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转变”还须加上两个转变
这篇文章原计划紧接着《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告别?》发表,但因深圳龙岗区“打工者中心”被砸中断,几篇博文不让发布,心里很难受,一时写不下去,就此结束,只是提出问题,暂不深入展开论述。
12月3日至5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的“三转变”的“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基本是对的。
在我看来,靠投资、出口拉动,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归根到底都是靠投资和消费拉动生产。出口本是交换,但是中国的出口产品换来的外币大批储藏在国外,没有进入生产,也相当于一种消费,特殊的供国外的消费。所以,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转变,改变的是把促进经济增长的重心从国外移到国内。这是很正确的。但是,这个观念并不那么清楚,因而政策措施也还不得力。外汇筹备太多了,必须出口换货币转为换取物资技术,必须停止用资源和生产企业换资本的对外合资。
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很正确,但是,不能忘记中国是个劳动力过剩的国家。现在中国的工业化,还是要靠“两条腿走路”的发展方针。
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十分符合中国实际。中国经济的落后,在于大多数人口从事传统农业生产。去年6、7月,我写了一组工关于“三农”问题的文章,实篇标题是《中国的未来发展看农村的变化》,建议国家领导人现在要重点考虑如何推动农村发展变化。中国的工业化的关键在于农村。道理很简单,8亿农民搞饭吃,中国怎么能够工业化,怎么能够普遍小康。
现在的问题是,谁来实现这“三转变”,如何实现这“三转变”。
我在谈“法治”问题的时候,曾经指出这是一个无主语,现在这样的无主语不少。许多方针、政策、措施没有载体,就漂浮着落实不了;
社会也陷入无政府状态。
现在政企分开,政府可以制订政策引导、促使经济“三转变”,但是只能起间接的作用,直接实现“三转变”要靠每个企业,这些企业愿意吗?我看不一定。为什么,因为政府和企业的职能不同。从开发西部、解决“三座大山”问题、矿难、总理讨薪和劳动合同法实施前发生的“辞职门”、等等、等等,都表明要把政府的意愿转变为企业的行为,常常存在矛盾。“三转变”事实上早已经提出来了,但是实行得很不得力,那么以后能够改变这种令不行、禁不止的无政府状态,使企业行为和政策要求一致吗?我认为不可能,这不符合市场经济法则。现在,政府的政策可以影响“三转变”,但是起不了决定作用,起决定作用的是市场。
所以,谁来实现这“三转变”的问题不解决,这“三转变”就是纸上的东西。
谁来实施“三转变”,外企能吗?私企能吗?除非是政府能够保证它们在执行“三转变”中获得比现在更大的利润,否则它们是不会接受“三转变”的。这种建立在企业私利基础上的“三转变”,和党提出的“三转变”的目的不一致,其结果很可能事与愿违。这些年这方面的经验教训太多了。十七大提出的“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方针是正确的,必须从私有化道路转变到公有化道路上来,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实现“三转变”应当公有制企业为主体。私有制企业为辅,只能鼓励、支持、引导它们进行“三转变”,靠是靠不住的。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