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新闻事件提醒关注“牛”们的生存状态
2007年07月23日
郭松民
但站在从业人员的立场上看,这样却摆明了媒体同自己短期合作的意图大于长期共同发展的愿望,媒体既然不能给自己提供安全感、归属感和认同感,那么自己当然也就不必为它承担过多的义务,只须充分利用这块牌子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就行——如果大家都这样一种心态,那么出现“纸箱馅包子”这样的假新闻,其实就是时间问题。
把全国人民吓了一跳的“纸箱馅包子”事件,已经被证实是一条假新闻——这是由北京电视台生活频道《透明度》栏目组的临时人员訾某一手“炮制”的(7月19日《北京日报》)。
证实了这条新闻是虚假的,并没有让我们解除对食品安全的担忧,反而让我们增加了对信息安全的烦恼:如何才能保证我们获得的新闻是真实的?
在这条假新闻出笼的过程中,北京电视台在管理上出现了严重问题,难辞其咎。据悉,《透明度》栏目组看到了訾某交上来的片子后,不止一次地询问过事情的真实性,但訾某都很肯定,所以就放行了。这里就有一个明显漏洞,因为像这样可能产生剧烈社会反响的新闻,至少应该有两个以上的消息来源。
但在指出电视台在管理方面存在严重问题之后,我想继续追问的是:訾某为什么会热衷于炮制假新闻?为什么如此不在意职业荣誉?毫无职业道德感?
关于訾某本人的情况,我们所知不多,但“临时人员”四个字揭示了他的生存状况和心理状态:他和电视台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相互都不承担太多责任和义务的临时关系,这大大降低了他制作假新闻的成本——如果“假新闻”侥幸成功,则自己可以名利双收;如果被揭穿,则无非是换一个地方继续“临时”而已。当然,这一次要追究他的刑事责任了,这可能是他所没有想到的。
但问题的严重性在于,生存状态和訾某相类似的新闻从业人员,恰恰是目前国内的新闻界“主力队员”。2003年3月至4月,中国社会保障杂志社和中华传媒网,联手在全国范围内对“媒体从业人员社会保障状况”进行了一次调查,结果可以用“触目惊心”来形容。
调查发现,调查对象中的60.3%未与所在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明确签订劳动合同的只占36.9%;在所在单位没有办理社会保险关系的人员占到了61.4%。至于没有办理社会保险关系的原因,属于单位原因的,即“所在单位不给办理”的占57.6%,而明确是“自己不愿意”的,只有2.2%。
此外,在婚假、产假、探亲假、病假、带薪休假中,一项都不享有的有47.8%,只享有一项的有20.1%,两项以上的26.1%。女性明确无产假的占女性总数的63.6%,从没有得到过加班工资的竟占71.2%。
显然,调查结果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媒体普遍不重视自己从业人员的福利保障,很多媒体从业人员连国家劳动法规定基本的权利都无法享受。
媒体为什么要把自己的从业人员置于如此尴尬的境地?除了节约成本的考虑之外,让从业人员时刻处于危机之中,以“激励”他们努力工作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但站在从业人员的立场上看,这样却摆明了媒体同自己短期合作的意图大于长期共同发展的愿望,媒体既然不能给自己提供安全感、归属感和认同感,那么自己当然也就不必为它承担过多的义务,只须充分利用这块牌子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就行——如果大家都这样一种心态,那么出现“纸箱馅包子”这样的假新闻,其实就是时间问题。
我这样说决不是要为訾某的无良行经开脱,而是说,我们要透过这一事件,看到我们在制度安排方面存在的缺陷——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诺斯教授曾经说过:人的行为无非是对制度的本能反应罢了。而在我看来,归属感和认同感才能为一个人提供最持久、最稳定的激励。
媒体从业人员喜欢借用英文news的谐音,戏称自己为“牛”——现在到了关心一下“牛”们的生存状况的时候了,即便仅仅是为了信息安全!
http://news.sina.com.cn/c/2007-07-19/072512231710s.shtml
http://www.ccw.com.cn/news2/it/htm2003/20030630_15I42.htm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