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13日中国青年报发表了叶匡政的一篇书评:《为何要把样板戏当“史记”读》。读了之后,禁不住想来说两句。
该文指责“样板戏创作原则与革命这个观念息息相关”, “是为了让人们牢记这个事实:革命是任何人无法抗拒的。”
我不理解为什么对革命这个词这么反感。正是通过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人民才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60年复兴之路才有了坚实的政治基础。在革命的艰苦岁月里,无数共产党人、革命先烈不怕牺牲前仆后继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才换来了新中国的诞生。饮水思源,当我们在为新中国60年的伟大复兴而自豪时,决不能忘记过去的革命历史,不能忘记为建立新中国作出巨大贡献和牺牲的革命先辈。样板戏和其他革命文艺作品用各种艺术形式表现和歌颂共产党和人民群众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完全是正确的,有什么可以指责的呢?
文章对样板戏的故事情节也提出了批评:“细究所有样板戏故事,就是一个仇恨不断叠加的过程,直到这种仇恨化作刺向阶级敌人的利剑。它通过恩情和仇恨的对比,试图创造一种新的政治伦理,这种伦理的神圣感是以抹去人的正常情感和欲望为代价的。”
样板戏创作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决不可能是胡编乱造。在旧中国,在三座大山的压迫下,人民群众的仇恨是自然产生的,而共产党的作用就是引导人们把个人仇恨化为对三座大山阶级敌人的仇恨,形成一股强大的推翻三座大山的力量。人民群众根据共产党和国民党的不同行为的对比,自愿选择了共产党,这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普遍存在的历史事实。样板戏从这种历史事实出发,对生活素材进行提炼,创作出比现实生活更典型的英雄形象。所以说,样板戏的故事情节是历史现实生活的真实的反映。
在建立新中国的斗争中,共产党提出推翻三座大山的政治纲领,极大地满足了广大工农群众获得生产资料、摆脱被剥削被压迫地位的个人感情和欲望。要说“抹去人的正常情感和欲望”,那被抹去的只能是地主阶级官僚买办阶级的正常情感和欲望。写到这里我不禁要问:到底在代表谁在说话?
文章还提出,样板戏的“这种政治伦理与改革开放后的时代精神是极端不相容的。”我还是不能理解,样板戏所歌颂的将个人仇恨、命运与阶级命运、与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融合在一起的壮举,为高尚的革命理想而不怕牺牲的精神,为什么就不能为现在的“时代精神”所容呢?看看当前社会,物资生活是提高了,但思想方面问题更多了。理想信念缺失、思想道德沦丧、贪污腐败横行、黄赌毒泛滥等等都是公认的事实。这就是当前的“时代精神”吗?实际上,当前社会最需要的就是样板戏所倡导的革命理想和革命精神。
可笑的是文章竟把现在社会民众的情绪与30年前的样板戏联系起来:“如今在民间常常弥漫的仇恨和报复心理,与没有清算样板戏这种文艺类型中的思想伦理有关联。”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现在底层民众确实存在对富人、对官员的仇恨心理,但原因要从当前社会的实际状况中去找,而不是推到30年前的样板戏身上。
经过30年的沧桑,样板戏不但没有淡出历史,反而顽强地活跃在社会的舞台上,这不能不归功于它艺术上的成功。但文章为了贬低样板戏的艺术成就竟说样板戏“艺”上没有创新,“术”上是成熟的。这种把艺术和她的表现形式截然分割的说法让人匪夷所思。我们知道,京剧这门艺术要靠多种具体的表现形式来体现。比如唱腔、音乐、锣鼓、服装、等等。只承认在具体的表现形式上成熟而不肯承认这艺术上有创新,只能说明是自欺欺人罢了。
总之,这篇文章的论点是经不起推敲的。但值得注意的是,60年大庆刚过,唱红歌的余音未了,中国青年报就抛出这么一篇借口批评样板戏抹杀建国前革命历史的文章来,用心何在呢?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