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5月,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以下简称《讲话》)。毛泽东同志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文艺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指明了文艺“二为”方向,确定了党对文艺工作的基本方针,奠定了毛泽东文艺思想基础,开启了中国革命文艺和社会主义文艺发展道路。
“二为”方向是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基石
毛泽东文艺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关于文艺问题的集体智慧结晶,是毛泽东同志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考察、研究、论证文艺问题而形成的科学思想体系。这个体系是中国新民主主义文艺运动和社会主义文艺运动规律的理性概括,具有科学形态的永恒价值,在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二为”方向是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基石,决定着文艺的革命性和社会主义性质,是无产阶级文艺、社会主义文艺区别于其他任何阶级、任何时代的文艺的分水岭和试金石。文艺具有社会意识形态属性,这一属性决定着文艺对社会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的作用。文艺的表现对象和接受主体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思想感情构成了文艺的基本内容。毛泽东同志把“为谁服务”问题作为文艺的根本问题,明确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我们的问题基本上是一个为群众的问题和一个如何为群众的问题”,庄严指出“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的。”毛泽东同志在解决“为谁服务”的同时还解决了“如何服务”问题。主张文艺与群众的结合发展到作家艺术家与群众的结合,集中力量解决作家艺术家与描写对象和服务对象之间的距离问题,始终把文艺的表现对象和文艺创作主体定位为人民,强调文艺工“一定要把立足点移过来”,“移到工农兵这方面来,移到无产阶级这方面来”,要求“文艺工的思想感情和工农兵大众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必须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这是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深邃独到之处,是从整体上把握和理解毛泽东文艺思想的一把钥匙。
“二为”方向是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基石,决定着文艺的根本发展方向。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文艺的普及与提高是践行文艺为人民服务思想、文艺大众化和文艺鉴赏的群众性,发挥文艺作品团结人民、影响人民、保护人民的功能,是我们党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毛泽东同志在《讲话》中指出,“普及是人民的普及,提高也是人民的提高”,普及与提高要求文艺家的创作意识必须和人民群众的接受意识相统一,这是文艺“二为”方向的根本要求,也是贯彻“双百”、“两用”文艺方针的前提。因此,从人民群众实际文化水平和需要出发,毛泽东同志从哲学的高度论证了普及与提高的辩证关系,已充分展示其文艺思想蕴涵的尊重人民群众主体、以人民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二为”方向赋予了时代新内涵
1980年7月,党中央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总任务正式提出“二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方针,这个方针保存了毛泽东文艺思想的“二为”精髓,是毛泽东文艺思想在社会主义新时期条件下的运用。
邓小平同志要求“各级党委坚定不移地贯彻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方向”。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其中“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新的理论概括,为繁荣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艺术,进一步指明了正确的方向。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创造性地提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和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三贴近”等重大论断。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我们的文艺属于人民”、“人民是文艺工的母亲”、“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等思想,勉励广大文艺工“要认清时代和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高擎民族精神火炬,吹响时代前进号角,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奋力开创文艺发展新局面,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智慧和力量。”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是继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后党领导文化工作的又一个里程碑。全会《决定》创新了文化发展理论,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再次强调人民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最深厚的力量源泉,要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党的文化理论创新,特别是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公益性文化和经营性文化的科学划分,标志着文艺“二为”方向在与时俱进,并将持续赋予崭新的时代内涵。
坚持“二为”方向 促进重庆文艺大繁荣
坚定“二为”方向。重温《讲话》精神,要把握时代脉搏,着力解决艺术来源和归属、普及和提高、继承和创新、文艺批评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始终不渝地对人民负责,认真严肃地考虑自己作品的社会效果,努力为人民提供最好的精神食粮。
强化使命机遇意识。当前,重庆正处于统筹城乡改革发展伟大时代的关键期。全市广大文艺工应振作精神,认清时代和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牢固树立强烈的机遇意识,勇立时代潮头,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创作生产更多表现重庆人民推动科学发展、创造幸福美好生活的时代精品,发挥文学艺术的功能。
坚持践行“三贴近”。广大文艺工应深入农村、工矿、军营“第一线”定点采风,在深入生活中不断开拓新的题材、主题、形式和风格,不断提高自己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增强作品的民族和地方特色。坚持“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深度挖掘巴渝文化、抗战文化、红岩文化、统战文化、三峡移民文化、渝东南少数民族文化的深刻内涵,讴歌劳动创造,抨击假恶丑,歌颂真善美。
着力文艺普及与提高。统筹城乡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搭建文艺共享普及平台,挖掘整理文化资源,整合文艺创作队伍,组织文化下乡、文化进社区等活动,普及文艺大众化消费,丰富城乡人民文化生活。同时,策划组织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创作工程、重点文学艺术作品扶持工程、优秀少儿作品创作工程,支持重要公益性惠民活动和重大对外民间文化交流项目,扶持代表国家水准、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优秀艺术品种。
造就“德艺双馨”队伍。广大文艺工应加强学习,提高素养,树立形象,追求崇高,垂示风范,旗帜鲜明地弘扬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反对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美学观和文艺价值观,自觉抵制“三俗”,永葆艺术青春,铸就累累硕果。
(单位:重庆社会科学院)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