局的判断,分明是演员信口开河!沙家店战役的胜利,宣告了蒋介石进攻延安的破产,标示着人民解放军在各个战场上已全面转入战略进攻,沙家店战役是陕北乃至全国战局转机的标志。毛泽东在电话中又说,这种隐姓埋名的生活我过够了。战争环境首长用代号,这是一项保密制度。毛泽东怎么会对此发牢骚。何况“隐姓埋名”是一个贬义词,自我贬斥,不是毛泽东的风格。……还有,沙家店战役后,彭德怀向毛泽东检讨,攻打榆林一仗没打好,毛泽东说:榆林虽然没打下来,但打击了“二马”。这一仗消灭的明明是敌三十六师,却说成是“二马”,演员过于掉以轻心,太无责任心了。上述云云,东拉西扯,杂乱无章,粗俗而轻浮,即不是毛泽东的风格,也非毛泽东的语言特质。演好毛泽东,必须深刻懂得中国革命的历史,深入了解毛泽东的智慧,熟知毛泽东的文风和语言特点。那种把演好毛泽东看作商业广告是永远演不好毛泽东的。
主人公是彭德怀吗?编剧和导演并未着力刻画彭德怀,蟠龙战役后,导演让毛泽东给了彭德怀一句评语——善打硬仗。打硬仗的确是彭德怀的一大特长,但彭德怀不但是猛将,而且是战略家、政治家,他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历史责任感,他深深懂得陕北战场在全国战局的地位,深深懂得自己肩上的历史责任,恰在这一问题上编剧和导演不懂彭德怀。竟把彭德怀进行蟠龙战役的提出是为了解决部队吃粮问题。把一个战略家降低到了一个普遍士兵的水平。蟠龙战役对陕北战局所产生的深刻变化;对完成毛泽东全部战略计划所发挥的枢纽作用,对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的格局的形成,这些,编剧和导演自己就没有搞明白,从而也就无从打开彭德怀战略家的胸怀。其实,导演做起来并不难,只需要彭德怀在几次战役的讲话中加强战略分析,彭的战略家的品格就会鲜明起来。要做到这些,需导演自己提高……这岂不为难导演了。应该为难,因为导演肩负着政治责任!
编剧和导演着力刻画了两个人:关于周大勇,其人毛病太多,他和教导员之间无休止的争吵过于泛味;并且为了谢护士争风吃醋,其情感过于狭隘自私;作风上带有几分轻浮。谢护士作为一个善良女性。导演给了她过多的笔墨。但是,对这位善良女性的刻画,脱离了特定的历史环境,要知道任何的人性和人情,都是在一定环境中形成的,离开历史环境的抽象人性是不存的的,没有哪个人的人情和人性是与其成长的环境无关的。生活在战火纷飞,成长于枪林弹雨中的谢护士,缺少一个革命者的刚毅和坚强,即使她在敌人火网中去救助一个孩子,也还用一段自白表述他的行为:那是一个护士救死扶伤的冲动迫使他这样去做的,这种以人性论去刻画人物的理念是失败的。“为了人民解放事业甘愿牺牲”谢护士不会说出这样的话,因为导演不会让她这样去说。
主人公究竟应该是谁?
谁是历史的驾驭者,理所当然的就是本剧的主人公!
他是谁——毛泽东!
那就让我们重温这段历史吧。
蒋介石的黄河战略。
蒋介石于1946年6月发动全国内战后,人民解放军经过8个月自卫反击,迄1947年2月,歼敌正规军66个旅,平均每月歼敌8个旅,蒋介石被迫于1947年3月改取重点进攻,其进攻矛头指向战场东西两翼的山东和陕北,以60个旅进攻山东,以34个旅进攻陕北。蒋介石石的企图是:把中共中央及西北野战军和山东陈(毅)粟(裕)野战军赶快黄河,把五个解放区(陕北、晋绥、晋察冀、晋冀鲁豫和山东)、五支野战军(彭德怀、贺龙、聂荣臻、刘邓和陈粟),赶至黄河【乙】字形弧内,然后封锁北宁、平绥(今京包)两铁路,隔断关内外之联系,继而由北向南逐步压缩,迫我关内五大野战军100万余人,三面临黄河,当面有强敌的绝境中与其决战。蒋介石谓:一举解决关内问题,然后转兵东北,各个歼灭。
蒋介石此招可谓毒矣!
