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的部分自然是最重要的,惜乎我没有经验可供对比,就无从评起了。
使我失望的是视觉部分。舞台背景黑沉沉的,戏服的白色被衬托成惨白,红色成为惨红,几乎所有颜色都冻僵,了无生气。寒冷而黑暗的背景也把汉服线条的流动之美吸收得一干二净,人物如同个个孤单的鬼魅 ( 倒真成了一位反对汉服的网友说的“鬼气森森”了 )。但最失当的还是使中国戏曲里某些角色的神情动作的童真与诙谐变成孤立无援的表演,甚至显得庸俗。估计这与不当引入西方的舞台设计观念有关。若有助益,这本无不可。但在没有吃透传统美学的情况下改动而破坏其和谐就适得其反了。其实,戏曲舞台应该灯火通明,色调偏暖,背景有图案的整齐平坦才能与人物的形象与表演取得协调。
除了不当的“冷处理”,还有舞台的立体化。中国艺术一个精妙处就是在均匀的平面上通过物象重叠来表现微妙的空间---能容而不深,有点象山水画家李可染说的“二度半空间”。这种处理与中国戏曲半抽象的写意而不写实的风格是相辅相成的。白先勇的舞台不仅变暗---象个深进去的大洞--- 还加上不必要的一段弧形斜坡路让演员在上面行进表演。这样过度立体化造成另一个问题,就是太写实。这写实也表现在一些配角的处理上。例如一个主花神举着长飘带领着一群小花神满台转。这怎么看都是对意境的干扰。构思大概是来自西方歌剧之类。西方舞台艺术本来就写实,故布景、道具不怕仿真。而中国舞台要求以抽象或半抽象的意来统驭。
舞台也过大。中国戏曲的量与力不是成正比的。西方的舞台大,人数多,场面就跟着壮观。这好比西方唱法,大合唱象声音的宏伟建筑一样,十分有震撼力。然而中国的京剧唱法就不能大合唱,否则气息散乱,再因乱而无力。反而是由高手独自一人引吭高歌更加气势不凡。这是因为中国唱法是气的婉转流变,感染力远优于震撼力,人人绝不相同,不象西方唱法有固定的音阶和节奏约束而便于统一和累加。中西艺术的这个差异也反映在舞台的视觉效果上。中国舞台不必也不应太大,力度才能集中传达出来。一大,上面的人就散了。
戏开始时,我好象从音乐里听到有大提琴的声音,有点疑惑。后来看看幕后花絮部份,果然看到大提琴。这个失误与上面指出的很一致---也是受西方艺术影响,传统美学没有吃透的情况下将其立体化 (大提琴声象舞台的阴暗背景,把传统乐器的声音衬托出来)、大化 (规格听起来大了),尤其是写实化。但这好比在齐白石的画虾空白的背景上涂上蓝色的水。没有让画更生动丰富,却弄巧反拙地使画气格全失。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hej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