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风论
学风,史风,德风此三风基于学习思想和学习途径。先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方法和正确的获取知识途径,然后以史为鉴知兴替,了解别人先要了解自己,解析别人先要解析自己,正史风亦正爱国之风。最后有了鲜明的学习态度,懂得了正确的学习方法,通过采取合理的学习途径,重道轻艺,心怀道德而不想着利益,心怀法度而不贪图实惠,见贤思齐,喻之以义,这样,思想道德的建设,和谐社的建
设也就水到渠成了。
第一论:正学风
学风就是学习之风气。正学风就是端正学习的风气。什么才是正确的学习风气呢?那就得问做人的最高境界是什么?《中庸》里这么说:“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意思就是:中庸大概是最高的德行了吧!大家缺乏它已经很久了!那么什么是中庸呢?中庸即中和。“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意思就是:喜怒哀乐在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天地各在其位,万物生长繁育,也难怪孔子把中庸视为做人的最高境界,德行的最高境界了。
在今天,和谐就中庸,中庸也就是和谐。和,相安协调,也正如《中庸》所论,“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谐,配合得适当,不偏不倚,不极端。中庸,中和,和谐其实都是一个本质上的问题。无为而治,上善若水。有所为有所不为,为即是不为,不为即是为,我们平常所见到的水,是世间上最柔弱的东西,它装在方的盛器则方,装在圆的盛器里则圆,装在扁的盛器里则扁,遇到一点小障碍就改变其形状和方向,一旦形成了凶猛无比的洪水之势,是什么东西都不能够阻挡的。风中的湖面也是如此,其实这里面就贯穿着一个字,“柔”。风柔水也柔,故万物生焉吧!中庸其实也就是柔,柔和了天下万物,柔和了天下之“达道”。孔子拜问老子,老子反问孔子,我的牙齿还在吗?我的舌头还在吗?中庸是儒家的思想,无为来自道家,其实他们都追求着至高无上的和谐之精髓,追求着光明正大的德行。
推行至高无上的和谐,追求光明正大的德行,这就是正确的学习风气。
第二论:正史风
史,简言之就是历史,把史定位在一个历史的层面是远远不够的。史,还有一个更伟大的精神内涵,那就是反省,反思。上文中已经说了,唐太宗以史为鉴;曾子三省吾身,曾国藩静坐三刻。鉴也好,省也好,静坐也好,都是调剂自己的情绪和欲望,从而不断的完善自己。义胜欲则昌,欲胜义则亡。历来欲成大事者,哪一个人不懂得掌控自己的情绪和欲望?这可能就是史之所以为史的地方吧!
正史风,就是端正人性之风。
知史,知己,明史,达己;知史,知国,明史,爱国。
第三论:正德风
对于德,我实在是望而生畏,更不敢用一个定义来概括。
子云:“故大德者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故载者培之,倾者覆之。”《诗》云:“嘉乐君子,宪宪令德,宜民宜人,受禄于天。”《太甲》说,“念念不忘这上天赋予的光明禀性。”《尧典》说:“能够弘扬崇高的品德。”《诗经》说:“品德高尚的文王啊!为人光明磊落,做事始终庄重谨慎。”“容貌举止庄重严肃,成为四方国家的表率。”《楚书》说,“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康浩》说,“如同爱护婴儿一样。”《中庸》说,“君子尊德性而道学问,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远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又说,“君子的道,深藏不露而日益彰明,小人的道,显露无遗而日益消亡。君子的道,平淡而有意味,简略而有文采,温和而有条理,由近知远,由风知源,由微知显,这样,就可以进入道德的境界了。”又说,“德行轻如毫毛,轻如毫毛还是有物可比拭。上天所承载的德,既没有声音也没有气味。这才是最高的境界啊!”
由崇高的德行而明白和谐的道理,这是天性;由明白和谐的道理而去追求崇高的德行,这叫做人为的学习。达到崇高的德行就会自然明白和谐;明白了和谐之后,也就会去追求崇高的德行。不管是先天的天性也好,不管是后天的人为学习也罢,修养德行都是学习的核心,都是做人的起点和归宿。
对于德,读书人穷终生之力所追求的境界。因为有了德,我们的技能才会如虎添翼;因为有了德我们才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因为有了德,我们才会幸福快乐。天下的德,就是普天祥和吧!天下的德,应该就是和谐社会吧!
德,就是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德,就是特色社会主义的和谐之道。
多么崇高啊!多么伟大。观宇宙啊!我们是多么的渺小,追求中庸和谐啊!我们是多么的刻不容缓。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