毛泽东破敌之计。
破解蒋介石的黄河战略,根本的一招,就是不过黄河,陕北和山东我军与敌现地周旋。继续过去8个月之战绩,每月歼敌8个旅,再歼敌40——50个旅,战局必起根本变化。
毛泽东的战略构想是:
敌向北,我向南,敌从两翼进攻,我从中央突破;敌企图将战争停留在解放区,摧毁解放区的经济,破坏我之生存条件,我则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以敌占区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革命战争,叫作“革命向前进,生产长一寸”,把革命战争和发展经济密切结合起来。战争不但是军事力量的竞赛,而且是经济力的竞赛。
具体部署:
早在1947年1月,毛泽东曾两次指示刘邓野战军,准备于5、6月间向中原出动,打到外线去;5月5日,再次发出指示:彭德怀、陈赓合力击破胡宗南,刘邓、陈粟合力打破顾视同,举行中原作战;5月中旬,指示刘邓,成立外线作战指挥机关——中共中原局;6月1日,指示刘邓独力经冀鲁豫向中原出动,机动于津浦路以西,潼关、南阳之线以东,黄河以南,长江以北广大地区。
四次战役促成了战略进攻的形势
蟠龙战役(5月2-4日),制止了胡宗南的进攻,使胡宗南集团陷在陕北拔不出脚。
孟良崮战役(5月14-16日),歼敌五大主力之一的第七十四师,捆住了顾祝同集团的手脚。
豫北攻势(3月17-5月25日),肃清了豫北之敌,为刘邓大军南渡黄河创造了滩头阵地。
正太战线(4月19-5月4日),为刘邓大军造成了广大而巩固的战略后方,为刘邓大军南渡黄河提供了保障。
两翼(陕北、山东)钳制胜利地实现了,中央突破的形势成熟了。
6月30日夜,刘邓大军15个旅10万大军在鲁西南强渡黄河,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从1947年3月蒋介石发动重点进攻,到6月30日刘邓大军突破黄河天险转入战略进攻,是在毛泽东的战略指导推动下形成的。换言之,战争的演变,历史的发展,必然是一系列的决策。毛泽东不但直接指挥陕北战场,同时驾驭着近百方平方公里的战场上的六大战略区,它们构成了一个完成的棋局。
《保卫延安》,把毛泽东战略规划的全盘给扯碎了;伟大的历史事变被淹没了;伟人的形象被曲解了。所追述的仅仅是历史过程的现象,而且拉拉杂杂,生拉硬扯地塞进了许多与主题毫无关联的枝枝节节。导演塞进了一个苗珍的故事,给了她过多的笔墨。这个苗珍是一个被俘的女兵,其人十分反动,她高喊:“我仇恨你们,仇恨这场战争”。导演很是关注这个人,让一群人,医生、护士、解放军官兵、民兵队长和老乡围绕在她身边,令人不可思议的的是,营长周大勇负伤后亟待输血,病床前有众多医生、护士和解放军官兵,导演却偏偏安排苗珍为伤员输血。而这位女俘苗珍则大呼大叫:“我的血不能输给他!”这种窘遇,让英雄受辱,让革命难堪。导演给苗珍安排的归宿是叫敌人把她打死。
一部重要体裁的大型革命历史剧的主题思想,就这样地被搅乱了,弄不清主题思想是什么?谁是主人公?这里不能不向编剧和导演提出——你们究竟在宣扬什么?人们应该从你们那里学到什么?苗珍的故事与电视剧的有什么关系?
