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在观影过程中是如坐针毡,如芒刺背,如鲠在喉,那么《热辣滚烫》这场卑劣营销,更加令人惶惶不安、寝食不安、坐卧不安。
大家好,我是丰兄,相信大家都已经被《热辣滚烫》的宣发威势吓到了。
因为之前实在不吐不快,锐评过这部所谓的电影,有人提醒我关私信,虽然内容的确不堪入目,但对彪悍的我来说,基本上是无伤的。
真正令人感到愤怒的是,我被电影官方重锤了。在某平台视频播放到两百万后,突然被下架,理由是侵犯名誉。
接着我又发出视频,表示不应该剥夺影评人的权利,请光明正大,堂堂正正,不要走下三路。很快,这个视频也被限流了。
当然,这份待遇并不是我独享,比如知名影评人罗罔极指出了电影《热辣滚烫》的三观有问题,视频同样被下架,同时他本人也遭受到了网曝和诅咒。
有人歧视他残障,骂他不得好死;有人洋洋洒洒,写了几百个字,侮辱他的家人。
为什么说这是一场拙劣的东施效颦,是一场用卑劣手段进行的过度营销?因为他们所有的精力都用在“盘外招”,投机取巧,捣乱视线,靠偷靠骗靠打压舆论夺取票房。
贾玲说“这一年真的好饿好累,像过了一辈子”,我也想说,这一个月热搜都被你刷屏,像吃了一个月的翔。
走到哪里都是你,上天他比天要高,下海他比海更大,是他是他都是他,那该死的小哪吒,都不如你,是你是你还是你。
说实话,玲子这段时间的热度不压于当年的爽子,过去的热搜是爽子哭了,爽子笑了,爽子吃了,爽子拉了。
现在的热搜几乎进行复刻,是玲子瘦了,玲子取名,玲子仪态,玲子对唱。在沉寂多年后,内娱再次爆发了一次威力,将玲子送上了顶流。
有人说《热辣滚烫》是过度营销,对此我严重不同意,这是病毒营销、诈骗营销和卑劣营销。
平心而论,如果玲子就此收手,可能还会得到勉强的口碑,虽然参杂了不少非议,但部分姐妹们还是会无脑支持,可惜的是,玲子已经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停不下来了,口碑崩盘,恐怕是大概率事情。
《热辣滚烫》的营销节奏堪称是教科书级别的。
在电影上映之前,贾玲减肥的事情,是被一直捂住的,严防死守,严禁泄密,即便在上线之前,贾玲的保密工作依旧到位,除了一句“成功减肥100斤”之外,外界没有流出任何贾玲的照片。
而到了电影上映时,贾玲马上现身采访,并进行直播,捂了大半年的瘦版贾玲终于亮相,“增重40斤再减重100斤”“贾玲,真的震撼”,十几个热搜霸屏,热度值开始攀升。
其实现在国内的电影,基本是在开拍之初,网络营销团队就已经跟进剧组,同期采集大量营销内容,这些甚至会间接影响到电影的拍摄和制作。
《热辣滚烫》可谓典型,不仅事先采集了大量素材,还在宣传期开始后,进行了赛马式投放。
具体怎么赛马呢,就是把多条素材同时在网络上推流,只要有一个爆了,就马上停掉别的。以个点为基础,开始衍生不同的词条和素材视频,进行密集型轰炸,最后到你烦不胜烦。
在《热辣滚烫》中,“瘦一百斤”无疑是最引爆的点,贾玲胖瘦对比的MV放出来后,把热度推到了一个新高潮,当他们发现热度爆表后,开始有计划地把之前的素材亮相。
其中就有这么一条热搜,“原来去年楼下跑步的女生是贾玲”,这显然根本不是什么偶然拍到的,而是营销团队拿出雪藏已久的素材,进行分发的结果。
在电影周期尾声,贾玲减肥的噱头已经吸到了足够的流量,同时就开始对她升华,于是热搜变成了,“贾玲第一次正视自己的才华”、“贾玲有七部待播作品”。
而贾玲减肥的纪录片原定于2月22号播出,或许处于营销节奏的考虑,现在被延迟了。
为什么说《热辣滚烫》的票房是靠偷靠骗呢?一直以来,贾玲减重100斤都是这部电影最大的宣传噱头,热搜也好,舆论也好,影片官方也好,甚至贾玲本人拍出来的MV,也在通过胖瘦同框来强调这一点。
而遭到舆论反噬,贾玲知道出现问题了,多次强调这不是减肥电影,减重100斤只是电影最小的一个看点,这简直是精神分裂。嘴上说不是,捞钱的手一直没停。
对贾玲减肥值不值得宣传,可以看看演员王劲松是怎么做的。
主持人问起他《大明王朝1566》里面,杨金水装疯然后被扎针、浇凉水的事情,问这是不是真的。
东王劲松是真的扎针,也是真的浇凉水。这个事情反复被提,但他其实不太愿意讲。为什么呢?
