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是用来敬畏的
电视剧《为了新中国前进》播出后,董存瑞炸碉堡的行为遭到网友争议。对此著名军旅作家王树增提出了自己鲜明的观点。
“不仅是董存瑞,每一个从那个战争时代走出来的我们的父辈都是英雄。一个不崇拜英雄的民族,就是一个没有出息的民族。”——王树增
“董存瑞是个傻子”、“董存瑞很自卑”……电视剧《为了新中国前进》正在中央一套播出,王宝强饰演的董存瑞更是遭到广大网友,尤其是年轻人的质疑。
对此,著名军旅作家、《解放战争》王树增表示,中国青年对民族英雄缺乏“敬畏”,根源在于中国失败的教育体制。
什么都不信,是一种悲哀
如今不仅董存瑞炸碉堡的英雄事迹遭质疑,而且被编成了段子。面对许多人的“哈哈一笑”,作家王树增却备感心情沉重。“在很多国家,民族战争史上的英雄人物是被当神明一样供奉着的。比如在俄罗斯,当代青年结婚时,他们一般都会去无名英雄纪念碑献花。”王树增告诉记者,因为自己是个军人以及写作的关系,每到一个国家,他总会去看战争纪念碑、纪念馆,让他感到羞赧的是,这些国家的这些地方总是鲜花不断,而在中国,更多时候,是在特殊的节日才会如此。
在王树增看来,一个民族要想进步,必须在历史中寻找精神支撑。建立一个国家的文化主流价值,民族英雄就是一个重要的标志性符号。但在当代中国,相当一部分青年却一直宣称“自己什么都不信,没有什么值得敬畏”,并以此为时髦的标志,这让王树增觉得“很悲哀”。是否敬畏英雄在中国成了一个需要争论的话题,意味着我们民族价值观的确立出现了很大问题。
教育体制让青年变得“虚无”
在写《长征》的时候,王树增曾重走长征路。在路上,他遇到了4个瑞典青年。这4个青年蓬头垢面,犹如流浪汉。一打听,才知道他们也正在重走长征路,并且是彻彻底底走一遍。
瑞典青年的执着让王树增震撼,因为他们并不是对中国的红色历史感兴趣,更多是以朝圣的方式来寻找感动自己的精神力量。震撼的同时,王树增也感到很遗憾,虽然路上也遇到不少中国青年,但他们更多就是在长征路上的经典景点,拍一张照片后就离去。“落后的教育体制,功利的教育方式,让中国青年在价值观的确立上失去了方向。”王树增表示,中国在教育改革上的滞后,直接导致了中国年轻一代的“信仰虚无主义”、“英雄虚无主义”,中国教育已经到了不改革,就将动摇民族信仰的地步了。
战争史体现心灵史
国人在精神价值上的缺失,让王树增一直有一种忧患意识。于是,从《远东朝鲜战争》、《长征》,再到《解放战争》,在王树增看来,作家有通过自己的作品传递这种精神价值的义务。
据了解,《解放战争》自去年10月上市后,目前已经卖出了17万多本。“我写的不仅是战争史,更是心灵史。我写战争,不是为了歌颂战争。”王树增表示,虽然军人最能体现自己价值的地方或许在战场上,但作为一名老军人,他一直不希望发生战争,因为战争是人类行为中破坏力最大的一种。他写战争,并不是让读者知道战争的进程是什么,过程是怎样,而是战争把人的精神推到了极致,从而彰显民族精神和英雄主义精神。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