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评《乡村爱情故事》:象牙山村快乐的秘诀
司马平邦
还是得说说《乡村爱情故事》。
每天晚上看,都有新体验。
象牙山村是东北农村的典型性缩影,如刘能和谢广坤等也是传统东北农民的典型,我小时就生活在类似的小村子里,虽然那是30多年前的事,但许多事仍然记得清清楚楚,比如我们村子里也有一个刘能式的人物,大能人,属穆桂英的,阵阵不落,其实嘛能耐没有,最大的爱好是吹牛逼,他有一个绰名,可能是来此下乡的知识青年们给起的,叫“牛逼弹簧放大器”,放大器就是高音喇叭,那时这东西在农村是高科技,稀罕。
这老先生的做派在我的访忆里跟刘能差不多,穿衣打扮的风格也像,表情尤其像。
你说,我怎么能不喜欢这部剧呢?
虽然象牙山村有刘能、谢广坤、赵老四(人家大名叫赵国强)、长贵等一干人物,天天搞风搞水,但村里的生活其实过得四平八稳,顺风顺水,刘能和谢广坤的折腾方式莫说村里人,就是城里人也受不了,但他们的家庭以及他们周边的生活圈子仍然稳定平和,这是为什么?
其实,这里面埋着一个很深的道理,我觉得这也是赵本山创作的这部剧的最高明之处,即一个“孝”字。
虽然刘英、赵玉田、谢永强、王小蒙等新一代村民有刘能、谢广坤这样能折腾的爹,但在家庭关系上,他们的折腾都不足以打破象牙山村的秩序平衡,因为,一来,晚辈们不跟着他们折腾(刘英偶尔会小折腾),二来,在这些家庭里,孝顺是第一位的伦理法则,谢广坤家的家庭会是典型(这是第三部新加入的内容),每次开起来都很可笑,如果没有孝的维护,谢广坤早被“推翻”了,家庭关系破裂不知要几回,虽然晚辈对谢广坤的折腾也看不惯,但如谢永强、王小蒙这派新农村人的态度是明顺实逆,逆来顺受,以绵克刚,用一个孝字化解了老辈与小辈之间的所有矛盾。
所以,我们看到的象牙山村的斗争,都发生在老辈之间,而并不发生在老小辈之间,也不发生地小辈们之间。
这,说起来有点儿理想化了,我想真正的农村,到现在,也未必都能如此,但正因为理想化,才显得深刻和珍贵,有前瞻性。
在目前,学术界里仍然有一派人,是很少数的人,持有让农村秩序重回宗族制的设计,我亦曾对此抱有兴趣,象牙山村是宗族制是有痕迹可循的,说起来这也算是一种现实的潜规则吧。
我还看到有人在就象牙山村的村主任任命制度,王长贵与刘能的换届方式,批驳赵本山剧情的“违法”,其实,我觉得正是赵本山的高明之处,他直接在剧中展示了所谓的村主任选举制度后面的潜规则,沾亲带友的任命,点烟倒水的串联,还有自上而下的任命,我相信这种潜规则仍然是维系当前中国农村政治结构的根基之一,当然,《乡村爱情故事》里也明确揭示村主任这个政治大员在当前农村的政治生活中的份量在大大降低,当如王小蒙、谢永强、刘一水、谢小梅等一代新村民崛起之后,城乡之间的隔阂正在淡化和消失,村主任垄断全村“外交权”的历史一去不返,所以,即使村主任选举制度即使有问题,潜规则多一些,但对村民的生活的影响仍然有限。
象牙山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可以用“和谐”二字概括,但这里仍然不排斥那些小的涟漪。
我觉得真正负责任的社会学者应深入到《乡村爱情故事》里,探究一下这个“屯子”快乐的秘密,或许对你们认识中国农村,认识中国社会都大有好处。
有一个朋友,胡参谋长,年纪轻轻,有次我和一清、胡参谋长随意聊天时,说到未来中国的社会形态是什么?即和谐社会的发展方向是什么时,胡参谋长来了一句,是“糊涂社会”。
我们都觉得他妈的这小子说得真高啊。
现在的中国不正从和谐奔向糊涂吗?
而象牙山村已经提前进入了糊涂社会。
多好。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