二 关于指挥关系
全国解放战争共有六个战略区,其中,陕北战场由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直接指挥,西北野战兵团不是决策者,而是执行者。战略方针和战役决策及部署是毛泽东,彭德怀所执行的是毛泽东的命令。电视剧抛开毛泽东的决策,只讲打仗,只让毛泽东在战役结束后出来喝彩、叫好,指挥关系被搞乱了!
请看毛泽东各次战役的决策吧。
关于——青化砭战役
青化砭伏击战是毛泽东设下的连环计。
毛泽东在撤离延安时形成了一个战略构想:以小股部队诱敌主力北出安塞,此计一经得手,敌必以偏师抢战青化砭,那里将是我之歼敌战场。为什么是这样呢?因为,延安、安塞、青化砭三点之间的地理条件,在军事上构成了特定的战略联系:首先,青化砭是位于安塞的敌军主力的侧翼掩护;同时又是驻于延安城的胡宗南总部的警戒阵地;并且是北上(子长)东进(延长)的交通枢纽;故而就战略格局而言,青化砭必为敌之必得。只要胡宗南钻进毛泽东的第一个圈套,第二个圈必然地会自己套在自己脖子上,这是战场上的铁的规律。
关于——羊马河战役
青化砭一战,胡宗南发觉中计,于是其主力于当日转头东进,我西北野战兵团则于当地西去,转至蟠龙——子长大道以西隐蔽休整。胡宗南第一军、第二十九军等部11个旅,向延长、青涧地区合击。各部到处扑空,于3月31日在清涧会合。胡宗南决定,除留第二十九军之第二十七师守备延川、清涧外,主力西进,4月3日占子长。
这时,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四纵队陈赓部遵照毛泽东指示,发起晋南攻势,4、5两日,连克翼城、浮山、新降、稷山、河津5城,并占领晋秦天险禹门口,呈现西渡黄河之势。西安已感受到了威胁。胡宗南占领延安后28天,在安塞、延安等6县兜了400公里大圈,始终不见西北野战兵团踪影,部队疲惫不堪。在这种情势下,胡宗南于4月6日命令其主力撤回青化砭、蟠龙地区休整补充,以观战局。
就在敌军南退之当(6)日,毛泽东命彭德怀在永平举行白昼攻击,有意暴露目标,以错乱敌军部署,寻找战机。
胡宗南果然就范,遂以决战姿势展开兵力。
4月7日,毛泽东定下诱敌主力于子长——蟠龙大道以西,求歼敌第三O五旅于子长——蟠龙大道以东之作战决心。遂命西北野战兵团隐蔽集结于子长——蟠龙大道两侧待机。
羊马河歼灭战就此展开,并取得胜利。
关于——蟠龙战役
羊马河战役后,胡宗南判断西北野战兵团主力必在子长——清涧大道以南,子长、延川、延安三县交界之山地。于是4月15日命令第一、第二十九军向该地合围,结果扑空。其时西北野战兵团已转至子长西北于外线待机,一部于子长——清涧大道以南于内线监视敌军。
此时,蒋介石、胡宗南处于求胜心切,但又寻我主力不见的——焦灼心态。这种心态,一则容易使蒋、胡自己弄出错来,一则易为我用。
毛泽东抓住蒋、胡这一心态,再次诱敌就范!
