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讨(续五)
七、用马克思主义分析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特色
前面我们重点地考察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这个社会主义革命的进程,又利用马克思阐明的资本总循环公式和我提出的社会主义生产总循环公式,分析出社会主义生产不同于资本主义生产的特征,下面将继续利用这两个总循环公式,来探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特色。
我们已经知道恩格斯指出“各国无产阶级取得政权时,经济发展程度不同,阶级斗争状况不同,以及由此决定的无产阶级政党所采取政策不同,那么,这些国家在向共产主义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就必将会出现不同形式和不同的发展阶段”。我认为,中国这些年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太多的上谕式的训导,缺乏经得起检验的理论。其原因,一是脱离客观实际,二是没有科学分析。
1、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特色的分析
《共产党宣言》说:“共产主义的特征并不是要废除一般的所有制,认识要废除资产阶级所有制。…共产党人可以用一句话不自己的理论概括起来:消灭私有制。”社会主义革命就是消灭私有制。
我在《社会主义经济问题探讨?》谈到过,所有制是历史运动的产物和表现形式。新的所有制的产生,总是前面社会成就的基础上的发展,它们相继成为生产的社会的历史过程。这个历史过程“按本性说是对抗的、包含着矛盾的过程,每个极端向它的方面转化,最后,作为整个过程的核心的否定的否定。”(恩格斯)那么,贯穿于生产的整个历史过程的核心是什么,归根到底,是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在生产中的对立统
一,用公式表示就是(A+Pm)…P。下面,我从中国实际的(A+Pm)…P存在状况来分析这个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过程和特点。
中国是一个经济落后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这是中国革命的出发点和基础,由此决定了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特点或特色。
由于中国是一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所以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要分两步走,首先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无产阶级取得政权之后,全面转入社会主义革命。
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其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在生产中的结合方式基本上有两种:(A+Pm)…P和G-(A+Pm)…P。所以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不可能把社会生产资料统统变成国有财产。对官僚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占有的中国财产,即G-(A+Pm)所表现的是被资本所占有社会生产力,都是社会财产的表现形式,A是社会联合的劳动力,Pm是社会集中的生产资料。对这种被资本所占有社会生产力所进行的社会主义革命,直接可以采用一般的手段——剥夺资本。当然也不排除赎买方式。中国对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把两种方式都用上了。对于官僚资产阶级的财产和帝国主义占有的中国的财产,直接没收成为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国营企业的财产;对民族资产阶级则实行赎买,变成公私合营的国家资本主义企业。赎买虽然早已经是马克思提出过的一种消灭资本的特殊方式,但实际采用这种特殊方式的是中国,因此也可以说是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一种特色。
在旧中国,(A+Pm)…P是封建主义的小生产方式。按自然的发展进程,它要通过资本主义原始积累转变为G-(A+Pm)…P。但是,帝国主义即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的到来,这个资本主义自由发展的进程被打乱了。绝大多数第三世界国家的历史,旧中国的历史,都表明自然经济的国家要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不牺牲民族利益是不可能的。就改革开放来说,我们已经看到,分散经营的农村小生产不能独立转化为社会化大生产,而亿万农民转变为农民工不仅是个人的牺牲,而且还牺牲了中国的民族利益。实际表明,在垄断资本主义时代,自然经济的小生产要转化为社会化的大生产,而又要保持民族的利益和完全独立,就只能把资产阶级革命纳入社会主义革命运动。
马克思指出:“凡是农民作为土地私有者大批存在的地方,凡是象在欧洲大陆各国那样农民甚至多少还占居多数的地方,凡是农民没有消失,没有象在英国那样为雇农所代替的地方,就会发生下列情况:或者农民会阻碍和断送一切工人革命,就象法国到现在所发生的那样,或者无产阶级(因为私有者农民不属于无产阶级;甚至在从他们的状况来看已属于无产阶级的时候,他们也认为自己不属于无产阶级)将以政府身份采取措施,直接改善农民的状况,从而把他们吸引到革命方面来;这些措施,一开始就应当促进土地私有制向集体所有制的过渡,让农民自己通过经济的道路来实现这种过渡;但是不能采取得罪农民的措施,例如宣布废除继承权或废除农民所有权;………”中国共产党在取得政权后,正是根马克思的这个指示,对农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革。我要请党严重地考虑马克思所指出的“农民会阻碍和断送一切工人革命”的这种情况会不会发生?国家要不要帮助农民向集体所有制过渡?
