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随想:人性的光辉
1、“娘!”一声地道的沂蒙方言,那里面包含的无疆情感,足以使生于斯长于斯的沂蒙人潸然泪下。 “娘!”我们听惯了这样从乡间儿提时一直到现在两鬓雪染的使人热泪盈眶的呼喊!她包含了无尽的大爱,无尽的教诲,无尽的恩情,无尽的怀念。
2、几乎所有看过这部电视剧的都和我交流的时候都会说:流泪。
这完全不是煽情。只有被这土地养育、爱着这片热土的人才会如此深深的溶于其中。
在八路军115师旧址,在山东省政府旧址,在山东省战时工作委员会旧址,在孟良崮战役纪念馆,在许许多多的乡村,我们都会听到发生在过去岁月的故事。
每每在这些旧址,每每在徘徊在这些纪念馆,每每以敬仰的心情来瞻仰过去岁月留下的痕迹,那些图片,那些实物,每每一次次听到关于沂蒙山若干红嫂的撼天震地的故事,即使铁石心肠,也会情不自禁,眼泪从内心流出来。
3、电视剧是真实的。几乎每一个细节会找到出处,真人真事。
4、但是,电视剧中表述得远远不及现实。真实的沂蒙大地更加感人,过去的烽火岁月更加壮烈。电视剧所展现的只是万里挂一。
乳汁救伤员,不仅仅发生在马牧池村,在我住的村子里就有一位叫张记秀的老人,她今年该有84岁了,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de3fad010006d8.html,年轻时在前线用乳汁挤在碗里救治伤员。
把自己的孩子让鬼子抓去而收养八路军的孩子,马牧池村王换于老人就为了让八路后代吃饭生存,而自己的四个孩子饿死。
布袋峪现在已经改名叫百花峪,成为有名的蒙山风景区,那时这里就是八路军医院驻地,为了掩护伤病员,在鬼子扫荡的艰苦岁月里,把八路军伤员藏在地堰的洞里。村妇救会主任抱了自己的孩子也藏在洞里,当鬼子铁蹄走到附近,孩子因饿而啼哭,妇救会主任怕被敌人发现伤病员,就把乳头塞进孩子嘴里直到孩子窒息。而她怀抱着已经死亡冰凉的孩子走出洞头的时候,她的丈夫和民兵为了引开鬼子,在山峪口向鬼子开枪,被鬼子活活烧死在峪口的大树上。
“谁第一个参军,俺就嫁给谁!”真实的故事发生在莒南县,同样我们村里至今还流传着“十二茂”参军的故事,是说的十二个公姓“茂”字辈的青年人一同参军上前线。
剧中描述的三喜一家为了钟慧传递“情报”(实则一封私人信件)而惨遭悲剧命运,与真实的好多实例不相符,可能电视剧是为了达到一种收视效果。实际是当年好多相亲舍生忘死传递情报,收藏需要保密的党组织花名册。在老家有一个传奇故事,一个农救会长被叛徒出卖,他把党员花名册秘密联络图藏起来,还乡团找不到把他打死了,也没交出来。他死后的第七天,还乡团走了,当地党组织活动需要这份花名册,他老婆突然披头散发,想换了一个人似的,用已经死了的农救会长的声音对前来取花名册的共产党干部说:“不要让还乡团看到了,我藏在堂屋门框上了,快拿出来给共产党。”结果,就找到了。用农村的话讲这就是“附体”,就是身体死了,也要通过灵魂的“附体”把情报献出来。沂蒙精神,撼天震地,惊鬼神!
