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官修《明史》的质量与统治者的民族出身
随便说说。
一般人研究历史是为了总结社会发展规律,而有的人则是为了论证种族优越。在评价历代统治者统治得失上,总爱和统治者的民族出身扯上必然联系。例如某民族出身的统治者在政治上必然胸怀开阔把社会推向进步,而另一民族出身的统治者则胸怀狭小使社会落后倒退。清朝官修的《明史》被学术界公认为官修正史的上乘之作,有的人当然无话可说。但如果被公认为质量低劣,则有的人肯定要以此为借口嘲笑清朝皇帝的民族出身,说:“蛮族出身的统治者懂什么文化”?明朝后宫的宫女太监数字大大超过清朝,且明朝宫女是终身服役,清朝则有进有出。两相比较,显然清朝更人道更文明。但由于明朝皇帝出身汉族,清朝是非汉族,所以在这件事上,没有人嘲笑明朝皇帝的民族出身。但如果明朝皇帝出身非汉族,清朝出身汉族,则有的人肯定要把这件事作为论证“蛮族统治者的野蛮落后”的一个证据。儒家的华夷区分是文化区分而非民族区分。文化区分的要点在伦理道德上。但在实际运用中,一些汉族知识分子总爱歪曲理解,把华夷之分理解为汉族与非汉族之分,再以此为借口歧视侮辱兄弟民族,否定少数民族王朝的地位和制度。2005年山东曲阜祭孔礼仪的“反清复明”事件便是一例。历史上的汉族统治者再荒淫无道,也不会被指责为“夷狄乱华”,而少数民族统治者即使无大的失德,也因为其非汉族出身而受到歧视排斥。当年的德国纳粹说日尔曼人是优秀民族,犹太人是劣等民族,把德国的灾难全推到犹太人身上。我们现在的某些人也很类似,其中一些带着“儒生”面具。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