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六 探央视春晚
央视春节联欢晚会开播至今已有二十多年(网上搜索:最早1983年),开播的前些年,为看央视春晚,几乎万人空巷,人人都把这春晚当成了精神上必不可少的“年夜饭”。历届晚会也的确留下了许多烩炙人口、印象深刻的相声、小品和歌曲,其中有不少为大众所百听不厌的相声、小品和久久传唱的歌曲。许多人年年盼望着过年,同时也年年盼望着观看央视春晚(本人也是“铁杆粉丝”)。回想以往的过年,央视春晚的确为中华民族的这一最盛大节日增添了不少的亮色和乐趣。
以本人为例,起初几年观看春晚总要从开始一直目不转睛地看到结尾,即使中间急着方便也生怕错过精彩的镜头。但不知自何年始,观看春晚时思想时常开起小差来,或为其它的聊天所分心,注意力愈来愈不能集中了,下半时,从不放爆竹的我就很难熬过午夜。近几年的看春晚,就只能捏着遥控不耐烦地调来调去。
以上,看来不是什么少数人对春晚的感受。网上传言:虎年的头一周里,国人最热衷的活动就是“吃饭、睡觉、骂春晚”,骂完之后,许多人摆出一副“懒得理”的姿态,不去理会什么评选“我最喜爱的春晚节目”。后来虽然矮里拔长地选了些,但即使是“最喜爱”的节目也挨了不少“板砖”。某门户网站的调查或许足够说明问题:4成以上的网民表示已经不看春晚;8成以上的网民认为今年春晚为“史上最烂”;5成以上的人甚至建议“永久取消春晚”。春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公关危机。
有人将“危机”解释为众口难调,或一味地质疑导演的水平。这很像是烧不出一顿可口的“年夜饭”,就去责怪食客嘴刁,或者责怪厨师没水平。其实,食客依然是很随和的中国老百姓,厨师也是在众多高手中挑了又挑的,为什么再也烧不出过去曾有的那种“满汉全席”,而如今只剩下“鸡肋”了呢?这“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的根子究竟在哪里?依我看,如果能对“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道理稍作考虑,也就不难找到解答。
央视春晚的危机,不由使我想起了去年央视《实话实说》栏目的危机,看来,二种危机的前因后果十分相似。现摘录我去年写的有关博文——
9月28日,在央视改版中同一天“下岗”的节目有十三档之多,而公众却唯独对《实话实说》的“下岗”议论纷纷,格外地关注“实话”究竟为什么不能“实说”?参加评论的网民几乎众口一词地联想到了“社会大环境”。想当初,央视《实话实说》栏目面世之时,创办者的本意是“在经过了丧失自我的年代之后,特别希望用这样的节目表达人们真实的声音”。所谓“丧失自我年代”,即文革年代,那时全社会充斥着幼稚、简单、毛糙的大话、空话、假话、套话,八股、教条、棍子、帽子大行其道,“实话实说”的确受到极大压制,从普通百姓到知识精英,乃至政界要人,都只能十分被动地跟着“极左”的思维走,不可有任何的异议,稍有异议,立即飞来棍子、帽子。文革一过,文人们首先呼吁要“讲真话”、“说实话”,引起了人们的反思并认同。《实话实说》正是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下应运而生,应该说,这一栏目从名称到立意,从内容到主题,都很符合时代的需要,而且,如果能自始至终地正视并如实解析老百姓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那么,这样的栏目必然有着取之不尽的谈话题材,简直可以办出象上海电视台《新老娘舅》那样的节目,几乎天天火爆,因为老百姓实在太想听到实话了,那怕只是“婆婆妈妈,家常里短”的内容。然而,让大家大失所望的是,“央视老大”的《实话实说》如今竟然陷入了“实说”不下去的困境。网民们说,《实话实说》再也不能像创办之初那样,敢于动真格,讲实话、揭阴暗、批虚伪、扬正气、砭时弊,而深受大众热爱,成为许多人一集不拉的必看节目,甚至有些生意人为看《实话实说》而让小店提早打烊......这样的好光景看来一去不复反了。这一曾经的王牌栏目,越到后来越不像话。尽说些不痛不痒的、无关紧要的空话、废话,对涉及敏感区域的许多国计民生问题,常常是前怕狼、后怕虎地不敢触及、避而不谈或者隔靴搔痒,结果让人们越看越乏味。当然,这不能去直接责怪节目的主持人和晶,正如她所说的:“《实话实说》的选题是可以由一个人来画圈、打勾的吗”?人们很难想象,一个处处“实话难以实说”的社会,不知如何去兑现社会的公正、和谐?
如今,春晚的弊病与《实话实说》的尴尬可以说极为相似。在春晚,即便舞台的布景、道具、服装、伴舞华丽得无以复加,也很难去掩盖内容的空洞、贫乏。在“实话难以实说”的大环境下,小品不痛不痒,相声说不到点上,歌词言不由衷,曲调谱不出真情、激情,只剩下不必“实话实说”的刘谦让人感觉新奇。对央视而言,内容再烂,1000多万的投资换来了6.5亿元的收益,在市场的大环境下,除了一本万利,还有什么更为重要的事呢?网民们的骂爹骂娘,能骂掉市场的一本万利吗?
说到曲调的真情、激情,不由让我想到上海各公园里老头、老太们的合唱队唱的歌,其中除了一部分是新的民歌,绝大多数都是“激情燃烧的岁月”中留下的歌。这些歌在当前主流的节目单上已很少听到,老头、老太们只能通过自娱自乐地唱这些歌,去回忆和怀念以往“激情燃烧的岁月”。我是搞手风琴伴奏的,同样地“激情燃烧”。不知等我们这些老头、老太统统去见马克思之后,在“丛林法则”中参与博斗的各色二代、三代们,是否还能理解这“激情燃烧的岁月”?
《师大奇遇》附文 2010年3月10日 http:/blog.people.com.cn/blog/s/285840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