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拿什么来反映现代引导现代人
65年前的这些日子里,延安正在召开文艺座谈会。在那个文艺座谈会上,毛泽东作了两次讲话,就是《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这两天,中国作家协会等联合举办的“坚持‘三贴近’、讴歌新时代”暨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65周年座谈会在革命圣地延安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致信祝贺,说中国作协会同有关部门举行座谈会,重温《讲话》精神,总结交流经验,动员作家和文学工坚持“三贴近”原则,以饱满的热情投身时代洪流,繁荣社会主义文学事业,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重温《讲话》精神,确实是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但是,现在有多少人在关心这个会议?我可以肯定地说,关心的人很少。就是干艺术这个行当的人,也可能不关心的不是少数。他们生活在市场经济里,不是单纯的文化人,而是文化经济人。存在决定意识。作为文化经济人,很难关心“坚持‘三贴近’、讴歌新时代”,他们最关心的是他们生产的“文化”商品的生产和销售;他们需要的不是重温《讲话》精神,需要的是赚大钱。所以,我认为,“坚持‘三贴近’、讴歌新时代”这个要求要讲,但是不要只是一般地讲,不要希望人们会普遍的自觉地来实行,这样会落空的。应当看到,这些年落空的话讲的多了。党不仅要一般地提出要求,而且要组织力量去具体地实现要求。党必须要建设、培育出致力于“坚持‘三贴近’、讴歌新时代”的文化新军;要以此检验党员文化工的党性。路线决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
这些年来,我国的文化舞台已经把工、农、先进知识分子赶下来,由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奸商盗匪、牛鬼蛇神占领了。难道就拿这样的东西来引导我们这一代人?难道就是拿这样的东西来告诉后人,我们这个时代就是这个样子?!
是我们这个时代没有可歌可泣的事和人吗?果如此,我们就完了。既然我们的生活还要前进,我们的文艺就应当反映、彰显引领这个时代发展的主流,而不是泛起那些沉渣和观赏面上的泡沫。生活中没有“高大全”的人和事,但艺术里为什么不可以有?我认为那种反对艺术里的“高大全”的人物形象的观点是不对的,艺术和生活,就如理论和实际。艺术既要来源于生活,又要高于生活,不能庸俗化,真实不能去和庸俗划等号,必然会有的就是真实的。
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人不喜欢看可歌可泣的史诗般的事和英雄,而很喜欢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奸商盗匪、牛鬼蛇神的东西吗?看一看《恰同学少年》的放映效果,看一看那些垃圾片的市场情况,就看知了。但这不是根据,根据是社会主义文艺要为培养“四有”新人作出贡献,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
现在中国的文艺,不管作为舞台,还是作为市场,都到了必须整顿的时候了,应当认真考虑文艺拿什么来反映现代引导现代人这个问题。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