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器》震荡波
本报记者蔡晓辉宋燕
原载:《燕赵都市报》
看《国器》的过程,等于经历一场思想的震荡。《国器》描述了发生在我国中西部一个经济不够发达的省份———广原,以及这个省一个经济发达城市方舟市和一个经济欠发达城市先锋市,出场人物六七十人,主要人物十多人,涉及政府官员、省市级领导、大中型国企领导、私企老板、经济学家、国企工人、职工家庭、下岗失业职工、老一辈革命者、黑社会等城市社会生活各个群体或阶层,揭示了当前中国城市社会所发生的一系列矛盾冲突。《国器》揭示了一些在国企改革中容易被忽视的隐藏问题,它们像社会发展的毒瘤,暗藏于变革的关键环节,常常是平时难以发现,一旦发现为时已晚。例如,在国企改制中一些知名经济学者表面引导政府官员解放思想,其实是在为少数财团廉价获取国有资产服务问题;国家经济的过度开放问题;改制的国有资本被少数个人控制,大量裁减工人,甚至企业领导人转移或侵占企业资产使企业破产而引发的社会问题;对国有经济的理论研究严重滞后,相反以私有化为重点的国企改革推进得却如此迅速等等诸如此类的深层次问题。
小说《国器》是习晓思的处女作,但国企改革的问题,却是他十多年相关工作经验的思考和总结。有新闻工的敏锐,有多年国企工作经验的专业含量,生于1967年的习晓思,十多年来从国有煤矿技术员、到报社记者,一直到省国资委工作人员的经历,一路所思都凝结到这部小说中。许多网友和知名专家、学者对《国器》一书评价颇高。而上周刚刚过去的通钢改制喋血事件,让人有《国器》的现实版上演的感觉。这个事件之后,更有了读《国器》的理由。
记者:很快看完《国器》,不忍释手。因为小说中展现的现实,对我是一个很大的冲击,里面的国企改制情节可以说是惊心动魄。
习晓思:我写这部小说的目的,根本上来说就是比较真实客观地记录国有企业改革,特别是国企改制的这段历史。一般的文学作品都是以刻画人物、描写人性为主的,而国器这部小说却是以写重大事件为主的,因此书中的任何人物都没有原型,都是围绕国企改制这一重大事件所涉及的社会各阶层来设计的。我写这部小说,是在自己十多年围绕国企工作、对国企有一定客观了解的基础上,研究了上千万字国企改革的实例资料和中外各方面学者对国企的研究理论才动手进行小说创作的。我要刻意做到的是,尽可能真实客观反映现实生活,自己力图反映的一些东西,一定程度上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记者:小说中的下岗职工、MBO游戏、经济学精英,包括政府官员从中渔利,有多大程度的真实?
习晓思:小说中基本的事件,在现实生活中都是真实存在的,基本没有虚构的成分。我写这部小说,不是为了以揭示社会的问题、腐败现象为主,更主要的是让社会对这些问题或现象引起重视,进而逐步得到解决,从而让我们的社会按照合理的轨道发展下去,少走一些弯路。我的感觉和了解是,社会生活中的腐败现象,绝不会比我小说中所反映的轻。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作家,不能为揭露社会阴暗面为快,而要以解决这些社会问题,推动社会进步为己任。尽管当前的社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腐败,甚至丑恶现象,但我们的社会也存在许多美好的东西,也需要我们展示。通过自己的作品,要给人以希望,给社会以推动的力量。
记者:小说为什么起名“国器”?既然你要写国企,小说的名字不如干脆就叫“国企”好了。
习晓思:这部小说的名字,确定下来费了很大的周折。国器,一般人理解起来不太容易,后来就加了个注释,即:国企者国之重器。一是国器与国企谐音。二是荀子有言:“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器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之,国用也;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我认为,荀子口中的国器,与我们的国企极为相似。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国企包括其干部职工,为社会承担了大量的改革成本(国企给国家缴纳的税收与不同行业的非国有的同类企业相比是他们的4-10倍),却也承受着太多的污言秽语(比如社会效率低、工人懒等要改制消灭国企),但他们却在默默地承受。将国企比作国器,就是说国企是国家的重要机器,应当客观理解国企对中国社会的重大意义,让国企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发挥好其应有的作用。国企,是中国公有制的重要体现形式,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一定会长期存在下去。
记者:你的小说中,党的高级干部、某省的副省长林方敬提出,“战争年代,强调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这句话放在今天的和平年代,国企就是我党的枪杆子。”你借人物之口说出这样的话,能具体解释一下吗?
