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从无锡臭水事件中多汲取一些教训
砖引玉
这次太湖水臭触发的无锡市民饮水危机,由于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高度重视,采取“引江济太”、“人工降雨”等应急措施,不日可望缓解了。鄙人在心有余悸的同时,又情不自禁地要想从中尽量多汲取一些教训:
第一、 这种发生在无锡市的、殃及数百万人的臭水事件,如何杜绝在中国的其他地方发生?如何防止在无锡再发生第二次?各级党、政“一把手”,如何主动积极地“预防为主”,不要直到火烧眉毛、危及乌纱帽了,才来被动消极地“高度重视”?
第二、这次还能引长江水来救太湖之急,但长江也前景不妙;一旦这条中国最大的、贯通多省的母亲河也被污染得像太湖一样臭不可闻,又从何处引水来救她之急?
第三、除了饮水安全之外,对环境污染和过度开发引发的其他各种公共安全问题,如何进行系统性和根本性的预警、预防,而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按下葫芦浮起瓢?
第四、环境污染和过度开发之所以屡禁不止,一个重要原因是不是在于用GDP作为官员政绩、升迁的硬指标,而把可持续发展与社会和谐作为软指标?
第五、尽管太湖蓝藻恶化到如今这种地步,跟人类包括我国过度耗能排废引发的气候变暖密切相关,尽管中国对石油进囗已形成刚性依赖,尽管以目前的开采速度计算,全球石油储量仅可供生产40年,尽管人类何时找到切实可靠的替代能源还是个未知数;但是,我国仍在不断增加汽车拥有量、仍在不断占地扩建又宽又密的公路网、仍在不断拆迁造房迈向城镇化,仍在过度耗能排废加快气候变暖、从而促使太湖蓝藻恶化,等等等等。如果人类在石化燃料资源耗尽前找不到可靠而又足够的替代能源,那么,城镇化和城镇化离不开的公路网及大量汽车,就将小部分、大部分乃至全部成为无法活动的多余之物。以环境污染和过度开发为代价的城镇化、公路网和汽车普及化,到底值不值得、到底可不可靠?是不是该留点儿余地和退路?这一系列问题,是不是到该认真反思和权衡一下的时候了?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