中央军委命绥德军分区部队在吴堡黄河渡口准备船只,修缮道路,准备粮草,并以民兵游击队伪装大兵团向黄河渡口运动。同时命令晋绥边区,在黄河左岸佯动,摆出船渡和驾桥模样,做得越大、越真越好。西北野战兵团从各部抽调小量的建制部队,以大兵团联合行动的模样,浩浩荡荡的北开……并调晋绥独立第五旅过河加入序列,以壮声势。
毛泽东的部署,完全适应了蒋介石的心理,他梦寐以求的是把中共中央和西北野战兵团赶到黄河以东去,这种梦想就要实现了,于是命令胡宗南以主力迅速北,务求予中共于半渡而击。胡宗南于4月26日命整编第一、第二十九军共九个旅,由蟠龙地区出动。
彭德怀于4月27日致电毛泽东,提出:待敌主力进入绥德后,向蟠龙发起攻击。毛泽东于28日复电,批准了这一计划。
5月2日午夜,蟠龙攻坚战正式打响,4日获全胜
关于——沙家店战役
1947年7月20日,中共中央决定西北野战兵团改称西北野战军,以彭德怀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及前委书记。贺龙为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司令。并决定,8月上旬攻击榆林,调动胡宗南集团主力北上,配合陈(赓)谢(富治)集团南渡黄河挺进豫西,西北野战军于8月7日肃清外围据点,完成对榆林的包围,8月10日开始攻城,至11日晚,两次攻城均未奏效。
我军榆林作战打响后,蒋介石急飞延安,坐阵指挥:命刘戡率8个旅走大道经绥德增援榆林,钟松率三十六师走捷径沿长城线直奔榆林。钟松于12日到达榆林,13日南下,16日进至镇川堡。刘戡15日占绥德距钟松35公里,毛泽东为给野战军创造战机,有意暴露目标,亲率两个连将刘戡引向东去。为防不测,同时命贺龙指挥后方机关东渡黄河。蒋介石获此情报后,急命刘戡咬住毛泽东和中央机关不放,务求活捉毛泽东歼灭中共中央机关。这样,钟、刘两敌合抱之势便被毛泽东掰开了。左臂刘戡在黄河边弃之无用,右臂钟松在沙家店陷入重围。当刘戡在佳县向黄河左岸开炮时,敌第三十六师被歼殆尽,只身逃走了师长钟松。
沙农店大捷,战役进行中毛泽东起了决定性作用。
在全世界战争史上,没有当过士兵的将军是少见的,而在战役进行中的关键时刻,统帅去充作士兵,则是空前的,恐怕也是绝后的。《保卫延安》,仅仅是描述了一些战役的战斗场面,而远远没有进入毛泽东的智慧,不了解毛泽东气吞山河的伟大气概,更不懂得这是全世界战争史上空前绝后的奇迹!写毛泽东、演毛泽东的人们不懂毛泽东,这就是《保卫延安》的编剧、导演、顾问、演员们的致命弱点,从而不可能写出、演出毛泽东的好作品。
三 贬斥毛泽东
青化砭战役后,彭德怀对习仲勋说:“现在有一个很棘手的问题,毛泽东的‘三面包围’战术,很难实现,敌人实行的是‘方形’战术”。习仲勋说:“毛泽东的‘游击战术’不适用了,但这是中央指示,还得执行”。彭德怀说:“是啊,所以说棘手嘛,不过,毛泽东是对青化砭战役的总结,尽管棘手也得反映,报告我来写。”毛泽东接到彭德怀报告说:谁的意见正确,就按谁的办。
这里彭、习对话说的很清楚——毛泽东的“游击战术”不适用了。
这简直是胡说八道。我不禁要问:编剧、导演、演员、顾问和监制者们,你们懂不懂中国革命战争史?懂不懂毛泽东军事思想?懂不懂解放战争?而这一切你们都不懂,便只有信口开河了。
毛泽东的游击战术产生于1928年井岗山时期,1930年12月罗坊会议部署第一次反“围剿”实行了战略转变:将游击军转变为正规军,游击战转变为运动战;抗战初期,中共中央实行又一次战略转变:将国内战争时期的正规军转变为抗日游击军,正规战转变为游击战;蒋介石发动全国内战后,中共中央实行又一次战略转变:抗日游击军转变为国内战争的正规军,游击战转变为正规战。解放战争前8个月,毛泽东指挥人民解放军120万正规军,实行大兵团野战,共歼敌正规军66个旅。1947年3月,蒋介石实行重点进攻后,毛泽东直接指挥的保卫延安作战怎么成了游击战呢。有一些糊涂人,一提到毛泽东军事思想便不假思索地说——游击战。我想《保卫延安》的编剧、导演、演员、顾问和监制者们,还不至湖涂到这盘程度。究竟是什么原因电视剧会出现让彭德怀、习仲勋说出“毛泽东的游击战术,不适用了”,这岂不是天大的笑话,不可思议的过失!