习晓思:国企是我党和平年代的枪杆子。国企是我国公有制的重要体现形式和载体,没有国企就没有公有制,也就没有了社会主义,我们的党也就不能称其为共产党了。因此,我们党的性质决定了必须发展国企、搞好国企、壮大国企,才能真正确立党对国家的领导地位。
记者:在改革的过程中,社会上某些人群中有这样一些观念,比如:社会的进步可能需要以牺牲某些人将某些人甩出轨道为代价的,需要他们暂时的利益受损;民营经济才有活力,国企效率低下腐败严重。你如何认识?
习晓思:改革就是社会各阶层利益的调整,必将会引发各阶层的冲突。原来的一系列的国企改革的思路,特别是国企改制,过分强调社会效率,忽视了社会公平,大量国企职工下岗,致使贫富差距加大,社会不和谐因素增多。中央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就是因为当前的社会存在太多的不和谐的因素。我认为我国下一步的改革,应当是以更好地解决底层弱势群体的生存,包括就业、住房、医疗、教育等问题。
我认为国企比私企效率低本来就是一个伪命题,现在一些专家学者研究认为国企的效率并不比私企低,甚至还要高。这方面有许多专家的研究成果,我不想多说。
关于国企的腐败问题。我认为中国的公共领域当前的腐败都很严重,国企的腐败未必更为严重。只不过,由于国企与广大城镇人口中的许多人的利益联系极为密切,因此国企的腐败问题更被人们所看重。尽管国企存在这样那样的腐败问题,重要的是解决全社会存在的腐败问题,包括国企的腐败问题,而不是通过一律简单地改制等办法将国企消灭。一个人有了病,要给他治病,而不是杀死他。
记者:具体地说说这部小说,魏英、朱秉政、靳建国、林方敬、伍小凤、熊占山、唐爱国,这些人物都有很浓烈的现实的影子,也是国企改革中各方力量的代表。你能否各自给个总结?这些人物中最复杂的是哪个?
习晓思:小说中的人物,不能以简单的好坏来划分。当年的计划经济和今天的市场经济都是我党在经济建设中的探索,是探索就会有失误。改革本身就是一种探索。国企改制走到今天,太多的人开始反思,其实有一点就是激发出了一些人内心深处的贪婪。从小说中的人物来看,大体分两类,支持国企改制和不支持国企改制的。像朱秉政、靳建国、魏英、李凡达、熊占山等人,他们都曾经在国企改制中获得了政治和经济各方面的利益,当然是国企改制的支持者。像李凡达,如果不是国企改制,他可能是我党的一个好干部。正是由于制度上的问题,让他走上了犯罪的道路。相反伍小凤、唐爱国、周铁钢等人可以说是改革中的利益受损者,他们对国企改制有自己的不同看法,有的由支持者变成了反对者。
林方敬这个人物是改革初期的推动者,特别是国企改制方面,他的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带动了他曾经领导的方舟市的经济发展,他本人被提拔,政治上也是受益者。相反,当林在更大范围内领导国企改制中,发现了太多的问题,就有了对其自身的否定之否定,开始对自己当年的改革进行反思。
这部小说中性格最为复杂的应当是民营企业家熊占山。我希望社会生活中像熊占山这样在改革中获得巨大利益的人,能够正视社会生活中的矛盾,关注弱势群体,为国家民族解忧,从而真正走向中国社会政治生活的前台,就像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初期说的那样“先富帮助后富”。
记者:你的小说具有很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这在眼下的小说中是很少见的,你如何认识小说和现实的关系?有人说你的小说文学性差,你怎么看待?