5、就是我父辈和祖父一辈抗战的故事也说不完。
我母亲的叔伯叔,我应该叫表姥爷,他1944年20岁参加山东老八纵,1946年苏北铁山战役突围,副总指挥陈锡联受伤,我表姥爷任警卫排长,他和三个战友背起陈锡联就走,背了30里地,送到解放军营部。1951年表姥爷带着三等残废回家复原务农,立功的事情从未和人谈起,生活清贫。1969年陈锡联时任军委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打听到表姥爷在老家,就请他去了北京做客。期间陈锡联问他有什么困难,他一句困难也没说,没要求安排孩子工作,没说生活条件差要救济,谢绝首长照顾,又返乡务农。他的名字叫公方廷。
母亲和姥姥到村西地堰的洞里给八路军伤员送饭,给伤员吃煎饼,家里人喝稀汤度日。
我爷爷是当地最早的党员之一,发动群众交公粮,支援前线。
而我父亲在七岁的时候就进了抗日小学,然后回村子里当老师,晚上的时候,因为年龄小个子矮,让大人抱着在黑板上写字教大人认字。这在我父亲去世以后,村子里的老人还在传颂。
我的二舅参加八路军,一次抓了一个“舌头”,路过老家顺便来看姥姥,姥姥看到他衣服被子弹打的好多洞,那样的心疼和牵挂只有娘才知道。后来我小时候看电影的时候,只要是战争片,姥姥从来不去,她说她“吓怕了”。
6、太多太多。就像剧中于宝珍对心甜说的:“你把过去咱做的那些事当成债了,孩子,咱那会儿抗日,救伤员么的,都本着自己的良心,咱愿意做的,人家不来看你就怨人家,跟人家要报答,就不明事理了……”不要把恩情当成债,是不能还的。
7、电视剧想告诉观众的,是人民与八路军解放军的鱼水情谊,没有沂蒙人,就没有革命的成功和国家的独立。
8、而沂蒙人的质朴,开明,坚韧,大爱与大义,是这片山水养育的,天生的豪放,天生的诚实,毫无任何造作的、本能的、天然的美德。沂蒙打的很早就受到文明的滋润开化,孔子的学生首先就开垦了这片美丽的土壤,儒家的教化使这里的人民祖祖辈辈就懂得并践行仁义礼智信。记得小时候,姥姥奶奶的嘴里经常蹦出一些孔子的话,一些文言词语来教育我们。
而仅仅有这好的土壤还是不够的。
沂蒙人只是在来了共产党才焕发出她的青春,才能够昂首挺胸真正过上人的生活。
沂蒙人的天性,是逢了共产党的春风催化,才如此张扬,才如此伟大,才尽显其光辉。
如果没有毛主席领导的共产党,再善良坚强的沂蒙人民,也走不出贫穷和亡国奴的命运,是共产党的理想、主义唤醒了他们,认准了道理,是她们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自觉自愿的牺牲;而如果没有这片山水养育的人民,根据地也不会这样发展壮大,人民也不会如此团结坚强,有那样伟大的意志和理想。
人性的光辉,血性,情怀,革命,牺牲,理想......淋漓尽致的体现在沂蒙人的血液里。
9、这部电视也是我们想起了很多。伟大的解放运动,首先要有崇高的理想,有人与人之间的关爱,要得人心,使人凝聚在一起,这种力量使人净化,这种力量妖魔鬼怪都不是对手,哪怕日本鬼子、国民党反动派以致刘黑七等土匪和不得人心的还乡团。所以毛主席领导的共产党胜利是注定的。再一次诠释了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10、特别感谢那些演员。把沂蒙人表演得活灵活现,无论是声调还是走路以至于眼神,都是纯正的沂蒙人。那么熟悉的人物,展现在我们眼前。记得编剧曾经说过:到了拍摄现场,竟然分不出群众演员和专业演员。
11、剧中我最感动的一个人,是心爱。她不多言多语,善良而坚强,她对于婚姻的逆来顺受认命和对于抚养八路后代遭受的危险和屈辱的勇敢坚强舍生忘死,都会使我们读懂沂蒙人的真实一面。她几乎每说出一句话就能催人泪下。心爱的性格和形象,在沂蒙山是最常见的。心爱,就像坤—大地!
而于宝珍,那是我们亲爱的母亲!养育和保护我们的我们整个沂蒙山人的伟大母亲!
12、这部电视,有一个遗漏,虽然把抗战浓墨重彩的予以表述,但是把还乡团给忽略了。
在沂蒙解放战争史上,“还乡团”在全国都是有“特色”的,那些反攻倒算的还乡团,对共产党以及抗战积极分子进行血腥报复,许许多多的军属惨遭屠杀,他们的暴行,甚至比刘黑七的土匪还令人发指。这是很重要的史实,但是不知何故,在这里并没有表现。
13、这部电视还有一个遗憾,就是结尾是灰色的,这不符合现实。
“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赶走了侵略者,穷人不再受压迫,分到了土地,让山水改变了模样,人人都能当家做主了。
而在结尾部分,竟然是那样的悲伤。这不符合事实。
解放后,沂蒙人民意气风发,热情高涨,改天换地,走上了集体化的道路,兴修水利,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像愚公移山的厉家寨、全国水稻改良等等都是全国的典型。
而电视剧却营造了一个先是抛弃发妻,后来又遭到组织和后妻抛弃奄奄一息的病人回到家乡的结局,并反复通过主人公之口强调,我们只是想过上平安的日子。这就把浴血奋战做出了重大牺牲的的沂蒙人的境界低估了。
这真是很遗憾。
14、再一个小的遗憾,冬天场景居多,没有把我们沂蒙山美丽的景色拍出来。我们沂蒙该是多美啊!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