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不到真话领导更该自责
广西工学院社会科学系 郑明怀
一些市县级干部谈到现在很难听到乡村干部的真话,因为乡村干部总是事先设计好“路线图”。领导一旦进入乡村干部精心策划的路线图,能听到真话才是怪事。
乡村干部安排调研路线固然是这些市县领导听不到真话的重要原因,但不是唯一的原因。责怪这些乡村干部欺上瞒下是必要的,但是领导自身是不是就没有一点责任了呢?
毋庸置疑,听不到真话,领导也是有责任的。
一、领导为什么要听从下属的安排,被下属牵着鼻子走呢? 下有对策,作为领导也应该有对策才行?一味指责乡村干部其实是推却自身责任的做法,并不可取。乡村干部要欺骗你蒙蔽你,自己又想不到应对的方法,又怎能听得到真话?温总理就有绝招——冲破基层官员摆好的路线图,临时改变路线,这样尽管有伤基层官员的面子,却可以真正了解到了民情、民声、民意。即使基层官员绞尽脑汁想让领导按照他们事先安排的路线图进行调研,如果领导坚持要到其他地方走一走、看一看,想要改变路线图,想必没有哪个乡镇干部敢说不吧!
二、领导和下属心照不宣、不谋而合。一方面,乡村干部弄虚作假,欺骗上级领导,不但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巧妙地逃避上级的监控,减少上级领导施加的压力,还可以成功地按照自己的意愿塑造一个好的形象,让上级领导看到自己的成绩,遮蔽乡村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有的领导其实也不是对情况一点也不了解,只是装聋作哑,假装自己不知道而已,有的领导好大喜功,喜欢听成绩,不喜欢听问题,如果是一幅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歌舞升平的景象,自己也有面子,成绩不仅仅是乡村干部的,也是自己的。乡村干部把好的一面给领导看,其实不仅仅是自己的意图,恐怕更多的是上级领导的意图。只有傻子才会把家丑外场,给自己脸上抹黑,更何况现在有人说真话后被弄得家破人忙,有家不能归,一些乡镇干部深怕说真话就会遭到上级领导的报复,面临秋后算账的风险,即使想讲真话也不敢讲。
三、从乡村干部那里听不到真话,了解不到真情况,其实还可以从老百姓那里了解到真正的情况,遗憾的是现在的领导干部很少下乡调研,甚至从不下乡调研,即使有大都也只是停留在形式上,作秀而已,结果是从老百姓那里也听不到真话。
本来作为领导干部,下乡调研是责无旁贷、义不容辞的责任,理应明白“为政之道在于安民,安民之要在于察其疾苦”的道理,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做群众之所需,解群众之所忧,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特别是深入到交通不便、经济落后、矛盾多、问题多的村,认认真真做调查研究,虚心倾听广大村民的意见,老老实实改进工作,同村民保持密切联系,真正同村民打成一片,获取来自于群众的大量真实材料,了解真正的民情民意,使做出的决策符合实际。到基层实地调研,是各级领导干部掌握决策的第一手资料,是实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重要途径。
但是有的领导却不想下乡调研。把下乡当成例行公事,哗众取宠,应付上级,蜻蜓点水,走马观花,为下乡而下乡,完成任务而已,却希望报刊上有名,广播上有声,电视上有影,以作为自己被提拨的资本;习惯选择那些交通方便、问题少的乡村,而对那些经济落后、交通闭塞、矛盾多的乡村,却很少光顾;下乡也从不下田间地头,从不坐农家炕头,更不要说吃在农家,住在农家,与老百姓交朋友、拉家常;就算有下乡调研之名,也没有下乡调研之实。
刘少奇主席曾经在1961年4-5月深入湖南农村调研40多天,不是警车开道,前呼后拥,浩浩荡荡来调研,也不是走马观花,转转就走了,而是走村串户,倾听农民的意见,了解农民的困难,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更让人感动的是在调研期间为了不给老百姓添麻烦,住在王家湾生产队养猪场的一间旧空房里。要是象刘少奇主席这样调研,怎么会听不到真话。可是如今有些领导干部从骨髓里就瞧不起农村,看不起农民,高高在上,自以为高人一等,具有高于群众的优越感,把群众看成是“大老粗”、“下里巴人”, 心里没有老百姓,不是视民如赤子,而是以民为草芥,讨厌下乡调研。满腹牢骚,总是怨这怨那,如下乡期间上厕所也是个麻烦,茅厕臭气熏天,哪能受得了,便后一身臭气,捂住鼻子也难受;虽说农家的菜才有真正的味道,下乡时也很想尝尝,但是看到农民家的灶那么脏,黑乎乎的一片,碗也没有消毒,哪敢吃呀;还有农村的乡间小道,坑坑洼洼,高低不平,一不小心就把脚给扭伤了,还没有走多远,脚就起泡了,到基层调研简直就是受罪。不下乡调研,怎么可能听到老百姓的真话。一旦听不到真话,了解不到真情况,就无法准确决策,还有可能出现乱决策、乱作为,作出的决策脱离实际情况也就在所难免。
看不到真情况,听不到真话,不要一味责怪乡镇干部,在责怪下属的同时,也应该反思自己?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