习晓思: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专业分工越来越强,一般专业作家可能不能真正把握当前社会的经济发展。当前社会就出现了一些文字功底未必多强,但真正切近社会现实的作品。我认为,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认识,写一写我们周围熟悉的生活,那样我们的文学才会丰富多彩。
有人说我的小说文学性差,实在对不起大家,我是学理工的,只能按我的理解写我眼中的社会生活。我认为生活需要那种才华横溢的文学作品,也需要真正反映现实生活的东西。
我曾经有做一个国企工人的梦想
■自述
习晓思
自幼从农村长大的我,心中一直就有一个到国企做一个工人的梦想。
我未能到家乡的工厂上班,幸运地赶上了高考,考上一所理工科大学。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我大学毕业后来到了一家国有煤矿,与普通工人一起住在集体宿舍,有了与工人们直接接触的机会。多年之后,我调入了省直机关得以继续围绕国企做工作,而且还有三年多的时间我深入国企做稽查特派员助理、省国有企业监事会专职监事,最近五年仍然围绕国企做一些政府层面的政策性指导和研究工作。
这篇小说中的人物都没有原型,但小说中反映的故事却都是生活中客观存在的。
据网络资料,南方某新兴发达城市,一年要切断上万根民工的手指和上千条胳膊,从而带动了当地外科接肢手术的发达。中国的一些经济学家开始对这类企业大肆吹捧,进而指责原有的国企效率低下、工人懒惰,必须对国企改制,让国企的工人不能再躺在国家的身上过悠闲舒服的日子,应当像南方的农民工一样辛勤地劳作。我是从农村出来的,我知道什么是勤劳,我起初也理所当然地认为,应当将效率低下、白白消耗社会资源的国企消灭掉。
国企,作为我国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持续深入已经在淡出越来越多人的视线。有一天,或许真正意义上的国企将不再存在。国企改制这段历史,是中国社会少有的一次涉及政治、经济、文学等方方面面的重大社会变革,文学不应当在这里缺位。
我清楚中国当下的国企,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不可能通过简单的国企改制能够解决,那样可能产生更大的社会问题。上万人的大型国企改制了,结果只有几千人甚至更少的人留在了改制后的企业中,更多的人下岗失业了,在巨大的社会就业压力面前就会很快产生社会问题。可以这样说,国企改制代表着社会经济制度的重大变革,必将对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产生这样那样的影响。这部小说完成后,给我留下了太多思考。
后国企改制时代有太多问题应当重视,应尽早防止出现更大社会问题。改制后的国企,缺少了政府层面的监管,虽然部分职工参股但很难对企业进行有效的监督。国有企业最大的问题就是冗员多,如果政府部门不能很好解决这个问题而简单改制,让改制后的企业去对付工人,把多余的冗员裁下去推向社会,在当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必然会带来社会问题。在国外,即使是资本主义国家,也不会允许一家企业随便裁员造成大批工人失业,也要考虑社会就业率和基本的社会稳定。全国市县级以下国企基本完成改制,大量国有资本退出,公有制已经不能占据主体地位的情况下该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我们的社会又如何和谐。小说中提到的河谷县,程家与该县的主要领导干部结成“官商利益共同体”,在短短三年左右的时间完成了原始积累,涵盖了全县冶金、化工、水电、建筑、采矿等支柱行业。程家如果不给县里正常纳税,县里的公务员、教师、离退休人员的公司都难以发出来。
对国有经济的理论研究和保护性政策出台严重滞后,相反以私有化为重点的国企改制推进得却如此迅速。现在生活中,国家对国企的社会地位、对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还没有一个十分准确科学的认识并形成相关政策法规,但一大批推进国企改革的创新便匆匆推行了。(节选自小说自序)
■众说
□《国器》这部深层次揭示国有企业改制的长篇小说,在当前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届中国经济学奖“杰出贡献奖”获得者 刘国光
□《国器》这部小说很大气,提出了太多的问题值得我们思考,有的情节让我流泪了。———冀中能源集团党委副书记 徐文俊
□《国器》这部小说让我们必须要正视国企改制是否成功这一重大社会问题。———中国高层智囊、竞争经济学创始人 韩德强
□《国器》以开阔的视野和宏大的气魄,展示了“国企改制”中各种力量的纠葛与冲撞。——— 2008年度青年批评家奖获得者 李云雷
□这部小说讲出了我的心里话和想说说不出的话。———国企下岗职工 胡盼秋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