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文化安全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王诗渊 郑黔玉
摘要:毛泽东文化安全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关于维护文化安全的方针、策略是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建国初期我国文化建设的实践中取得的重要成果,是对中国文化安全建设理论的独创性贡献,它对于促进当前我国文化安全建设,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十分重视文化发展和文化安全问题。尽管毛泽东和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未明确提出“文化安全”这个概念,但他们在实践上已经把文化安全问题纳入到国家政治层面,深刻地把握了我国文化发展的方向和本质。在当前文化安全已成为关系到国家、民族存亡的现实问题的背景下,毛泽东所阐发的一系列关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思想具有深远的意义,蕴含丰富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对于当前我国文化安全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毛泽东文化安全思想的形成背景
(一)鸦片战争后西方文化的大规模入侵
1840年的鸦片战争,帝国主义用坚船利炮敲开了中国的国门,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文化安全问题由此发生历史性转折,与鸦片战争前,中国文化安全问题主要来自国家内部封建闭关思想导致的文化衰落不同,鸦片战争后,来自帝国主义的文化侵略和文化扩张成为威胁中国文化安全的主要因素。马克思说:“与外界完全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通过英国而为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1]帝国主义的侵略,使中国到了亡国灭种的危险境地。经过总结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以及辛亥革命的失败教训后,毛泽东等早期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要想救国,需先谋求文化上的自救,只学习西方器物和制度,没有思想文化观念的变革救不了中国,中国文化需要重新构建。
(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以“五四”运动为标志,中国文化迈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由于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使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文化思想在中国大地得到广泛传播,中华民族开始驶入新文化建设的新阶段。正如毛泽东指出:“在‘五四’以后,中国产生了完全崭新的文化生力军,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人所领导的共产主义的文化思想,即共产主义的宇宙观和社会革命论。”[2]697在与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交锋中,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的理论以其高度的革命性和科学性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方向,为毛泽东国家文化安全思想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苏联和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思想文化领域的动荡
早在1945年,毛泽东就提出“苏联所创造的新文化,应当成为我们建设人民文化的范例。”[3]1083建国后,毛泽东又指出:“要学习苏联的先进经验,”[4]其中就包括学习苏联文化发展模式。但是这一方针随着1956年苏共二十大的召开发生了改变。赫鲁晓夫在这次会议上披露了斯大林搞个人崇拜等一系列严重错误,但由于对斯大林的错误缺乏实事求是的分析,造成了苏联国内思想混乱。在国际上,资本主义国家借此掀起了反苏、反社会主义的浪潮。苏联和东欧国家思想文化领域的动荡严重破坏了国家政治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影响到新生的中国。在吸取了斯大林时期的错误教训和苏共二十大的启发后,毛泽东提出要“以苏为鉴,走自己的路”,探索适合中国发展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道路。
(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渗透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宣告了中国正式进入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中国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指导。虽然1956年完成的社会主义改造,使资产阶级作为剥削阶级在我国已不存在,但是,在国际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在意识形态方面的斗争仍在继续,“和平演变”成为西方国家颠覆社会主义国家的文化战略。用西方的价值观削弱和淡化包括中国在内的社会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的信仰,使社会主义国家内部人民的文化思想转化到合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思想,是西方国家“和平演变”的目的。对此,毛泽东有着深刻的认识,防止“和平演变”成为建国初期我国国家文化安全建设的重要内容。
二、毛泽东文化安全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
毛泽东和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始终强调马克思主义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作用。毛泽东说:“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5]中国的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把坚持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起来,巩固党对思想文化领域的领导权。他要求:“全党都要注意思想理论工作,建立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队伍,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和宣传。”[6]200-201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保证国家的文化传统和文化发展拥有独立的选择权,保护国家的主流文化思想体系不受外部文化的侵蚀和颠覆。
(二)奠定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方向
毛泽东提出了构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的文化建设思想,它为提升国家文化力,构建中国特色文化提供了正确的路线指向。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所指出的:“中国国民文化和国民教育的宗旨,应当是新民主主义的;就是说,中国应当建立自己的民族的、科学的、人民大众的新文化和新教育。”[3]1083所谓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就是在主张遵循客观真理基础上,反对封建迷信思想,运用无产阶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建设具有本民族特征,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文化,维护国家文化的民族性,这种文化“它应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服务,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文化。”[2]708
(三)制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文化安全策略
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无不是以前人创造的文化为发展基础。建国初期,毛泽东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文化建设方针。他要求广大的知识分子在学术上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文化建设问题上,毛泽东文化建设方针有针对性地阐释了如何对待中外文化的问题,他提出在继承和延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借鉴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在实现本国文化与外来优秀文化交流、吸收的同时,采取一切措施保护本国民族文化的文化个性。文化个性是国家文化的独立性表征,也是国家文化安全维护的重要内容。
(四)坚持文化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方向
