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是海派文化之母?
(为海派文化研究年会写的发言提纲)
▉ 陈福康(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研究院研究员)
一,称张爱玲是“海派文化之母”或“海派文学之母”,不是我幻觉或梦呓甚至为了批评别人而造出来的。这样的称呼曾经公然见之于上海市政府部门的官方网站“上海与台湾”上的正式报道、“立足上海、影响全国、世界一流”的著名网站“东方网”上的大力宣传等等,甚至党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2002年4月8日海外版第五版)上也有文章热情宣传拟建的“张爱玲纪念图书馆”好像是“一座孕育海派文化的蛋”。当然,对张爱玲这样的称呼还见之于不少研究者甚至著名学者的论述。谓予不信,可在网上检索。
二,有一次,海派文化研究年会在上海某区召开,记得该区政府文化部门出席研讨会的人员所写的论文,清一色都是谈张爱玲的。
三,但我知道的历史事实是:1、在整个1930年代,张爱玲小姐还根本就没有在海上文坛露脸;2、即使是1940年代,她也只有短短几年昙花一现,也只能是在沦陷区上海的一部分读者中发“红”,中国其他地方千千万万的、读者是连她的名字也没有听说过的;3、即使在她所谓“红极一时”时,也不过只发表了十几篇小说;4、有人说她“三、四十年代蜚声海外”,更完全没有任何事实根据。(只要有人能用事实驳斥这里说的任何一点,我就马上向据说有几万人的“张迷”道歉。)
四,有人称拟在上海建造的“张爱玲纪念图书馆”,“像是要堆砌一座孕育海派文化的蛋”。这些话公然见诸上海甚至中央的报刊和网站。这不等于是说,源远流长的“海派文化”或“海派文学”,是迟至1940年代以后,才由张爱玲这个“母”所“孕育”出来的吗?如果没有一个上海人出来表示不同意,那就等于是默认了这种说法。那不简直就是对源远流长的“海派文化”或“海派文学”的莫大侮辱吗?
五,张爱玲的作品,当然也属于1940年代海派文学之一种,有的反映了上海旧社会之一角和像她那样的一部分上海人的精神世界;不过,大多境界狭小,格调低下,只能是海派文学中不重要的甚至是鄙俗的一种,算不上是海派文学的优秀代表。有人把丰富多彩的“海派现代文学”称之为就是张爱玲的那种“甜腻戏弄”的东西,我想,海派现代文学作家多矣,他们都同意这种说法吗?特别可笑的是,他们也会像此人一样,认张爱玲是他们的“甜腻”的“母”吗?此人可以愿意让张女士的东西“戏弄”,别人也都像他一样愿意吗?(什么是“戏弄”?如果查辞典,无非一是玩耍、嬉戏,二是调戏、玩弄。我实在想不出来还有其他的意思。)
六,尤须提到的是,张爱玲在敌伪统治的上海最黑暗的时期,迫不及待地要“出名”,为此不惜讨好敌伪,甚至在当时的作品中写有媚日和攻击中国政府抗日的内容;她在离开上海后写的《色,戒》、《小团圆》,更是赤裸裸地宣扬了附逆卖国的心理和思想。事实表明,她当年的实际行为、表现,是站在国家民族的对立面的。这些,理应为我们上海人所不齿,并纠正、调整海内外某些论者对张爱玲在“海派文化”或“海派文学”方面的地位的不适当的评价。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