“这是一个假设,假设那一天,我不愿意在春节过后的三月让凉水浇到我身身上,我不愿意让针灸扎到我的脸上,那我便不是一个演员,我今天就没有资格和你谈表演。”
“这个东西如果一再被强调,就成了矫情。就是你把这个职业所应该吃的苦拿出来,所谓一种炫耀。”
既然影片的剧情十分不过硬,思想性基本为零,那自带干粮的水军们就出动了,开始往女性主义方面靠。
比如某女性UP主这样评价《热辣滚烫》,“因为男性导演,似乎总是沉迷于一种宏大叙事,主演过于闪亮的成就,往往拉低了共情的尺度,但是女性的柔软、细腻、坚韧、力量 ,不去追求世俗意义的成功,反而更贴近我们普罗大众”。
这种网络神棍式的无知,反驳一秒都会浪费我的口水,但她有一点其实没说错,那就是“不去追求世俗意义的成功”。
所以他们用上了语言腐败,说《热辣滚烫》带给他们的是“成为更好的自己”,这个“更好的自己”,到底是指什么,又解释不清楚。
我不知道这是新自由主义价值观还是消费主义的洗脑,不改造世界,而去改造自己,其实这是很悲哀的一件事情。
在过去的计划经济时代,男女同工同酬,妇女扛起半边天,有事那是真上,而到了市场经济时代,她们也被赋予了更多的工作机会,大多数也并不看待性别,只看是否能创造价值。
结果呢,一部分女性走上了“她力量”“爱自己”的道路,就像《热辣滚烫》里的杜乐莹,她想赢一次,竟然不是去争取更好的工作,去拼自己的事业,而去聚焦身体的变化,靠打拳让自己脱胎换骨。
试问这符合现实吗?一个工作都不稳定、入不敷出的人,仅仅因为形象上发生了一些变化,就好像可以走上人生的康庄大道了,我也是无语凝噎。
哪怕你真把拳击当事业也行啊,去拿冠军,去拿荣誉。但是如果只是作为兴趣,兴趣是要烧钱的,它是消耗品,是要附着在物质基础上的。
不过,我也能理解,《热辣滚烫》的内核,确实很符合当代城市小布尔乔亚精资群体,日常逃避责任,主打追求自由,夏天去淄博,冬天去哈尔滨,《繁花》火了去和平饭店,每一次都实现了“更好的自己”。
消费、玩乐、拍美照、OOTD,这些当然没啥问题,但你不能把资本主义符号景观,当成“觉醒”标志,不然就真是闹笑话了。
就像她们看到海边的杜乐莹一袭长裙,看到MV里面的贾玲在滤镜加持下的烈焰红唇大长腿,就认为这是化茧成蝶,成为更好自己。
而这一切,回归到现实后,又变成了“彩礼该要多少”这种转移支付命题。我终于明白了,我变好了,我变强了,成本都由别人承担了。
可以说,女性主义的加持,让《热辣滚烫》变得更加不可讨论,因为这涉及到魔法层面的东西,同时,这丰厚的票仓也源源不断为电影贡献人民币。
在娱乐圈混了几十年的王晶导演,说话水平就比我高多了,他没有批评电影,而是说“《热辣滚烫》的出色宣传与贾玲的卖命减肥打拳,值得有这样的票房回报”。
但我说话就不会好听,就很得罪人,贾玲新片《热辣滚烫》,看点全在这四个字上。热是买热搜,辣是辣眼睛,滚是滚床单,烫是死猪不怕开水烫!
姜文因为自己拍的电影票房不满意,说是包饺子喂猪,诚然有些傲慢,但人家至少还愿意端出饺子,而现在某些导演,恨不得天天给观众吃糠。
吃就吃吧,还按着你的头问你,好不好吃,你要敢说不好吃,马上给你两巴掌,再把你头按进糠里。
有了这次里程碑式的成功经验,我相信这种烂俗营销还会继续,而观众也还会继续上当,但上当上多了,他们就再也不会去电影院。
因为他们知道电影已经毁掉了,只会污染眼睛,他们也会记住用卑劣营销践踏电影的始作俑者,那是永久的耻辱柱。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