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毅中的“媒体三个不是”说明了什么
郭松民
“不能要求媒体每句话都说得对”——这是国家安监总局局长李毅中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的一句话。为了论证这个观点,李毅中一连用了三个“不是”:“媒体不是中央纪委,媒体不是审计署,媒体不是调查组”,因此,“你不能要求他们每句话都说得对。只要有事实依据,就要高度重视。”(4月9日《人民日报》)
这些年来,我们已经习惯了一些官员对媒体的报道吹毛求疵,甚至把自己犯下的错误,诿过于媒体的批评,典型的如“治安状况恶化是媒体炒作的结果”,“民生问题是媒体放大出来的”,等等。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李毅中的表态就给人一种空谷足音似的感觉。
在我看来,李毅中归纳的“媒体三个不是”,首先表明了他对媒体工作特性的深刻了解。因为如实传播信息,固然是媒体的职责所在,但媒体在履行“如实”的义务时,不仅会受到自身调查能力的局限,同时也会受到新闻事件本身的复杂性、动态性的局限,如果要求媒体的每一句话都对,那就等于取消了新闻报道。
在一些传媒业比较发达的国家,法官一般是按照这样几条原则来区分媒体是“善意报道”还是“恶意诽谤”的:第一,是不是忠实于消息来源?第二,当新闻事件出现变化时,有没有及时跟进报道并根据新的事实修改自己原来的结论?第三,有没有主观的恶意?只要澄清了这几个问题,则媒体一般就可以免责;
另外,李毅中的此番表态,也表明了他本人,以及他所领导的安监总局接受舆论监督的自信和诚意——因为自信,所以也就不怕媒体说错话;因为有诚意,所以也就不要求媒体的每句话都对。经验告诉我们,只有那些心虚的官员,才会对媒体的批评报道求全责备,只有那些根本就不愿意接受舆论监督的官员,才喜欢抓住媒体报道的个别瑕疵大做文章,以转移公众的注意力;
可以肯定的是,李毅中的表态,也预示着安监总局今后将和媒体建立起一个更好的良性互动关系。因为“不要求媒体每句话都说得对”,并不意味着对媒体可能出现的不实报道隐忍不发,也不意味着对媒体不理不睬。而是说,安监总局将不会采取运用行政施压的方式去“教训”媒体,也不会轻易采用司法诉讼的方式“拖垮”媒体,而是要通过更加及时、更加充分、更加制度化地发布信息的方式,来消除“不实报道”所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这样的方式一定会为所有的媒体所欢迎,盖可断言。
总的来说,李毅中的此番表态,也可以视作中国的政治文化逐渐走向开放和文明的一个标志。因为他显然意识到了,承受舆论的批评和质疑,是掌握公权力所必须付出的代价,这是因为在政府和社会公众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所以政府就必须承担举证的责任。这是政府对社会公众负责的一种表现。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李毅中对媒体的这种宽容和信任的态度,实际上也对媒体提出了更高要求,因为媒体必须要用更加严格的自律来回应这种宽容和信任。如果媒体滥用了这种信任和宽容,那就是对社会公众的不负责,也是对自己的不负责,因为这最终会导致自己在社会公众中丧失公信力。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