中国农村革命在完成土地革命的民主改革之后,转入社会主义改革具有的中国特点,基本在于客观的A和Pm状况。中国人多生产资料少而落后,无产阶级的国家在相当长的时期里不可能为农民的合作化生产提供机器,而且在农业人口占了80%的情况下,城市工业也不可能大量吸收农业生产机械化后所剩余的劳动力,因此,无产阶级对农民的帮助,主要是政治保证,技术帮助,方向引导。这就是,在保证农民绝对占有土地的基础上,基本上是循序渐进地从换工互助、常年互助组、低级(合作)社、高级社、人民公社这样几阶段个逐步发展。这些相对于苏联等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来说,有中国自己的特色。
由于中国是一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存在(A+Pm)…P和G-(A+Pm)…P两种生产方式,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社会主义经济改革的初步结果,只能形成两种有社会主义特色的(A+Pm)…P生产方式,即国家所有制的和集体所有制的生产方式;单从生产关系上讲,还是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中国社会主义革命仍然处在从资本主义的、自然经济的生产方式向社会主义生产方式过渡阶段,是不发展的、因而也不是已经完全巩固了的社会主义社会。
……
2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特色的分析
社会主义生产总循环公式表明社会主义和一切社会一样,必然要发展生产力。社会生产总循环公式的特殊形式P…P揭示了生产发展的历史连续性,新的生产力是在已有的生产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改革开放前十分重视发展生产力,大跃进就是希望中国的生产力尽快“超英赶美”,但是遭受了很大的挫折,主要原因就是脱离了现实的生产力去发展生产力。
中国那时的生产力的基本状况,用社会主义生产总循环公式的语言说,就是A多,Pm和W少。
A多Pm、W少是中国社会主义承继的历史前提,又处在资本主义已经几百年发展到高劳动生产率的资本技术密集型生产的世界经济时代。这个国内外情况一方面决定了中国必须用较少的W保障较多的A的发展再生产,同时必须用较少的Pm吸收较多的A,以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加速劳动积累以尽快地发展生产资料;另一方面又必须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形成比资本主义高得多的劳动生产率,保障社会主义完全战胜资本主义。这是一个矛盾。正是这个矛盾,使领导人容易犯急噪冒进的错误,社会主义高度集中又容易使这种错误全国化。应当说,尽管过去犯过急噪冒进的错误,但在解决A多Pm、W少这个矛盾上,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方针,是很有成效的,成功的,正确的。
现在中国不能片面地讲求效率。中国现阶段如果过度集中于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生产,虽然在少数企业可以造成可与先进的资本主义企业相比的劳动生产率,但在A多Pm少的总情况下,仍不能根本改变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率低的状态,社会总效益不会有所提高,反而造成大量劳动力被闲置,可利用的生产资料被废弃,影响社会生产,带来社会问题。
当然应当引进先进技术,如果牺牲一点利益能够换来先进技术,是值得的。但是我们引进先进技术是为了掌握它,而不能依赖外国发展生产。一个民族要独立自主,就必须自力更生。若是立足于国外的生产力,就会使中国成为极少数“头脑国家”的“躯干国家”,成为新型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始终受制于国外。
在A多Pm、W少的情况下,中国应当从先进的现代化生产、机械化半机械化生产、手工生产的多层次的社会生产结构现实出发,因势利导,改造提高,优化组合,形成分工合作的、以高新技术产业我前导、大企业为龙头、中型企业为骨干,组织带动众多小企业协调发展的、从中央到地方有层次的社会大生产体系,充分利用一切人力物力资源。资本主义已经把生产力发展为社会生产力,但是私有制又把社会生产力分割成相互对立的生产力。社会主义革命就是要进一步使社会生产力联合起来,按社会生产力的本性组织社会生产,协调发展。
A多Pm少的矛盾,最突出的表现在农村。大量农民进城做工,对近十亿人口是农民的中国,不可能完全解决问题,而且会加重城市工业的A多Pm少的矛盾,排挤城市工人,降低劳动力素质,影响工农联盟,产生社会不安定因素。在Pm不能够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情况下,应当一方面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和精细农业,一方面组织农民治山治水治沙漠。这是一遍广阔的天地,是农民最能干的事业;只要很少的Pm便能吸收大量的A去开拓资源,美化环境,提高人类生存条件,拓展人类生存空间。这是不同于第一产业的社会的自然生态产业,是新的自然经济,它不仅生产物质财富,而且生产美的人类生活环境。人类不能再剥夺自然了,现在应该回报大自然,保障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
在A多Pm、W少的情况下,应当注意W中Ⅱ与Pm的适当比例,要强调增加生产,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不要追求高消费。一切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
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特色的分析,我基本上照抄十多年前的文章,因为今天还未发现有什么错误,只是A多Pm、W少的情况,已经有了较大变化,但还不会根本改变上述分析。(未完)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