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评赵本山的春晚小品《捐助》
央视在春晚前曾忽悠过赵本山将在今年春晚的压轴小品《捐助》开始时叫《捐款》。给人的信息是‘每一句台词都逗得你乐’。看来是言过其实了,因为我们是乐了,但没乐的那么‘多’,我无法验证他人乐了多少次,反正我没像央视忽悠的那样,为《捐助》的每句台词而‘乐’。
我承认,每个人‘乐的细胞’不同,因何而乐的情感基础也不同,比如我吧,就爱看赵本山小品的那股土的掉渣的‘俗劲儿’,因为我从小在农村长大,是农村不太肥沃的、土的掉渣的‘俗文化’把我‘染’大的,对赵本山的小品中流淌出来的幽默、诙谐等十分容易接受,非常容易被打动,不由自主地产生共鸣。
赵本山的作品群,基本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小品,而是影视剧。基调像是今年春晚后赵本山接受采访时所说,不太爱涉及大题材、阳春白雪的高雅题材。这也难怪,不管什么家,总是要创作自己熟悉的生活题材和品类,就像张艺谋,开始就是以宏阔的画面,向外国展示与暴露新中国农村的落后面而出名的。等农村进步了、发展了,没他可展示和暴露的落后面了,就转向了‘英雄’、狗熊之类的死人题材上去了。
赵本山呢,有与张艺谋机相同的地方,都是靠吃农村文化这碗饭,所不同的是,赵本山是靠挖掘、展示、夸张、放大、加工农村传统文化的‘俗’来起家和发家的,在这方面,毛泽东时代之后,他算是一个大家,是一个先行者。他和张艺谋一样,成功了。
《捐助》据赵本山说是个转型之作——由农村土掉渣的‘小俗’向‘城镇化’的大雅题材转。结果必然地转成了一部‘中性’作品。赵本山及其徒弟们的‘闰土式’、‘阿Q式’的落后农村的‘衣着道具’虽没有变,但‘衣着道具’里面的‘闰土式’、‘阿Q式’本质不见了。‘土的掉渣’的语言虽然还长在嘴上,但是‘气质’却出轨了。落后的农民与大资、小资、洋人一‘杂交’,生产出来的就是一个‘四不像’!
一小沈阳为例,他小有名气是因为‘不男不女的’阴阳怪气,加上其比较出色的模仿秀。这回伴了个电视记者,自以为再‘阴阳怪气’与身份不符,装正经又不是他的强项,所以显得可有可无。
赵本山自己的台词呢,以农村传统的结合形体的‘打岔’、‘误解’、‘谐意’、‘诙谐’、‘夸张’等艺术手法来取悦观众,因为从气质上已经‘贵族化’、‘加拿大化’了,也显得不那么自然了,不易察觉地‘做作’了。让人看了,不是发自内心的逗乐,而是令人作呕的可笑了。
由于赵本山的影视作品追求小品化,小品就深深地烙下了‘影视化’的印记。小品本来以‘短小精悍’见长,因为影视化的演出,显得毫无意义的拖沓、冗长。就想‘赖婆娘的裹脚’——又臭又长!
看来,赵本山移民加拿大后,再也演不好诙谐的中国农民了。
拜拜了,本山大叔!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