毛泽东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创造的文化应当为全体人民享有。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必须有千千万万的人民群众参加,同时,集合了人民大众实践和参与的社会主义文化是为全体人民服务的人民文化。毛泽东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3]863他提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服务主体问题,指明了文化建设和发展的根本对象是“人民大众”。坚持文化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方向,有助于增加民众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毛泽东所建构的中国社会主义文化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为人民服务的文化,其根源就是为赢得广大人民对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五)注重培养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思想文化领域能否长期保持安全、稳定,关键在于能否培养千万计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毛泽东历来重视文化队伍的培养和建设工作。他说:我们要“端正方向,争取一切可能争取的教授、讲师、助教、研究人员为无产阶级的教育事业和文化科学事业服务。”[6]464他认为,社会主义的事业的建设需要构建一支庞大的文化人才队伍,特别是要构建一套完整的文化教育体系作为输送文化人才的基础保障。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武器需要有更多的社会主义后继者来运用和掌握,失去国家文化的建设者和开拓者等于本国文化建设主体力量的丧失。一支忠实于党的政策路线,用先进理论武装头脑,具备较高素质技能的思想文化工作队伍,是弘扬传播国家先进文化,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保证。
三、毛泽东文化安全思想对当前中国文化安全建设的启示
当前,中国国家文化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全球化所引发的西方国家强势文化对我国文化形成的冲击和挑战,毛泽东文化安全思想虽然产生于半个世纪以前,与当今时代的主题亦不同,但毛泽东文化安全思想仍然值得我们参考,对当前我国文化安全建设仍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维护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安全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无论时代如何变化,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并没有改变,它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没有过时。如果动摇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会动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根基,就会导致意识形态领域的混乱乃至社会思想文化的动荡。
目前,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面临着冲击和挑战。全球化的发展使得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寻求创新和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多元意识形态和异质文化的冲击。西方发达国家没有停止向全球输出他们的生活理念和思想价值为基础的意识形态。通过意识形态的输出进而影响他国文化,达到颠覆他国政治制度,这仍是西方文化殖民主义的根本战略,前苏联的解体就是前车之鉴。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是关系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能否平稳健康发展的前沿阵地,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必须维护国家意识形态领域的稳定。近百年来的实践证明,中国迈入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行列,马克思主义功不可没。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维护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安全应当是中国国家文化安全的核心战略。
(二)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维护国家文化传播载体安全
文化产业是国家文化安全建设必须重视的核心领域,它是推介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传播文化价值的功能,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提高国家文化安全度的重要途径。文化产业不仅是我国文化安全建设的前沿阵地,也是我国文化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直接决定着我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
毛泽东曾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列举了帝国主义列强对我国的文化侵略政策:“传教,办医院,办学校,办报纸和吸引留学生等,就是这个侵略政策的实施。其目的,在于造就服从它们的知识干部和愚弄广大的中国人民。”[2]630虽然当今时代国家文化安全的情况不同于毛泽东时代,但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过去帝国主义国家采取的文化侵略是通过一定的文化传播载体来宣传、转化我国民众的思想意识,削弱我国民众对本国文化的认同,使其转向认同他国的文化和思想。因此,维护国家文化传播载体的安全显得尤为的重要和紧迫。在今天,办报纸、办学校都已成为文化产业内涵的组成部分,文化产业的内容无论深度上还是广度上相比过去都得到极大延伸,涵盖了网络多媒体、广告、动漫游戏、文化旅游等更多的内容。文化产业是文化传播媒介的集团化模式,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具有不可估量的经济价值和文化影响力。一旦放弃文化传播载体的守卫,就会导致异质思潮的泛滥。维护国家文化传播载体的安全应是当前我国国家文化安全建设的主体内容。
(三)加强民族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维护国家文化个性
维护国家文化的文化个性是国家文化安全的题中之意。世界各国文化之所以有所区别,正是因有其不同于别国的语言文字、风俗文化。民族传统文化是国家文化个性延续和发展的基本源泉,民族文化资源是这种个性文化的历史象征。民族文化一旦消失或出现裂痕,一个民族就会不打自垮。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灵魂,是维系民族团结和睦的纽带,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资源是华夏儿女在长期生活中的积淀,维护国家民族文化资源等于从源头保障了国家文化的民族性和个性。
毛泽东所提出的要构建民族的文化,对待文化要“古为今用”。也就是要把“古”的文化拿来,创造新的带有民族烙印的文化,推进民族文化的创新,建设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这就要求我们做好民族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工作。建国以来,国家制定了不少关于保护民族语言、文字、文化习俗和文化遗产的相关法律规定,但尚未有形成全国性的民族文化资源保护体系,一些地方性的民族文化已处于消失的边缘,加强地区性民族文化的保护迫在眉睫。中国民族传统文化资源是千百年来中华儿女创造的精神财富的积淀,加大对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物古迹等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加强对濒临失传的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不断创新,这对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加人民的文化认同具有重要意义。
(四)发挥学校教育优势,夯实国家文化安全维护基础
面对咄咄逼人的文化帝国主义,一味的防御,闭关锁国自然行不通。“全盘西化”更是只会迎合文化殖民主义的胃口,葬送中华文化。如何帮助人们正确的理解中国社会的主流文化价值观念、抵御西方文化殖民主义,最好的办法就是将本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念和优秀文化传统深深烙印在全体人民,特别是青少年学生的心中,让他们理解、欣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构筑抵抗腐朽文化的牢固防线。这就要求我们的学校承担起向青少年下一代阐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民族文化精神,促进民族文化认同,提升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的使命。为确保国家文化安全,学校一方面承担着教授学生先进科学文化知识的重任,另一方面应培育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对待文化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态度,提高他们在相关问题上的分析、辨别能力,避免他们对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腐朽文化价值观念的盲目崇拜。我们的学校教育应该意识到中国文化建设面临的巨大历史机遇和现实挑战,切实承担起传承、传播中国文化及主流意识文化的重任,确保国家文化的安全。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09
[2]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63
[5]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715
[6]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00-201
(《环球视野globalview.cn》第473期,摘自2011年第10期《贵州社会科学》)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