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恐惧下的中国式沉默
广西工学院社会科学系郑明怀
张鸣老师在博客中说,“自那时以来,院长大人组织了若干会议,找了所有跟我有关的人谈话,要人们切割跟我的关系,让我在众叛亲离中被迫离开人大。”而记者就此事向知情老师求证时,得到了肯定的答复。“李在很多场合都说了,跟张鸣没法沟通。也找了很多人谈话,要他们不要站错队伍。”(《大学“衙门”逼走人大教授?》徐英青年周末 2007.3.22)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政治系原系主任张鸣教授,不怕权贵,不顾及个人,为自己身边一位具有真才实学的同事评定职称、为即将离校的毕业生发放答辩费仗义执言,反而被认为是一个捣乱分子,从而遭到撤职的处理。不仅如此,院领导甚至找到与其关系不错的老师,让他们孤立张鸣。
迄今,尽管不少媒体对此事进行了追踪报道和评论,然而,中国人民大学还没有哪位领导、普通教职工、学生出来公开力挺张鸣老师,而是以沉默的方式来应对。即使张鸣老师的很多朋友也没有明确站出来,只是私下里表示对他的支持。学校内部风平浪静,悄然无声,好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过,而外面则是闹得沸沸扬扬,校园内外冰火两重天,二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许,这就是权力恐惧下的“中国式沉默”。
在单位,领导的权力在一定范围内可以对单位所拥有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包括荣誉)进行支配,领导可以利用手中的权力名正言顺、理直气壮地以各种形式剥夺普通职工的奖金、津贴、单位福利等等,并公开歧视和排斥“不听话者”以及他的家人和亲朋好友。目前,很多人主要还是依附单位来获取应得的生存资源和发展空间,特别是依附领导以期获得到更多的好处和利益,这种“依附型员工”进一步强化了领导的权力。与领导、与组织保持一致,在很多眼里则是一种理性的行为,而得罪领导,与领导过不去,肯定会被边缘化,陷入孤立,自然也就没有好果子吃。
因而,在这样的环境中,不少人在领导的权力面前感到一种无可名状的恐惧,而这种恐惧直接或间接对个人造成了肉体的、心理的、精神的或者象征意义的伤害。一旦有人因为得罪领导而遭到打击报复,这样的记忆会深深地烙入每个人的脑海中,在日常的工作中,对过去或相关经验的记忆和对这种伤害的了解,就会有一种普遍的无安全感、惊恐猜疑及担惊受怕,久而久之,就会成为一般员工在特定社会环境下的心理机制,内心的恐惧感势必进一步得到强化。万一在关键时刻站错了队,灾难就有可能降临到自己的头上。内心的恐惧使人屈服于权力的淫威,人人自危,噤若寒蝉,诚惶诚恐,担心打击报复、秋后算账,只好明哲保身,置身事外,敢怒不敢言,保持沉默。
权力恐惧下的“中国式沉默”,也就不难理解了。
(稿源:大河网)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