四 两个说不清
千里战线一盘棋
8月20日,西北野战军歼灭整编第三十六师; 8月22日,陈谢集团在陕县茅津渡南渡黄河;23日,刘邓大军第六纵队和中共中原局渡过汝河;当日先头第一、第二、第三纵队渡过淮河, 27日,刘邓全军踏上大别山。6天内,三支野战军,彭德怀、陈谢、刘邓,30万人马,在漠北、大江2000公里战线上连连获胜,千里战线一盘棋,毛泽东以其大手笔重新安排山河。
早于7月19日,毛泽东便决定使用陈谢集团(第四、第九纵队和第三十八军,计11个旅)南渡黄河,其任务有三:其一,渡河成功后斩断陇海路郑州、洛阳、潼关段;其二,策应西北野战军作战,扼制胡宗南,威逼关中;其三,协助刘邓经略中原。8月30日、9月4日连续指示陈谢:“避开强固设防据点,专打守备薄弱据点,并力求运动战,求达机动迅速,广占敌区,多歼敌人之目的”;“应将占领县城与占领乡村、消灭敌人正规军与消灭地方武装,看得同等重要,全军都要有在豫西、陕南、鄂北建立根据地之决心”。并指出“西面空虚,攻取较易,洛阳附近,敌所必争,不应使用主力”。随后又规定陈谢集团的作战范围:“黄河、渭水以南,汉水以北,平汉路以西,西安、汉中线以东广大地区”。在刘邓大军右侧后建成巩固的根据地,形成中原战场的右翼屏障,与刘邓、陈粟共同经略中原。
山东、中原相依辅
当刘邓大军结束鲁西南战役,于8月11日开始南征时,毛泽东便指示陈粟:华东野战军直属及第六纵队,应即在聊城、阳谷南渡黄河,与先期到达鲁西南的第一、第三、第四、第八、第十纵队,组成西线兵团,并指挥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十一纵队,以鲁西南为后方基地,向陇海路以南推进,恢复与扩大豫皖苏根据地,在黄河以南、淮河以北,运河以西、平汉路以东地区实施战略展开,在刘邓左侧后造成广大而强固的战略支撑点,使山东和中原联成一片,与刘邓、陈谢共同经略中原。
9月底,10月初,中央军委毛泽东连续指示陈粟:在一个月至两个月内,不打大仗、不战强敌,只打小仗,歼灭士顽势力,迅速巩固已占领地区,建成巩固的根据地,为不久的将来在这一地区打大仗,准备战场……
迄1947年12月,刘邓、陈谢、陈粟三路大军在平汉路信阳地区会师,毛泽东夺取中原的部署,在短短的6个月便完成了!
毛泽东转战陕北,亦即保卫延安的历史进程,就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历史进程,这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伟大事变。事变进程中,毛泽东一方面直接指挥陕北战场,同时指挥全国解放战争。陕北,是中国革命战争的——指导中枢。保卫延安,不仅是保卫陕甘宁边区,而是保中国革命的——指导中枢。电视剧《保卫延安》,即淡化了陕北战场的历史地位——中国革命战争的指导中枢;又淡化了在中国近代史上伟大事变中——毛泽东的历史地位。简言之,是两个“说不清”。那么,它究竟说清了什么?让广大观众去评论吧!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
张宏志 2009年6月5日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